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官山汉墓医简中临床诊治内容十分丰富,已初步形成了系统的疾病诊治体系,后世望诊内容可在其中找到源头。该汉墓医简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是同色相乘的望诊理论描述,但同色相乘的理论在后世医学文献中保留较少,给理解这一望诊方法的理论及实践带来许多困惑。本文在对老官山出土医简中望色内容的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后世医家的相关论述,力求弄清同色相乘所表达的含义,为理解同色相乘的内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时间医学在中国有悠久的研究历史,近年出土的老官山汉墓医简中就记载了时间医学的早期实践与总结,医简中不仅有依人体节律择时用药、应时养生等时间医学思想的运用记载,还涉及对一些疾病病势演变时间规律研究,丰富了时间医学的内容。解读这些条文,既可研究老官山医简中时间医学的运用及特点,亦可为考证中医时间医学思想的形成源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成都老官山汉墓医简中记载有多种内外治法,在诸多外治法中与石法相关的简文计20余条。具体内容涉及石法用于不同病证的治疗以及预防保健等,是迄今为止记载石法内容最多且珍稀的古代文献。通过解读老官山医简中运用石法的部分条文,探析石法在古代医学理论和具体运用,进一步了解石法的医理,并为石法的现代研究提供更多的历史佐证。  相似文献   

4.
老官山医简《经脉书》与马王堆古脉书所代表的经脉学说有较为密切的关系,老官山医简《经脉书》与同墓所出人体经穴俑当分属不同的经脉学说,老官山人体经穴俑红白二色脉行线也当分属不同的经脉学说,老官山医简《脉死候》相关内容反映了对待经脉死候的一般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成都老官山医简为新出土西汉初期简书,载录内容丰富。其中除正文之外存在大量符号,这些符号是简帛文本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与正文共同记录着医简文本的信息,有必要进行分类析义。故以战国至秦汉时期一般简牍符号制度为研究基础,通过分析老官山医简符号的使用实例,进而探讨老官山医简符号使用规律,旨在通过对符号所表意义及使用规律的总结,为正确识读、理解原简内容提供相关依据,为验证简书书写年代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6.
老官山汉墓医简中包含了传统中医脉诊理论中损脉、至脉的相关内容。这些条文虽然与传世文献有所差异,但仍然提示了其与《难经》等医经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对相关条文中个别字词试作拟补、释义,对引用书籍的相互关系试作探讨,并由此探析扁鹊脉学自战国至于西汉初、中期乃至中古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老官山汉墓医简《六十病方》出土时,维护其竹简顺序的编绳早已风化灭裂,更因为竹简首尾文字每有残损,故排序成为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顺利解决,全部内容将支离破碎,难以成篇,影响其他工作的深入开展。实践证明,对于《六十病方》宏观体例、文字特点和残简特征的准确把握有助于达成相对合理的排序结果。  相似文献   

8.
老官山汉墓医简《六十病方》以15枚有病方编号的题名简为目录,约200支与题名简编号相对应的病方简为正文,二者共同构成了《六十病方》的主体结构。研究中发现《六十病方》的具体内容特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主治病症、药物方剂、制用之法、禁忌事项书写完整规范,多处有前缀中圆点的"其一曰"提示性文字运用,一些条文给出方剂的文献来源等等。通过综合考察《六十病方》的整体结构和局部特点,可以认为《六十病方》是经过加工整理后相对成熟的医学文献。此外,《六十病方》中存在的少数残碎医简,因为具有潜在的文字辨识价值,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对成都老官山汉墓医简《六十病方》第一方"治风痹汗出方"的简文进行断句、标点及文意梳理,对其中较难解的"酿"和"齐"进行训释,分析了此方所用药物及风痹的一般治疗方法,指出此方须长期坚持使用并兼以其他疗法,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成都老官山汉墓M3出土医简《六十病方》载有汤、散、丸、膏、酒、饼、糊与熨剂等8种剂型,均无标注剂型的专有名词,大多据其文字描述来判定,其中汤、散、丸剂内服是方剂主要用法。该书对各剂型制备方法与使用方法记述相对简略,但基本要素完备,尤其是酒作为增效与矫味、助溶剂的运用具有特色,反映出秦汉时期中医方剂剂型运用已具一定规模,但由于该时期方剂运用尚属早期阶段,与《伤寒论》时代仍有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11.
老官山汉墓医简《六十病方》出土时,维护其竹简顺序的编绳早已风化灭裂,更因为竹简首尾文字每有残损,故排序成为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顺利解决,全部内容将支离破碎,难以成篇,影响其他工作的深入开展。实践证明,对于《六十病方》宏观体例、文字特点和残简特征的准确把握有助于达成相对合理的排序结果。  相似文献   

