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乌头各组织部位生物碱类成分动态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采收期乌头不同组织中乌头总碱和双酯型生物碱(新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含量,为毒性及药效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用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乌头不同组织中总生物碱的含量;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流动相为乙腈-40 mmol· L-1乙酸铵水,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240 nm,柱温30℃.结果:6月4日之前采收的乌头的不同组织部位总生物碱含量明显小于6月18日和7月3日,乌头最佳采收期可确定为6月底至7月初.乌头地上部分乌头类总生物碱的含量小于地下部分,不同采收期乌头各组织部位中乌头类总生物碱和双酯型生物碱含量顺序大体为:须根>子根>母根>叶片≈茎秆.结论:该研究初步了解了乌头各组织部位生物碱类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确认了乌头的最佳采收期及各组织部位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差异.  相似文献   

2.
乌头类中药主要包括川乌、草乌和附子等,是历史悠久的临床经典药物,常应用于治疗风湿病、跌打扭伤等各类处方及中药制剂中,其特征成分和生物活性成分主要是生物碱,按结构主要分为单酯型、双酯型和胺基醇型[1],其中双酯型毒性最大[2]。双酯型生物碱主要有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因这三种生物碱含量高、特征性强,既是有效成分又是毒性成分,所以在含乌头类制剂中常被列为含量测定的目标物。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操作简便、样品用量少、  相似文献   

3.
狭盔高乌头中的二萜生物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甘肃产的狭盔高乌头中分离得到3个二萜生物碱,运用光谱法(UV,IR,~1HNMR,~(13)CNMR,MS)鉴定为冉乌头碱,刺乌头碱和乙酰乌头碱。  相似文献   

4.
川鄂乌头(Aconiturn henryi Pritz)是湖北作为草乌应用的一种药用植物,能治疗外伤疼痛及风湿等疾病,其主要有效成分为生物碱,本文报道从川鄂乌头中分离到两种结晶性生物碱,碱甲及碱乙,经物理常数的比较,衍生物制备以及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等解析,鉴定碱甲为尼奥灵(neoline),碱乙为乌头碱(aconitine)。  相似文献   

5.
基于HPLC-Q-TOF-MS研究6种乌头生物碱类成分的裂解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蕾  王少辰  孙明谦  刘建勋 《中草药》2016,47(16):2827-2831
目的研究6种乌头类生物碱(乌头碱、次乌头碱、中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中乌头原碱)的质谱裂解途径。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HPLC-Q-TOF-MS)对该类化合物进行分析。结果在正离子模式下,乌头类生物碱的主要裂解途径是连续丢失CH3OH与H2O。双酯型生物碱也可以在C-8位置断裂,失去CH3COOH分子形成明显的特征碎片离子,从而实现与单酯型生物碱的区分。结论此质谱裂解途径可为乌头类生物碱的结构鉴定提供依据,采用HPLC-Q-TOF-MS技术可以高效地分析中药中乌头类生物碱类化学成分,有利于化合物的分析和鉴定。  相似文献   

