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儿童保健门诊婴幼儿营养性贫血的发病率及发生原因;方法:收集我院儿童保健门诊2014年6月-2016年6月门诊健康查体的婴幼儿6个月-3岁的儿童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儿童按年龄分为A组6个月-1岁儿童46名,B组1-2名儿童34名,C组2-3岁儿童40名。对所有儿童进行血常规检查及问卷调查,分析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及发病原因;结果:A组儿童的缺铁性贫血发病率高于B组、C组儿童,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问卷调查与询问儿童有无按时添加辅食,何种喂养方式,母乳喂养的儿童缺铁性贫血发生率2(1.60%)低于选择配方奶喂养,未按时添加辅食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7(5.8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婴幼儿的健康查体,做好缺铁性贫血的早发现、早诊断,积极为患儿家属做好健康教育及喂养指导,告知及时添加辅食的重要性与添加辅食的种类有利于婴幼儿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儿童保健门诊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我院保健门诊部门的婴幼儿,共100例,收集时间在2015年12月~2016年2月期间,以此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婴幼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实施定期的血常规检查,以此查明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以此对造成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相关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在100例婴幼儿中,共有30例婴幼儿发生了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情况,其发生率为30.00%,其中,与1~2岁的婴幼儿相比,6个月~1岁的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生率明显更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及时添加了辅食的婴幼儿相比,没有添加辅食的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生率明显更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婴幼儿进行定期的临床检测,可以及早发生婴幼儿是否存在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对其及时添加辅食,可以有效降低该类贫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山西太原华工社区8个月~2.5岁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情况,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2013年4月—2017年4月华工社区接受健康体检的290名婴幼儿,结合其一般临床资料、血常规化验结果,分析婴幼儿贫血的患病情况、特点,探讨发病原因。结果 华工社区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检出率为15.17%,其中8个月龄组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检出率最高,为21.35%。4~6个月龄添加辅食的婴幼儿贫血检出率低于未及时添加辅食的婴幼儿。母亲怀孕期是否患有贫血与婴幼儿贫血关系密切。结论 本社区8个月龄~2.5岁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检出率为15.17%,应对家长进行科学育儿知识的科普教育,提高婴幼儿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分析儿童保健门诊婴幼儿发生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危险因素及门诊指导。方法 择取本院儿童保健门诊在2019年6月-2022年6月接收的60例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为研究对象,观察分析患儿发生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危险因素,并且分析实施门诊指导干预后的效果。结果 6个月至1岁婴儿的贫血发生率要高于1~3岁幼儿;足月儿的贫血发生率要低于未足月儿;母孕期贫血的婴幼儿贫血发生率要高于母孕期未贫血的发生率;4~6个月龄时未按时添加辅食的贫血发生率要高于按时添加辅食的婴幼儿;低出生体重儿的贫血发生率要高于非低出生体重儿;挑食厌食儿童的贫血发生率高于不挑食厌食儿童;留守儿童的贫血发生率要高于非留守儿童。但是人工喂养、母乳喂养以及混合喂养贫血与不同性别贫血等发生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婴幼儿发生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主要和年龄、足月情况以及母孕期贫血、挑食厌食、未按时添加辅食、低出生体重儿、留守儿童等多种因素有关,通过对其实施相应的儿童保健门诊指导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贫血严重程度,促进婴幼儿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本市6个月~6岁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贫血的现状。