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螺旋CT对12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进行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动脉期25~30 s,静脉期55~60 s,180 s后延迟扫描。结果CT平扫10例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其中5例病灶中心可见不规则更低密度影,2例呈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9例明显强化,其中4例强化均匀,5例强化不均匀,其内平扫不规则更低密度影斑痕强化不明显,3例可见供血动脉,2例病灶边缘有斑块状强化,1例强化不明显。静脉期6例呈稍高密度,4例为等密度,2例为高低混合密度影。延迟期12例均低于肝脏密度呈较低密度。结论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具有特征性,且较准确,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扫描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螺旋CT对22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进行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动脉期18—20s,静脉期50—60s,120—150s后延迟扫描。结果:CT平扫20例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其中7例病灶中心可见不规则更低密度影,2例为簿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均明显强化,其中10例均匀强化,12例强化不均匀。结论: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具有特征性,且较准确,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侧肾上腺淋巴瘤CT、MRI动态增强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双侧肾上腺非霍杰金淋巴瘤6例。其中继发性非霍杰金淋巴瘤5例,原发性非霍杰金淋巴瘤1例。男4人,女2。年龄35~75岁,平均63岁。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检查。1例行MR平扫和增强检查。所有病例影像资料均经2名高年医师在不知道病理结果的情况下分析阅片,分别确定病变大小、形态、边缘、密度以及强化程度,以及是否伴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结果:12个病灶中,6个病灶呈椭圆形,肿块形4个,2个病灶呈肾上腺增生改变。肿瘤直径3.9~8.0cm。10个病灶CT平扫密度均匀,2个病灶密度不均匀,其中一个病灶内可见坏死。平扫CT值为24.1~35.2HU,平均25.5HU;CT动态增强动脉期病灶轻度强化,10个病灶均匀强化,2个病灶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条状、网格状强化。动脉期CT值28.3~44.7HU,平均31.6HU。门静脉期继续强化,门静脉期CT值36.4~64.6HU,平均48.7HU。MR扫描T1WI信号为均匀稍低信号,T2WI扫描信号为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3例伴腹膜后淋巴结肿大。2名医师诊断正确4例,2例误诊。结论:双侧肾上腺非霍杰金淋巴瘤密度相对均匀,坏死少见或范围较小,CT、MR动态增强呈轻~中等程度进行性延迟强化,强化较均匀。肾上腺淋巴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术前CT、MR动态增强扫描有利于确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值测量在原发性肾上腺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并进行肿瘤CT值测量.结果:9例醛固酮腺瘤CT值为-12~17 HU,增强无明显强化;8例无功能性皮质腺瘤及10例皮质醇腺瘤CT值为28~45 HU,肿瘤轻度均匀强化;3例嗜铬细胞瘤肿块<3 cm者密度均匀,CT值为40~55 HU,3例嗜铬细胞瘤肿块>3 cm者密度不均,CT值为10~45 HU,肿瘤组织显著强化;2例皮质腺癌肿块内密度不均匀,CT值为35~50 HU,其内见低密度区及钙化影,呈不均匀强化;2例神经母细胞瘤密度不均匀,CT值为35~50 HU,瘤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区,瘤内均见钙化;6例肾上腺囊肿呈均匀性水样密度,CT值为0~15 HU,增强扫描无强化;5例髓性脂肪瘤瘤内以脂肪密度为主,CT值为-50~100 HU,无明显强化.结论:不同类型原发性肾上腺肿瘤因所含组织成份各异而呈现不同的CT值,肿块密度及强化程度与细胞形态、瘤内结构及血供密切相关,肿瘤密度测量可为原发性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软组织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选择经病理证实的软组织转移瘤35例,分析其CT和MRI表现特点。结果 CT检查31例,其中平扫13例,增强扫描15例,平扫并增强扫描3例。MRI平扫3例。19个肌肉内转移瘤CT平扫表现为等密度或略低密度肿块,边界不清,密度均匀或不均匀,最大径1.2~25.3cm;4例(21.52%)表现为弥漫性肌肉肿胀,密度均匀,与炎症相似;3例肿块内可见成簇的颗粒状或无定形钙化。9个皮下组织转移瘤CT平扫表现为多发或单发结节状或团块状等或略低密度灶,最大径0.5~5.2cm,边界清;2个表现为皮下组织内饼状软组织密度灶,边界不规则。CT增强扫描,病灶呈均匀或不均匀轻中度强化;其中7例(33.33%)呈环形强化,病灶中心不强化。3例MRI平扫表现为等长T1,不均匀长T2异常信号;2例边界清楚,1例边界不清。结论软组织转移瘤不罕见,在软组织肿瘤诊断中应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T对肾嗜酸细胞腺瘤术前诊断的可能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动态增强CT表现,根据病变部位、大小、密度、边缘、强化方式,测量病变平扫及CT动态增强各期的CT值.结果 CT平扫:6例肾嗜酸细胞腺瘤平均CT值35HU,3例密度均匀,1例病灶内见瘢痕样低密度影,2例密度不均匀,其中1例见多发小囊状低密度灶.动态增强CT:6例病灶实质部分CT值在皮质期平均94HU、实质期平均110HU;1例病灶的中心瘢痕呈轻微强化,CT值30HU,1例多发小囊状低密度灶分隔呈持续强化;1例增强扫描呈“节段性强化逆转”,3例包膜轻度延迟强化.结论 CT检查是肾嗜酸细胞腺瘤的首选检查方法,动态增强CT肿瘤实质部分明显持续性强化、肿瘤内星状瘢痕并延迟强化、部分病灶可显示完整并延迟强化的包膜等典型征象有助于肾嗜酸细胞腺瘤的术前诊断并与肾癌相鉴别.  相似文献   