6.
邓江  龙丽娜  杜方麓 《中成药》2007,29(12):I0014-I0015
川乌、附子、草乌[3]等均为毒性较大的中药,其毒性主要由乌头碱类生物碱引起。人口服乌头碱0.2mg可引致中毒,乌头碱的致死量为3~4mg。故临床一般不提倡服用生品,一般服用炮制品,通过炮制可以使药材中乌头碱类生物碱含量会降低十倍,毒性也明显降低(苯甲酰乌头胺毒性即降低约仅为乌头碱的1/200,而乌头胺的毒性更小,仅为乌头碱的1/2000左右)。常见的炮制品种主要有制川乌、制草乌、制附子等等。如今,市面上存在的有关乌头类炮制品种繁多,各个品种的产地,炮制工艺,品次均有不同,我们对流通于长沙药材市场的各种乌头类炮制品种中的乌头总碱、酯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UPLC法同时测定附子和川乌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新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6种生物碱含量的方法,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比较附子和川乌中的6种生物碱的含量差异。方法采用0.05mol/m L盐酸水超声提取附子和川乌中的生物碱类成分,BEH C18(100 mm×2.1 mm,1.7μm)色谱柱;乙腈-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1 mL/min,柱温35℃;进样体积4μL;检测波长235 nm。采用差异显著性分析、效/毒值分析、毒性成分指数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热图分析、主成分分析和TOPSIS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综合评价附子和川乌的质量。结果方法学考察结果符合规定,附子和川乌中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和MDAs含量差异极显著,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和苯甲酰乌头原碱含量差异显著,乌头碱和双酯型生物碱(DDAs)含量差异不显著。以6种生物碱为评价指标,15号附子样品质量最优,7号川乌样品质量最优。结论建立的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可靠,具有良好的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可用于附子和川乌中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定量测定;效/毒值、毒性成分指数的运用能更精确、简便地实现附子和川乌的质量控制;基于多元统计分析可更准确地进行药材质量评价。可为进一步完善《中国药典》附子和川乌中酯型生物碱的分析测定提供参考,为附子和川乌的质量控制及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体外血浆温孵法测定乌头碱、中乌头碱和次乌头碱水解规律的方法。方法:空白兔血浆加入不同浓度的3种生物碱混合对照品溶液,通过对温孵不同时间血浆样品的预处理(沉淀蛋白、除杂)、分离和检测等过程实现复杂生物样品中待测成分的分离分析。结果:乌头碱、中乌头碱和次乌头碱浓度在血浆中均随温孵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水解速率中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与附子饮片在炮制过程中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水解规律一致。结论:所建立的体外水解方法简单、稳定、可控,对上述3种成分的体内药动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草乌类药用植物活性成分含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草乌类药用植物中中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对草乌类植物进行质量与资源评价。方法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方法,采用Phenomenex ODS色谱柱(4.6mm×250mm,5μm),以乙腈-醋酸铵缓冲溶液(pH10.5)(54∶46)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40nm。结果中乌头碱在0.28~2.80μg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1),平均回收率为98.9%(n=5),RSD=0.93%;乌头碱在0.136~1.36μg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2),平均回收率为97.4%(n=5),RSD=1.18%;次乌头碱在0.248~2.48μg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1),平均回收率为98.4%(n=5),RSD=1.11%。北乌头、乌头与小白掌含有中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3种生物碱;多根乌头含有中乌头碱、乌头碱2种生物碱;其他的样品含微量或几乎没有。多根乌头的3种生物碱总量最高。结论本方法分离效果好,分析速度快,方法稳定,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10.
《中成药》2014,(1)
目的地龙舒腰胶囊(地龙,穿山龙,制川乌)中有毒生物碱的检查。方法以制川乌中所含生物碱为研究对象,采用HPLC法,Xtimate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0.26%醋酸铵(氨水调pH至9.5)-乙腈(55∶45)为流动相,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35 nm,体积流量为0.8 mL/min,对方中双酯型生物碱进行含有量限度测定。结果所建立方法专属性良好,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稳定性、精密度、日间精密度良好,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0%110%之间,而在胶囊中的3种有毒生物碱未检出。结论地龙舒腰胶囊中的有毒生物碱符合标准。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黄芪-附子药对配伍对附子3种单酯型生物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和3种双酯型生物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乌头碱)肠吸收的影响。方法运用大鼠外翻肠囊模型,选择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为研究肠段,以表观渗透系数(P_(app))为评价指标,考察黄芪对附子6种生物碱P_(app)的影响。结果当附子-黄芪3∶1时,黄芪在十二指肠和回肠能显著降低双酯型生物碱的P_(app),在3种肠段均能降低单酯型生物碱的P_(app);当附子-黄芪1∶1时,除次乌头碱在回肠外,黄芪能显著降低双酯型生物碱的P_(app);当附子-黄芪1∶3时,黄芪能显著降低单酯型生物碱(除回肠外)的P_(app),在各肠段均能显著降低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P_(app)。结论黄芪可抑制附子生物碱的吸收,且其抑制作用因配伍比例、生物碱的种类和肠段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2.
分离测定四逆汤中3种双酯型生物碱及其6种水解产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婷婷  栾立标 《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9):1634-1638
四逆汤为中医的经典名方,由附子(制)、干姜及炙甘草(蜜炙)组成,具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该药具有强心,抗休克,增加冠脉血流量的作用[1]。该方的君药为附子,其主要成分为乌头类生物碱(包括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此类生物碱属于双酯类生物碱,毒性极大。酯类生物碱分子中的酯键是产生毒性的关键部位,在水中加热易水解,首先生成苯甲酰乌头原碱,进一步反应产生乌头原碱,两类水解产物毒性极小,但仍有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滇西乌头的二萜生物碱成分。方法:利用溶剂提取和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5个二萜生物碱,分别为滇乌碱、粗茎乌头碱、黄草乌碱、牛扁次碱和刺乌头碱。结论:5个二萜生物碱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川乌茎、叶中生物碱类成分在不同生长期的含量变化。方法采用Phenomenex C18色谱柱(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质谱采用ESP多反应监测(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MRM)模式扫描;建立HPLC-MS/MS方法同时测定川乌茎叶中乌头碱、新乌头碱、印乌头碱、次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乌头原碱、尼奥林、附子灵、宋果灵、塔拉乌头胺、去甲乌药碱、去甲猪毛菜碱14种生物碱的含量。结合主成分分析(PCA)追踪川乌茎叶在生长过程中不同生物碱的含量变化规律。结果 14种生物碱在各自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0 0),定量限为2.27~18.27 ng/mL,平均回收率在94.73%~104.50%。结果表明,川乌茎叶中均含有相当量的生物碱,且茎中生物碱总量高于叶,茎在5、6、7、8月的生物碱总量分别为0.087 1%、0.182 8%、0.141 0%、0.199 4%,呈现波浪形上升趋势,8月份到达峰值;叶在5、6、7、8月生物碱总量分别为0.074 7%、0.075 9%、0.0814%、0.0589%,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叶中生物碱的总量7月最高。结论 PCA发现茎、叶中生物碱含量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茎中生物碱在采收期达到峰值,生物碱含量可观,具有成为新药用资源的潜力与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5.
乌头生物碱(包括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辽乌头碱)是乌头致毒的主要成分。本试验以简便快速的电喷雾电离液质联用(LC-ESI-MS)技术,对人血清和尿液中乌头生物碱进行分析。材料与方法:①市售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辽乌头碱、甲基牛扁碱为标准品。②LC条件:采用XTerr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不同干燥方法对附子提取物中双酯型生物碱的影响,确定适宜的干燥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对冷冻干燥、烘箱干燥、真空干燥和喷雾干燥等不同干燥方法所得附子提取物中的中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等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不同干燥方法所得附子提取物中的中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损失率为:冷冻干燥分别为7.14%、5.71%、5.41%;烘干分别为56.43%、31.43%、32.43%;真空干燥分别为29.29%、34.29%、10.81%;喷雾干燥分别为14.29%、11.43%、8.11%。结论:喷雾干燥对附子提取物中的中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影响较小,可低成本地进行工业化生产,是附子合适的干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定通脉四逆汤中乌头类生物碱的煎出量及变化规律。方法:采用RP-HPLC法,Hypersil-BDS柱(250mm×4.6mm,5μm),以甲醇-水-氯仿-三乙胺(100∶50∶3∶0.15)为流动相,流速为1mL.min-1,波长为234nm,柱温:30℃。结果:乌头碱、中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在(0.0025~0.0800)μg(、0.0028~0.0880)μg和(0.0023~0.076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分别为0.9997、0.9996、0.9996。结论:该方在煎煮过程中,同煎的其他药物对乌头类生物碱在汤中的含量产生影响,文火滚煎约70min后,药汤中乌头碱和次乌头碱成分基本消失,中乌头碱消失过半。  相似文献   

