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郭衍 《中国卫生产业》2012,(22):148-148
目的 观察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特殊表现,并分析其早期诊断要点,为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该院2009年4月-2012年3月收治的老年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26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其特殊表现,并分析其早期诊断要点.结果 全部患者均未见胸痛,心肌酶谱动态改变,血清肌钙蛋白阳性,即刻心电图检查均有心肌缺血的表现,其中22例出现病理性Q波和ST段进行性改变,占84.62%;2例未见病理性Q波而ST-T段演进性变化,占7.69%;1例仅见ST段下移、T波低平,占3.85%.经治疗后,临床好转19例,占73.08%;死亡7例,占26.92%.结论 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常无典型症状,易造成误诊或漏诊,临床诊断时应结合临床体征、心肌酶检查和心电图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以尽早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2.
《临床医学工程》2016,(6):707-708
目的分析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对患者进行心电图、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的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84例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心前区疼痛伴咽痛和牙痛,发生率为32.14%,其次是夜间间断性胸痛、间断性胸闷、头痛、腹痛和呕吐。84例患者中,38例(45.24%)出现典型心电图表现;52例(61.90%)患者的心电图显示ST段明显抬高,其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2.69%,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患者的6.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4例患者中,心源性休克和心力衰竭发生率分别为4.76%、3.57%,病死率为4.76%。结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心电图表现,同时还要进行心肌酶谱、18导联心电图和肌钙蛋白的检测,以此保证临床诊断的准确率,为患者后期治疗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诊疗过程,总结经验,提高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诊治经验与误诊误治原因.结果 29例主动脉夹层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确诊;11例误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其中8例经超声或CT确诊,3例转院;3例误诊为“急性胃肠炎”、1例误诊为“食管损伤”,2例误诊为“急性胆囊炎”,1例误诊为“肺炎”、1例误诊为“肺栓塞”,后均经会诊、影像学检查,5例确诊为“主动脉夹层”,1例转院;8例于外院明确诊断后入院,其中3例为术后.住院至症状好转出院26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9例,转上级医院行手术治疗或进一步明确诊断14例,死亡7例.结论主动脉夹层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临床医生认识不足,极易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4.
朱发有  张满良 《现代保健》2008,(36):106-107
目的通过对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急诊症状进行分析,提高对其认识,减少漏诊、误诊。方法对最终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分离的4例患者的急诊症状、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3例首发症状是剧烈胸痛,胸闷、头昏1例,胸闷伴肢体麻木1例,伴血压下降2例,肩背部酸痛1例,3例行螺旋CT检查者均发现明显影像学改变,1例超声心动图检查见有临床意义的改变。4例心肌酶谱检查均无异常。结论本病表现多种多样,提高认识及必要的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5.
急性主动脉夹层分离是心血管急重症之一,是主动脉内膜发生撕裂,血液进入主动脉中层内形成夹层血肿,并向近心或远心端剥离,可由动脉外膜向外破裂致大出血,或夹层血肿假腔压迫或堵塞主动脉主要分支而致死。其确切病因不清,可能与主动脉中层囊性坏死和变性有关。本病起病急骤,临床表现复杂多变,预后极差。由于患者常表现为与急性心肌梗死一致的急性胸痛,且心电图可有类似改变,一些急性主动脉夹层分离患者被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而延误诊治,甚至给予溶栓治疗引起致命并发症〔1〕。我院自1987年~1998年收治急性主动脉夹层分离患者60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1例被误诊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分析,找出误诊的原因.方法:对1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表现多样,高血压是导致主动脉夹层发生的常见原因.结论:误诊原因主要:认识不足;思路狭窄;本症临床表现特异性差.  相似文献   

7.