12.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髹漆经穴人像(简称"漆人")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模型,对于研究经络理论的形成、发展、演变历程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对漆人手少阳脉命名、循行方向及路径进行分析,结合同墓穴出土的老官山医简以及历代经脉相关文物、文献进行对比研究,探讨老官山汉墓漆人手少阳脉循行特点、主症(治)及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对《六十病方》与《武威汉代医简》进行比较研究,认为两书在方剂的复方结构、主要药物名称及功效、剂型、禁忌等方面有着较多共性,不同特点主要表现在文献体例以及一些病症的分类名称、方名、方剂治疗病症数量及其加减运用方面等,多与两书编撰医家和成书先后及地域等有关。这对研究先秦到东汉早期的医学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原始资料,特别是在反映临床医家对于病症的认识和运用复方的经验等方面较马王堆《五十二病方》的学术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4.
《山东中医杂志》2014,(2):85-85
<正>2013年年末,成都老官山汉墓考古有重大发现,出土一批珍贵文物,发现920余支竹简和50枚木牍,作为西汉时期简牍是四川地区首次发现。竹简的内容有9部医书和1部兽医书《医马书》。9部医书除《五色诊脉》外都没有书名,其余初步命名为《敝昔医论》《脉死候》《六十病方》《尺简》《病源》《经脉书》《诸病症候》《脉数》,涉及内科、外科、妇科等。以  相似文献   

15.
老官山出土医简中361-628简,简的规格相同,其基本构成、体例皆与张家山《脉书》相同,应定为同一部书,名曰"老官山《脉书》";其中"十二脉"文本系采用张家山汉简《脉书》本《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合抄改编而成;两篇"别脉"则辑录了早期不同时期共计十二条脉的名称、循行、病候,其中有9条脉病候下还附有灸方,反映了"经脉"概念形成之前不同发展阶段"脉"的特征;"诊脉法"描述的是"决死生"和"知病之所在"两种不同的诊脉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梳理了以往汉墓出土的涉及腧穴方面的资料,分别研究了老官山竹简文献和经穴模型上的腧穴,纠正了关于模型铭文的错误解释,指出了传世文献中"渊腋"是"腋渊"的误倒,分析了老官山汉墓文物所见腧穴的特点和价值,并提出了其他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脉诊初探     
《黄帝内经》较全面的提出脉诊的内容、部位、作用。根据体征,提出了"十二经遍诊法";"寸口脉诊";"三部九候脉诊";"人迎寸口比较脉诊法"。自《难经》提出"独取寸口"后,历代医家偶有提倡多部位诊脉,脉诊部位逐渐统一到"寸口",其脉理解释从《黄帝内经》的实证向心证转变,出现"心中了了,指下难明"。近现代的研究提示多部位脉诊仍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对脉诊的扬弃,完善中医体征的内容,推动中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对老官山汉墓医简《六十病方》中的"鼠"和"风偏清"两种疑难病症名称进行讨论和初步释读,认为"鼠"为癙,指癙瘘病;"风偏"即偏风,"清"义为凉,"风偏清"兼说病因与症状。这两种病症名称与出土医学文献和传世医书中的相关记载可比对阅读、考释,而老官山医简《六十病方》中的治疗方药对于更好地理解出土文献中的"鼠"等病名、治法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通报》2013,(2):13-13
长期以来,很多人对中医诊脉抱有神秘感,一些江湖医生自吹自擂,说什么单凭切脉即可断病,“病家不须开口,搭脉便知病情”。一些患者也误认为,医生单凭诊脉就可以知道病情,求医时,只让医生摸脉,不介绍病情,以此检验医家的本事,结果只能是误医误已。苏东坡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决不以脉诊来“网医”,而是尽量将病情全部告诉医生,供其诊疗参考。在《东坡杂记》中,他旗帜鲜明的表示:“士大夫多秘所患,以验医能否,使索病于冥漠之中。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通报》2011,(4):43-43
长期以来,很多人对中医诊脉抱有神秘感,一些江湖医生自吹自擂,说什么单凭切脉即可断病,病家不须开口,搭脉便知病情。一些患者也误认为,医生单凭诊脉就可以知道病情,求医时,只让医生摸脉,不介绍病情,以此检验医家的本事,结果只能是误医误已。苏东坡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决不以脉诊来困医,而是尽量将病情全部告诉医生,供其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