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赵林  毕伟  李林芳  刘增品  王铁刚  周存河 《临床荟萃》2009,24(23):2076-2077
锁骨下动脉(sbubclavian artery,SA)窃血综合征临床并不少见,是影响患者健康生存的血管疾病。文献报道介入技术手段治疗SA的狭窄和闭塞并发症少、疗效确切。常规经股动脉行SA狭窄或闭塞的支架植入,由于途径太长或成角等原因使导丝缺乏足够的支撑,难以顺利开通闭塞或影响支架定位。近年来,我院在经股动脉途径植入支架之外,经肱动脉途径支架植入共治疗SA窃血综合征84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起始段狭窄或闭塞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局麻下,以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置入8F导管鞘,全身肝素化,用5F Pigtail导管、单弯导管行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将8F导引导管置于病变锁骨下动脉近端,选择合适球囊扩张狭窄部位。撤出球囊导管,将支架递送系统沿导丝送入狭窄段,路图下准确定位并释放支架。对于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将8F导引导管置于闭塞锁骨下动脉近端,用泥鳅导丝小心反复试探至通过闭塞段,再重复上述步骤。若导丝始终不能通过闭塞段,则行肱动脉逆行穿刺,置入7~8F导管鞘,用泥鳅导丝在单弯管配合下小心反复试探逆行开通闭塞段,同法行逆行球囊扩张与支架置入。结果 15例成功植入支架,1例未成功;支架植入后所有患者肱动脉及桡动脉搏动良好,临床症状改善;成功植入支架的15例中有1例12个月后再狭窄,再次植入1枚支架,其余患者随访24个月未见再狭窄;所有患者围手术期未见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结论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有望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左锁骨下动脉急性闭塞与动脉夹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强  宋铁鹰  孙晓立  苏现辉  侯凯 《临床荟萃》2007,22(20):1456-1459
目的通过对46例左锁骨下动脉急性闭塞患者的造影诊断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探讨动脉夹层与左锁骨下动脉急性闭塞的关系、病理特点及经股动脉-肱动脉逆行双路径腔内血管支架植入术的治疗方法、疗效、适应证及并发症。方法对46例锁骨下动脉急性闭塞的患者采用经股动脉-肱动脉双路径诊断动脉夹层,采用经股动脉-肱动脉双路径腔内血管支架植入技术治疗左锁骨下动脉急性闭塞患者46例。结果造影证实左锁骨下动脉近端动脉夹层并左锁骨下动脉急性闭塞38例,降主动脉内膜下出血(DebackeyⅢ)不典型型并发左锁骨下动脉急性闭塞8例,植入支架46枚,全部成功,仅4例发生短暂左上肢缺血;支架植入后,造影证实左锁骨下动脉血流方向恢复正常、左椎动脉血流方向恢复正常;术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复查随访2周至12个月,证实支架位置恒定、血流方向正常、无再狭窄。结论左锁骨下动脉近端动脉夹层、主动脉内膜下出血可引起左锁骨下动脉急性闭塞,而导致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经股动脉-肱动脉双路径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效果可靠、操作方法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4.
锁骨下动脉的起始端比较狭窄邻近椎动脉,导致同侧的椎动脉血流逆流,进而导致锁骨下动脉盗血。这种情况下,一般会选择外科血管再成形治疗,且已经取得不错的远期疗效[1-2]。近年来,血管内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局部阻塞性动脉疾病中主流的方法[3-4]。经股动脉介入是血管介入治疗中最常选择的途径,然而在治疗锁骨下动脉开口端狭窄或闭塞性疾病时,也会不可避免出现失败。  相似文献   

5.