方法随机抽取5个社区的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结果我市6个月~6岁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血红蛋白贫血总检出率为12.6%,红细胞数量减少的检出率为13.0%,小红细胞低色素性的检出率为14.3%;贫血的发生率与年龄有关(P<0.01);母乳喂养和非母乳喂养及及时添加辅食和未及时添加辅食与贫血的关系也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贫血特别是营养性贫血的防治以2岁以下的婴幼儿为重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华泾镇6月龄~2岁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患病情况,为更好地做好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预防和早期矫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从2005年1月至12月在本中心儿保门诊接受系统管理的3600名6月龄~2岁婴幼儿中,系统抽样360名,采左手无名指末梢血,采用铁氰化法测定。结果 ①6月龄~2岁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为11.94%;②6~12月龄,〉1且≤1.5岁和≥1.5且〈2岁,3个年龄组婴幼儿的贫血患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12.98,P〈0.01),以6月龄~1岁组的婴幼儿患病率最高,达20.87%;③添加辅食的时间、乳母的文化程度、常患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或腹泻等疾病均是影响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患病比例的因素。结论降低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患病率的有效方法在于儿保医师采取早期有效的健康干预,家长及时、正确、科学地添加辅食的依从性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病情特点及预防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20例门诊体检婴幼儿的临床资料,以探讨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病情特点及预防治疗方法。结果120例婴幼儿中确诊为营养性缺血性贫血27例(22.5%),<1岁、1~2岁及2~3岁的发病率分别为39.1%、14.5%、5.3%,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孕晚期贫血、早产、辅食添加时间延迟、出生体重低、偏食挑食等是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危险因素(P<0.05)。治疗后,26例(96.3%)患儿网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恢复正常,1例患儿由于喂养困难,经治疗恢复后血红蛋白又发生降低。结论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高发年龄段为<1岁;母亲孕晚期贫血、早产、辅食添加时间延迟、出生体重低、偏食挑食等是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济南市药山社区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现状,探讨影响济南市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影响因素,促进小儿健康成长.方法 对2007年10月至2010年12月来山东黄河医院儿保门诊健康查体的1 094例4个月至3岁健康足月婴幼儿进行研究,查末梢血血常规,分析各年龄段贫血患病率,进一步分析贫血与6个月内喂养方式、母亲文化程度、喂养习惯与缺铁性贫血的关系.结果 药山社区4个月至3岁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总患病率为37.9%(415/1 094),其中轻度贫血占88.2%(366/415),中度贫血占11.8%(49/415).贫血的患病率与月龄、母亲文化程度、6个月内喂养方式、是否合理添加辅食有关,6个月~<12月婴儿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组(χ2=14.95~31.93,P<0.01);母亲文化程度高者贫血的患病率低(χ2=10.86~47.02,P<0.01);人工喂养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母乳和混合喂养者(χ2=15.26~23.38,P<0.01);合理添加辅食者贫血的患病率明显下降(χ2=31.18,P<0.01).结论 药山社区婴幼儿贫血总患病率仍较高,贫血现状不容乐观,应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改善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北京市海淀街道6个月至3岁散居儿童缺铁性贫血流行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检测末梢血红蛋白.结果 北京市海淀街道2006至2010年6个月至3岁儿童缺铁性贫血的患病情况呈逐年下降趋势(x2=4.530,P<0.05),以轻度贫血为主;6个月至3岁散居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高,贫血的患病率逐渐降低(x2=12.128,P<0.01);按照常规添加辅食的月龄统计,添加辅食越早、种类越多,贫血患病率越低;6个月龄婴儿不同的喂养方式对儿童贫血患病率有影响,母乳喂养组与混合喂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62,P<0.05),母乳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52,P<0.05).