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目的测定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不同胃肠疾病患者胃液胃酸pH、尿素、氨及抗-HpIgA的含量,分析其在Hp感染中作用。方法用微玻璃电极法测定胃液pH值;用干式化学分析仪测定胃液尿素和氨的含量;Hp感染的鉴定采用尿素酶试验及组织wS银染方法,两者均阳性者确定为Hp阳性;采用ELISA方法测定胃液抗-HpIgA含量。结果Hp感染患者胃液pH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尿素、氨含量差异更为显著(p<0.01);不同胃酸分泌情况下Hp的阳性率有显著差异(p<0.05);胃液pH与抗-HpIgA含量呈强正线性相关(r=0.926,p<0.01)。结论测定胃液胃酸、尿素和氨有助于Hp感染的诊断,胃液pH可能会影响IgA的含量及Hp的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3.
自1983年Warren和Marshall从胃黏膜活检标本成功地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以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已达成共识,现就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研究进展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液氨浓度与幽门螺杆菌(He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性胃炎的关系。方法:应用氨测定试剂测定109例Hp相关性慢性胃炎和57例非Hp感染的慢性胃炎患者胃液标本中氨的浓度。结果:Hp感染者胃液氨的浓度显著高于非Hp感染的胃炎者(P<0.01);轻度胃炎组与重度胃炎组、中度胃炎组与重度胃炎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P<0.05)。结论:胃液氨浓度与Hp相关性慢性胃炎及其胃粘膜损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病因( 1,2 ) ,萎缩性胃炎是Hp相关胃炎很常见的发展结果( 2 ) 。Hp感染对胃酸分泌的损害可能存在 ,但其感染后引起胃酸分泌的改变至今没有形成共识( 3) 。本研究观察了Hp感染萎缩性胃炎病人在Hp根除前后胃液酸碱度的变化 ,并依此来估价Hp感染对胃酸分泌的影响。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以 1 997~ 2 0 0 0年间在我院接受胃镜检查并完成下述各项测试的病人为研究对象。病人经胃镜检查及病理诊断为萎缩性胃炎。快速尿素酶实验阳性定为Hp感染( 4) 。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液氨浓度与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相关性胃炎的关系。方法 :应用氨测定试剂测定 10 9例Hp相关性慢性胃炎和 5 7例非Hp感染的慢性胃炎患者胃液标本中氨的浓度。结果 :Hp感染者胃液氨的浓度显著高于非Hp感染的胃炎者 (P <0 0 1) ;轻度胃炎组与重度胃炎组、中度胃炎组与重度胃炎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P <0 0 5 )。结论 :胃液氨浓度与Hp相关性慢性胃炎及其胃粘膜损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自1983年Warren和Marshall从胃黏膜活检标本成功地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以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已达成共识,现就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研究进展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8.
9.
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从胃内分离出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引发了胃炎概念的一场革命.目前多数人认为HP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炎最主要的原因,文献上称为HP相关性胃炎(HP-associated gastritis,HPAG)[1],而且由于HPAG是非贲门部胃癌的癌前病变,故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研究协会(IARC)将HP定为Ⅰ级明确的致癌因子[2],进一步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进行了大量有关HPAG的研究与观察,现将临床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感染细菌 ,发达国家Hp感染的总发病率为 5 0 % [1] ,而发展中国家的感染率更高[2 ] 。近年来 ,尽管有关其在胃内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有了很大进展 ,但Hp的传播途径尚未完全明了[3] 。多数研究表明 ,人胃是Hp感染的主要储存地。自从1989年Krajden成功地从胃炎病人牙菌斑中分离培养出Hp[4 ] 以来 ,关于口腔作为Hp的另一个聚集地的假说已为人们所关注[5,6 ] 。来自流行病学的报告推测 ,Hp的传播途径可能是口—口和粪—口途径[7,8] 。另有研究提示 ,根除治疗胃内Hp感染后口腔Hp持续存在 …  相似文献   

11.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液中一氧化氮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液中一氧化氮浓度与Hp感染和非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硝酸还原酶法,通过光度比色测定36例患者胃液中一氧化氮的浓度。结果:Hp阳性患者胃液中一氧化氮浓度平均为92.3 /-15.2μmol/L;Hp阴性患者为132.2 /-16.7μmol/L,明显高于阳性组(P<0.01)。结论:Hp感染导致胃液中一氧化氮浓度降低,削弱了胃黏膜的防御功能。  相似文献   

12.
