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氨及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sIgA)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63例,按组织学分型分为轻、中、重度胃炎,按有无中性粒细胞的出现分为活动性和非活动性胃炎;胃液氨的测定采用氨试剂盒,sIgA的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HP检出采用尿素酶试验及Warthin-Starry染色。结果 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检出率为49.21%。HP阳性胃炎患者中胃液氨浓度及sIgA浓度明显高于HP阴性一者,差异极显著(P<0.001)。HP阳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胃液氨与HP阳性非活动性胃炎患者胃液氨无差异(P>0.05)。而P阳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胃液sIgA明显低于中、重度者,差异极显著(P<0.001)。结论 HP是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致病因素之一,其致病机制与HP产生的氨的损伤作用以及sIgA保护作用降低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余剑平  罗晓英 《四川医学》2005,26(9):989-990
目的检测唾液、胃液尿素氮水平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关系。方法测定30例胃HP阳性慢性胃炎患者(A组)HP治疗前后唾液、胃液、血液尿素氮水平。50例非肾病肾功能正常患者(B组)唾液、胃液、血液尿素氮水平。12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C组)血液透析(HD)前、后唾液、胃液、血液尿素氮水平变化。结果A组:HP治疗前唾液、胃液、血液尿素氮水平分别为(4.31±2.01)mmol/L、(4.52±1.93)mmol/L、(4.01±1.89)mmol/L,P均>0.05。HP根除后唾液、胃液、血液尿素氮水平分别为(4.27±2.08)mmol/L、(4.56±2.56)mmol/L、(4.78±1.92)mmol/L,P均>0.05,与HP根除前比较P均>0.05。B组:唾液、胃液、血液尿素氮水平分别为(4.95±1.99)mmol/L(、4.67±2.31)mmol/L、(4.80±2.16)mmol/L,P均>0.05,与A组HP治疗前、后比较P>0.05。C组:HD前唾液、胃液、血液尿素氮水平分别为(16.78±10.03)mmol/L(、17.32±9.86)mmol/L(、18.59±7.89)mmol/L、P均>0.05,但显著高于A、B两组,P均<0.01。HD后唾液、胃液、血液尿素氮水平分别为(6.00±3.89)mmol/L、(5.93±4.38)mmol/L、(4.77±3.20)mmol/L,P均>0.05,但比HD前显著下降,P均<0.01,而与A组HP治疗前、后及B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本研究提示唾液、胃液尿素氮分泌水平与HP感染及根除无关,而受肾功能改变及HD影响。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胃粘膜NOS、胃液NO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幽门螺杆菌(Hp)感染状态下胃粘膜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胃液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探讨Hp的致病机制。方法 测定12例正常人及40例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Hp阳性24例,阴性16例)胃粘膜NOS活性及胃液NO含量。结果 Hp阳性胃炎胃粘膜NOS活性及胃液NO水平显著高于Hp阴性组与对照组。Hp阳性者抗Hp治疗后胃粘膜NOS、胃液NO水平明显降低。结论 NO可能参与Hp感染引起胃粘膜损伤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前后pH值变化规律,并将其与幽门螺杆菌阴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09年4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10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是否伴有幽门螺杆菌分为对照组(幽门螺杆菌阴性组)53例和观察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组)53例,后对患者进行治疗,并将治疗前后的胃液pH值水平进行检测及统计,并加以比较。结果经研究比较发现,对照组治疗前后胃液pH值差异不大,而观察组治疗前后胃液pH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前后pH值变化明显较阴性患者大,可将其作为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5.
《右江医学》2018,(1):67-70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8月至2017年5月行HP及血脂检测的健康体检者2035例,所有体检者均进行HP和血脂指标(包括TC、TG、HDL-C、LDL-C)的检测。观察HP感染与血脂代谢的关系。结果 2035例受检者中,HP阳性率为38.0%,其中男性阳性率为42.9%,高于女性的3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P阳性者HDL-C水平为(1.37±0.03)mmol/L,低于HP阴性者的(1.41±0.02)mmol/L,LDL-C为(3.13±0.04)mmol/L,高于HP阴性者的(3.08±0.05)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HP阳性者HDL-C降低和LDL-C升高的比例分别为18.6%、34.1%,高于HP阴性者的15.1%、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者与阴性者间的TC、TG水平及TC、TG升高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在男性体检者中发生率较高,且与血脂代谢异常有关,特别是与HDL-C降低及LDL-C升高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6.
