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文芳  裴晓华 《新中医》2012,(10):155-156
乳癖是一种乳腺组织的良性增生性疾病,相当于乳腺增生病,临床特点是单侧或双侧的乳房疼痛并伴肿块。本病是女性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好发于中青年妇女,其发病率占乳房疾病的75%,有一定的癌变危险。中医学认为,  相似文献   

2.
乳腺增生病是一种以乳腺泡导管的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增生为基本病理变化,既非炎症又非肿瘤的一类疾病的总称.本病好发于30~50岁的妇女,国内30岁以上妇女患病率为38.6%~49.3%,40~49岁为发病高峰,其癌变率约为20%,被认为是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3.
自制乳癖贴治疗乳腺增生21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乳腺增生是一种非炎症性疾病,多发于20~50岁之间,是中青年妇女的常见病.其中青年期妇女,以乳腺小叶增生多见;哺乳后期妇女,以乳腺导管增生多见;更年期妇女则以乳房囊性增生多见.有些患者经多方治疗,但效果不佳,常使本病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甚则引发癌变.我们经多年实践和临床观察,运用"乳癖贴"对215例乳腺增生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浅谈从调摄冲任治乳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迪梨 《光明中医》2011,26(5):907-908
乳癖,是乳腺组织的良性增生性疾病,好发于25~45岁的妇女,其发病率约占乳房疾病的75%,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乳房疾病,西医的乳腺增生病属乳癖范畴。其特点是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乳痛和肿块与月经及情志的变化密切相关。根据研究资料发现本病有癌变危险,尤其是有乳腺癌家族史的患者[1]。临床上,中医辨证论治较西医治疗有较大的优势,常从调摄冲任治疗乳癖。  相似文献   

5.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实验及临床研究近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乳腺增生病属中医学乳癖的范畴,是乳腺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可占中青年妇女发病率的50%以上,其中约有2%~4%的患者可发生囊性增生而癌变,因此提高本病疗效至关重要.近5年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又有许多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外治法治疗乳腺增生概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乳腺增生病是指临床上以乳痛、乳腺组织局部增厚或有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为主要症状 ,在病理上以上皮增生、纤维组织增生及部分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为主要变化的疾病 ,近年将这类疾病统称为乳腺结构不良[1] 。此病是妇女乳腺疾病中的常见病 ,以 3 0岁~ 40岁之间为多见 ,其发病率占育龄妇女的 3 6%左右。随着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变化 ,成年女性乳腺增生病患病率正以每年 2 7倍的速度递增 ,其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要比健康妇女高 1 4~ 1 5倍 ,因此值得注意。根据本病的征候学特点 ,祖国医学应属“乳癖”范畴。《外科正宗》曰 :“乳…  相似文献   

7.
乳腺增生(Hyperp lasia of Mammary Gland,HMG)又称乳腺结构紊乱,是乳腺导管和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和进行性病变,属中医学“乳癖”范畴。多发于20岁一50岁,45岁~50岁达高峰。本病居乳腺疾病发病的首位,随着妇女社会地位提高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乳腺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病的非典型增生为癌前期病变,故有效治疗本病可以提高妇女的生活质量,预防乳腺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乳腺囊性增生病(cystichyperp lasiaofbreast)是妇女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多发于30~50岁中年妇女,发生率高达30%~50%[1-3]。目前认为本病多与内分泌失调及精神因素有关。孕激素分泌减少,雌激素相对增多,是本病的重要病因。该病发生恶变的危险性较正常妇女增加2~4倍[3],我国于1987年已将其列入癌前病变之一。2008年5月~  相似文献   