在透射电镜下,观察了幽门螺旋菌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粘膜上皮细胞结合部位的相互作用的超微结构变化,从形态学角度揭示了胃粘膜对幽门螺旋菌感染的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和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模拟人类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小鼠动物模型。方法:选用来自复合性溃疡患者的幽门螺杆菌临床新鲜分离株,以109 CFU·ml1 的菌量按Marta 等报道的方法接种Balb/c 小鼠,最后1 次接种后5 d、2 周、3 周、4 周分别进行检测。结果:接种幽门螺杆菌的实验小鼠胃粘膜均分离出幽门螺杆菌,病理切片显示实验小鼠胃粘膜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结论:选用幽门螺杆菌临床新鲜分离株,按一定方法给小鼠接种,可导致小鼠发生胃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16蛋白在疣状胃炎、胃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胃镜确诊的疣状胃炎和正常胃黏膜标本各80例,另选胃癌和癌旁组织各80例患者进行P16蛋白及Hp检测。结果胃癌和疣状胃炎组织的Hp感染率均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0.05),而胃癌和疣状胃炎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癌旁组织、疣状胃炎和正常胃黏膜的P16表达率均高于胃癌组织(P〈0.05),而疣状胃炎和正常胃黏膜的P16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疣状胃炎组织中Hp感染与P16表达存在低度相关关系(C=0.282);胃癌组织中Hp感染与P16表达存在中度相关关系(C=0.416)。结论 Hp感染、P16表达均与疣状胃炎和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Hp感染、P16表达在胃癌的发生过程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幽门螺杆菌(Hp)在胆汁反流性胃炎中的感染率以及根除幽门螺杆菌在胆汁反流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0月胃镜下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患者248例,同期随机选取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200例作为对照,两组患者均进行Hp检测,观察两组Hp的感染率。将合并Hp感染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再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增加正规抗Hp治疗10天,而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胃镜下炎症修复情况。结果 胆汁反流性胃炎组Hp阳性率为26.21%(65/24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组Hp阳性率为48.00%(96/200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Hp感染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根除Hp后治疗有效率94.44%,而未根除Hp的治疗有效率75.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Hp感染率明显低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对于合并Hp感染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根除Hp能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16.
筛查幽门螺杆菌感染预防胃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筛查并干预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以预防和减少慢性胃炎、胃溃疡及胃癌的发生。方法:在健康体检人群中开展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抗体测定,并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及对接受者进行规范的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结果:在1087例健康体检者中检出幽门螺杆菌感染者329例,其中37例接受了健康知识教育,7例接受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结论:在健康体检人群中筛检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并积极采取干预治疗措施以预防和减少胃炎、胃溃疡、胃癌的发生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文从病理角度来进一步证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活动期的关系,观察在Hb感染的慢性胃炎中病理诊断为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与在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中病理诊断伴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之间的关系。方法:对胃镜诊断为慢性胃炎的416例及消化性溃疡的144例患者,分别在病变部位、溃疡周围及胃窦部处取活组织检查,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确定活动期。经改良Giemsa染色查Hp。结果: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活动期Hp感染阳性率与非活动期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由胃活组织检查中发现在Hp感染阳性者中浅表性胃炎显著多于萎缩性胃炎,分别为87.4%和12.6%;而在Hp感染的慢性胃炎中病理诊断为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与在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中病理诊断伴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Hp感染密切相关的萎缩性胃炎是浅表性胃炎发展的结果,是胃粘膜慢性炎症活动期的主要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肠化生及胃癌的关系.方法对6318例胃粘膜活检病理切片进行Giemsa、AB(pH2.5)-PAS、HID-AB(pH2.5)染色和肠化生分型.结果HP感染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肠化生和胃癌显著相关(P<0.001),与肠化生类型无显著关系(P>0.05),与胃癌分型无关.结论HP感染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肠化生及胃癌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13C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Hp)在慢性胃炎患者中的感染情况,研究其相关性.方法经胃镜检查的125例慢性胃炎患者接受13C-尿素呼气试验,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单纯慢性胃炎患者Hp阳性率明显高于慢性胃炎伴返流性食道炎及伴胆汁返流患者(P<0.05). 结论 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是一种较为简单可靠的方法.Hp对返流性食道炎的发生有保护作用.胆汁对Hp可能有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