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伤弧菌 (Vibriovulnificus)为嗜盐性海生G- 杆菌属 ,Roland〔1〕在 1970年首先报道由创伤弧菌感染引起小腿坏疽和内毒素性休克 ,Hollis等〔2〕在 1976年报告从血液中培养分离该细菌 ,随后 ,美国、日本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的一些沿海城市相继有创伤弧菌感染的临床报告。由于创伤弧菌败血症起病急 ,病情进展快 ,死亡率高 ,是一种少见的严重疾病 ,然而在我国沿海关于创伤弧菌感染的病例报道十分罕见。近几年来 ,浙江温州地区陆续发生创伤弧菌败血症引起的死亡病例〔3〕。本文报告我院从 1998年 5月~ 2 0 0 2年 8月间临床诊断为创伤弧菌败…  相似文献   

2.
12例创伤弧菌败血症的流行病学特点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大陆沿海有关创伤弧菌感染的病例报道十分罕见。近几年来 ,浙江省温州地区陆续发生创伤弧菌败血症引起死亡的病例[1]。作者报告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1998年 5月至 2 0 0 2年 8月间临床诊断为创伤弧菌败血症并且资料完整的患者 12例 ,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1.资料与方法 :创伤弧菌败血症的临床诊断依据文献 [1 3 ]。符合临床诊断标准者列为调查对象。调查方法采用直接询问法 ,自制专用调查表 ,内容主要有人群分布、地点分布和时间分布 ,指定专人负责询问并填写调查表 ,进行总结分析。2 .结果 :( 1)人群分布 :12例患者中 ,男 9例 ,女 3…  相似文献   

3.
创伤弧菌(VV)是G-嗜温、嗜盐、嗜碱型海洋致病菌,与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同属致病性弧菌.1970年Roland首次报道病例,1976年Hollis成功分离并鉴定该病原体,1979年Farmer将其命名为创伤弧菌,国内首例病例报道于1991年.该菌可通过损伤的创口、食用污染的海产品或水源而引起感染,临床主要表现为软组织感染、败血症、胃肠炎3大症状,多数患者在入院1~2 d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1].  相似文献   

4.
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是一种嗜温、嗜盐、嗜碱型海洋致病菌,与霍乱弧菌、肠炎弧菌同属致病性弧菌。1970年Ro-land首次报道感染创伤弧菌的病例,1976年Hollis等首次从血液中培养分离出该菌,完成了创伤弧菌的分离与鉴定,1979年Farmer将其命名为创伤弧菌。2006年8月《Emerging infectiousdiseases》杂志将创伤弧菌列入最危险的细菌之列。根据生化、遗传、血清学试验的差异和受感染宿主的不同,目前将创伤弧菌分为3种生物型。生物Ⅰ型产吲哚,人类感染通常表  相似文献   

5.
创伤弧菌(VV)是革兰氏阴性嗜温、嗜盐、嗜碱型致病性弧菌。进食被创伤弧菌污染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是一种较为严重的食源性疾病。若食用被创伤弧菌污染的海产品,就有腹泻的可能。在浙江省,近年来也发现了由创伤弧菌导致的散发病例的报道[1,2]。我们于2010年5月-2010年10月  相似文献   

