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经皮介入封堵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VSD)术因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手术费用低,为临床广泛应用,但近年来心脏传导系统并发症,尤其是膜周部VSD紧邻主动脉瓣、房室瓣和传导系统,术中、术后更容易发生各种心律失常,已引起我们临床足够的重视。本个案护理主要讲述我院今年收治1例室间隔缺损(膜周部)介入术后48小时发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逸搏心律;心室停搏;给予安置了临时起搏器(经静脉心内膜起搏),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患儿心律为窦性心律,房室呈1:1传导,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septaldefect,VSD)并主动脉瓣脱垂(aorticvalveprolapse,AVP)介入治疗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28例VSD并AVP患儿行经皮封堵术,经胸超声心动图及左心室造影进行诊断及分类。结果15例为膜周流出道型,7例为隔瓣后型,6例为膜周部型;患者均伴有局限AVP;VSD直径2.5~9.2mm,20例缺损口上缘距主动脉瓣〈2mm;介入治疗成功率89.3%(25/28);未出现三尖瓣、主动脉瓣狭窄及主动脉瓣穿孔,无Ⅲ度房窀传导阻滞等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结论介入治疗不同类型VSD并AVP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对362例行介入治疗后的膜周部VSD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选封堵器大小为4~16mm(平均8.6mm),345例(96.2%)封堵成功。并发症发生情况:Ⅲ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交界区性心律4例,室性期前收缩5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6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4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例,三尖瓣关闭不全3例,残余分流3例,基底节区脑梗死1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5例,股动静脉瘘5例,股动脉血栓3例,溶血、血尿1例,交换导丝断裂1例,猪尾导管断裂1例。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VSD相对安全,但应进一步加强其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李志刚 《山西临床医药》2009,(14):1627-1628
目的:探讨膜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方法,评价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2例成人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间隔缺损病例经国产膜部室间隔封堵器行封堵介入治疗,术前所有病例经胸超声心动图初筛选,左室造影最终筛选确定。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18~36岁,平均30岁,术中所有病例均使用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随访3个月~1年,胸超声心动图、X线观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22例封堵手术成功,即刻手术成功率100%,无残余分流,无主动脉瓣反流、房室瓣反流,未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术后患者胸闷、心悸症状消失,心电图随访无房室传导阻滞也无束支传导阻滞并发症,封堵伞位置良好。结论:国产封堵器封堵介入治疗成人膜部室间隔缺损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室间隔缺损(室缺)是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其中膜部缺损占70%左右。传统的开胸手术行室缺修补术,手术创伤大,费用高,有一定的并发症。经导管封堵治疗膜部室缺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方法,具有创伤小、安全性好和术后恢复快的特点。我科2001年2月-2003年7月应用新型双盘状室缺封堵器成功地对29例小儿膜部室缺进行了经导管封堵术,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心电监护、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分析,评价应用偏心或对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后对早期心电生理的影响。方法123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偏心封堵器治疗56例,对称封堵器治疗67例。患者术前、术后行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术中、术后行心电监护,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心导管资料及介入治疗结果:手术成功率,平均肺动脉压(mmHg),Qp/Qs,室间隔缺损直径(cm),距主动脉瓣距离(cm),封堵器直径(cm),手术时间(min),X线曝光时间(min)两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2)心电图及Holter结果:两组内经连续变量配对t检验后,术后室性早博数目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3),室上性早博增加不显著(P=0.05),PR间期、QRS宽度、QTc术前术后无显著性差异;两组间经χ^2检验,平均心率(Ha),豫间期,QRS波宽度,校正QT间期(QTc),房室交界区早搏(AVE),室性早搏(vr),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NPJT),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NpVT),房室传导阻滞(AVB)和束支传导阻滞(BBB)均未见显著差异;独立变量与室性早博的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年龄与室性早博数目的增加相关(P=0.02),而体重、性别、室缺大小、封堵器直径与室性早搏无关。