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增强MR血管成像(NCE-MRV)在布加综合征(BC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35例怀疑BCS患者均行NCE-MRV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比较两者的一致性,并计算NCE-MRV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及阳性预测值。结果 35例患者中,32例DSA诊断为BCS,33例NCE-MRV诊断为BCS,DSA显示下腔静脉膜性狭窄8例(NCE-MRV10例),膜性阻塞7例(NCE-MRV 6例),节段性狭窄3例(NCE-MRV 4例),节段性阻塞10例(NCE-MRV 10例),下腔静脉血栓5例(NCE-MRV 5例)。NCEMRV诊断BCS的敏感度为100.0%,特异度为67.8%,准确度为97.1%,阴性预测值为100.0%,阳性预测值为96.9%。NCE-MRV与DSA相比较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0.89)。NCE-MRV显示肝内侧支血管30例,肝外侧支血管27例,副肝静脉25例。结论 NCE-MRV对于BCS下腔静脉病变的诊断与DSA对比有良好的一致性,可以作为BCS可疑患者诊断下腔静脉阻塞的无创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
肠道磁共振水成像诊断肠梗阻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利用肠梗阻肠腔内的液体行磁共振水成像对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35例肠梗阻患者行磁共振水成像检查。行半傅里叶采集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HASTE)序列T2WI冠状面扫描,快速自旋回波(TSE)序列T2WI冠状面扫描,以及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True-FISP)序列冠状面和横断面扫描,快速小角度激发成像(FLASH)序列横断面和冠状面平扫和增强扫描。将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或临床诊断对照。结果:恶性梗阻9例,手术病理证实6例;粘连性肠梗阻15例,手术证实8例,梗阻平面定位准确6例;肠扭转3例,手术证实2例。结论:肠道磁共振水成像判断肠梗阻的部位、病因、程度、性质具有较高准确性,是诊断肠梗阻的一种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的:评价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对主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及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82例怀疑有主动脉疾病的患者,应用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扫描,并与手术结果和血管造影对照,分析DCEMRA的图像质量及其对血管的显示情况。结果:82例均获得满意图像。DCE、EMRA可清晰地显示主动脉疾病的位置以及血流动态情况。结论: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是诊断主动脉疾病准确、快速、无创和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扫描(DCE-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对非占位性乳腺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非占位性乳腺病变患者DCE-MRI及DWI影像数据,从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两方面探讨病变特点。结果DCE-MRI征象中,病灶表现为区域样、节段样强化且时间-信号曲线(TIC)为平台型或流出型时提示恶性征象。取b值为900s·mm-2时测量病灶ADC值,恶性病灶ADC值明显低于良性病灶(P0.05)。结论动态增强磁共振扫描、弥散加权成像对非占位性乳腺病变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用于诊断法洛四联症(TOF)和判定其手术适应证的临床意义。方法本组52例患者均为TOF,所有病例均通过MRI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别测量室间隔缺损(VSD)、肺动脉(PA)和左心室(LV),计算McGoon比值、Nakata指数和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D)指数,进行综合判断、选择手术适应证及估计预后,并与手术测量结果对照。结果MRI测量结果与超声和手术测量结果无明显差异。结论MRI诊断TOF和判定其手术适应证准确可靠,对肺动脉的显示比超声检查客观性和重复性更强;与选择性心室造影相比,更节省费用和无创伤,可成为TOF的诊断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
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对肺癌的诊断价值也不断提高。高分辨力快速螺旋CT对获取包括肺癌在内的肺弥漫性和结节性疾病的形态改变虽然很有意义,而MRI对其则可提供更有诊断价值的信息。其优越性在于清晰显示血管,并区分不同组织结构。除轴位成像外还以任意方位成像,而  相似文献   

7.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 MRA)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47例3D CE MRA检查提示颅内小动脉瘤的患者,以随后的DSA检查结果为准,分析3DCE MRA的诊断价值.在工作站上用三维容积再现(3D-VR)、最大强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组(MPR)等技术进行观察,并比较MRA和DSA对动脉瘤瘤体最大经线和瘤颈的测量值.结果:47例患者,3D CE MRA共提示有49个颅内小动脉瘤.DSA检查证实其中的40例有小动脉瘤,共50个颅内小动脉瘤.3D CE MRA正确诊断42个(84%),漏诊8个;另7例3D CE MRA提示的颅内小动脉瘤,DSA未见动脉瘤.MRA VR重组时瘤颈的显示率高于MIP及MPR重组,三种方法的显示率分别为76.1%、64.3%和69.1%.50个动脉瘤,MRA、DSA均能清晰显示和测量瘤体最大径线及瘤颈大小的有26个(MRA数据均由3D-VR法测得),VR法测量26个动脉瘤瘤体最大径线及瘤颈均明显大于DSA测量数值(P<0.0001).结论:3D CE MRA能无创有效地诊断颅内小动脉瘤,对瘤颈的显示效果VR法优于MPR及MIP.对2.5 mm以下小动脉瘤及周边的动脉瘤诊断准确率不高,对动脉分叉处小动脉瘤及动脉圆锥的诊断应谨慎.  相似文献   

8.