6.
创伤弧菌败血症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近来 ,浙江温州地区陆续发生创伤弧菌败血症引起死亡的病例 ,现将我院从 1998年 5月至 2 0 0 2年 8月临床诊断为创伤弧菌败血症 12例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12例患者中 ,男 9例 ,女 3例 ,年龄 36~ 71岁 ,平均 (5 4± 10 )岁。基础疾病史 :9例慢性肝病 ,2例长期嗜酒 ,1例未发现疾病史。 12例均为温州人 ,10例生活在海边。发病时间在 5~ 10月份。发热到入院时间为 (3± 2 )d ,下肢肿胀、水疱出现到入院时间为 (1 96± 1 84 )d ,患者住院时间为 9h至 5d ,其中 10例 <4 8h。发病前 1例有明确右踝外伤史 ,2例有食生海鲜史。 …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广西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溶藻弧菌和霍乱弧菌4种致病性弧菌的污染现状,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食源性疾病防控提供技术依据。方法 根据2011 - 2017年分年度的《广西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方案》,在广西各地采集各类水产品监测并对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11 - 2017年6 278份水产品检测结果显示,阳性1 685份,阳性率为26.84%;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溶藻弧菌和霍乱弧菌阳性率分别为25.87%、9.19%、0.73%和0.14%。各年度阳性率波动较大,贝类样品所占比例较大的年份阳性率相对较高;鱼生类生食/半生食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和创伤弧菌阳性率分别高达21.14%和7.26%。副溶血性弧菌以贝类和泥丁、沙虫阳性率最高,分别为53.94%和53.85%,其次为虾类(35.83%)和蟹类(33.54%);创伤弧菌以泥丁、沙虫类阳性率最高,为27.78%,其次为虾类(14.52%)和贝类(14.13%),蟹类阳性率(0.65%)最低。沿海地区、城市地区、批发市场/收购环节、农贸市场和大、中、小型餐馆采集的样品总体阳性率相对较高。结论 广西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和创伤弧菌污染较为常见,尤其是泥丁、沙虫、贝类和虾类,生食/半生食水产品阳性率也较高,需要警惕食用未煮熟煮透的泥丁、沙虫、贝类、虾类或生食/半生食水产品引起副溶血性弧菌和创伤弧菌感染的风险,特别是城市地区和餐馆消费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广东省部分海产品中创伤弧菌的污染状况。方法在广东省海产品的主要产销地广州、阳江、湛江、珠海共采集69份海产品,采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公布的方法,用最可能数(MPN)法检测海产品中创伤弧菌污染水平,可疑菌落的鉴定采用生化试验和PCR法。结果在69份海产品中,37份检出创伤弧菌,总阳性率为53.62%。其中牡蛎中的检出率高达80.95%(34/42),其次为海蟹(25.00%,1/4)、海鱼(18.18%,2/11)。采集于不同季节的42份牡蛎。创伤弧菌的阳性率在4-6月最高,为100%(10/10),不同季节的污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应用MPN法对34份创伤弧菌阳性的牡蛎进行定量分析,采样时环境温度为25—35℃的样品(18份)中创伤弧菌平均含量(中位数为38.0MPN/g)高于环境温度为10~24℃的样品(16份)中创伤弧菌平均含量(中位数为9.2MPN/g)。结论广东省部分海产品的创伤弧菌污染较为严重,应对海产品尤其是牡蛎中的创伤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预防创伤弧菌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从地面饮用水中检出四株创伤弧菌刘玉娥裴标高峻陶墨奎我们于1994年7~9月严重干旱期,从地面饮用水中分离到4株创伤弧菌(VibrioVulnificus,VV),并对其生理生化特征、抗药性及致病力进行了实验。1材料与方法1.1菌株来源4株VV均从外环...  相似文献   

