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Li JD  Wang WG  Xu JL  Gao ZR  Shao LF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5):3197-3200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指导食管癌淋巴结清除术及为术后综合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河南省肿瘤医院胸外科收治的623例胸段食管癌患者的手术及病理资料,分析其淋巴结转移特点。结果全组共清除3689组淋巴结(8603枚),淋巴结转移率47.2%,淋巴结转移度10.3%;Tis期食管癌无淋巴结转移,T1期以后各期食管癌均可见淋巴结转移。不同T分期胸段食管癌间,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8,407,P=0.000和x^2=118.438,P=0.000);随T分期增加,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均增加,两者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r=1,P=0.000;r=1,P=0.000);不同病理类型的胸段食管癌间,其淋巴结转移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x^2=6.284,P=0.179),而淋巴结转移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84.577,P=0.000),食管腺鳞癌、腺癌、小细胞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度均明显高于食管鳞癌;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具有上下双向性和跳跃性;各段食管癌均可以发生腹腔淋巴结转移,胸下段食管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最高。结论食管癌淋巴结清除应适度,应重视对腹腔淋巴结的清除;在保证手术的相对彻底性的基础上,根据淋巴结转移趋势及其他一些指标,尽早接受合理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才应该是食管癌治疗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促进术前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方法:分析86例手术治疗并病理确诊为肺癌病例的纵隔淋巴结肿大情况,并与53例肺部非恶性病变的病例比较。进一步分析相关因素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肺部良恶性病变的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0),肿大与不肿大的纵隔淋巴结其癌转移率(MLNMR)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纵隔淋巴结肿大部位主要发生在第2、3、5和7组。病程越长、原发病灶的T分级越高,则MLNMR越大(P〈0.05),鳞癌、腺癌、小细胞癌的MLNMR依次增大(P〈0.05),有毛刺征者比分叶征、偏心空洞征及单纯包块者MLNMR都大(P〈0.05)。结论:肺癌纵隔淋巴结肿大和癌转移具有一定特征,掌握这些特征可以促进术前对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颈部淋巴结活检对鼻咽癌远处转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强 《中国热带医学》2004,4(4):580-581,594
目的 探讨颈部淋巴结活检对鼻咽癌远处转移的影响。 方法 收集 1996年 1月~ 1998年 12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放疗的经颈淋巴结活检确诊的鼻咽癌 5 2例 (颈活检组 )和经鼻咽活检确诊的鼻咽癌 60例 (鼻咽活检组 )。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的远处转移率。 结果 颈活检组的远处转移率为 46.15 % ( 2 4/ 5 2 ) ,鼻咽活检组为 2 1.67% ( 13 /60 ) ,两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结论 颈淋巴结活检能促进鼻咽癌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4.
食管胸下段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清扫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胸下段癌淋巴结转移规律,评价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根据淋巴结清扫术范围分为2组,三野组:45例,经右胸后外侧切口,颈一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食管癌根治术;二野组:42例,经左胸后外侧切口,隆凸水平之下胸一腹野淋巴结清扫食管癌根治术。对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前CT检查结果及3年生存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野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8.9%)高于二野组(9.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三野组淋巴结转移率为71%,颈、胸、腹野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9%、44%和58%;二野组淋巴结转移率为64%,胸、腹野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0%与60%。三野组的3年生存率(55.2%)高于二野组(46.3%)(X^2=6.73,P〈0.05)。但二野组中下颈部及上纵隔CT检查显示阴性者淋巴结转移率为58%,其3年生存率(54.6%)与三野组相比无明显差异(X^2=3.24,P〉0.05)。结论食管胸下段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呈区域性和上、下双向转移,三野组预后较二野组好。但若中下颈部、上纵隔CT检查显示阴性,选择经左胸径路二野淋巴结清扫食管癌根治术,可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肺癌淋巴结微转移灶检测的分期及预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乾坤  丁嘉安  高文 《上海医学》2003,26(8):555-556