磁共振动态增强在颅内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 imaging,DMRI)在颅脑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采用FSPGR序列对84例颅脑肿瘤患者行DMRI检查.根据增强后肿瘤实质区信号上升和下降的速度,将信号强度-时间(SI-T)曲线分为3大类型(Ⅰ型为速升型90s内到达峰值;Ⅱ型为相对快升型90~180s内到达峰值;Ⅲ型为缓升型180s后到达峰值或无峰值)及七个亚型.观察不同肿瘤的SI-T曲线类型,分析各肿瘤最大信号强度(SImax)、最大对比增强率(MCER)、到达增强峰值的时间(Tmax)和增强后信号上升速率(Va)的大小变化.结果91%(20/22)的脑膜瘤SI-T曲线为速升(Ⅰ型)或快升型(Ⅱ型),其中血管瘤型均为Ⅰ型.垂体瘤75%(9/12)表现为早期快速强化,尤以侵袭性垂体瘤为著.转移瘤均表现为快升型(8例)或速升型(1例).胶质瘤有65%(15/23)为缓升型.听神经瘤5例、颅咽管瘤3例、脊索瘤2例、三叉神经鞘瘤1例的动态增强曲线均呈Ⅲ型.脑膜瘤SImax、MCER和Va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肿瘤(p<0.001).血管瘤型脑膜瘤与间变型脑膜瘤间Tmuax与Va均有显著差异(p<0.01),SImax、MCER无明显差异(p>0.05),两者SImax、MCER和Va均明显高于其他亚型(p<0.01).Ⅲ、Ⅳ级胶质瘤SImax、MCER和Va均明显高于Ⅰ、Ⅱ级胶质瘤(p<0.01).侵袭性垂体瘤Tmax明显小于微腺瘤和大腺瘤,而Va则明显大于微腺瘤和大腺瘤(p<0.05).结论综合分析SI-T曲线类型、SImax、MCER、Tmax和Va的大小以及结合原始图像,可评价肿瘤的血供、鉴别肿瘤的良恶性程度,能同时获得形态学和功能定量资料,提高肿瘤术前诊断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9.
