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不规则骨骨巨细胞瘤的MRI征象,提高对不规则骨骨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的认识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结合文献对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不规则骨骨巨细胞瘤的MRI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MRI主要影像表现为膨胀性改变、溶骨性破坏及软组织肿块.病变在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为低到高不均匀信号.结论:MRI检查对不规则骨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明显的价值,并为临床手术提供可靠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平有  杜恩甫  李丹  仇俊华  母华国   《放射学实践》2009,24(12):1341-1344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BMFH)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原发性BMFH的临床及X线片、CT、MRI表现,总结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应用价值。结果:13例中,男8例,女5例,40岁以上10例;长骨骨端11例,长骨骨干1例,髂骨1例。13例X线和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其中6例病灶边缘有轻度骨硬化,7例骨质破坏区间夹杂粗细不等的骨嵴,骨膜反应1例。全部病例均见超过骨破坏范围的软组织肿块。MRI表现为T1WI等-低信号,T2WI以等信号为主,间有片状短T2和长T2信号,增强扫描病变不均匀强化。结论:原发性BMFH以中老年男性多见,好发于长骨骨端。X线平片为首诊方法,CT和MRI对显示病灶范围及病变细微结构价值大。骨破坏区内粗大骨嵴、超过骨破坏范围的软组织肿块及骨膜反应少见是原发性BMFH的影像特点,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胸椎骨巨细胞瘤的 X 线、CT 和 MRI 影像学特点,提高本病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胸椎骨巨细胞瘤患者的 X 线、CT 和 MRI 资料并对其回顾性分析。7例行 X 线检查,6例行 CT 检查,7例行 MRI检查。结果9例胸椎骨巨细胞瘤中,8例单椎体发病,1例同时累及左侧第9后肋。X 线检查:6例呈溶骨性骨质破坏,1例呈膨胀性骨质破坏;3例边界清楚,3例病变椎体变扁,4例周围见软组织肿块形成。CT 检查:5例呈溶骨性骨质破坏,1例呈膨胀溶骨性骨质破坏;3例边界清楚并可见少许硬化边,4例内见骨嵴影,5例周围见软组织肿块,椎附件、硬膜囊及脊髓不同程度受累及。MRI检查:T1 WI 低信号 5例,等信号2例;T2 WI 等信号 1例,高信号 4例,高低混杂信号2例。结论胸椎骨巨细胞瘤较为少见,应充分分析影像学特点,对提高诊断、指导临床手术治疗及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长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四肢长骨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四肢长骨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其影像学征象。观察指标包括骨质破坏形态、骨皮质改变、骨膜反应、MRI信号特征、瘤周骨髓水肿、软组织改变以及MRI增强改变等。结果:11例肿瘤发生在肱骨4例,股骨7例。11例在X线片和CT上均呈溶骨性骨质破坏伴有轻度的膨胀,边界较清。10例骨皮质变薄,1例骨皮质增厚。9例可见骨皮质呈虫蚀样或锯齿状骨质破坏,未见骨膜反应。所有病例均未见瘤周骨髓水肿,且均可见软组织侵犯,3例可见明显的软组织肿块。与肌肉信号相比,10例T1WI表现为稍高信号,1例呈等信号,11例T2WI表现为高信号。MRI增强扫描,大部分病例表现为明显均匀性强化,仅1例中央可见无强化区。结论:四肢长骨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X线、CT和MRI综合评价有助于提高四肢长骨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骨巨细胞瘤影像学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骨巨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骨原发性肿瘤,本文通过对文献的复习,系统地介绍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X线、CT和MRI的表现特点,认为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典型的X线表现为长管骨骨端偏心性、膨胀性、皂泡样、达关节软骨下骨边界清楚的溶骨性骨质破坏;典型的CT表现为骨端偏心性、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骨皮质变薄,连续性完整或栅栏状中断,肿瘤的边缘可有程度不等、断续的骨质硬化,肿瘤内可见有短小的骨嵴;典型的MRI表现为长骨骨端偏心性、达关节软骨下骨的异常信号区,T1WI为中等信号,T2WI为中、高信号混杂,可出现液一液平,肿瘤的边缘有一相对比较规则的、由于周围骨质硬化引起的T1WI及T2WI均为低信号的线状影;影像学检查对于骨巨细胞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后随访均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底骨巨细胞瘤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底骨巨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及CT、MRI表现。结果:11例病变均位于颞骨和蝶骨,CT表现为不规则混杂密度软组织肿块,相应颅骨呈溶骨性和膨胀性骨质破坏,肿块外周多有骨性包壳存在。肿瘤MRI信号不具特征性,但MRI检查有助于观察病灶与周围软组织、血管、神经的关系。CT、MRI增强扫描后肿块均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结论:CT和MRI表现有助于颅底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详细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底骨巨细胞瘤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底骨巨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及CT、MRI表现。结果:11例病变均位于颞骨和蝶骨,CT表现为不规则混杂密度软组织肿块,相应颅骨呈溶骨性和膨胀性骨质破坏,肿块外周多有骨性包壳存在。肿瘤MRI信号不具特征性,但MRI检查有助于观察病灶与周围软组织、血管、神经的关系。CT、MRI增强扫描后肿块均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结论:CT和MRI表现有助于颅底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详细资料。  相似文献   

8.
