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七黑斑病初侵染来源及传播途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索三七黑斑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为病害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人工接种和盆栽试验,定期观察病菌的侵染及传播途径。结果:三七黑斑病的侵染源主要来自于病种子、种苗、病残体及土壤,带菌种子、种苗是新七园的初次侵染源,残存在七园内的病残体及土壤带菌是老七园三七黑斑病的主要侵染来源;三七黑斑病主要由带病种子、种苗、病残体、土壤和病菌孢子传播。结论:对三七黑斑病的防治,应围绕防止病菌的侵染源与传播而进行,重点消灭病菌来源和封锁传播中心。  相似文献   

2.
正近几年三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各种养生节目中它都是主角,三七到底有什么样的用处,适合什么人群,又怎样应用呢?让我们从了解三七开始三七是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和根茎。一般在秋季花开前采挖,洗净,分开主根、支根及根茎,干燥。各地叫法不同,田七、人参三七、参三七、文三七、金不换均是三七的别名。"三七"为名"源"来如此三七这个名字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但都是跟"三"和"七"这两个数字有关的。第一,从生长条件方面看,三七生长在三分潮湿七分干燥的  相似文献   

3.
<正>五加科三七药用三七号称"金疮要药",人们把它比为"金不换"。人工栽培的三七,多种在田野,称为"田七"。三七富含三七皂苷、三七多糖、三七素、黄酮等有效成分,具有止血、活血化瘀、消肿定痛、滋补强壮、抗疲劳、耐缺氧、抗衰老、降血脂、降血糖、美容养颜、祛斑消痘、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三七可用于治疗外伤出血、瘀血、  相似文献   

4.
本文测算和评价了文山州"十五"期间三七产业技术贡献率,结合文山三七产业发展水平,从三七科研体系建设、人才支撑体系建设和组织保障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了加快三七产业科技进步的对策和措施,为三七产业向现代化、国际化和标准化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三七黑斑病发生规律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七黑斑病AlternauinpanaxWhetz.是三七主要病害,植株各部位均可受害。受害叶片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水浸状褐色病斑,其余部位受害产生黑褐色病斑,常导致落叶、植株折垂而枯死。由于该病病原寄主范围较广[1,2 ] ;病害具有起病急、传播快等特点,七园常因该病导致产量损失在10 %以上。对三七黑斑病的研究,有学者做了一些工作,如王朝梁等[3] 探讨了三七黑斑病初侵染来源及传播途径,冯光泉等[4 ] 研究了几种农药对三七黑斑病的防治效....  相似文献   

6.
三七主要病害及其防治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病害的发生严重制约了三七的经济产量,成为阻碍三七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从三七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综述了主要病害的病原、发病条件、传播途径及防治方法。阐述了三七病害防治应基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及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策略,建立“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病害防治体系,加强抗病新品种的选育,进而促进三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生三七以活血、止血作用为主,熟三七以补气补血为主。笔者经查阅近十年与三七"生消熟补"炮制作用机制相关的研究文献,从物质基础以及药理作用研究等方面进行总结,三七经过炮制后,由生品炮制为熟品,三七皂苷类、可溶性多糖、三七素、黄酮类以及氨基酸类成分均发生了改变,相关的药理研究证明了生三七的主要药理作用是活血、止血、降血脂、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熟三七的主要药理作用是补血、抗肿瘤等,这为阐释三七"生消熟补"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三七黑斑病预测模型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三七黑斑病是三七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具有发生普遍、发病急、传播速度快、危害损失严重等特点,一般发病率在10%~20%,严重的可高达80%以上~([1]).目前,三七黑斑病的预测预报体系还未建立,生产上对三七黑斑病的防治仍然采取盲目预防和发病后进行防治,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强,导致防治成本增加和防治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9.
浅谈三七的真伪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七,始载于《本草纲目》,又名"山漆"、"金不换"。是名贵的中草药,具有止血散瘀,消肿止痛的功效[1]。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其产于我国广西田阳的,故称为"田七",产于我国云南的称为"滇三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015年版《中国药典》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以下简称《中药成方制剂》)含三七方剂组方规律。方法:对《中国药典》及《中药成方制剂》中含有三七的方剂进行检索,收集资料,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构建含三七方剂数据库,采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含三七方剂的功能主治、证候分布、配伍组方规律进行分析,并对高频药对和高频证候进行深度分析。结果:含三七方剂共197首,涉及中药391种,常用药物组合67个,主治疾病14种,主治证候7种,高频药对"三七-当归","三七-红花"及高频证候"气滞血瘀"及"气虚血瘀"的药物组合分析显示三七在不同药对中功效大致相同,针对不同证候治疗作用具有差异。结论:《中国药典》与《中药成方制剂》中含三七方剂多具有活血止痛之功效,三七常与活血药、补益药、理气药同用,其组方规律与特点为临床新药研发提供依据,其针对"气滞血瘀"与"气虚血瘀"的药物组合为研究三七"生打熟补"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求三七连作障碍的解决途径。方法:采用间隔3年的三七连作土进行盆栽试验,比较大、中、微量元素配合施用和施用甘蔗渣、粉煤灰、糖泥、牛粪、发酵烟杆、沸石、玉米杆等改良剂,对三七出苗率、存苗率、植株生长和产量影响。结果:间隔3年的三七连作土中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等成分的含量较新土大幅度增加,速效钾含量及土壤钾素与氮素养分间比例则是大幅降低,有效铜、有效锌和有效硼等微量元素比较缺乏。三七连作土采用"低氮+钙镁磷+高钾+石灰+微肥"的平衡施肥方式可显著提高连作条件下三七的存苗率,促进三七植株生长,并显著提高三七单株生物量和总产量。使用甘蔗渣做土壤改良剂也可显著缓解三七连作土的连作障碍效应,提高连作三七的存苗率,促进三七植株生长,增加三七总产量;同对照相比(不施改良剂),其存苗率增加31.6%,三七地下部分总产量增加19.5%。使用粉煤灰做土壤改良剂对缓解三七连作土的连作障碍效应也有一定效果,其他土壤改良剂效果较差。结论:连作土连作三七时应采用"调酸(施用石灰)、减氮(低氮)、保磷(钙镁磷)、增钾(高钾)和补充微量元素"的平衡施肥方法,并增施甘蔗渣作为土壤改良剂。  相似文献   