尚柳彤  柴晓玮  贾文霄 《武警医学》2008,19(10):873-877
 目的 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诊断乳腺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0例乳腺疾病患者(33个良性病灶,24个恶性病灶)分别进行磁共振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分析病灶强化的形态特征,测量动态增强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分布类型、峰值时间和早期增强率.结果 多数病灶在磁共振平扫时未被检出,结合增强后的形态特征对乳腺癌的检出敏感性为75.0%,特异性为69.7%,准确性为71.9%.良、恶性病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峰值时间及早期增强率分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诊断敏感性分别为91.7%、87.5%和75.0%,特异性分别为87.9%、87.9%和84.8%,准确性分别为89.5%、87.7%和80.7%.联合上述指标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95.8%,特异性87.9%,准确性为91.2%.结论 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峰值时间及早期增强率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合增强的形态特征,对乳腺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对乳腺癌的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乳腺癌的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删资料,所有病例在术前均行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MRI显示22个病灶形态不规则或有毛刺征。9个病灶存在癌组织坏死;MRI显示腋窝淋巴结肿大8例,检出率66.7%(8/12),内乳淋巴结肿大2例。6例病灶累及胸壁。所有病灶均不均匀强化。其中16个呈环形强化,10个见对比剂填充征;15个病灶呈Ⅲ型曲线。10个呈Ⅱ型曲线。1个呈Ⅰ型曲线。结论:边缘不光整、毛刺征及环状强化、冲刷型曲线强烈提示乳腺癌;MRI能较清楚的显示乳腺癌及其与周围邻近组织的关系及部分淋巴结情况。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探讨多b值双指数模型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对于乳腺非肿块强化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2015年12月-2016年6月本院乳腺MRI检查拟诊为非肿块强化(NME)的患者,术前均行MRI常规序列成像及IVIM序列扫描,追踪所有手术患者的病理结果,最终入组经病理确诊的乳腺良性NME病变 20例(20个病灶)和恶性NME病变27例(30个病灶)。分别测量良恶性病灶组单指数模型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和IVIM相关参数(灌注分数f、假性扩散系数D*和纯扩散系数D),并进行比较;绘制两组ADC 值及IVIM相关参数值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两种不同指数模型诊断乳腺非肿块强化的最佳参数、诊断阈值和诊断价值。结果:恶性病灶的ADC值和D值[(1.06±0.27)×10-3mm2/s、(0.85±0.24)10-3mm2/s]均小于良性病灶[(1.32±0.23)×10-3mm2/s、(1.31±0.32)×10-3mm2/s],f值[20.10%(13.38%,40.88%)]大于良性病灶[10.45%(6.28%,22.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P=0.010),两组间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8)。ROC曲线分析得到D值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908,而ADC和f值的AUC分别为0.794和0.717。当ADC取最佳诊断阈值1.15×10-3mm2/s时,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9%和76.5%。当D取最佳诊断阈值1.03×10-3mm2/s时,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0%和73.3%。当f取最佳诊断阈值13.60%时,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7%和70.0%。结论:多b值双指数模型IVIM DWI参数中D、f值有助于乳腺非肿块强化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其中D值诊断价值最大。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门静脉造影 ( 3DDCE MRP)对门静脉癌栓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2 6例门静脉癌栓患者行 3DDCE MRP检查 ,观察其门静脉癌栓在 3DDCE MRP上的表现 ,并与常规MRI表现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 2 6例门静脉显示满意。 3DDCE MRP均显示了癌栓所致相应部位门脉阻塞征象 ,2 1例示肝门部侧支血管 ,形成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结论 :3DDCE MRP是诊断门静脉癌栓的有效方法 ,尤其在显示由此引起的侧支循环方面有很大优越性。不足在于不能显示癌栓近侧端的范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和弥散加权成像在乳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2015年9月~2017年3月期间我院诊治疑似为乳腺癌的79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进行分析,均行DCE-MRI及DWI扫描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及总结表观弥散系数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对乳腺癌诊断价值。