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人类膀胱肿瘤的病因与某些化学物质有关。本实验以 N-丁基-N-(4-羟丁基)亚硝基胺(BBN)为致癌剂,以定量灌胃法和腹腔注射法诱发大鼠膀胱肿瘤。72只雌性 Wistar 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8只。6周灌胃组:BBN180mg 导管灌胃,每周2次,共6周。12周灌胃组:BBN90mg 导管灌胃,每周2次,共12周。腹腔注射组:BBN90mg 腹腔注射,每周2次,共12周。三组实验动物接受致癌剂总剂量均为2160mg。另18只大鼠为对照组。实验过程中,有10只腹腔注射组大鼠死于急性中毒或粘连性肠梗阻。实验进行30周后,处死全部存活大鼠,解剖取材。膀胱纵行剖开,借助4倍放大镜观察粘膜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N-丁基-N-(4-羟丁基)亚硝基胺(BBN)所诱导的膀胱肿瘤的环氧化酶-2(COX-2)的表达以及不同剂量的环氧化酶-2的抑制剂塞来昔布对BBN所诱导的SD大鼠膀胱肿瘤的COX-2的表达是否存在差异。方法本实验将SD大鼠随机分成3组,3组均以BBN为致癌剂诱发SD大鼠膀胱肿瘤的生长。同时,其中的两个实验组另外喂以不同剂量的塞来昔布(每千克饮用水中500mg塞来昔布、每千克饮用水中1000mg塞来昔布),20周停药,30周后处死动物,观察不同剂量的塞来昔布对COX-2表达的影响及COX-2的表达与膀胱癌的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不同剂量塞来昔布对COX-2的表达未产生差异(P〉0.05)。尚不能认为COX-2的表达与膀胱肿瘤的病理分级有关(P〉0.05)。结论塞来昔布可能通过COX-2非依赖途径对BBN所诱导的SD大鼠膀胱肿瘤发挥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Wu B  Pan C  Song G 《中华医学杂志》2001,81(20):1227-1229
目的 初步验证小肠粘膜置换膀胱移行上皮预防膀胱癌复发的理论依据。方法 作者将17只大白鼠行小肠段移植于膀胱,手术后与11只对照组大白鼠共同用N-丁基-N-4-羟基丁基亚硝胺(NNB)进行诱发肿瘤的实验,并将实验结果结合有关文献作了分析研究。结果 (1)除一只大白鼠外,所有移植到膀胱上的小肠,均未发生肿瘤。(2)所有对照大白鼠膀胱粘膜均有肿瘤发生。结论 (1)由BBN诱发膀胱肿瘤的大鼠尿液所含致癌物质可能只对特定的靶组织-膀胱移行上皮有致癌作用,而对小肠上皮无致癌作用。(2)移行上皮本身可能对尿中致癌物质敏感,比小肠上皮容易发生癌变,其机制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膀胱肿瘤的发生与环境或职业中的某些化学物质有关,据此可以确定膀胱肿瘤的高危人群。因而自70年代以来,人们一直致力于寻找对膀胱化学致癌具有抑制作用的物质,试图对选择性人群施行预防。然而,迄今对膀胱肿瘤高危人群尚无理想的高效低毒的预防药物可供应用,进一步寻找新的膀胱化学致癌抑制剂十分必要。本实验观察了中药猪苓对 N-丁基-N-(4-羟丁基)亚硝胺(N-butyl-N-(4-hydroxybutyl)nitrosamine,下称 BBN)诱发膀胱肿瘤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动态观察诱癌剂N-丁基-N2(4-羟丁基)亚硝胺(BBN)诱发磷脂酶Cε(PLCCε)基因正常(PLCε+/+)小鼠和PLCCε基因敲除(PLCCε+)小鼠膀胱肿瘤超微结构发生发展的过程,研究PLCε在膀胱肿瘤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PLCε+/+和PLCε-/-小鼠各72只随机分成2组,分别给予BBN和自来水喂饲,实验周期为18W,按计划处死大鼠,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不同阶段动物膀胱癌的发生情况.结果 PLCε+/+小鼠和PLCε-/-小鼠膀胱癌的发生经历了3个阶段的形态变化过程:(1)上皮增生期;(2)乳头状瘤形成期;(3)癌变期.电镜显示的各阶段超微结构变化,以膀胱黏膜移行上皮表层细胞的变化最具有形态学意义,其中移行上皮非对称性单位膜的改变、多形性微绒毛形成、梭形小泡形成、微丝及连接复合体减少所致的壳层丧失,胞浆内溶酶体增多及印戒细胞形成、核周纤维层不规则或消失是癌变的重要依据,因此可作为膀胱黏膜上皮早期癌变的超微结构学标志.结论 PLCε-/-鼠的肿瘤形成时间迟于PLCε+/+小鼠,肿瘤发生率也低于PLCε+/+小鼠提示敲除PLCe基因可以抑制膀胱肿瘤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丁基苯酞对老龄大鼠慢性脑缺血后大脑海马中胆碱乙酰基转移酶(Chat)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5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其中4组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2VO)制作慢性脑缺血模型.