7.
干艳英  李大成  陈雯 《西南国防医药》2012,22(12):1321-132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和MRI对Castleman病(C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例经病理证实为CD的MSCT和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变部位:胸部3例,颈部2例,腹膜后1例,腹膜后及盆腔同时发生1例,颈部、胸部及腋窝同时发生1例。临床分型:局灶型4例,其中1例周围见卫星灶;多中心型4例。病理类型:透明血管型7例,浆细胞型1例。MSCT或MRI表现:透明血管型CT平扫4例伴有点状、短条状及分支状钙化,其余为等密度,1例周围可见筋膜增厚,增强扫描均呈明显持续性强化,强化方式与大血管相似,1例中间可见条状低密度影;MRI检查1例,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其内见条状低信号影,周围见条状血管影,增强扫描强化特点与CT相似。浆细胞型CT平扫表现为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轻度~中度强化。结论 CD的MSCT、MRI表现与临床类型、病理分型密切相关。MSCT和MRI对透明血管型CD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在本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而浆细胞型缺乏特征性,确诊需要结合病理学。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特征,以提高本病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23例全部行CT 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结果23例FN H均为单发肿块,位于肝脏包膜下16例,突出肝脏表面呈外生性生长7例。大小11mm ×13mm~45mm ×50mm ;圆形或卵圆形21例,不规则形2例。23例 FN H平扫均呈低密度影,15例密度均匀;8例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23例FNH动脉期明显强化,2例动脉期CT值接近同层面腹主动脉CT值,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呈相对高和等密度22例,呈“快进慢出”的强化特点。14例肿块中央见裂隙状疤痕,疤痕呈缓慢渐进性强化。9例FN H肝门侧见增粗迂曲血管影,2例肿块中央见增粗迂曲血管影。结论 FNH的CT表现较具特征性,CT表现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颅底软骨肉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分析颅底软骨肉瘤的CT和MRI表现,探讨CT和MRI的诊断价值和限度。资料与方法搜集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12例颅底软骨肉瘤,均行CT及MRI平扫。其中8例行MRI增强扫描。结果 11例CT上可见不同程度的钙化,MRTlWI呈低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1例CT表现为囊性低密度,伴有高密度点状出血灶,T1WI呈以低信号为主夹杂高信号出血灶,T2WI呈均匀高信号,边界清晰。8例MRI增强扫描均表现为不均匀强化,信号及密度改变与病理相符。结论 颅底软骨肉瘤的CT和MRI表现与病理相符。CT和MRI是诊断颅底软骨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头颈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CT、MRI诊断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燕萍  赵军  黄晖  王劲  张雪林 《放射学实践》2006,21(11):1128-1132
目的:分析头颈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CT、MRI表现,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或DSA证实,临床及影像资料完整的47例头颈部血管瘤或血管畸形病例的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CT检查33例,MRI检查14例。结果:海绵状血管瘤21例,T1WI呈均匀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中等不均匀强化并可见纡曲血管强化;CT平扫呈不均匀等密度、囊状低密度,3例可见圆点状静脉石,增强扫描轻至中等度强化,其中6例见线条状粗大纡曲血管影。蔓状血管瘤23例,病变弥漫,无明显边界。T1WI呈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其内见粗大的流空血管影及低信号静脉石,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CT平扫等密度,见高密度圆点状静脉石,增强明显强化,可见蚯蚓状粗大血管团。淋巴管瘤3例,边界清楚,平扫为低密度,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结论:CT及MRI可较好显示头颈部血管畸形,蔓状血管瘤为动静脉畸形或高流速血管畸形,影像见粗大纡曲的血管影。