结果 DWI序列b=800s/mm2时,乳腺癌的ADC平均值明显低于良性病变的ADC平均值,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P0.05);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分型对诊断乳腺癌与良性病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9.78,P0.05)。结果显示,MRI相关参数对诊断乳腺癌的效能排序:ADCTICMRI形态学。结论 MRI动态增强扫描和扩散加权成像在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两者联合诊断能明显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_目的:探讨磁共振波谱(MRS)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单体素点分辨波谱(PRESS)序列,采集53例非胰腺癌受检者(包括26例正常胰腺,16例急性胰腺炎,11例慢性胰腺炎)及22例胰腺癌患者的胰腺质子磁共振波谱(1 H-MRS)图像。通过分析非癌组与癌组胰腺波谱中代谢物的表现,比较两组的代谢物峰显示率,计算每组胰腺波谱中胆固醇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混合峰(Chol+Unsat)与脂肪峰(Lip)峰高的比值(Chol+Unsat/Lip),在胰腺癌与非胰腺癌的比值之间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胰腺1 H-MRS 显示的主要代谢物峰有 Lip 峰、Chol+Unsat 峰和胆碱(Cho)峰。胰腺癌组与非胰腺癌组的 Chol+Unsat/Lip 比值分别为0.181±0.059和0.328±0.111,两组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2.913,P=0.008)。经计算得出 ROC 曲线下面积为0.857(P=0.000)。当 Chol+Unsat/Lip 比值临界值取0.286时,1 H-MRS 鉴别诊断胰腺癌与非胰腺癌的敏感度为68.2%,特异度为100%。结论:胰腺1 H-MRS 中 Chol+Un-sat/Lip 比值升高对诊断胰腺癌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陈利丰  吴英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12):2123-2125
目前,在临床CT检查前的肠道准备方法有很多,为了探讨不同肠道准备对腹部增强CT图像质量的影响,本文收集2010年9月~2012年2月分别采用3%甘露醇和1%泛影葡胺同时、分次口服对56例腹部增强CT检查患者进行检查前肠道准备,并与采用1%肥皂水清洁灌肠后分次服用1%泛影葡胺的肠道准备方法的对照组患者进行肠道充盈效果、CT图像质量、肠道准备所需时间、不良反应对比研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非增强螺旋CT扫描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目的 评价非增强螺旋CT扫描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115例临床怀疑急性阑尾炎患者作非增强螺旋CT扫描,不口服或结肠内灌注对比剂,层厚10mm,Pitch1,扫描范围从L3椎体至耻骨联合。CT诊断急性阑尾炎的标准包括阑尾增粗横径超过6mm,或阑尾结石同时伴有阑尾周围的炎性改变。CT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CT发现56例真阳性,49例真阴性,7例假阴性和3例假阳性。CT诊断急性阑尾炎的敏感性为89%,特异性为94%,准确性为91%,阳性预测值为95%,阴性预测值为88%。49例无阑尾炎患者中,CT发现其他病变22例(45%)。结论 非增强螺旋CT扫描,能快速、准确地诊断有无急性阑尾炎,而且还能发现除阑尾炎以外的其他各种病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 (MDCT)在肠道疾病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明确诊断的63例做过MDCT的肠道疾病患者,通过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重建方法,观察肠道疾病的MDCT表现.结果:结肠肿瘤22例,小肠肿瘤5例,表现肠壁不规则增厚或分叶性肿块,部分近端肠腔扩张,或肠壁黏膜异常强化.肠梗阻16例,表现为近端肠腔扩张,远端肠腔萎陷,肠扭转还可见鸟嘴征.炎症11例,表现肠壁增厚,强化呈靶征,周围脂肪密度增高,部分可见渗出及包块,周围血管扩张呈梳征.肠系膜转移5例,表现肠系膜密度明显增高,并可见多发或弥漫性结节影,呈网膜饼征.其他4例,包括腹茧症2例,肠系膜上动脉附壁血栓1例、胃结肠瘘1例.结论:MDCT能全景式、全方位展示肠道、肠系膜及血管,对肠道疾病的准确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Gd-DTPA增强磁共振成像在诊断肝细胞肝癌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肝细胞肝癌53例行磁共报检查,成像序列为:自旋回波T1WI,脂肪抑制PD、T2WI及Gd-DTPA增强T1WI(T1WI+C)。总结各序列图像对病体、子灶、假包膜、肿瘤镶嵌样结构、门静脉瘤栓等结构显示率。结果:T1WI、T2WI、T1WI+C对病体的显示率分别为66%、100%、66%,显示的子灶数分别为28、52、22个,假包膜的显示率为39%、43%、75%,对肿瘤镶嵌样结构的显示率分别为20%、62%、73%,对门静脉瘤栓的显示率各为25%、100%、31%。结论:Gd-DTPA增强MRI对肝细胞肝癌的定性诊断有一定的帮助,而在确定主瘤、子灶、与门脉瘤栓存在与否方面不如T2WI。Gd-DIPA增强在肝细胞肝癌诊断中应选择使用而不必作为常规序多列。  相似文献   

20.
影像学检查对结肠癌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对结肠癌诊断的影像学检查程序。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82例结肠癌的结肠气钡双重造影、纤维内镜、常规腹部B型超声和CT检查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结肠气钡双重造影、纤维内镜、B型超声、CT扫描的病灶检出率分别为90 .1%、89.5 %、5 3 .8%和 5 3 .3 % ,前两者与后两者之间差异显著 (Ρ <0 .0 5 )。肝脏转移瘤诊断符合率B型超声、CT扫描为 10 0 %。结论 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和结肠内镜是结肠癌筛选的重要方法 ,B型超声、CT扫描所见是结肠癌术前分期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