结论经导管堵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术后,室性早搏数目明显增加并出现加速性交界性和室性自主心律;但更应防止术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及其带来的危害,加强患者的术后心电监护。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超声心动图探讨膜周部室缺合并三尖瓣反流的机制以及室缺封堵术对于治疗合并三尖瓣反流的膜周部室缺的意义。 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43例膜周部室缺合并三尖瓣反流病例,测量三尖瓣反流量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前后的长度、面积、容积的变化。 结果膜周部室缺合并的三尖瓣反流具有4种不同的机制,三尖瓣反流量各指标在封堵术后显著性减少。 结论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可显著减少膜周部室缺合并的三尖瓣反流量,超声心动图是观测这一变化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介入封堵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接受经导管封堵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总结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治疗的护理经验。结果患儿均成功接受经导管封堵术治疗,术后1例出现Ⅱ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发生呕吐,1例发生血肿,经对症治疗完全恢复。无一例因临床护理问题影响患儿康复。结论了解先心病患儿的临床特点,重视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是保证介入封堵术治疗效果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左室-右房通道介入封堵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左室-右房通道22例.结果 封堵成功21例,1例因植入封堵器后出现主动脉瓣反流而放弃.成功的21例心前区杂音均消失,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及随访期间超声心动图检查均示原缺损部位无残余分流,主动脉瓣无反流,术前存在三尖瓣反流者术后反流明显减轻,心电图检查示无房室传导阻滞或新的束支阻滞发生.本组选用对称型封堵器18枚,A4B2型封堵器3枚.结论 应用导管技术介入封堵治疗左室-右房通道是可行的,但须尽可能选择完全匹配的封堵器型号,以避免房室传导阻滞、主动脉瓣反流和三尖瓣反流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梁清 《临床医学》2014,(4):63-64
目的对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发生传导阻滞的原因和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对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43例室间隔缺损患者行介入封堵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中出现传导阻滞1例,术后出现不完全性左柬支传导阻滞2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非阵发性交接性心动过速1例。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分别0、13.9%、4.6%,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均在2周内经治疗痊愈。结论室间隔缺损患者行介入封堵术易出现传导阻滞,经过治疗大部分都可以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1.
超声心动图指导室间隔缺损堵闭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在儿童患者室间隔缺损(VSD)堵闭术中的作用.方法 154例VSD患儿,男81例,女73例,年龄2~15岁,平均5.3岁.选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超声心动图在术前、术中及术后进行诊断、监测、评价疗效和随访.结果 VSD均为膜周型,其中膜周向流出道部延伸的有109例,膜周向流入道部延伸的有34例,膜周向小梁部延伸的有11例.室间隔缺损伴膜部瘤46例.135例在超声的指导下即刻成功堵闭,成功率88%.术后超声复查,封堵处无左向右残余分流,无血栓形成,主动脉瓣及三尖瓣口无血液反流.结论超声心动图在介入治疗VSD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疗效。方法共20例膜周部VSD患者,男性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15.6岁(3~35岁),其中10例伴有膜部瘤。采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进行VSD封堵术,术后即刻行左室造影、升主动脉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验证即刻疗效,术后24h、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行心电图、TTE、X线胸片随访复查。