卢正娟  李敬伟  黄嵘  王翀  徐运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11):2081-2083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11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脑血管造影发现均有重度锁骨下动脉狭窄,其中10例经股动脉双入路法完成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1例经桡动脉双入路法完成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结果]所有病例在放置Wallstent支架后脉搏搏动恢复,双上肢收缩压差小于20 ...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置放术治疗15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 15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血管造影示锁骨下动脉平均狭窄78.6%,双上肢动脉收缩压差平均为45.6mmHg。经股动脉途径血管内支架置放术13例,经股动脉和肱动脉联合入路双向造影打通狭窄或闭塞并支架置放2例。结果 15例患者的血管内治疗获得成功,术后即刻桡动脉搏动获得改善,双上肢动脉收缩压差平均为16mmHg。无任何病例发生严重并发症。15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无神经症状复发。结论 采用血管内技术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患者支架置放后其效果可靠,操作相对简单、安全,术后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支架置放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15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置放术治疗15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15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血管造影示锁骨下动脉平均狭窄78.6%,双上肢动脉收缩压差平均为45.6mmHg。经股动脉途径血管内支架置放术13例,经股动脉和肱动脉联合入路双向造影打通狭窄或闭塞并支架置放2例。结果:15例患者的血管内治疗获得成功,术后即刻桡动脉搏动获得改善,双上肢动脉收缩压差平均为16mmHg。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15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无神经症状复发。结论:采用血管内技术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患者支架置放后其效果可靠,操作相对简单、安全,术后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同期介入治疗冠心病合并锁骨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于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16例冠心病合并锁骨下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管腔狭窄至少70%)确诊患者同期行锁骨下动脉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先行球囊血管成形术,再植入支架。在术后6个月和12个月随访时,分别进行彩色超声和血管造影检查,评估再狭窄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16例患者共计38处动脉狭窄病变,均成功进行了经皮介入治疗,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彩色超声及血管造影检查均未见动脉管腔再狭窄。结论采用同期介入治疗的方法治疗冠心病合并锁骨下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微创、效果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作为临床重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从肱动脉途径行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方法:2例经临床和血管造影诊断为冠状动脉狭窄伴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患者,在经从股动脉逢径行锁骨下动脉狭窄扩张厦支架置入术失败后,改行从肱动脉途径行锁骨下动脉扩张厦支架置入术。结果:1例患者采用肱动脉穿刺,1例采用肱动脉切开,都取得了成功,置入了支架。结论:在行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治疗时,从肱动脉行锁骨下动脉扩张和支架置入术是一个安全、可靠、方便的逢径。  相似文献   

10.
锁骨下动脉闭塞症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可因锁骨下动脉窃血(SSS)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及同侧上肢缺血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肢乏力、麻木、头晕、皮肤温度低、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1].我院自2002年1月-2007年7月共收治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病人69例,采用介入或外科手术进行治疗,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血管内支架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11例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进行了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分别置入国产内支架6枚,进口内支架5枚,进口血管内支架选用Wallstent、Memotherm及Symphony,国产血管内支架类似Wallstent。结果 11例患者中10例成功地完成了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其中5例患者中的6条病变血管中置入6枚国产血管内支架,5例患者中的5条病变血管中置入5枚进口血管内支架,病变血管开放获得满意,上肢脉搏血压恢复正常,1例锁骨下动脉闭塞的患者,因导丝穿破血管进入纵隔而放弃治疗。术后随访时间为6~39个月,其中1例置入血管内支架在5个月复查时出现再狭窄,经球囊扩张后16个月复查血管开放良好。结论 血管内支架可有效地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有望成为最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锁骨下动脉(SA)闭塞为一种阻塞性颅外脑血管病,可导致脑和同侧上肢缺血。主要表现为上肢乏力、麻木、皮温低、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以中老年人多见[1]。我院2003年1月~2007年1月成功护理了37例行球囊扩张及内支架置入术的SA闭塞患者。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37例,男23例,女14例,年龄17~74岁,平均52.3岁。病程1个月至7年,平均1.2年。主要临床表现:一侧上肢乏力、麻木感30例,上肢皮温低11例,一侧桡动脉搏动弱25例或无脉11例,头迷或一过性晕厥7例。33例经血管超声检查证实了SA闭塞,4例为行心脏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治疗时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锁骨下动脉狭窄诊断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后随访中的价值.方法 对38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或一过性脑缺血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出锁骨下动脉近心段中至重度狭窄或闭塞44支(6例双侧),40支行血管内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锁骨下动脉支架情况进行随访.结果 锁骨下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阻塞主要局限于近心段.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锁骨下动脉近心段阻塞与DSA的符合率达90.9%(40/44).35支锁骨下近心段阻塞合并盗血.手术成功率95%(38/40).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3~63个月),发现8支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分别为支架内内膜增生狭窄6支,支架弹性回缩及支架断裂塌陷狭窄各1支,血管植入支架后再狭窄率21.1%(8/38).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锁骨下动脉近心段狭窄准确可靠,可作为锁骨下动脉近心段阻塞性病变介入术前评价和术后随访中的首选手段.  相似文献   

14.