骨盆骨巨细胞瘤影像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潘诗农  李琦  吴振华 《放射学实践》2008,23(12):1358-1361
目的:分析骨盆骨巨细胞瘤X线平片、CT及MRI征象,探讨其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分析总结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9例(包括7例复发)骨盆骨巨细胞瘤患者的X线平片、CT、MRI表现。结果:①X线平片表现:囊状骨质破坏15例,单纯溶骨性破坏8例,"多房性"骨质破坏6例。②CT表现:18例呈囊样膨胀性骨质破坏,11例呈单纯溶骨性破坏,未见骨膨胀扩张征象;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均出现轻度至中度的强化。③MRI表现:6例MRT1WI上均呈等信号、低信号,T2WI上呈低信号、等信号、高混杂信号。结论:骨盆巨细胞瘤的影学表现为膨胀性溶骨破坏,与长骨巨细胞瘤比较除膨胀更为显著外,余无明显差异;骨盆骨巨细胞瘤诊断需综合运用X线平片、CT及MRI并与临床表现相结合,且能够提高骨盆骨巨细胞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BMFH)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1例患者的X线摄片、CT和MRI的影像学特征,探讨影像学的诊断价值。结果:21例中长骨BMFH 18例,扁骨或不规则骨BMFH 3例。X线平片均有不规则溶骨性骨质破坏,相邻骨皮质破坏,9例病灶边缘有轻度骨硬化,5例伴有膨胀性改变,14例骨质破坏区周围出现弥漫性软组织肿胀;CT表现为不规则、无结构溶骨性骨质破坏,局部被软组织密度肿块所替代,邻近骨皮质呈不规则虫噬样破坏,同样可以看到有软组织肿胀,5例病灶内部见少许残留致密骨嵴和骨质破坏边缘断续性硬化,另有4例肿块内可见单发或多发囊状低密度区,未见钙化及残留骨结构;MRI表现:8例骨质破坏区均呈不均匀长T1长T2异常信号,其中夹杂斑片状或囊状更长T1长T2信号,均有骨皮质破坏并突破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结论:原发性BMFH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X线平片、CT和MRI的结合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发生于椎体、骨盆等不规则骨骨巨细胞瘤的X线、CT、MRI表现,提高此类疾病的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不规则骨骨巨细胞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其中椎体4例,髂骨3例,耻骨2例,跟骨2例,坐骨及下颌骨各1例。结果:发生于脊柱部位者均累及单个椎体,其余部位均为单侧发病,其中囊性膨胀性改变5例,溶骨性骨质破坏8例,同时伴有软组织肿块4例。结论:不规则骨骨巨细胞瘤表现有一定特点,综合X线、CT、MRI 3种影像学表现有利于定性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的关系,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9例,术前分别经X线平片、CT平扫、MR SE T1WI、T2WI和T1WI增强扫描,仔细复习影像征象并和手术病理作对照.结果:9例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中,位于股骨5例,胫骨3例和髂骨1例.位于长管状骨者,5例位于干骺端,2例位于骨干,1例接近骨端.肿瘤直径6.3~11.8 cm.所有肿瘤均为溶骨性骨质破坏,破坏区呈椭圆形5例,不规则地图形4例.病灶呈囊状9例,7例病灶境界不清,7例病变见骨膜增生,伴软组织肿块8例,所有病例软组织肿块境界清楚.5例行CT检查,病灶密度低于肌肉或与肌肉相仿,CT显示骨膜增生及软组织肿块较平片清楚,增强扫描软组织明显强化.4例行MR检查,T1WI为混杂信号3例,低信号1例;T2WI为低、等和高信号混杂4例.T2WI 4例均可见明显囊状改变和液-液平面,均可见软组织成分,软组织构成囊壁和分隔,部分呈不规则肿块结节,T2WI软组织信号高于肌肉.结论: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好发于长管状骨干骺端,呈卵圆形或地图样溶骨性破坏,容易呈多囊状坏死,但肿瘤内常见软组织成分,常伴骨膜增生和骨外软组织肿块,CT增强扫描和MR有助于显示病灶的软组织成分.  相似文献   

12.
