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Glisson蒂横断式解剖性肝切除技术并阐述其可行性及优势。方法腹腔镜下先解剖切断相应肝段、肝叶的Glisson蒂,按肝表面缺血的边界切除肝段、肝叶,共21例,其中,原发性肝癌10例,肝内胆管结石5例,肝脏血管瘤4例,其他2例。结果 21例手术在完全腹腔镜下完成Glisson蒂横断式解剖性肝切除,左半肝切除(Ⅱ、Ⅲ、Ⅳ段)3例、左外叶(Ⅱ、Ⅲ段)切除11例、肝方叶(Ⅳ段)切除1例、Ⅳa段切除2例、右前叶下段(Ⅴ段)切除2例、右后叶下段(Ⅵ段)切除1例和右叶下段(Ⅴ、Ⅵ段)切除1例。手术时间(181.36±103.21)min,出血量(210.00±324.30)ml。术后住院(5.67±2.06)d。胆漏1例,经非手术治疗痊愈,未发生术后出血及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腹腔镜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较安全地解决腹腔镜下肝段以上肝切除时出血、管道处理困难及边界难确定等问题,可安全用于左半肝、右半肝及肝右叶部分肝段的切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Glisson蒂横断式切肝技术在儿童肝母细胞瘤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儿童肝母细胞瘤15例,肿瘤最大直径5.8~12.5 cm,其中12例术前经2~4个周期化疗;15例患儿均行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术,记录肿瘤切除程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结果 15例患儿手术过程均顺利,肿瘤均获R0 切除,手术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Glisson蒂横断式解剖性肝切除技术的安全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完全腹腔镜下鞘外解剖、阻断相应肝段、肝叶的Glisson蒂,按解剖学标志切除肝段、肝叶共20例。其中,原发性肝癌12例,肝内胆管结石4例,肝脏血管瘤2例,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1例,肝腺瘤1例。结果 20例手术在完全腹腔镜下完成Glisson蒂横断式解剖性肝切除,其中左半肝(Ⅱ、Ⅲ、Ⅳ段)切除6例、左外叶(Ⅱ、Ⅲ段)切除5例、右半肝(Ⅴ、Ⅵ、Ⅶ、Ⅷ段)切除3例、右前叶下段(Ⅴ段)切除1例、右后叶下段(Ⅵ段)切除2例和右后叶(Ⅵ、Ⅶ段)切除3例。手术时间(144.77±24.68)min,出血量(279.00±132.70)ml。术后住院(8.22±1.40)d,术后发生胆漏及膈下脓肿各1例,均经非手术治疗痊愈,未发生术后出血等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腹腔镜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有助于控制术中出血,较好地解决了腹腔镜下肝段以上肝切除时边界难确定及出血等问题,可安全用于肝脏肿瘤解剖性肝切除术。  相似文献   

5.
<正>肝细胞癌(HCC)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其在中国人群中的年发病率高达37.6/10万,且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目前,肝细胞癌切除术是治疗HCC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由于肝脏具有两套血液供应系统,且门静脉血流量较大,肝切除时患者出血量较多,严重影响其预后。入肝血流阻断技术是肝切除时控制断面出血有效的方法,但是对于采用何种阻断方法一直存有争议[1-3]。本院比  相似文献   

6.
嵇慧  王高荷 《全科护理》2012,(30):2800-2800
[目的]探讨Glisson蒂横断式精准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Glisson蒂横断式精准肝切除术病人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经验。[结果]本组病人发生膈下感染伴少量胸腔积液1例,其余均治疗痊愈出院。[结论]对Glisson蒂横断式精准肝切除术后病人采取严密的观察和精心的护理,提高了手术治疗效果,促进了病人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前入路绕肝提拉法(LHM)联合Glisson蒂横断式右半肝切除术(RH)治疗肝右叶巨大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106例肝右叶巨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53例接受常规RH治疗,研究组53例接受前入路LHM联合Glisson蒂横断式RH治疗。比较2组围手术期指标(术中失血量、输血率及肿瘤破裂率)、手术前后血清肿瘤细胞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中失血量、输血率、肿瘤破裂率均显著降低(均P<0.05);与术前比较,2组术后血清MMP-9、VEGF、SDF-1α水平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术后上述指标降低更为明显(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 前入路LHM联合Glisson蒂横断式RH治疗肝右叶巨大肝癌可有效优化围手术期指标,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术(LH)中不同入肝血流阻断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LH,根据术中血流阻断方式分为:A组(39例)全入肝血流阻断(Pringle法),B组(56例)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输血量,术后肝功能及血常规,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及肝癌复发率、生存率。结果两组术前临床特征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输血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术后1d血清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水平高于B组(P0.05),术后1~5d前白蛋白水平低于B组(P0.05),而胆红素、白蛋白、血常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1、2年复发率及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选择性阻断在控制断肝过程出血的效果与Pringle法相同,并且对肝功能保护优于Pringle法;但术中肝门大血管意外损伤的腔镜下修复仍需要采用Pringle法。  相似文献   

9.