李宝祥  焦俊风 《医学综述》2007,13(23):1881-1882
目的探讨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血氨的关系。方法选择160例HP阳性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为阳性组,48例HP阴性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为阴性组,83例HP阴性的健康检查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的空腹血氨。阳性组病例治疗1周,停药4周后复查HP,根除HP后复查血氨。根据肝功能Child分级进行分组,比较各组血氨水平。结果阳性组血氨浓度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阴性组血氨浓度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HP根除后血氨浓度显著下降(P<0.01);阳性组中不同肝功能分级组血氨浓度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而阴性组中不同肝功能分级组血氨浓度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HP感染与乙肝后肝硬化的血氨浓度升高密切相关,易并发肝性脑病,根除HP可使血氨水平显著降低,有利于防治肝性脑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胃泌素和胃动素的释放与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计数仪对268例HP阳性、183例HP阴性及150例HP清除后良性胃病患者血中的胃动素和胃泌素水平进行检测。结果HP阳性的慢性浅表性胃炎(CSG)、胃溃疡(GU)、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患者的血清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DU>GU>CSG(P<0.01)。HP阳性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较HP阴性患者高(P<0.05或0.01),而胃动素水平恰好相反(P<0.01)。HP清除后病人血清胃动素水平升高、胃泌素水平下降(P<0.01)。结论HP感染可引起血清胃泌素水平升高、胃动素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8.
疣状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疣状胃炎幽门螺杆菌 ( HP)感染情况。方法 :对两年间胃镜确诊疣状胃炎 1 43例(观察组 ) ,同期慢性浅表性胃炎 ( CSG) 1 47例 (对照组 )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测定 HP和血双抗体夹心 ELISA法测定血清 HP- Ig G水平。结果 :观察组胃炎 HP感染率 69.2 3% ,对照组感染率5 6.0 0 %。经 χ2检验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 P<0 .0 5 ) ;观察组伴肠化的 HP感染率 65 .62 % ,与不伴肠化的 HP感染率 72 .1 5 %相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P>0 .0 5 ) ;观察组伴糜烂者 ,HP感染率 74.0 7% ,与不伴糜烂 HP感染率 68.1 0 %相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P>0 .0 5 )。结论 :疣状胃炎HP感染率明显高于 CSG,疣状胃炎伴糜烂、肠化者 HP感染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慢性胃炎病理之间的关系 ,方法 应用快速尿素酶试剂检测 145 1例胃镜检查病人的幽门螺杆菌感染 ,并取胃窦粘膜组织行病理检查 ,明确慢性浅表性胃炎程度及有无肠腺化生。结果  145 1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病中轻度、中度、重度胃炎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各为 17.1%、6 1.3%、78.4% ,而并发肠腺化生病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 48.3% ,其中轻度及重度HP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而中度胃炎及肠腺化生病人的HP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慢性浅表性胃炎程度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 ,但同时亦受药物、酒精、胃十二指肠反流等因素影响 ,另外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粘膜化生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胃粘膜的病理改变、胃粘膜分泌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55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脾胃湿热证35例,脾虚证20例,并设无临床症状者15例为正常对照组,检测胃粘膜病理组织学改变,观察胃粘膜组织中IL-8、TNF-α和sIgA水平以及HP感染情况。[结果]脾胃湿热证患者的HP感染率、胃粘膜炎症程度要高于脾虚证组和正常组(P<0.05或P<0.01);脾胃湿热证胃粘膜组织中的IL-8、TNF-α要高于脾虚证组(P<0.05或P<0.01),而sIgA却低于脾虚证组(P<0.01);在脾胃湿热证中,HP阳性者的胃粘膜炎症程度明显重于阴性者(P<0.01),且HP阳性者胃粘膜组织中的IL-8、TNF-α要高于阴性者(P<0.05),而sIgA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脾胃湿热证的胃粘膜呈现一种活动性炎症改变,这可能与局部炎症因子(IL-8、TNF-α)分泌增加、防御因子(sIgA)分泌减少有关;而HP感染可能是引起和加重脾胃湿热证内在病理变化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张勇  蒋明德  徐辉  陈虹彬  曾维政  王钊 《四川医学》2001,22(12):1097-1098
目的了解胃癌前病变组织Hp感染状况.方法采用美蓝染色检测12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8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73例肠上皮化生(IM)、32例不典型增生(Dys)胃粘膜Hp感染状况.观察胃粘膜炎症反应程度.结果Hp感染率在CAG(65.9%)、IM(63.0%)、Dys(62.5%)组显著高于CSG(42.1%)组(P<0.05;P<0.01,P<0.01)轻度及中度CAG(78.9%,70.4%)显著高于重度CAG组(39.1%)(I<0.01,P<0.05);轻度及中度IM(80%,69.6%)显著高于重度IM组(30%)(P<0.01).胃粘膜单个核细胞、分叶核细胞浸润程度Hp阳性组较Hp阴性组显著增多(I<0.01).结论Hp感染引起胃粘膜炎症反应,在胃癌前病变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胃粘膜萎缩和肠化的加重.Hp难于生存,其致病性减弱.  相似文献   

12.
