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应用超声造影探讨不同性质斑块新生血管的情况,并判断斑块的稳定性。方法 :选择脑梗死和非梗死患者各28例,均经超声证实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均行超声造影,应用声学定量分析软件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特点,并比较。结果:脑梗死组斑块的增强强度及密度高于非脑梗死组(P=0.008 4,000 79);软斑造影增强率最高94.7%(18/19),混合斑次之85.0%(17/20),硬斑最低35.3%(6/17)。结论:实时超声造影能客观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中新生血管的情况,从而评估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超声造影(CEUS)在评价颈动脉斑块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37例颈动脉斑块狭窄患者于1周内分别行MSCTA及CEUS检查,分析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管壁厚度、狭窄比率、斑块表面形态,采用CEUS观察斑块内新生血管情况,将斑块分为内中膜增厚型、稳定型及易损斑块.结果 37例共51处病变血管,MSCTA:颈动脉管壁增厚9处;斑块42处,其中稳定斑块27处,易损斑块15处.CEUS:颈动脉内中膜增厚11处;斑块40处,其中稳定斑块23处,易损斑块17处.MSCTA:轻度狭窄21处,中度狭窄15处,重度狭窄12处,闭塞3处;CEUS:轻度狭窄20处,中度狭窄16处,重度狭窄13处,闭塞2处.MSCTA与CEUS对颈动脉斑块狭窄(Kappa=0.71,P< 0.05)及斑块稳定性(Kappa=0.69,P<0.05)评价一致性较好.结论 MSCTA与CEUS对评价颈动脉斑块狭窄及斑块稳定性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之间的关系,为寻求简单、无创伤和常规检查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评估冠心病发病可能。方法:选择一组年龄62~89岁老年研究样本,分别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颈动脉彩超,分别记录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狭窄支数,彩超记录动脉壁厚、内膜厚、内径狭窄程度、硬化斑块数、收缩期和舒张期血流峰值速度等参数,比较冠状动脉和颈动脉硬化参数间关系。结果: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出现病变程度随着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和斑块数增加而增加。另外,这些变化还出现在内膜厚度/腔内径比值,收缩期峰值血流,舒张期峰值血流等血流变等方面,两者病变呈一定程度相关性。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高度的相关性,颈动脉超声粥样斑块的检测作为一无创、简单易行手段可作为预测冠心病发病的重要预测信号。  相似文献   

5.
智光  穆洋 《武警医学》2013,24(9):737-740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全身性疾病,可影响多处血管床,引起退行性和增生性病变。颈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较常累及的部位。有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脑梗死等心血管事件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及脑梗死关系的评价效果。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住院患者30例(脑梗死组),无临床脑梗死表现的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30例(非脑梗死组),经超声造影检查获得斑块的造影参数并进行定量分析,常规超声评价颈动脉斑块回声类型,超声造影观察斑块内增强强度,并对其进行分级,分析斑块回声、斑块内增强情况与患者临床症状的关系。结果声学结果显示,脑梗死组中软斑块最多,占53.33%,其次为混合斑块8例,占26.67%,硬斑块2例,钙化斑块4例;非脑梗死组中混合斑块最多,17例,其次为钙化斑块9例,占30.00%,软斑块4例,硬斑块2例。斑块形态分型结果显示,脑梗死组中Ⅱ型斑块最多,18例占60.00%,其次为Ⅲ型7例,I型5例;非脑梗死组中I型斑块最多,17例占56.67%。其次为Ⅱ型10例,Ⅲ型3例。脑梗死组共有18例斑块不同程度增强,超声造影增强率为60.00%,非脑梗死组共有12个斑块增强,超声造影增强率为40.00%,脑梗死组斑块P,AUC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Tp小于非脑梗死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造影技术不仅能发现更多常规超声检查没有发现的硬化斑块,而且能够观察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增强情况。  相似文献   

7.
超声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因素。方法:使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方法,分别检测颈部血管8个位点的血管内径、内膜-中膜厚度(IMT),并对IMT、IMTarea、MIMT、斑块积分、超声声像分型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IMT、IMTarea、MIMT、血管内径、斑块积分、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作为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超声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不稳定的颈动脉硬化斑块破裂脱落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机制,在防治脑血管事件中,监测和评价斑块的形态学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及早判断斑块的性质有助于预防和降低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致死率。超声检查因其具有无创、简  相似文献   