12.
以大量文献为基础,就三七的最早文献记载、古籍中原植物载图真伪、栽培产地及产地变迁三个方面进行考证研究,最终得出如下结论:三七最早应是被记载于明代异远真人所著的《跌损妙方》中;历史上自三七被发现后,三七、土三七(菊三七)均被首次正确绘图于《本草纲目》,后三七又被绘图于《本草备要》《本草便读》等本草内,但《本草便读》中的"参三七"图,经反复鉴定比对后被认为是谬传;从三七产地的可考文字记载中可以得出结论,三七最早栽培于广西,但由于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原因,三七主产地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由广西向云南转移,至今云南文山仍是闻名中外的三七道地产区。对三七进行本草考证,有助于三七药材的正本清源,并为三七的合理栽培与药效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三七对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脑病和糖尿病心肌病"异病同治"的关键靶标与通路等分子作用机制。通过TCMSP数据库及文献挖掘搜集得到三七化学成分,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三七潜在靶标,通过OMIM和GeneCards数据库获取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脑病和糖尿病心肌病靶点,将三七成分靶标分别与疾病靶点取交集,使用Cytoscape构建三七"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并通过Cytoscape中的ClueGo插件分别对交集靶点进行富集分析,同时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通过Cytoscape进行拓扑参数学分析得到三七治疗3个疾病的共同关键靶点。筛选出三七化学成分166个,成分靶标835个,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脑病、糖尿病心肌病相关的疾病靶点分别为216,194,230个,得到成分靶标与疾病靶点的交集分别为54,45,57个。通过对交集靶点富集分析发现,三七对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脑病、糖尿病心肌病"异病同治"的共同关键通路为AGE-RAGE信号通路和FoxO信号通路,共同核心靶标为TNF,STAT3,IL6,VEGFA,MAPK8,CASP3,SIRT1等7个靶点,通过文献查阅的方式对筛选出的核心靶点进行验证,发现分析出的共同核心靶点中TNF,IL6,VEGFA,CASP3,SIRT1已有相关文献报道。此外,共有核心靶点STAT3对应最多的化合物,表明三七中有较多的化合物能对STAT3发挥调节作用。该研究表明三七可能通过调控AGE-RAGE信号通路和FoxO信号通路,作用于TNF,STAT3,IL6,VEGFA,MAPK8,CASP3,SIRT1等靶点,发挥抗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脑病和糖尿病心肌病的作用,该研究为三七"异病同治"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研究DNA条形码技术在中成药鉴定中的应用,以三七片为研究对象,对方法的适用性、专属性与精密度进行考察。方法收集15批次市售三七片样品,考察三七片DNA提取条件,并对"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指导原则"中PCR扩增、序列获得、结果判定等方法适用性进行确认;收集三七、人参、西洋参,制作三七片及其掺伪品,考察方法的专属性和重现性。结果三七片取样量100 mg,56℃水浴8 h所获得DNA的质量浓度平均值为60.7 ng/μL,PCR扩增、序列获得和结果判定均可获成功;三七、人参和西洋参的ITS2序列长度均为230bp,三七与人参、三七与西洋参的序列间均存在7个稳定的SNP位点,自制三七片和掺伪三七片均可成功获得ITS2序列,不同比例三七与人参、三七与西洋参的测序峰图在SNP位点处呈现相应峰高比的SNP套峰具备专属性;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考察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通则9101)相关要求。结论 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能够稳定、准确鉴定三七片的原料药材,具备良好的专属性和精密度,三七片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将为保障三七片临床用药安全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并对《中国药典》其他收载单方制剂的鉴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三七味甘、微涩、微苦,性温,归肝、胃、大肠经,别称田七,又名山漆、金不换、血参、田漆等。始用跌打损伤、疮疡肿毒、蛊毒等,明、清范围扩大,用于内科、妇科出血性、血瘀性病证。《本草纲目》谓"止血、散血、定痛……,亦主吐血衄血""能治一切血病"。《玉楸药解》载"和营止血,通脉行瘀,行瘀血而敛新血"。《本草纲目拾遗》"三七补血第一"。《跌损妙方》含三七方40首,多配伍活血祛瘀、止血、力气、止痛之品;陈士铎认为"三七根,入五脏之经,最止诸血,外血可遏,内血可禁,崩漏可禁",叶天士三七汁治吐血证、"络伤血溢",徐灵胎善用三七伍阿胶养阴止血;张锡纯首选三七止血之效,治内、外、妇科等疾病;近代张山雷冲服三七(约0.96~1.94g)贯穿于血证辨论始终。三七含皂苷、黄酮、挥发油、氨基酸、多糖、淀粉、蛋白质、三七素及多种微量元素;三七总皂苷能抗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黏度,抑制血小板激活、聚集,明显降低心肌缺血,改善心肌微循环,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和稳定神经细胞;三七素、槲皮苷等均能促进凝血过程的发生,缩短出血后凝血时间,促进凝血酶的生成;多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及脑血管疾病防治。也有报告三七可导致出血。促凝止血、抗凝活血作用临床与实验报告不尽一致;且与用量大小有关,低剂量止血作用更显著,中、高剂量活血即抗血栓形成作用更强,鲜少对量效关系深入探究。未来亟待明确活血、止血双向调节药效用量界点,有待进一步实验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三七在民间有"生消熟补"的说法,生品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熟品补血。该文从三七的始载、性味功效开始,梳理了本草记载的三七历代炮制方法及用法,并与现代的炮制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草记载三七生用炮制方法包括为末、嚼烂、醋磨、酒磨,其中为末即现代的研或碾成细粉,沿用至今,并对粒度有所要求;本草记载熟三七炮制方法有焙、炒、蒸,其中蒸法沿用至今,并有所变化,现代炮制方法新增油炸法。研究结果厘清了三七炮制的历史沿革,可为现代生、熟三七的炮制方法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三七须(绒)根的药用价值进行探讨,为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文献整理及研究,总结三七须(绒)根提取物制作成的中成药、有效成分的含量、主要化学成分的生理活性、药理作用的报道。结果三七须(绒)根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皂甙类、多糖类、黄酮类、甾醇类化合物,部分学者认为主要皂苷成分三七须(绒)根含量较主根更高;以根提取物制作而成的中成药"三七冠心宁"对预防和治疗心脑组织缺血、缺氧症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结论三七须(绒)根具有进一步开发及广泛使用于临床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李君平  刘正阳 《陕西中医》2013,(11):1550-1551
<正>三七又名田七,属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播种后三至七年挖采而且每株长三个叶柄,每个叶柄生七个叶片,故名三七。明代著名的药学家李时珍称其为"金不换"。三七是中药材中的一颗明珠,清朝药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中之最  相似文献   