18.
HPLC法同时测定附子中6种单酯和双酯型生物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兰  周海燕  赵润怀  游畅  高超  常琪 《中草药》2009,40(1):131-134
目的 建立附子中单酯及双酯型生物碱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定量方法.方法 附子干燥粉末用氨水浸润后,以异丙醇一醋酸乙酯(1:1)超声提取30 min,提取液蒸干后溶于0.01%盐酸甲醇中,经微孔滤膜滤过后,20 pL进行HPLC分析,HPLC分析采用Zorbax Extend-C18柱(250 mmX 4.6 mm,5 μm),以乙腈-40 mmol/L醋酸铵缓冲液(氨水调pH 10.0)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30 nm.结果 6种被测生物碱成分,包括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和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分离良好,各成分质量浓度与峰面积在测定范围内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重现性好,6种成分的RSD(n=5)均小于1.50%;平均加样回收率(n=5)为98.20%~100.47%;最低检测限分别为0.26、0.36、0.92、0.30、0.52、0.82 ng.结论 本研究所建立的HPLC方法稳定可靠、简便易行,可用于附子类药材中单酯型和双酯型生物碱的同时定量分析,为附子药材及其炮制品的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草乌中新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以甲醇-0.1%氨水(磷酸调pH9.0)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35nm,柱温30℃,流速1.0mL/min。[结果]三种生物碱得到有效分离,线性范围分别为新乌头碱0.1944~1.1664μg(r=0.9997)、乌头碱0.9920~5.9520μg(r=0.9998)、次乌头碱0.0792~0.4752μg(r=0.9994);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3%(RSD=0.97%,n=6)、99.2%(RSD=0.84%,n=6)、98.1%(RSD=1.1%,n=6)。[结论]该方法重复性好,可操作性强,能够用于对草乌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0.
附子中乌头碱限量检查方法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玲 《中成药》2002,24(10):818-818
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原来生品中所含毒性很强的双酯类生物碱(乌头碱等),在加工炮制过程中易水解生成毒性较小的单酯类生物碱,继续水解,则生成毒性更小的不带酯键的生物碱.因此,<中国药典>(1985,1990,1995,2000)一部均以检查乌头碱限量作为检测其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笔者在检验操作中发现,按药典标准进行TLC试验检查乌头碱限量,色谱斑点拖尾严重,各成分之间不能很好的分离,结果难以判定.为此,笔者在分析其诸多因素之后,对原标准中薄层色谱试验的供试品制备及层析条件作了改进,结果供试品及对照药材色谱的分离效果较好,斑点也较规则,利于结果的判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