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目的 评价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脊柱骨巨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全部病例均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发生于颈椎8例。胸椎1例,腰骶椎7例。除7例侵犯相邻2个椎体,余均累及1个椎体,除单纯溶骨性破坏和椎体压缩性改变各1例外,CT主要表现为椎体偏心性,膨胀性破坏,10例MRI检查中除2例巨大软组织肿块的病灶中可见无强化的囊性信号外,8例为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均匀强化。结论 影像学对骨巨细胞瘤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特殊部位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特殊部位骨巨细胞瘤患者资料,分析其CT、MRI及DSA表现.11例骨巨细胞瘤,有4例位于髂骨,3例位于骶椎,2例位于坐骨,跟骨及颞骨各1例. 结果 (1)CT: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区;无明显钙化,无明显骨膜反应.(2)MRI:T_1WI以等低信号为主,T_2WI表现以等或稍高为主混杂信号.5例患者T_1WI、T_2WI肿块内见曲线状低信号带,2例可见亮斑征.(3)DSA:肿瘤血供丰富,供血动脉增粗扭曲,可见肿瘤血管及肿瘤染色.结论综合运用影像学成像手段,可提高对特殊部位骨巨细胞瘤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骶骨骨巨细胞瘤(GCT)的X线、CT和MRI表现特点,探讨三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21例骶骨GCT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所有病例均行X线、CT和MRI检查,分析骶骨GCT的X线平片、CT、MRI表现特点,将影像学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并经双盲法分析确认。结果 21例中,X线和CT显示囊性膨胀性骨质破坏18例,溶骨性骨质破坏15例,骨包壳不完整14例,MRI显示骨质破坏10例。X线显示侵犯骶髂关节及髂骨5例,CT显示16例,MRI显示11例。CT平扫显示软组织肿块12例,CT增强显示16例,MRI显示16例,其中巨大囊实性软组织肿块12例,10例可见液平面,病灶周围可见软组织水肿及骨髓水肿。骨质破坏在MR SE 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骨包壳在MRI上表现为低信号,X线和CT上表现为硬化环。软组织肿块实性部分在T1WI为等信号,T2WI及短时反转恢复(STIR)呈等高信号。囊性部分在T1WI为低信号,T2WI及STIR呈等高信号。软组织水肿及骨髓水肿在T2WI及STIR呈高信号。CT和MRI增强软组织肿块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结论 X线、CT和MRI从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骨单发性骨髓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对8例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为单发性骨髓瘤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所有病灶均为单骨发病,发生于胸椎2例,股骨2例,肋骨2例,髂骨1例,锁骨1例,2例确诊2~3年后发生多发性骨髓瘤。2例发生胸椎者呈溶骨性破坏及压缩性骨折改变;发生于锁骨和肋骨等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其中发生于肋骨者骨质破坏周围见较大软组织肿块影;发生于股骨者骨质破坏较局限,边界较清楚,病变周围骨质硬化不明显,有不同程度骨膜反应,周围软组织肿块不明显。MR检查病灶边界清楚,T1WI稍低信号,脂肪抑制T2WI高信号,明显均匀强化。结论:骨单发性骨髓瘤常发生于男性,发病年龄比多发性骨髓瘤小,全身症状不明显,病变部位不同表现也各不相同,但病变边界均清楚。CT和MRI能更清楚地显示单发性骨髓瘤,MRI还可无创性评估骨髓浸润,发现X线平片和CT所不能显示的病变。  相似文献   

16.