19.
王敏 《家庭中医药》2019,26(10):66-69
<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大家对养生的重视,很多朋友开始追寻一些有益于身体的健康"保健品",其中"三七"就被人们广泛应用。三七本身是一种药用植物,合理应用它能够让我们的身体变得更加强壮—。但怎样才能买到好的三七或三七粉呢?如何很好地利用它呢?笔者认为,首先要了解有关三七的一些常识。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索三七在平乐正骨理论应用中的量效关系。方法:以三七、山漆、金不换、田七、田三七、人参三七、参三七为检索词,收集整理平乐正骨理论运用三七的临床处方357首,纳入研究标准的方剂138首,利用SPSS Modeler 18和SPSS 22.0提供的关联分析和描述性分析进行数据挖掘。结果:三七在平乐正骨理论指导下所涉及的用量主要有1.5、3、5、10、12、15、22、30 g;疾病涉及25种,主要包括:跌打损伤、出血证、肿痛不消、慢性劳损、软组织损伤、骨关节炎、关节痛、骨折后迟延不愈等。跌打损伤中、后期时,三七的临床最常用剂量为10 g;当患者有瘀血肿痛表现时,三七最常用剂量为10 g和22 g;当患者有各类出血症状时,三七最常用剂量为5 g;当患者处于跌打损伤早期时,三七的最常用剂量为5 g;当患者有关节疼痛表现时,最常用剂量为10、22、5 g。结论:数据挖掘结果较客观地反映了三七在平乐正骨理论体系"三期用药原则""气血平衡、筋骨并重"指导下的量效关系,为治疗中医骨伤常见病症方药的筛选与临床合理应用提供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