目的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常规病理检查为阴性淋巴结的徽转移灶,研究其对分期的影响。方法 以行肺癌根治性手术的39例患者为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角蛋白(CK)染色的方法检测术后常规病理学检查为阴性淋巴结中的微转移灶,研究其检出对分期的影响。结果 在39倒患者的90枚阴性淋巴鳍中,22例患者(56.4%)的26枚淋巴结(28.89%)检出微转移灶。常规临床分期N0期中,有淋巴结微转移灶患者的生存期(27个月)与无淋巴结微转移灶者(57个月)的差异有显著性(P=0.0246);而N0、N1期有淋巴结微转移灶患者的生存期与N2期无淋巴结微转移灶者的差异无显著性(P=0.93)。有复发转移(81%)与无复发转移(39%)患者的淋巴结微转移率的差异有显著性(P=0.02);有、无微转移灶患者的生存期分别为32和48个月、3年生存率分别为35%和75%(P=0.0178)。结论 目前常规的肿瘤TMN分期方法存在一定缺陷,而淋巴结微转移灶的检测将有助于更精确的分期。淋巴结微转移灶的检测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后的一个重要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CT颈部扫描及恶性度分级在预测口腔癌颈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首次治疗的92例资料齐全的口腔鳞状细胞癌病人的病案资料。【结果】术前颈部CT扫描共发现148个肿大淋巴结,与术后对颈清扫组织发现的肿大淋巴结数量一致,有64个淋巴结内有癌细胞。淋巴结转移率为43.24%。淋巴结越大(最大直径a,最小b),颈淋巴结出现癌转移的可能性随之增高,有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a=0.8;rb=0.65)。【结论】术前应用CT扫描检查及进行病变组织恶性度分级对早期发现癌转移淋巴结是有帮助作用的,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促进术前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方法:分析86例手术治疗并病理确诊为肺癌病例的纵隔淋巴结肿大情况,并与53例肺部非恶性病变的病例比较。进一步分析相关因素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肺部良恶性病变的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0),肿大与不肿大的纵隔淋巴结其癌转移率(MLNMR)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纵隔淋巴结肿大部位主要发生在第2、3、5和7组。病程越长、原发病灶的T分级越高,则MLNMR越大(P<0.05),鳞癌、腺癌、小细胞癌的MLNMR依次增大(P<0.05),有毛刺征者比分叶征、偏心空洞征及单纯包块者MLNMR都大(P<0.05)。结论:肺癌纵隔淋巴结肿大和癌转移具有一定特征,掌握这些特征可以促进术前对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对首次进行放射治疗并伴有颈动脉鞘区受侵的115例鼻咽癌病人临床及CT扫描资料进行了分析。左颈动脉鞘区受侵时,左颈淋巴结的转移率为64.8%,右颈淋巴结的转移率为11.9%;二者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右颈动脉鞘区受侵时,右颈淋巴结的转移率为42.2%,左颈淋巴结的转移率为20%,二者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双侧须动脉鞘区受侵时,左颈淋巴结的转移率为71.4%,右颈淋巴结的转移率为61.3%,二者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颈淋巴结转移与预动脉鞘区受侵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N0早期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状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61例pN0早期胃癌患者手术后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pN0早期胃癌868颗HE染色阴性淋巴结细胞角蛋白CK8及CK18的联合抗原(CAM5.2)的表达情况,评估61例pN0早期胃癌的淋巴结微转移率;分析pN0早期胃癌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61例pN0早期胃癌有10例(16.4%)发现淋巴结微转移,868颗HE染色阴性淋巴结共有15颗(1.73%)发现微转移灶。黏膜下癌淋巴结微转移率高于黏膜内癌(P〈0.05),脉管侵犯组淋巴结微转移率高于无侵犯组(P〈0.05);而不同性别、年龄及癌灶大小、部位、大体分型、分化程度问淋巴结微转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是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有效手段,评估早期胃癌的淋巴结微转移状态有助于早期胃癌的准确分期、预后判断及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0.
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与骨转移关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与骨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所有患者手术时均接受同侧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并对淋巴结进行病理检查,所有患者术后定期接受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全身骨显像。结果:292例乳腺癌患者中低分化癌骨转移率为27.3%(6/22),高分化癌骨转移率为45.2%(122/270),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1);有腋窝淋结转移的患者骨转移率为54.3%(100/184),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骨转移率为25.9%(28/108),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01);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2年内和2年以上骨转移率分别为48.4%(62/128)和67.8%(38/56),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25);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2年内和2年以上骨转移率分别为24.2%(16/66)和28.6%(12/42),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5)。结论:乳腺癌患者骨转移与乳癌的高低分化程度无关;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骨转移率增高,且随时间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