低流速的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须与头颈部其它囊性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的CT、MRI表现,旨在提高对其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腹部IM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女各3例,年龄1~61岁,平均35.5岁。5例行CT扫描,其中4例行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仅行平扫;1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肠系膜4例,横结肠1例,前列腺后方1例。5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多发病灶,部分相互融合。4例边界清晰,2例不清晰。病灶最大横径5.3~15.4cm。CT平扫4例密度均匀,1例密度不均匀,CT值25~58HU;增强扫描3例呈明显强化,其中不均匀强化2例,均匀强化1例,1例呈轻度均匀强化,2例强化病灶内及周边可见血管影。1例MRI表现为边界清晰的软组织肿块,实性部分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中心可见不规则黏液样变性,呈明显短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呈明显均匀强化,黏液样变性区无强化。结论 CT、MRI能清楚显示IMT的部位、大小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但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仍依赖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性分析10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局灶型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D)的双源CT表现。方法 :10例均行双源CT平扫及增强扫描,运用冠状位、矢状位及MPR等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10例CT平扫均表现为类圆形、椭圆形孤立、均质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部分病灶可有分叶,伴钙化3例,伴裂隙样低密度2例。单个淋巴结肿大8例,平均直径(4.57±2.82)cm;累及1组淋巴结2例;平扫CT值平均(46.78±7.29)HU。增强扫描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平均CT值(120.09±16.49)HU,静脉期及延迟期显著持续强化,平均CT值静脉期(110.58±12.11)HU、延迟期(101.86±8.21)HU;周边伴增粗血管影2例。结论:CD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双源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结合多种后处理技术有助于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正女,64岁,体检发现胰腺体尾部占位性病变4 d入院。入院后行CT检查发现胰腺体部后份见一17 mm×16 mm的环形高密度钙化类密度影;其内为等密度影,CT值47 HU。增强扫描检查呈明显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与同层面腹主动脉相当。CT诊断:胰腺体部等密度结节灶,边缘环形钙化,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考虑胰腺实性假乳突状瘤(图1)。术中于胰腺体尾部上缘可见一1.8 cm×1.8 cm×1.5 cm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脏少见原发肿瘤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肾脏少见原发肿瘤的CT及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肾脏少见原发肿瘤的CT表现特征。结果癌肉瘤1例,CT平扫呈不规则形混杂密度影,内见多发坏死、囊变及钙化,边界清;增强扫描呈“花瓣状”强化。淋巴瘤2例,表现为巨大软组织肿块,无包膜,边界不清;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见“血管漂浮征”。孤立性纤维性肿瘤2例,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增强扫描皮髓期轻度不均匀强化,实质期、肾盂期呈进行性强化。平滑肌肉瘤5例CT平扫呈等、低密度影,边界清,突向肾外生长,4例(直径>5cm)密度不均匀,1例(直径<5cm)密度均匀;增强扫描5例均呈轻~中度、持续性强化。结论CT增强扫描对肾脏少见原发肿瘤的术前诊断有重要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平扫和动态增强的螺旋CT、MRI表现,提高FNH诊断符合率。方法对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8例CT平扫病灶呈低密度或等密度。增强动脉期扫描除中心瘢痕外,所有病灶均有明显均匀强化,其中3例还可见到病灶中心或周边增粗、扭曲的动脉。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4例呈略高密度、2例病灶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2例伴有中心瘢痕者均有延迟强化。MRI检查9例,病灶均呈不均匀略长或等T1及T2信号,增强动脉呈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呈等或略高强化。结论平扫和动态增强螺旋CT、MRI能较全面显示FNH的病理特征和血供特点,明显地提高与其他富血管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6.