结论 重视缺铁性贫血的监测和管理,及时正确添加辅食、适当的喂养方式、合理均衡的膳食是预防儿童贫血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深圳特区0~3岁婴幼儿贫血状况及其与喂养方式的关系。方法对1216名接受儿童健康检查的0~3岁婴幼儿采集静脉血,采用Sysmex KX-21型全自动血球仪测定血红蛋白含量,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AS 9.1.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0~3岁婴幼儿贫血患病率为25.49%;高峰在6~12月龄组;各年龄组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6629,P0.0001)。早产儿组贫血患病率明显高于足月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3,P=0.027)。完全母乳喂养组贫血患病率(16.25%)显著低于部分母乳喂养组(34.04%)及人工喂养组(35.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9175,P0.01)。完全母乳喂养持续6个月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为10.06%,低于其他喂养时间组。在4~5月龄添加谷类、蛋类辅食、4~6月龄添加动物内脏类辅食、7~8月龄添加肉类、蔬菜类辅食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低于其他时间段,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0~3岁婴幼儿营养性贫血问题非常严峻,婴幼儿贫血与喂养方式和辅食添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生的相关因素,从而有效降低贫血的患病率。方法对在郑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定期保健的418名6个月、1岁、1岁半儿童进行母乳喂养、辅食添加等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结果6个月、1岁、1岁半儿童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6.11%、19.17%、1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28,P〈0.05);纯母乳喂养儿和非纯母乳喂养儿6月龄时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2.46%和3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8,P〈0.05);母乳质量丰富与单一在6月龄时贫血患病率分别为16.50%、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8,P〈0.05)。结论母乳是婴儿理想的食物;6月龄时要及时合理地添加辅食;儿童系统保健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要广泛开展并认真做好此项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NIDA)发生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干预及治疗措施。方法:对湛江市霞山妇幼保健院儿科及儿保门诊检查的婴幼儿进行血常规检查,对体弱儿进行调查,分析缺铁性贫血婴幼儿的影响因素。结果:2 120名婴幼儿中,NIDA儿童580例,患病率为27.36%,0~6个月组占38.62%,6~12个月组占26.90%,1~2岁组占21.03%,2~3岁组占13.45%;影响因素:辅食添加不当占60.69%,需求量大占33.62%,先天储铁不足占3.45%,铁吸收障碍占2.24%。结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在婴幼儿0~6月龄时患病率偏高,辅食添加不合理是造成儿童NIDA的主要影响因素,应加强对婴幼儿科学正确的喂养指导,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相似文献   

13.
对韶关市区儿保门诊系统管理的2001年出生的婴儿进行贫血监测分析。结果780名系统管理儿6月龄、1岁和2岁时的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4.48%、19.08%和11.05%,混合喂养和辅食添加过晚者贫血患病率分别高于母乳喂养和辅食添加及时者。提示进一步提高6月龄婴儿纯母乳喂养率,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是预防小儿营养性贫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防治。方法统计病例,按年龄段分组,分析发病原因,总结防治方法。结果本组中,病例数最多在6m~1y段,占46.11%;重度发生率6m~1y段最高,为6.93%,重度病例性别构成t检验无统计学差异。病因以饮食结构不合理最多,6m~1y段辅食添加不正确、早产/低体重儿未及时补充铁剂是主要原因。结论合理喂养、及时铁剂治疗是防治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姜凯  王志勤  姜锋 《职业与健康》2009,25(19):2074-2075
目的探讨新乡地区婴幼儿缺铁性贫血(IDA)原因。方法对603例3月龄一3岁婴幼儿进行IDA诊断。并建立数据库,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病主要集中在3月龄一1岁年龄组,IDA患病率为36.05%;男女性别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早产、辅食添加晚及不合理是IDA患病的相关因素。结论3月龄一1岁的婴幼儿是缺铁性贫血的高发人群。可以通过及时正确添加辅食,合理均衡的膳食来预防儿童贫血。  相似文献   

16.