急性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疾病,起病急、进展快,多数在发病后数小时至数天内死亡。我院循环内科于2004年1月~2005年6月收治以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3例,对误诊原因进行分析,以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例1男性,57岁,因突然胸痛1.5 h入院,伴有颈部疼痛。高血压病史8年。入院查体:P 106次/min,Bp 190/110mm Hg(1 mm Hg=0.133 kPa),痛苦面容,大汗,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口罗音,心律整,主动脉瓣听诊区闻及舒张期杂音,腹平软,双下肢无浮肿。心电图示胸前导联ST段轻度抬高。门诊以急性心肌梗死收入病房,按急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主动脉夹层误诊的原因,加强对主动脉夹层早期诊断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1年1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患者分别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胰腺炎、泌尿系结石,死亡2例。结论:临床医师应该加强对该病的早期诊断,以减少误诊或漏诊,降低死亡率,最大可能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性研究急诊胸痛患者心电图ST抬高快速下降的意义.方法 收集加州大学Davis医学中心(UCDMC)急诊科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胸痛患者6782例,首诊心电图发现定位ST段抬高疑诊急性心肌梗死,但短时间内ST回落的患者资料,定期复查心电图和肌钙蛋白,并对这些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在患者就诊30d和60d后进行随访.结果 二年共6782例胸痛患者,首次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175例,其中16例首诊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但ST-T依次在1~3h内恢复正常,男11例,女5例,患者首诊心电图检查后作心肌酶谱、肌钙蛋白检测均正常.30 d后随访,3例因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再次入院,其中1例因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出院90 d内随访2例发生胸痛再次入院.3个月内共有5例(31.25%)发生冠脉事件.结论 急诊胸痛首诊心电图ST抬高后,快速下降的患者为ACS高危人群,需引起重视,加强预后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将2018年3月—2022年4月在天津市桃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检查的60例疑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患者均接受心电图检查。根据心电图形态分为ST段抬高组(n=37)及非ST段抬高组(n=23)。对心电图检查特征及诊断准确性进行分析,并分析不同特征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概率,对患者的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心电图检出急性心肌梗死52例,漏诊3例,误诊1例,诊断灵敏度为94.5%,特异度为80.0%,准确度为93.3%,与综合检查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71、1.111、2.328,P=0.242、0.292、0.127)。心电图表现为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占比67.3%(37/55),高于表现为非ST段抬高的32.7%(18/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1.6%,高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经系统治疗后,病情康复率为94.4%,高于ST段抬高患者的73.0%,差异有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针对60例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的情况进行观察,并对其观察结果进行简要分析.方法 由于急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肺栓塞和主动脉夹层这五种都是比较常见的急性心血管疾病,那么分析数据就选取在本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的时间段进行治疗的60例不同类型的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病例选取为肺栓塞3例;急性心肌梗死12例;心绞痛患者28例;急性左心衰竭15例以及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2例.结果 28例心绞痛患者中有25例治疗有效,有效率为89.29%;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11例治疗有效,有效率为91.67%;2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有1例治疗有效,有效率为50%;15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病情得到了迅速纠正;3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的症状均有所好转.结论 为了降低有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率,应该对该病进行及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2.
以胸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主动脉夹层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疾病。起病急、进展快,多数在发病后数小时至数天内死亡。我院循环内科于2004年1月-2005年6月收治以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3例。对误诊原因进行分析.以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特点和早期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表现、超声心动图表现、心肌酶变化及肌钙蛋白、冠状动脉检查及治疗和转归情况.结果 8例患者心电图均出现明显ST-T改变,ST段与T波融合形成单向曲线弓背抬高,超声心动图均有室壁运动异常,冠状动脉造影或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正常.经治疗后,心电图、心肌酶及超声参数等恢复较快,6例痊愈出院,2例死亡.结论 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临床症状重,多合并严重并发症,早期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尹行善 《现代保健》2011,(15):182-183
目的 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12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系统分析.结果 10例患者病情平稳后出院,2例死亡.结论 AAD发病急,病情凶险,易误诊为心肌梗死、心绞痛、急腹症等.早期快速诊断,正确及时治疗,可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进一步提高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率,减少误诊。方法通过对15例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分析,熟悉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及心肌酶学动态演变。结果经心电图及心肌酶学动态演变结合临床观察,15例方明确诊断。结论高度警惕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及时作出正确的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临床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心电图诊断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124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通过抽签法对所有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组。其中包括观察组患者54例(左回旋支出现了病变的情况),对照组患者70例(右冠状动脉出现了病变的情况);针对两组患者心电图检查特点进行分析,分析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针对两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对比分析发现,在Ⅰ导联ST段压低或水平,在Ⅰ导联以及aVL导联ST段同时压低以及患者的ST段抬高水平Ⅲ大于Ⅱ导联方面,同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表现为更为明显的敏感性以及特异性。在Ⅰ导联ST段抬高以及ST段抬高水平Ⅲ小于Ⅱ导联方面,同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表现为更为显著的敏感度以及特异性.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临床选择心电图检查的方法进行疾病诊断,获得的诊断效果显著,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静脉溶栓的急救护理特点。方法对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4月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早期静脉溶栓急救护理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过早期静脉溶栓的急救护理,导联中ST段会随着溶栓的治疗快速下降的患者占64例,通过辅助化验室心肌酶谱峰值的检查,早期静脉溶栓的再通率为77.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早期静脉溶栓的急救护理措施,能够提高冠脉的再通率,减少梗死发生率和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分析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点,提高心肌梗死的诊断率。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30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2例患者脱离危险病情稳定后出院,5例转为透壁性心肌梗死,3例患者突发猝死抢救无效死亡。结论有些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ST段并不抬高或无Q波往往不典型,应结合临床症状,血清酶学及心电图动态观察提高诊断率,以防漏诊误诊,延误病人抢救时机。  相似文献   

19.
程云涛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6):2958-2959
目的 探讨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在32例患者中,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导致误诊达37.50%,虽经积极治疗,病死率仍高,共4例,占12.50%.结论 对老年患者要常规做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测,早期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并早期治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比分析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 对明确诊断的 2 5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及 35例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行冠脉造影 ,对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ST段抬高心肌梗死单支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44 %vs 14 % ,P =0 .0 0 6 ) ,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三支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ST段抬高心肌梗死 (5 4 %vs 2 0 % ,P =0 .0 0 9) ;并发症比较发现ST段抬高心肌梗死室壁运动减弱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6 4 %vs 2 2 % ,P =0 .0 0 3) ,余未见有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病人的预后较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病人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