内膜下再通技术治疗左锁骨下动脉闭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发展和应用动脉内膜下再通技术作为治疗左锁骨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新途径。方法2例左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有典型的左锁骨下动脉窃血症表现。经股动脉穿刺,应用常规方法做顺行动脉腔内再通失败后使用经动脉内膜下再通技术治疗。超滑导丝在导管和长鞘支持下穿入闭塞端动脉内膜下腔,经过闭塞段后顺利重新进入动脉真腔,继而用8mm直径球囊完成闭塞段扩张成形并置入8mm×40mm支架。结果治疗后造影显示左锁骨下动脉形态恢复正常,左椎动脉血流方向转为正常。术后锁骨下动脉窃血症状消失。无动脉损伤或动脉栓塞并发症。结论应用内膜下再通技术治疗左锁骨下动脉闭塞症安全、简便,近期疗效满意。是治疗左锁骨下动脉闭塞时可供选择的另一重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5.
锁骨下动脉闭塞症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可因锁骨下动脉窃血(SSS)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及同侧上肢缺血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肢乏力、麻木、头晕、皮肤温度低、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我院自2002年1月~2007年7月共收治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病人69例,采用介入或外科手术进行治疗,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右锁骨下动脉狭窄和闭塞的手术指征、特点和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3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诊治的右锁骨下动脉狭窄和闭塞患者21例,局麻下腔内治疗后1个月、3个月时门诊随访,此后每隔半年门诊随访,行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彩超检查或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检查。结果:21例患者中右锁骨下动脉闭塞性病变7例,狭窄性病变14例。2例右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因导丝无法通过闭塞段病变而仅行造影,其余19例均成功行腔内治疗,总成功率为90.5%。19例行腔内治疗的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9.3个月,通畅率为89.5%(17/19),中度再狭窄率为10.5%(2/19),无支架断裂和打折,无病死病例。结论:右锁骨下动脉狭窄和闭塞有其特殊的解剖学特点,腔内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SSS)是指当一侧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的近侧发生狭窄或闭塞,因虹吸作用盗取对侧椎动脉血流,经患侧椎动脉逆流进入锁骨下动脉,供应患者上肢,在患侧上肢活动时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严重时颈内动脉血液可经后交通动脉逆流,出现颈内动脉系统缺血症状,引起脑及上肢缺血的临床综合征[1],本文总结了6例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的介入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狭窄引起的盗血综合征产生的临床意义和诊治体会。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2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明确诊断后,其中4例行球囊扩张,另外8例分别经肱动脉及股动脉行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术。如经股动脉途径失败可改行经肱动脉途径,成功比例较高。结论: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出现与锁骨下动脉狭窄的部位与程度有关,盗血综合征作为一种代偿机制的出现可部分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如狭窄严重出现症状者可考虑行狭窄扩张及支架植入术则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影像学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不同影像检查在诊断及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中的作用.[方法]3例锁骨下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的患者经临床及颈动脉B型超声多普勒、磁共振血管造影以及动脉血管造影而确诊.2例分别经肱动脉及冠状动脉植入锁骨下动脉支架及冠状动脉支架.[结果]比较3种检查方法显示:其中颈动脉B型超声多普勒简单易行,能明确血流的方向、血管内血流的流速,可用于术前的筛选和术后的复查.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可明确狭窄的部位与程度,并可建立三维结构,可作为术前的参考.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SA)一般在手术时进行,可明确狭窄的部位和程度,当发现有盗血综合征存在时,一定要做健侧动脉血管造影,以明确血流的方向和血流流向对侧的途径.在狭窄严重或完全狭窄时,经肱动脉途径成功比例较高.如肱动脉搏动过于微弱,难以定位时可行肱动脉切开.[结论]三种方法各有特点,可互为补充,但最后确诊及指导治疗DSA造影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经验。方法对有冠状动脉造影指征的住院患者120例,经桡动脉途径实施冠状动脉造影,如有冠状动脉病变则作进一步介入治疗。结果 120例患者中,117例成功穿刺桡动脉并完成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2例桡动脉痉挛穿刺失败而改行其他途径,1例因锁骨下动脉迂曲改行股动脉途径。桡动脉穿刺成功率97.5%;造影成功率99.1%。29例成功植入支架。造影导丝通过不畅而换用亲水导丝成功12例。前臂轻中度血肿6例,桡动脉闭塞1例,无1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诊疗术对操作者有较高要求,但在积累一定经验后能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