张家港市0~2岁系统管理儿童营养性贫血监测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张家港市区儿保门诊系统管理的2000年出生的婴儿进行了贫血监测分析。结果 807名系统管理儿6月龄、1岁、2岁时的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4.91%、19.60%和11.25%,混合喂养和辅食添加过晚者贫血患病率分别高于母乳喂养和捕食添加及时者。提示进一步提高4足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是预防小儿营养性贫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余忠红 《中国妇幼保健》2018,(23):5573-5576
目的分析德阳地区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儿童缺铁性贫血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在德阳市人民医院门诊体检的健康学龄前儿童1452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儿童缺铁性贫血的筛查,并设置统一的问卷调查,分析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影响因素。结果1452例受检儿童共检出儿童缺铁性贫血患儿120例,患病率为8.26%,其中6~12个月的患病率为13.76%,1~3岁的患病率为7.90%,4~6岁的患病率为4.38%,不同年龄儿童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12个月的幼儿是儿童缺铁性贫血的主要人群。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出生体质量、喂养的方式、消化功能、辅食添加时间、妊娠期贫血情况、父母亲的文化程度、家庭饮食习惯、铁制剂服用情况、家庭收入为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低体质量、消化功能、添加辅食时间、妊娠期贫血、家庭饮食习惯为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德阳地区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出生低体质量、消化功能、添加辅食时间、妊娠期贫血、家庭饮食习惯,在早期关注孕妇及胎儿的营养状况,适时添加辅食及合理搭配儿童的饮食结构,可起到预防儿童缺铁性贫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农村婴幼儿贫血现状及其有关因素。方法 在江西省5个县随机抽验农村3岁以下儿童800名、母亲747名、成年男子185名的血红蛋白,并对小儿母亲进行小儿喂养、辅食添加等情况问卷调查。结果 婴幼儿贫血患病率达38.37%,以6-17个月为发病高峰期。母亲贫血患病率高,小儿辅食添加时间、数量、质量不合理,及小儿腹泻、感冒月发病率高是小儿缺铁性贫轿的主要因素。结论 加强农村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防治,广泛开展营养知识健康教育,孕妇和乳母补充富含铁的食物或铁剂,防制贫血。教给母亲合理添加辅食的知识和制作家庭辅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芜湖市0-2岁婴幼儿喂养状况。方法随机抽取芜湖市2个县2个区的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2015年1.12月到卫生服务中心体检的0.2岁1085名婴幼儿喂养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芜湖市婴幼儿早开奶率31.24%,6个月以下纯母乳喂养率58.61%,人工喂养率6.91%,6月龄以下断奶率33%,12月龄以下断奶率81.75%。婴幼儿人工喂养率农村高于城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433,P<0.01);4个月前婴幼儿添加辅食的占6.3%,4.6个月添加辅食的占4.38%,6.23个月添加辅食的占89.32%,城乡婴幼儿不同时间添加辅食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99,P<0.05);1W内服用维生素D的频次,城乡婴幼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915,P<0.01),婴幼儿以每天服用维生素D的比例最高,达到52.90%,1W仅服用2.3d的占12.26%,城乡婴幼儿服用维生素D的比例差异具有统计意义(χ^2=112.874,P<0.01)。结论调查的0.2岁婴幼儿,母乳喂养率低,城市儿童辅食添加时间过早,农村儿童维生素D补充不及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月龄婴、幼儿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nutritional iron deficiency anemia)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4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在郑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接受规范4:2:1保健的1254例1~6个月(A组,n=540)、6~12个月(B组,n=360)、12~18个月(C组,n=354)儿童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郑州市妇幼保健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对其母乳喂养、辅食添加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自行设计),并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氰化高铁法测定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含量,同时回顾性追踪母亲孕期保健资料,对采集资料进行汇总、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总检出率为19.86%(249/1254),其中A,B,C组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检出率分别为26.11%(141/540),19.17%(69/360),11.02%(39/354),随年龄增加,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生率下降。单因素分析显示,A组婴儿中,纯母乳喂养儿(n=414)和非纯母乳喂养儿(n=126)缺铁性贫血检出率分别为22.46%(93/414)和38.10%(48/126),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A组纯母乳喂养儿中,及时和过晚添加辅食儿(n=309 vs n=105)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检出率分别为16.50%(51/309),40.00%(42/105),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母亲孕期保健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249例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婴、幼儿中,孕妇孕晚期缺铁性贫血为78例(31.5%)。结论婴、幼儿饮食结构不合理和母亲孕晚期缺铁性贫血,是导致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影响因素。加强围生期保健,提倡婴儿期母乳喂养的同时注意适时(4~6个月龄时)添加辅食,是减少婴儿期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