螺旋CT多期扫描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螺旋CT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表现特征,以提高CT对FNH的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FNH患者螺旋CT平扫及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增强扫描的资料.结果 16例患者16个FNH病灶中,平扫显示所有病灶均为略低密度,位于肝包膜下,其中14个可见更低密度瘢痕,从病灶中心向周围呈辐射状或不规则状.肿块实质呈"快进慢出"强化,中心瘢痕及辐射状分隔、假包膜"延迟强化",延迟期整个肿块密度趋于均匀一致.结论 平扫和多期增强螺旋CT扫描能全面显示FNH的病理特征及血流动力学特点,螺旋CT多期扫描有助于FNH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睾丸结核的CT诊断.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或经抗结核治疗治愈而确诊的15例睾丸结核的CT表现.结果:15例平扫睾丸不同程度增大,实质与包膜分界不清,阴囊隔与病侧睾丸融合,睾丸实质密度不均;12例可见多发结节状或斑点状低等混杂密度影,边界尚清或不清;2例可见斑点状钙化灶;1例为结核性睾丸脓肿.增强扫描睾丸呈不均匀强化,低密度灶和钙化不强化,3例呈环状强化,2例呈多环状强化.14例伴有其他脏器结核.结论:睾丸肿大,实质内多发结节状或斑点状低密度灶,增强后不强化或环状强化,睾丸实质与包膜分界不清,阴囊隔与病侧睾丸融合,睾丸内斑点状钙化灶是睾丸结核的CT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和三维重组在胰岛细胞瘤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岛细胞瘤患者的64层螺旋CT表现,重点分析动脉期及静脉期强化特点.结果 12例胰岛细胞瘤均为单发,全部位于胰头,平扫8例与胰腺呈等密度,4例可见钙化,部分可见局限性隆起,但与正常胰腺分界不清.增强后动脉期呈明显均匀强化,CT值较正常胰腺平均高75~85 HU,静脉期强化程度较动脉期略下降,CT值较正常胰腺平均高47~57 HU.增强后瘤体边界与正常胰腺分界清晰.结论 64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及三维重组在胰岛细胞瘤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螺旋CT影像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19例均经螺旋CT平扫与增强扫描,对其影像特征回顾性分析。结果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多发生于青壮年患者,主要分布在肝脏表面,病变边界清晰,动态增强肝动脉期病灶总体显著强化,病灶内见点状、小星状、大片放射状低密度中央瘢痕影,其中大片放射状中央瘢痕延时扫描可见轻度-中度强化。结论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定性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探讨局灶性肝紫癜(FPH)的CT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局灶性肝紫癜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图像,其中2例同时行MRI检查。图像分析包括病灶的数目、部位、大小、形态、CT及MR平扫以及强化特征等。结果:6例患者中,男3例,女3例,年龄(52.8±9.9)岁; 5例为单发病灶, 1例有2个病灶。病灶位于肝右叶5个,肝左叶2个;边界模糊6个,边界清晰1个;平均直径(长径与短径之和的平均值)9.5~23.0mm,均值(15.5±5.3)mm。CT平扫:病灶均呈略低密度,平均CT值为(44.3±13.0)HU,邻近肝实质平均CT值为(57.3±7.3)HU,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增强扫描:病灶均呈渐进性强化,其中4个呈均匀轻度强化,2个呈离心性强化,1枚呈轻度环形强化;动脉期及静脉期,病灶平均CT值分别为(58.0±9.7)和(80.4±15.9)HU,邻近肝实质分别为(75.9±9.4)和(102.3±10.4)HU,两期图像上病灶与邻近肝实质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病灶在MR平扫T2WI上呈稍高信号,T1WI上呈低信号,增强后呈渐进性强化。结论:局灶性肝紫癜的主要CT表现为肝内边界模糊的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