探讨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胃癌发病的关系。收集49例经胃镜诊断为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血清和20例正常健康人血清,分别用放免法( R I A)测定血清中胃泌素水平, E L I S A 法测定血清中抗 Hp Ig G、 Ig A和 Ig M 水平,根据血清抗体检测的结果,分为4组观察患者血清对体外培养的人胃癌细胞 H A C803、人结肠癌细胞 H T29增殖的影响,细胞增殖试验采用 M T T 法测定。结果: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血清胃泌素(139.6±3817pg/m l)明显高于正常人(63.12±28.7pg/m l),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01)。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血清中,高 Hp Ig G 抗体滴度组( A 组)和高 Hp Ig A 抗体滴度组( B组)对人胃癌细胞具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 ( P< 005),尤其是高 Hp Ig A 抗体滴度 B组的作用更为明显。而4组患者血清对人结肠癌细胞都没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 P> 005)。结论:受 Hp 感染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血清中,高滴度的 Hp Ig G 组和 Hp Ig A 组对胃癌细胞具有促增殖作用,而此作用与血清胃泌素水平无明确关系。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清除前后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海峰  刘为纹 《重庆医学》1998,27(5):291-292
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在胃癌发生中的意义。采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对HP阴性患者、HP阳性患者HP清除前后胃粘膜上皮中凋亡细胞的分布和密度进行的原位观察和比较。结果:发现HP阳性患者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16.01%)明显高于HP阴性患者(3.52%);胃粘膜细胞凋亡指数与HP感染程度明显相关,HP清除后粘膜皮细胞凋亡指数较治疗降低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液中一氧化氮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液中一氧化氮浓度与Hp感染和非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硝酸还原酶法,通过光度比色测定36例患者胃液中一氧化氮的浓度。结果:Hp阳性患者胃液中一氧化氮浓度平均为92.3 /-15.2μmol/L;Hp阴性患者为132.2 /-16.7μmol/L,明显高于阳性组(P<0.01)。结论:Hp感染导致胃液中一氧化氮浓度降低,削弱了胃黏膜的防御功能。  相似文献   

15.
赵淑荣  崔磊  王守训 《医学综述》2008,14(22):3408-3410
大量的研究表明,幽门螺旋杆菌(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因,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的致病因子,HP感染可导致胃炎、胃溃疡的长期存在。而胃癌的形成亦与慢性活动性胃炎、胃溃疡的长期存在有关,故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于HP感染与胃癌(尤其是非贲门胃癌)的相关性研究,根除HP的治疗在胃癌的临床防治中也越来越广泛。本文旨在对诸多学者关于HP与胃癌及胃癌相关性胃疾病的关系的研究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析真菌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癌检出中的病理情况。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4年1—8月收治的6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诊治的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均给予常规石蜡切片、苏木素染色、DAB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对标本进行研究,比较两组真菌、幽门螺杆菌检出情况。结果研究组真菌检出率(35/60)58.33%,幽门螺旋杆菌检出率(45/60)75.00%与对照组0%、26.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病理学研究,胃癌患者真菌及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均较高,都是诱发胃癌的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17.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胃黏膜病理学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胃黏膜病理学改善的情况,为3联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提供病理学改善依据。方法:选择经胃镜检查确诊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行3联疗法观察疗效的患者114例。治疗1个月后经^13C呼气试验检查为阴性者,将其作为观察组;1年以后观察组患者复查^13C呼气试验,仍为阴性者作为根治组,转阳性者作为未根治组。另选择行2次以上胃镜检查(平均时间间隔1.5年)的患者165例,其均未行3联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根据前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幽门螺杆菌根治组较未根治组及对照组在黏膜的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及淋巴滤泡减少的程度均有显著改善。结论: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胃黏膜病变的逆转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因上消化道症状进行胃镜检查的149例病人的胃粘膜活检标本,通过涂片革蓝氏染色和切片镜检及细菌培养,发现不同于HP的螺旋形细菌阳性4例,检出率为2.68%。用HP的培养方法未能分离出该菌,用上述几种方法检查,未查见HP。该菌具有独特的密螺旋形,其形态与猫、狗胃中发现的细菌相似。这些病例中螺旋形细菌与慢性胃炎同时存在。该菌是否经动物传播给人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thJL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黏膜病理及活动性的关系。方法对120例患儿进行胃镜检查,按年龄分组,比较各年龄段患儿Hp感染情况,比较Hp阳性或阴性与患儿胃黏膜病理、活动性的关系。结果各年龄组患儿Hp感染人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组与阴性组不同程度胃黏膜病理人数、活动性人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儿童时期易导致Hp感染,且Hp感染与胃黏膜活动性及胃黏膜慢性炎症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任建丽  张志广 《医学综述》2006,12(15):915-917
胃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已知幽门螺杆菌(HP)为胃癌的Ⅰ类致癌原,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可降解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ECM),从而促进胃癌的侵袭和转移,大量研究表明HP感染后可对胃黏膜病变中MMPs的表达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