对照组除不结扎2VO外,其他操作同前.预防用药组于术前1个月按80 mg/kg给予丁基苯酞每d灌胃,高、低剂量药物组术后2个月分别按120 mg/kg、60 mg/kg给予丁基苯酞每d灌胃,丁基苯酞用花生油稀释至2 mL.模型组和对照组术后每d给予花生油2 mL.3个月后,应用RT-PCR技术检测大鼠大脑海马组织中Chat mRNA的表达.结果:对照组海马Chat mRNA的表达水平为(0.75±0.09),模型组为(0.31±0.11),高、低剂量药物组分别为(0.61±0.16)和(0.48±0.11),预防用药组为(0.44±0.16).与对照组比较,其他4组Chat mRNA的表达水平均低(P均<0.05);高剂量药物组Chat mRNA的表达高于低剂量药物组和预防用药组(P均<0.05),但该3组均高于模型组(P均<0.05).结论:慢性脑缺血后大鼠海马Chat基因表达水平下降,丁基苯酞可使海马Chat mRNA表达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DGGE技术分析黄柏对大鼠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部位菌群数量的影响,为探索黄柏的肠菌群调节作用积累数据。方法:饲养大鼠共72只,黄柏水煎液分高、中、低剂量进行灌胃,其中空白对照组18只。分别在第一、二、三周时采集大鼠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各段(含内容物),提取细菌基因组DNA,应用DGGE技术分析各样本不同给药时间下菌群数量的变化。结果:在黄柏作用的影响下,胃部低剂量组一周,中剂量组三周及高剂量组二周三周与空白组差异较明显(P0.05);十二指肠低剂量组一周,低、中、高剂量组第三周较空白组有明显差异(P0.05);空肠部位低、中、高剂量组第三周较空白组有明显差异(P0.05);回肠部位低剂量组二、三周,中剂量组一、二、三周及高剂量组一周较空白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肠部位中剂量组一、二、三周较空白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黄柏长期给药对大鼠十二指肠部位菌群多样性起抑制作用,对胃、空肠、回肠及结肠部位的菌群多样性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利尿合剂对尿路感染(UTI)大鼠的抗感染作用。方法:制备100只大鼠UTI模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模型组、阳性治疗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及低剂量组,各20只;另取20只正常大鼠为对照组。模型组与对照组均给予0.9%氯化钠溶液;阳性治疗组给予左氧氟沙星治疗;高剂量组以18.0 g/kg利尿合剂治疗;中剂量组以9.0 g/kg利尿合剂治疗;低剂量组以4.5 g/kg利尿合剂治疗。比较六组肾脏及膀胱菌落计数及炎症反应情况。结果:治疗2、4 d后,模型组、阳性治疗组、中剂量组及低剂量组的肾脏及膀胱菌落计数与炎症反应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 d后,高剂量组肾脏及膀胱菌落计数与炎症反应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d后高剂量组肾脏及膀胱菌落计数与炎症反应评分均低于模型组、阳性治疗组、中剂量组及低剂量组(P0.05)。结论:高剂量利尿合剂对UTI大鼠的抗感染作用较好,可控制肾脏及膀胱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9.
紫杉醇膀胱灌注抑制大鼠膀胱癌生长的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紫杉醇连续膀胱灌注对大鼠膀胱肿瘤生长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将4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紫杉醇组(n=20),制作N-甲基亚硝基脲诱导大鼠原位膀胱癌模型,于第8周分别行生理盐水和紫杉醇制剂连续膀胱灌注,每周1次,共6次。于第14周进行病理观察、测量膀胱总重量,微血管密度(MVD)和凋亡指数(AI)。结果第14周时,对照组(n=16)和紫杉醇组(n=12)大鼠膀胱均可见明显肿物,光镜下可见癌组织侵入肌层。紫杉醇组大鼠膀胱的重量和肿瘤的MVD小于对照组(P<0.01);紫杉醇组大鼠膀胱肿瘤的AI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紫杉醇连续膀胱灌注可抑制大鼠膀胱肿瘤生长,可能与抑制肿瘤血管生长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0.