肝切除术中不阻断肝门血流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肝切除术中第一肝门血流阻断与否对肝功能的影响,同时探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的可能的机理;方法20只家兔随机均分为肝门阻断组和不阻断肝门组.分别于手术前和手术后60min抽血检测血清谷丙氨酸转氨酶(ALT)、谷草氨酸转氨酶(AST)、总抗氧化(TAX)能力、超氧化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结果第一肝门阻断组较不阻断组手术后60min ALT、AST明显增高(p<0.01),MDA也明显增高(p<0.05),SOD、TAX减低(P<0.05).结论肝切除术时第一肝门血流阻断对肝细胞有较明显的损伤,其可能的机制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量氧自由基的产生有关,在肝切除术中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第一肝门血流的阻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渐进式肝门阻断法在肝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2例肝切除病例,术中采用Pringle手法阻断肝门。根据肝门阻断方式分为渐进组36例与对照组26例。比较2组肝门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肝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渐进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肝门阻断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 0. 05),而术后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及术后48 h腹水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P 0. 05)。结论渐进式肝门阻断法能够显著减轻因肝门阻断导致的肝损伤及腹腔渗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34例腹腔镜肝切除术中肝门血流阻断技术的基础要点与可行性.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腹腔镜肝切除手术治疗的234例患者病历和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分析,按其采用的血流阻断方式不同分为2组,分别对各组患者的手术所用时间,手术期间总出血量,阻断血流所用时间,住院时长,术后恢复转氨酶所用时间,以及术后所引发的并发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B组术后转氨酶恢复时间明显长于A组,但B组并发症率明显低于A组,除此二者在其他方面均无明显差异.结论:进行腹腔镜肝切除术中采用的完全入肝血流阻断术与采用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术,均可起到显著的效果,二者各有千秋,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血流阻断技术.  相似文献   

12.
本院2004年1月至2006年10月,采用不阻断肝门血流状态下行肝叶、段切除手术28例,效果满意,并发症少,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腔镜下肝门血流阻断器在部分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腔镜下肝门阻断器在肝切除中的作用。方法使用自行研究发明的肝门血流阻断器,在电视腹腔镜引导下,经穿刺卡进入腹腔。在待切肝叶(肝段)肝周韧带游离切断后,将肝门血流暂时阻断,为23例肝胆疾病患者作肝叶、肝段切除术,与另12例未使用阻断器者进行比较,了解术中出血、输血、手术历时、术后恢复情况等指标有无差异。结果使用肝门阻断器组23例病人全部经腹腔镜手术成功,术中出血为10-600mL,平均120mL。手术历时60-300min,平均166min,未使用肝门阻断器者,除1例术中输血400mL外不需输血。未使用5例中有4例需要输血,手术历时120-360min,平均210min,术后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自制肝门血流阻断器,在腹腔镜下切肝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对保证手术安全,扩大腔镜下切肝的适应证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评价在肝切除术中应用半肝入肝血流阻断(hemihepatic inl ow occlusion,HHO)与全肝入肝血流阻断(total hepatic inl ow occlusion,THO)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CENTRAL(2013年第1期)、PubMed、EMbase、CBM、CNKI和中华医学会数字化期刊系统,查找比较在肝切除术中应用HHO与THO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3年5月,并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同时,手工检索已发表的资料和会议论文。由2位研究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0个RCT,包括78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HHO在降低术后第1天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WMD=–235.84,95%CI(–411.28,–60.40),P=0.008]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WMD=–195.52,95%CI(–351.87,–39.16),P=0.01]水平,缩短AST[WMD=–3.83,95%CI(–4.52,–3.15),P<0.000?01]、ALT[WMD=–4.29,95%CI(–5.75,–2.84),P<0.000?01]和胃肠道的恢复时间[WMD=–1.52,95%CI(–2.75,–0.29),P=0.02]方面优于THO。随着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进及手术经验的不断丰富,THO在缩短手术时间方面可能优于HHO。但两者在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是否输血和住院时间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肝切除术中应用HHO能减轻肝功能损害,缩短术后肝功能和胃肠道的恢复时间,但两者在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是否输血和住院时间方面无明显差异。受纳入研究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待今后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HCC)合并门静脉分支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osis,PVTT)患者术中肝门阻断对术后肝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4月收治的HCC患者39例,其中合并及不合并PVTT的患者分别为18例和21例,在肝门阻断下行肝段以上的肝脏切除术,比较其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肝硬化分级、肝门阻断时间及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1、3、5天的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C合并PVTT组患者术后第1、3天的前白蛋白及第1天的白蛋白分别为(0.14±0.04)、(0.09±0.14)和(37.17±3.19)g/L,与HCC不合并PVTT组患者[(0.19±0.05)、(0.11±0.04)、(39.48±3.16)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2、0.02及0.03).