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目的探讨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pPNETs)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方法分析10例骨pPNETs的临床和X线、CT及MR影像资料。结果pPNETs多以局部疼痛(9例)伴肿块(7例)为主诉。X线示溶骨性骨质破坏8例,伴有不规则硬化和轻度膨胀的溶骨性骨质破坏1例,未见异常1例;7例见软组织肿块;均未见骨膜反应。7例CT扫描中,边界不清的溶骨性骨质破坏6例。伴有不规则硬化和轻度膨胀的溶骨性骨质破坏1例,均有软组织肿块形成,2例伴有细小的点状钙化,均未见骨膜反应;10例MR扫描中,9例在T1WI呈等信号,1例呈中等偏高信号;在T2WI和短时反转恢复(STIR)序列,8例呈不均匀中、高信号,2例呈均匀高信号;均见明显软组织肿块形成;4个疗程化疗以后,肿瘤有明显缩小。结论骨pPNETs以溶骨性骨质破坏伴明显的软组织肿块、无骨膜反应为主要表现,缺乏特征性,但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了解病变的范围、治疗措施的制定和治疗效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和累及骨的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pPNETs)的临床病理与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7例中6例有X线检查、2例有CT检查、4例有MR检查,分析其临床病理和影像学特点。结果6例X线片上均呈溶骨性骨质破坏,其中2例病变区存在骨质硬化,5例合并软组织肿块,均未见骨膜反应。2例CT像上均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合并软组织肿块形成,软组织内未见钙化或骨化。MRI检查4例中有3例病变在T1WI呈中等信号,1例在T1WI呈低信号,4例在T2WI上均呈中、高信号,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呈中度不均匀强化。4例均合并软组织肿块,其中3例有囊变坏死区。结论影像学上骨内病变呈溶骨性破坏,可伴有病变区的骨质硬化而一般无骨膜反应,并伴有较大软组织肿块者应考虑到pPNETs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并与病理对比,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影像及病理结果。结果脊柱骨巨细胞瘤以骶椎发生率最高,病变可侵犯单一或多个椎体,骶椎病变均侵犯多椎体。CT可见椎体呈中心性骨质破坏10例,偏心性骨质破坏8例,8例病变内可见骨嵴或骨性间隔。12例伴有软组织肿物,合并椎体压缩骨折10例,4例增强扫描呈中-重度强化。MRI扫描显示病变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低信号或混杂为主,STIR呈不均匀高或稍高信号。结论脊柱骨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与MRI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的影像学特点,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经病理证实的左股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1例,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股骨下端X线正侧位片病变表现为囊状溶骨性骨质破坏区,呈轻度膨胀性生长,边界较清,无明显硬化边.CT表现为囊样骨质破坏区,边界清晰,其内可见分隔,未见明显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胀.MRI表现为骨质破坏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与肌肉信号比较,肿块T1WI呈低信号,T2 WI呈略高信号,其内可见不规则低信号区,FS-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结论 X线、CT、MRI的不同影像学表现结合,可提高对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的诊断,为临床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BMFH)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BMFH 13例,9例行CT检查,其中行增强扫描3例;6例行MRI检查,其中行增强扫描2例;2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分析原发性BMFH的CT和MRI表现,并与组织病理学表现相对照。结果:13例中,长骨骨端11例,长骨骨干1例,髂骨1例。骨质表现为溶骨性破坏,其中6例病灶边缘有轻度骨硬化,7例骨质破坏区间夹杂粗细不等的骨嵴,骨膜反应1例;MRI表现为T1WI等低信号,T2WI混杂高信号。13例均见超过骨破坏范围的软组织肿块,钙化1例;T1WI表现为等或等低信号,T2WI为等高或混杂高信号。CT、MRI增强扫描病变不均匀强化。结论:原发性BMFH的CT、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能较好地反映病变的病理特点,对术前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