柳建军  李建昌 《医学争鸣》2009,(20):2146-2149
目的:建立N-甲基-N-亚硝基脲(N—methyl—Nnitrosourea,MUN)膀胱灌注诱发的SD大鼠膀胱肿瘤动物模型,检测其肿瘤HER-2表达情况.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两组,对照组膀胱灌注生理盐水,实验组膀胱灌注MNU,3wk/次,共4次,MNU总量为10mg;于第1次灌注后第11周切开膀胱取标本,以光镜、免疫组化及RT—PCR为观察手段,对其诱发的膀胱肿瘤进行检测.结果:第11周对照组无肿瘤,实验组诱发膀胱肿瘤率95%,其组织学形态及病理特征与人膀胱肿瘤相似,免疫组化显示部分肿瘤HER-2蛋白阳性表达,RT-PCR显示其HER-2mRNA阳性.结论:MNU膀胱灌注可成功建立HER-2阳性表达的膀胱肿瘤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苦参碱对膀胱癌大鼠环加氧酶2(cyclooxygenase-2,COX-2)、细胞膜磷脂酶A2(cytosolic phospholipases A2,c PLA2)、前列腺素脱氢酶(prostaglandin dehydrogenase,PGDH)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SD雄性大鼠12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塞来昔布组、苦参碱高剂量组、苦参碱中剂量组、苦参碱低剂量组,各20只。给予亚硝基胺灌胃建立膀胱癌模型,并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观察所有大鼠的膀胱质量、质量200 mg膀胱所占比例、肿瘤细胞凋亡指数,并对各组大鼠COX-2、c PLA2及PGDH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大鼠的膀胱质量、质量200 mg膀胱所占比例较低,其中塞来昔布组、苦参碱高剂量组低于苦参碱中剂量组、低剂量组(P0.05);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大鼠肿瘤细胞凋亡指数较高,其中塞来昔布组、苦参碱高剂量组高于苦参碱中剂量组、苦参碱低剂量组(P0.05);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大鼠COX-2阳性表达率较低,其中塞来昔布组、苦参碱高剂量组低于苦参碱中剂量组、苦参碱低剂量组(P0.05);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大鼠COX-2、c PLA2蛋白表达水平较低,其中塞来昔布组、苦参碱高剂量组低于苦参碱中剂量组、苦参碱低剂量组(P0.05);各药物组大鼠PGDH蛋白表达水平较高,其中塞来昔布组、苦参碱高剂量组高于苦参碱中剂量组、苦参碱低剂量组(P0.05)。结论:苦参碱能够明显抑制亚硝基胺诱发的大鼠膀胱癌的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前列腺素通路相关蛋白COX-2、c PLA2表达、促进PGDH蛋白表达有关,且其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2.
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吸收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羟基红花黄色素A(羟A)在大鼠体内的吸收机制。方法:大鼠灌胃给药和大鼠胃肠道不同部位分别给药后.用HPLC测定羟A的血药浓度和胃肠道中羟A残留量;大鼠小肠推进实验。结果:橄榄油、维拉帕米和环孢素显著性促进羟A的吸收(P〈0.01);橄榄油和川芎挥发油延缓了药物在肠道内的推进速度(P〈0.01);羟A在胃内不吸收;羟A在肠道内的吸收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空肠、十二指肠、回肠;羟A在胃肠道内的稳定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回肠、胃、空肠、十二指肠。结论:大鼠口服羟A时生物利用度受胃肠道蠕动速度、P-糖蛋白、吸收部位及其在胃肠道内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颗粒剂四君子膏和传统四君子膏对脾气虚模型大鼠胃肠功能、Ach E及NOS水平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模型对照组、颗粒剂四君子膏组(颗粒膏组)、传统四君子膏方组(传统膏组)、四君子汤组(汤剂组)。采用耗气破气+劳倦过度+饥饱失常法连续造模3周,复制脾气虚证大鼠模型,颗粒膏组、传统膏组、四君子汤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10 mL·kg^-1灌胃4周。第4周末,各组大鼠腹主动脉取血,取空肠组织,HE染色观察大鼠空肠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通过酶联免疫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 esterase,AchE)、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水平;并计算胃残留率、小肠推进率。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及小肠组织AchE水平显著降低、模型组NOS水平显著升高、模型组大鼠胃残留率显著升高、模型组小肠推进率显著下降(P<0.05,P<0.01);经不同剂型四君子方治疗后,治疗组AchE水平显著上升、NOS水平显著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颗粒膏组血清AchE、空肠NOS水平及小肠推进率与传统膏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颗粒剂四君子膏方和传统四君子膏方两种剂型均可通过提高AchE水平,降低NOS活力改善大鼠胃肠平滑肌收缩和舒张运动,达到益气健脾的功效。因两种四君子膏剂型有差异,颗粒剂四君子膏可以通过提高AchE水平和小肠推进率,降低NOS活力起到益气健脾的功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婴儿双歧杆菌(BI)介导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更昔洛韦(GCV)自杀基因治疗系统对SD大鼠膀胱癌的治疗效果,探讨其诱导大鼠膀胱癌组织细胞的凋亡及对大鼠膀胱癌组织Fas/FasL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N甲基亚硝基脲(MNU)膀胱灌注法诱导建立大鼠膀胱肿瘤模型,并随机分为生理盐水/GCV对照组(生理盐水组)、BI-pGEX-5X-1/GCV组(空质粒组)和BI-pGEX-TK/GCV治疗组(重组质粒组).