10.
创伤弧菌是人类三大致病弧菌之一,能够通过食源性传播或者伤口感染导致发病,近年来全球发病率逐步升高。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已有上百株创伤弧菌全基因组序列在国际公共数据库公布。这些数据为创伤弧菌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并促进了对该病原菌遗传多样性、传播和致病机制的认识。本文从基因分型、种群结构和重要毒力因子3个方面对创伤弧菌基因组学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创伤弧菌感染、进化和防控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梅氏弧菌生化特性及毒素原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梅氏弧菌主要引起人类伤口感染和败血症,是目前国内外所公认的11种致病性弧菌之一。据美国CDC肠道细菌弧菌研究室报道,梅氏弧菌来源于人类血液、尿液、水源、食品、蟹等。近年来,我国已有从水源、人牛粪便中检出的报道。1991年6月,我们从苍蝇标本中检出梅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环境中创伤弧菌的污染状况及在不同类别样品中的分布情况。方法采集深圳地区范围内的环境样品,包括海产品、淡水产品、环境水质等,选择分离培养法进行创伤弧菌检测,对分离到的可疑菌株采用生化试验和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 chain reaction,PCR)技术进行鉴定。结果在725份样品中,120份检出创伤弧菌,总检出率为16.6%。不同类别样品中,淡水鱼检出率最高为38.6%,其次为近海海水为22.5%、甲壳类产品为19.8%。不同季节采集样品创伤弧菌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深圳地区环境中创伤弧菌污染状况不容乐观,温暖季节应加强对淡水鱼类及海产品进行创伤弧菌污染的监测,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部分海产品中创伤弧菌的污染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广东省部分海产品中创伤弧菌的污染状况.方法 在广东省海产品的主要产销地广州、阳江、湛江、珠海共采集69份海产品,采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公布的方法,用最可能数( MPN)法检测海产品中创伤弧菌污染水平,可疑菌落的鉴定采用生化试验和PCR法.结果 在69份海产品中,37份检出创伤弧菌,总阳性率为53.6...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解海虾中创伤弧菌的污染状况及其季节性变化规律。方法:从舟山市区的三大菜场采集市售的114份海虾样品进行创伤弧菌的定性及定量分析。结果:114份样品,共检出24株创伤弧菌,总体阳性率为21.1%。2月份和5月份检出率相对较低,为3.6%和7.7%;8月份的检出率为56.7%,11月份的检出率为13.3%。四个季度的检出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31.91,P<0.01)。结论:创伤弧菌在一年四季都存在着潜在的危险,而在夏季被感染的机率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贝甲类海产品中创伤弧菌的检验方法。方法选用mCPC、CC和TCBS培养基比较创伤弧菌在3种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率,同时应用常规的生化鉴定方法、API20E生化试剂条和PCR-vvhA法对20株分离自牡蛎的可疑创伤弧茵进行鉴定,比较3种鉴定方法的符合率。结果20株创伤弧菌菌株在mCPC、CC和TCBS3种选择性培养基上的生长率(Pr)分别为(0.19±0.28)、(0.34±0.43)、(0.44±0.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CPC、CC培养基对人工染菌样品中不同浓度的创伤弧菌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CPC、CC培养基对31份天然污染的贝甲类样品中创伤弧菌的检出率均为22.6%(7/31)。常规生化鉴定、API20E生化试剂条、PCR.whA法对20株分离自贝甲类海产品的创伤弧茵可疑茵株的检出率分别为95%(19/20)、95%(19/20)和100%(20/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贝甲类海产品中创伤孤菌的检验选用以CC和mCPC培养基为基础的传统培养方法,结合使用分子生物学筛选及生化系统鉴定,可大大提高检测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多重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方法:以溶藻弧菌等17种相关试验菌株做特异性检测;并将标准菌株稀释成不同梯度,做灵敏度检测。结果: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相比,该方法有很好的特异性且灵敏度高,检测时间短并可节省人力,具有快速方便等优点。结论:适用于样品中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和创伤弧菌的快速检测。检测限分别为:霍乱弧菌为280 cfu/ml;副溶血性弧菌为:100 cfu/ml;创伤弧菌为:450 cfu/ml。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舟山市市售生食海产品中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污染状况,为制定生食海产品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应急预案提供依据。方法 2010-2011年从舟山市3大菜场采集7种489份市售生食海产品及217份腹泻病人粪便样本,开展创伤弧菌定性、定量检测及毒力基因分型和耐药性研究。结果从489份海产品样本中检出创伤弧菌125份,检出率为25.56%。不同季节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472,P=0.000),夏季(8月)最高,为48.67%。各类样本间检出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24.366,P=0.000),毛蚶最高,为41.77%,MPN中位数为250MPN/g。耐药性研究结果显示,64份菌株耐药率高达31.25%。毒力基因分型结果显示,海产品中的创伤弧菌基因型主要为CB型,并首次从腹泻病人粪便样本中分离出创伤弧菌毒力基因CB型。结论舟山市市售生食海产品中创伤弧菌污染情况严重且存在一定的致病能力,生食海产品(尤其是毛蚶)可能是导致创伤弧菌食源性感染的潜在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河南省淡水产品养殖环节4种常见致病性弧菌(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和溶藻弧菌)的污染状况,为河南省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及溯源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参照2016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淡水动物性水产品养殖环节中常见弧菌专项监测工作手册进行样品的采集和检测。结果 从开封市和鹤壁市淡水产品养殖场中分别采集水产品、养殖水体和水底淤泥共计312份,开封市检出73株霍乱弧菌(46.79%)、13株副溶血性弧菌(8.33%)和17株溶藻弧菌(10.90%),未检出创伤弧菌;鹤壁市检出8株霍乱弧菌(5.13%),未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溶藻弧菌和创伤弧菌。对13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3种毒力基因(TLH、TRH和TDH)检测。13株副溶血性弧菌均具有不耐热溶血素基因(TLH),有12株具有耐热相关直接溶血素基因(TRH),均未携带耐热直接溶血素(TDH)。对81株霍乱弧菌进行血清分群,O1群霍乱弧菌3株(小川1株、稻叶1株和彦岛1株),O139群霍乱弧菌5株,非O1/O139群霍乱弧菌73株。81株霍乱弧菌CTXA毒力基因阳性菌株7株,均为非O1/O139群霍乱弧菌。结论 河南省淡水养殖环节主要受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和溶藻弧菌的污染,监测的2个地区污染情况存在差异,污染的优势弧菌是霍乱弧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创伤弧菌在北仑区市售贝类海产品中的污染情况及规律,为日后对其开展监测和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宁波市北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6年、2019年、2020年共采集400份样品,根据《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对创伤弧菌进行定性检测.结果 贝类海产品中,创伤弧菌阳性样品多为帘蛤目和列齿目,其中血蚶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茂名地区2018-2019年水产品中分离的创伤弧菌进行毒力相关基因、耐药性分析和分子基因分型,初步建立该菌区域病原学特征数据库和耐药谱,为创伤弧菌的溯源和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PCR技术进行毒力相关基因和生物型、血清分型的鉴定;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和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基因分子分型和药物敏感性(AMS)分析。结果 175份水产品分离出51株创伤弧菌,阳性率为29.14%。41株创伤弧菌毒力相关基因vcg C/E和16S rRNA A/B分型结果显示共有3种型别,分别为CB型、EA型、CAB型;生物分型全为BT1型。药敏结果显示该菌对头孢类抗生素出现较多耐药株。PFGE指纹图谱结果显示41株创伤弧菌有41种分子型别。结论 茂名市水产品中创伤弧菌污染较为严重。毒力基因型别以CB型为主;PFGE型别多,菌株存在遗传多样性。因此,需对茂名水产品中创伤弧菌的食品安全进行风险评估和耐药监测,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暴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