结论:HCC合并PVTT患者术中行肝门阻断安全有效,术后患者肝脏合成前白蛋白的能力较不合并PVTT患者短期下降更明显,在术后第5天均未恢复正常,需加强保肝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两种入肝血流阻断法对原发性肝细胞癌治疗效果及肝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月收治的76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行全入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术,观察组行区域性血流阻断肝切除术。比较两组肝功能、肿瘤标志物、半年复发率及1年生存率。结果:术后1个月,观察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及总胆红素水平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甲胎蛋白、癌胚抗原及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水平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观察组复发率明显比对照组低,1年生存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区域性血流阻断技术较全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对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有更好的临床效果,能够促进肝功能的恢复,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减少复发,提高1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应用全肝入肝血流阻断(Pringle法)与选择性半肝全血流阻断(HVC法)在右半肝切除术中对术中出血以及术后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肝脏肿瘤行半肝切除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入肝血流阻断方法不同分为:H组41例,应用HVC法阻断;P组,33例,应用Pringle法阻断;两组术中均使用低中心静脉压技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断肝时间、手术失血量、血酮体比率、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肝功能和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P组和H组术中失血量和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 <0.05);阻断后酮体比率P组降至(0.54±0.08),显著低于HVC组(0.79±0.06)(P<0.05),且H组复流后酮体比率回升明显快于P组(P<0.05);两组胆漏、胸腔积液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H组术后肝功能损害较Pringle组轻(P<0.05).[结论]半肝血流阻断不仅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还可防止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自制新型腹腔镜肝门阻断设备,并探讨其应用于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手术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其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手术室常用气管导管(7.5mm)及输液用普通一次性输液器制作新型腹腔镜用肝门阻断设备。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接受腹腔镜下肿瘤部分切除术的合并肝硬化的HCC患者(n=20)作为研究对象。按肿瘤部位、大小、切除范围进行匹配,患者被分为肝门阻断组和肝门非阻断组(n=10)。肝门阻断组在术中采用上述自制设备进行入肝血流阻断,术中采用腔镜超声评估肝门阻断后血流阻断效果;肝门非阻断组采用同样术式,术中不阻断肝门。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术中超声显示自制新型腹腔镜肝门阻断设备能够有效阻断入肝血流。肝门阻断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肝门非阻断组[(102.0±32.5)min vs(136.5±45.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肝门阻断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肝门非阻断组[(80.0±69.4)mL vs(170.0±163.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两组患者术后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自制新型腹腔镜用肝门阻断设备制作简单方便,适用于各级医院;将其应用于腹腔镜肝肿瘤切除安全、有效,可显著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华西医学》2012,(1):43-43
12月31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胆胰外科成功为一肝癌患者实施完全腹腔镜下不阻断肝门血流右肝后叶切除术,该肿瘤位于右肝后叶紧贴膈面,就是开腹手术也有一定难度,并需要阻断入肝血流配合切肝;虽然阻断入肝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有关肝细胞癌(HCC)患者右半肝切除术围术期输血安全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6—2019年本院肝脏外科肝细胞癌住院患者接受右半肝切除术的215名患者病历信息,根据围术期是否输注输异体红细胞分为输异体红细胞组(n=58)和未输异体红细胞组(n=157),回顾性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手术相关信息以及患者术后转归情况,筛选出此类患者围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本组肝细胞癌右半肝切除术患者的围术期输注异体红细胞比例为26.98%(58/215);输注与未输注异体红细胞患者比较:术前血红蛋白(Hb)(g/L)为124.72±24.50 vs 131.35±19.08(P<0.01),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s)为12.55 (11.80,14.03)vs 12.60 (11.80,13.55):术前AFP(μg/L)≥400者为29.3%(17/58)vs 23.6%(37/157)、<400者为70.7%(41/58)vs 76.4%(120/157)(P<0.01),手术时间(h)为5.71±1.16 vs 5.07±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