分别将生理盐水、BI-pGEX-5X-1、BI-pGEX-TK经尾静脉注射到各组荷瘤大鼠体内,联合腹腔注射GCV,治疗4周后,称取各组膀胱癌组织质量.TUNEL法检测各组肿瘤组织凋亡,RT-PCR、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肿瘤组织Fas/FasL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空质粒组及生理盐水组比较,重组质粒组荷瘤大鼠膀胱质量明显降低(P<0.01);TUNEL法检测发现各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肿瘤细胞凋亡,与空质粒组及生理盐水组比较,重组质粒组凋亡最为显著(P<0.01);与空质粒组及生理盐水组比较,重组质粒组的荷瘤大鼠膀胱癌肿瘤组织细胞Fas/FasL mRNA及其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结论 双歧杆菌介导HSV-TK/GCV自杀基因治疗系统对大鼠膀胱肿瘤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可能通过激活Fas/FasL凋亡途径,诱导大鼠膀胱肿瘤细胞的凋亡,从而发挥抑瘤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刊创刊于1981年,原名《上海实验动物科学》,为国内第一本实验动物科学期刊,2005年经主管部门批准更名为《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2008年由原来的季刊改为双月刊。经过近30年的发展,杂志为上海和全国的实验动物科学事业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枳壳提取物对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不同肠段平滑肌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离体肠平滑肌实验方法,利用BL-410生物机能分析仪记录给药前后大鼠各肠段平滑肌的收缩幅度和频率,探讨不同浓度枳壳提取物对各肠段收缩的影响。【结果】随着枳壳提取物浓度的不断增加,对正常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平滑肌的自发性收缩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并能够拮抗乙酰胆碱所致的平滑肌收缩功能的亢进,使阿托品所致平滑肌的舒张作用进一步增强。而枳壳提取物对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4个肠段平滑肌的舒张作用的强度不同,其中对回肠的作用最强。【结论】枳壳提取物对大鼠离体肠平滑肌的舒张作用强弱表现为回肠>空肠>结肠>十二指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定量研究大鼠膀胱癌组织中血管生成与细胞增殖、凋亡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利用BBN诱导大鼠膀胱癌形成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大鼠膀胱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细胞增殖指数(PI)及细胞凋亡指数(AI)的变化和相关性.结果:随着肿瘤发展,膀胱癌组织中MVD,PI均逐渐增加,二者呈正相关,且PI增加速率明显高于MVD的增加速率,从而导致AI亦逐渐增加.结论:肿瘤血管生成是肿瘤细胞增殖的前提和基础,二者之间的变化与肿瘤细胞凋亡、坏死的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18.
大鼠膀胱癌模型建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动态观察诱癌剂N-甲基-N-亚硝基脲(MNU)诱发Wistar大鼠膀胱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探讨建立膀胱癌动物模型的合适方法。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用MNU(2mg/2周)定期作膀胱内灌注,实验周期为14周,按计划处死大鼠,观察不同阶段动物膀胱癌的发生情况。结果60只大鼠中58只完成了实验,2只中途死亡,诱癌组(MNU组)存活39只大鼠中,病理证实为膀胱癌者37只,占92.5%,2只为不典型增生,占5%。在病理确诊的39只大鼠中,有33只联合使用尿HE染色 AO染色诊断为膀胱肿瘤,阳性率89.2%。结论MNU经膀胱灌注诱发膀胱肿瘤动物模型方法简单、药物用量少、诱瘤时间短、致癌率高,其诱发的膀胱肿瘤在组织学和病理学特征上和人的膀胱肿瘤十分相似,是较理想的动物模型。在动物实验中用尿HE染色 AO染色诊断膀胱肿瘤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小鼠小肠细胞是否能够合成胰岛素以及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分泌胰岛素的水平是否有差异。方法:以健康C57BL/6J小鼠的小肠为研究对象,将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3部分,通过电子扫描显微镜、免疫荧光、PCR和Western blot对小肠中的胰岛素进行检测。结果: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在小鼠小肠的肠绒毛及肠隐窝有胰岛素、PDX1及ICA-512的表达。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发现小肠隐窝附近的细胞内有类似胰岛素的分泌颗粒。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小肠中有胰岛素mRNA及蛋白质表达。结论:小肠中确实存在胰岛素表达,其中空肠的胰岛素表达水平最高,十二指肠和回肠的表达水平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