9.
10.
脑血管疾病是我国当前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者极易引起脑卒中,甚至危及生命。众所周知,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早期发现动脉硬化,尽早对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自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青海福利慈善医院收治的50例脑梗死患者纳入梗死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50名纳入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两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各段动脉的峰值流速(PSV)、舒末流速(EDV)及阻力指数(RI)的变化情况。结果梗死组和对照组的斑块检出率分别为68%和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类型主要为软斑和混合斑,对照组主要以硬斑多见。梗死组颈动脉狭窄共33例,其中,轻度狭窄20例、中度狭窄10例、重度狭窄3例;对照组颈动脉狭窄共10例,其中,轻度狭窄9例,中度狭窄1例。梗死组左侧、右侧的IM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的血流参数PSV、EDV、R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以直接显示其血管内膜厚度、粥样斑块的类型、管腔狭窄程度等,为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和血管造影(DSA)对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2例怀疑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行颈动脉CDFI检查,然后再行DSA检查,对比两者的检查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CDFI对颈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87.28%,特异性65.63%,准确性86.16%,阳性预测值87.28%,阴性预测值82.35%。结论:CDFI对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敏感性高,可重复,无创伤,且对狭窄的原因能做出判断,适合于人群的筛选检查。DSA检查作为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可以起确诊作用。而二者结合可以全方位地了解狭窄的颈动脉,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常可导致脑部供血异常,是引起缺血性脑病的重要原因,粥样斑块或血栓的脱落则引起脑梗死,严重者可引起脑卒中.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不仅能够较为准确地判断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和范围,而且可以判断斑块的形态、性质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为临床医生提供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4.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狭窄的关系,以期为脑梗死的临床早期防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分析我院138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另选取138例同期住院或门诊非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比较研究两组颈动脉斑块性质和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梗死组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梗死组出现多个颈动脉斑块的病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且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如脂质性软斑、扁平斑和溃疡性斑块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梗死组双侧和单侧颈动脉管腔狭窄明显多于对照组,且梗死组颈动脉中度和重度狭窄明显增多(P<0.05).结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和中重度狭窄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评价颈动脉软斑块增强类型与脑梗死关系方面的作用。方法运用超声造影对颈动脉软斑块增强类型进行研究,并分析斑块回声、斑块内增强情况与患者临床症状的关系。结果脑梗死与非脑梗死患者在常规超声颈动脉斑块厚度、斑块面积、截面积狭窄率等方面表现比较无明显差异。脑梗死与非脑梗死患者在EI方面比较存在明显差异(t=3.58,P0.05);而两组在AT、TTP、BI等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参数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按照斑块超声造影分级发现脑梗死组I级患者占10.00%,II级为16.67%,III级为33.33%,IV级为40.00%;非脑梗死组I级患者占23.33%,II级为43.33%,III级为20.00%,IV级为13.33%。进行组内比较发现,脑梗死组患者中III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I级和II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与IV级比较在无明显差异(2=0.46,P0.05);而非脑梗死组则相反,其II级患者所占比例最高。结论颈动脉超声造影是评价颈动脉软斑块增强级别的有效方法,具有方便、重复性好及无创性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比超微血管成像(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与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显示的价值。方法选取69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和SMI检查,其中35例接受超声造影检查,记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位置、厚度、回声强度、表面形态、有无溃疡、钙化及颈动脉管腔狭窄等,利用SMI和CEUS分别观察斑块内新生血管情况,记录新生血管的部位、形态、数量并评分,评价SMI和CEUS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SMI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评分:0分18例,1分26例,2分25例;CEUS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评分:0分7例,1分13例,2分15例;SMI和CEUS评分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689,P0.05)。结论SMI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与CEUS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SMI技术可作为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魏梦娇  高阳  吴琼  郝祥程  王红茹 《放射学实践》2021,36(12):1493-1498
【摘要】目的:基于磁共振高分辨血管壁成像(HR-VWI),比较人工方法与磁共振斑块诊断(MPV)软件对颈动脉斑块成分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拟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患者行磁共振HR-VWI检查,对颈动脉斑块进行人工定性及软件半自动定性评估,主要包括斑块内脂质核心、出血、破裂纤维帽和钙化等成分特征,以CEA术后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方法的评估准确性。结果:人工方法评估斑块内脂质核心、出血、破裂纤维帽、大片状钙化和散在小钙化灶的敏感度分别为81.5%、76.2%、53.8%、45.0%和21.7%,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0.0%、66.7%、56.7%、50.0%和26.7%。MPV软件评估斑块内脂质核心、出血、破裂纤维帽、大片状钙化和散在小钙化灶的敏感度分别为92.6%、85.7%、0%、75.0%、73.9%,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0.0%、83.3%、0%、63.3%、60.0%。人工法与MPV软件对识别斑块内散在小钙化灶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500,P<0.05)。结论:利用MPV软件可以对颈动脉斑块进行定性分析,省时、准确且高效,而人工评估对破裂纤维帽有独到的评估价值,两者与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均有很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血管超声技术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1例怀疑有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行超声(US)和血管造影(DSA)检查,颈动脉狭窄应用NASCET标准测量并计算狭窄率。结果:82支颈内动脉中DSA诊断为正常血管53支、轻度~中度狭窄(≤69%)11支、重度狭窄(≥70%)10支、闭塞(100%)8支;以阴性(正常)与阳性(狭窄或闭塞)为切分点时,超声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2%、90%、94.2%、90%;以血管狭窄率70%为切分点时,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4%、72.7%、89%、66%。结论:血管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敏感度较高,但特异度偏低,血管超声可用于颈动脉狭窄的筛选。但对于血管重度狭窄(≥70%)拟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经皮颈动脉成形术的患者,术前应行DSA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超声造影对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超声造影和DSA检查,分别在所获得的图像上测量颈动脉狭窄的直径狭窄率,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超声造影共发现颈动脉血管狭窄39处,37处与DSA分级相符合,假阳性2处,其中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100%,97.8%~99.0%、97.9%~98.5%(K值=0.928~1).结论:超声造影是对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筛查、术前评估、术后随访的最佳检查方法,能基本替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也在迅速上升.人体内大量"粥样物质"在动脉血管壁内聚集沉积,血管壁逐渐增厚、变硬,导致AS,容易引发外周血管疾病、脑梗死和冠心病[1].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临床表现是颈动脉斑块形成,与患者生活习惯,如长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