结果18例患者经导管治疗成功,2例因未能成功建立动静脉轨道而放弃封堵,技术成功率90%(18/20)。5例患者术后即刻造影及TTE检查显示少量残余分流,24h后超声检查证实残余分流消失,其余均即刻达到完全封堵,24h内完全封堵率100%。1例患者术后24h出现交界性逸搏心律,3d后恢复正常,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18例患者平均随访7.8个月(1~24个月),无封堵器移位、晚发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进行介入治疗,疗效确切,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导管封堵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术前后心律失常的变化及术前术后护理。方法选择在我院成功进行封堵术治疗的室间隔缺损(VSD)患者50例,对封堵术前后心率进行监测。结果50例患者中,18例于术前检测出22例次不同的心律失常,封堵术后心电监护早期发现不同的心律失常50例次,新发心律失常28例次,较术前明显增加(P〈0.001)。结论经导管封堵VSD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加,有些心律失常相当严重,加强对室间隔缺损堵闭术前后病情的观测,加强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术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特点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特点及防治。方法观察本院先天性心脏病诊疗中心VSD患者763例,男352例,女411例,年龄1.6~18岁,平均(8.2±6.0)岁。分析所有患者封堵术前后心电图的变化、经胸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的VSD病变特点及植入的封堵器的情况。结果术后3~5天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其中1例术中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药物治疗后恢复窦性心律;3侧术前心电图即存在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封堵器型号偏大。4例经激素治疗、营养心肌治疗在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7~10天内心电图恢复正常;1例经临时心脏起搏7天后心电图恢复正常,该患者在术后3个月再次间断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内科治疗无效,于15个月后安装永久起搏器。结论术前有柬支传导阻滞、术中出现一过性柬支传导阻滞或房室传导阻滞的膜周部VSD是术后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高危因素。对于这类患者,在介入操作中要动作轻柔,切忌粗暴牵拉,谨慎选择封堵器,术后强化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超声心动图二维和三维图像诊断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TI),并总结分析经导管封堵术的效果。方法选择已进行VSD封堵术的患者37例,入选条件是术前有明显的三尖瓣关闭不全(TI)。诊断依据:彩色多普勒显示三尖瓣上收缩期高速由右室向右房的逆行血流(TR),运用Simpson法测量TR的容积。疗效评估:比较术前、术后TR容积的变化。结果超声二维和三维图像可清晰显示VSD;37例行封堵术的患者均存在三尖瓣瓣膜或腱索与VSD边缘粘连的情况,比较患者封堵术前后的TR,术前平均为(4.56±1.5)ml,术后减少平均为(1.77±0.86)ml,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心动图二维和三维图像的结合会进一步提高超声诊断的立体定位准确性,封堵术对因粘连引起的TR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术前超声分型在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胸彩色超声心动图在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术前超声分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0例患者行经导管膜部瘤型VSD封堵术,经胸彩色超声心动图行术前筛选分型、术中监测及术后复查。术前超声检查将膜部瘤型VSD的解剖特点分为4种类型:1型为囊袋型,2型为漏斗型,3型为菜花型,4型为管状型。结果40例膜部瘤VSD中,囊袋型20例、漏斗型10例、菜花型4例及管状型6例,全部成功封堵,术中造影证实术前超声测量膜部瘤VSD部位、形态、大小(包括右室面缺损外口大小数目、左室面缺损内口、膜部瘤深度、宽度)与实际一致,封堵成功,5d后经胸超声检查未见残余分流。结论经胸彩色超声心动图在膜部瘤VSD分型封堵术前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为经导管封堵术筛选室间隔膜周部缺损 (VSD)病例的作用。方法2 6例室间隔膜周部缺损患者实施经导管封堵术。封堵器为国产镍钛合金制成的双盘片结构封堵器。经胸壁超声心动图获取图像。结果  2 4例成功放置封堵器。VSD的大小平均为 6.4mm ,最大为 10mm ,最小为 4mm。放置封堵器的型号较相应VSD大 2mm ,最大为 12mm。VSD具体分型包括单纯膜部 5例 ,嵴下型 6例 ,隔瓣后型 13例 ,其中嵴下型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环下缘最小距离为 2mm ;隔瓣后型缺损下缘距三尖瓣隔瓣最小距离为 3mm。单纯膜部缺损易于封堵。 2 1例患者封堵术后即刻观察 ,穿隔血流消失 ,术后 1周超声复查 ,封堵器位置良好、稳定、无残余分流。 3例隔瓣后VSD在封堵术后即刻存在少量分流。术后 1月超声复查 ,封堵器位置良好、稳定 ,1例残余分流消失 ,2例残余分流减少。 2例VSD封堵术中因为引起主动脉反流而放弃封堵。结论 超声心动图选择合适的病例是保证VSD封堵术成功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