9.
乳腺增生病是乳腺主、间质慢性增生的总称,又称乳腺结构不良,属中医乳癖范畴。临床以单侧或双侧乳房出现肿块及局部疼痛为特点。好发于30~40岁已婚妇女,在妇女乳房良性肿块中占首位,少见于男性。发病率城市高于农村。据报道,其癌变率为12.9~21.9%,比一般妇女患乳腺癌机会高3倍左右,囊性增生者患癌机会高出正常妇女30倍。中医中药治疗本病有较好疗效,现将近30年来报道资料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乳腺增生疾病属中医学“乳癖”、“乳痞”、“乳中结核”等范畴,是青壮年妇女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国内外专家认为此病系癌前期病变,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比健康妇女高1.4~1.5倍;认为本病的发病原因与内分泌紊乱、雌激素与孕激素比例失调有关。已有动物实验证明乳消汤对乳腺增生疾病有很好的疗效,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肖利芳  吕仕银 《河北中医》2005,27(4):310-311
乳腺增生病是临床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其发病率占乳腺疾病的首位。可发生于青春期后任何年龄的女性,但以30~50岁的中青年妇女最为常见。由于本病的一小部分有发展成为乳腺癌的可能性,所以有人认为乳腺增生病为乳腺癌的“癌前病变”。本病的临床命名较多,如慢性纤维囊性乳腺病、乳腺良性上皮增生病、乳腺小叶增生症、乳痛症、乳腺腺病、乳腺结构不良症等等。为避免命名上的混乱,使本病名称趋于一致,近几年来,国内临床工作者对本病的治疗进行了不少探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兹就本病的治疗近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乳腺增生是妇女的最常用见疾病。本病常见于25—50岁的女性,发病率为70%左右。乳房疼痛。触痛及乳腺组织增厚成肿块和形成结节是本病的主要表现,由于疼痛不适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且有文献报告乳腺囊性增生的癌变率为2%-4%,因此乳腺增生的治疗被广泛重视。乳腺增生的治疗西医无特效药,主要是用他莫昔芬片加上乳块消片,乳核散结片,乳增宁片等中成药联合使用。其价钱较贵,疗效欠佳,且他莫昔芬的毒副作用较大,相当一部分患者不愿意接受。笔者自拟“健乳汤”治疗乳腺增生,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火针治疗乳腺小叶增生症4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乳腺小叶增生症是妇女常见病、多发病,其临床表现为乳腺内有大小不一的肿块,伴乳房疼痛,经期前加重,多数人认为有癌变可能。笔者临床上采用火针治疗本病40例,疗效满意,并与单用乳癖消治疗的45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宋红湘 《中医研究》2004,17(5):61-62,F003
乳腺增生病是以腺泡上皮、导管上皮及纤维结缔组织一种或多种组织增生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乳房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是黄体素不足和雌激素相对或绝对过多的长期刺激,致使月经周期中乳腺增生和复旧不全,日久形成本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乳癖"、"乳痞"、"乳中结核"的范畴.发病年龄多在20~44岁之间,大约成年妇女每20人在绝经前就有一人患此病[1],当前患者发病率亦有逐渐增加之势[2],且约有2~3%患者发生癌变,因此,积极有效地防治该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乳腺增生是乳腺结构在数量和形态上异常的乳房疾病,是一种既非炎症又非肿瘤的乳腺组织结构不良性改变,以产生肿块和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归属于传统中医学乳癖范畴。在众多的乳腺疾病中,乳腺增生的发病率高居首位,为妇女常见病、多发病,并具有一定的癌变率。与健康妇女相比,乳腺增生患者发生乳癌的危险概率高1.4~2.5倍[1]。因此对于本病及时有效的防治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现实意义。西医对此病尚无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中药在其治  相似文献   

16.
乳腺增生病属于中医“乳癖”范畴,为中青年妇女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其发病率居乳腺疾病的首位,而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比健康妇女高1.4~1.5倍。目前临床对乳腺增生病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1]。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进展作一概述。1辨证施治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  相似文献   

17.
乳腺增生症的中医辨证用药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增生症是乳腺组织的慢性增生性病变,其发病率占乳房疾病的75%[1],并有一定的癌变倾向[2]。本病属中医学“乳癖”范畴,中医对乳腺增生症的治疗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取得  相似文献   

18.
乳康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病25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乳腺增生病占乳腺疾病的首位 ,尤以中青年妇女多见。具有补肝肾调冲任、理气活血、化痰散结功效的新药“乳康胶囊”,即为临床治疗本病而设。本文通过乳康胶囊对 2 50例乳腺增生病人的临床观察与研究表明 :乳康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病治愈率为 48% ,总有效率为 97.6%。观察结果还表明 :对本病的早发现、早治疗 ,治疗期间保持精神愉快、心情舒畅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乳腺增生病是妇女的一种常见非炎性非肿瘤性疾病,发病率为75%左右,其中约有2%~4%的患者可发生囊性增生而癌变[1],因此提高本病疗效至关重要.乳腺增生属于中医的"乳癖"范畴,是中青年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居全部乳腺疾病的首位,多见于25~45岁女性,且现在起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人群也逐渐低龄化.现就治疗情况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0.
药物穴贴治疗乳腺增生病8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乳腺增生病是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兼有周期性乳部胀痛的乳房疾病,属于中医的“乳癖”之范畴,一般认为不易癌变,本病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竞争意识的不断增强,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应急增多,人的情绪经常出现波动,情志不畅,性情急躁,暴怒伤肝,思虑伤脾,以致形成肝气郁结、冲任失调、气滞血瘀而导致本病的发生。因此临床上约有50%的妇女有着不同程度乳房疼痛的表现,多见于27岁-35岁或40岁-45岁的妇女,特别是30岁以上未婚、未育、易怒的妇女。笔者采用药物穴贴治疗本病8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