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前列腺癌骨转移中的研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联合检测在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30例前列腺癌患者的PSA检测结果及SPECT骨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0例前列腺癌患者,骨显像诊断骨转移86例,阳性率为66.2%。在86例骨转移的患者中,发生脊椎转移77例,占77.9%,骨盆转移65例,占75.6%,肋骨转移42例,占48.8%,肩胛骨转移11例,占12.8%,胸骨转移7例,占8.1%,颅骨转移6例,占7%。脊椎和骨盆是前列腺癌骨转移主要涉及的部位。骨显像阳性组和骨显像阴性组PSA均值差异有显著性(P<0.01),PSA<20μg/L的前列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可能性小,PSA≥20μg/L的患者发生骨转移的可能性大。结论:PSA≥20μg/L的前列腺患者应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与血清PSA浓度联合检测对于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SPECT结合SPECT/CT骨显像对乳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59例患者进行SPECT及SPECT/CT骨显像,并对骨显像确诊骨转移的61例乳腺癌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行SPECT/CT骨显像的259例乳腺癌患者中61例出现骨转移,骨转移率为23.55%,单发骨转移率27.87%,多发骨转移率72.13%。其中有10例因确诊时即发现骨转移而未行手术治疗,占16.39%;2)行手术治疗的51例乳腺癌患者分别于术后第1年至第33年不同时间行骨显像复查,术后第1年、第2年、第3年、第4年、第5年及5年以上骨转移数占受检者总数的比率分别为1.54%(4/259)、2.70%(7/259)、2.32%(6/259)、3.47%(9/259)、2.32%(6/259)及7.34%(19/259),术后2~5年骨转移占转移总数的54.90%(28/51),是骨转移高峰期;3)61例骨转移患者共发现转移灶660处,平均每例10.82处。其中胸部骨发生骨转移的病灶数最多,为244处,占36.97%;其次为脊柱骨34.85%,骨盆骨15.30%,颅骨8.18%,四肢骨4.70%,而以肋骨(29.24%)和胸椎(17.88%)最易受累;4)伴骨痛者32例,占52.46%,无骨痛者29例,占47.54%;5)SPECT结合SPECT/CT骨显像诊断溶骨性转移30例,占49.18%,成骨性转移19例,占31.15%,混合性转移12例,占19.67%。结论SPECT结合SPECT/CT骨显像对乳腺癌骨转移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探头带符合线路18F-脱氧葡萄糖(FDG)显像和99Tcm-亚甲基二磷酸盐(MDP)骨显像对肺癌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38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于2周内分别行18F-FDG符合显像和99Tcm-MDP骨显像。比较两种显像方式对两侧肩关节、脊柱、肋骨和骨盆骨转移灶检出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最终骨转移瘤诊断标准由手术病理、CT/MR检查或临床随访半年以上范围扩大证实。结果根据骨转移的最终标准,38例患者共158处骨转移病灶,18F-FDG检出119个,99Tcm-MDP骨显像检出142个。18F-FDG与99Tcm-MDP骨显像探测骨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65.8%、84.2%、72.7%,78.5%、81.1%、79.4%。99Tcm-MDP骨显像对骨转移灶的诊断敏感性高于18F-FD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0,P<0.05),但特异性和准确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3、3.14,P>0.05)。结论 99Tcm-MDP骨显像检测肺癌骨转移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对诊断骨转移灶有一定帮助,两者联合可以提高肺癌骨转移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18)F标记的氟化钠(~(18)F-Fluoride,~(18)F-NaF) PET/CT骨显像与~(99m)Tc标记的亚甲基二膦酸盐(~(99m)Tc-MDP)骨显像(bone scintigraphy, BS)对诊断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且临床怀疑骨转移的48例女性患者,在1周内分别行~(18)F-NaF PET/CT骨显像与BS检查,以病理学或临床随访结果为诊断依据,分别在病例和病灶水平上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48例乳腺癌患者经证实38例、147个病灶为骨转移瘤。在病例水平上,~(18)F-NaF PET/CT与BS显示骨转移瘤的检出率及特异度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0,P=0.582),~(18)F-NaF PET/CT显示骨转移瘤的灵敏度高于BS(P0.01),~(18)F-NaF PET/CT发现乳腺癌骨转移瘤的效能与标准组高度一致(Kappa=0.934,μ=14.369,P0.01),而BS发现乳腺癌骨转移瘤的效能与标准组中等一致(Kappa=0.413,μ=2.888,P0.05)。在病灶水平上,~(18)F-NaF PET/CT发现骨转移灶的检出率、灵敏度、特异度和符合率均高于BS(χ~2=9.892,χ~2=23.263,χ~2=9.028,χ~2=30.897,P0.01),~(18)F-NaF PET/CT发现乳腺癌骨转移灶的效能与标准组高度一致(Kappa=0.881,μ=16.942,P0.01),而BS发现乳腺癌骨转移灶的效能与标准组一致性差(Kappa=0.238,μ=2.674,P0.05)。结论 ~(18)F-NaF PET/CT骨显像对乳腺癌骨转移的诊断效能总体优于BS,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肝癌骨转移的特点及核素骨显像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肝癌骨转移的特点及核素骨显像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76例经CT或病理学证实的肝癌病例的临床资料及骨显像表现。结果 :①肝癌骨转移率为 2 0 .3 % ( 5 6/2 76) ,最常累及部位为椎体 ( 2 8/5 6) ,依次是肋骨、肩胛骨及四肢、骨盆、颅骨和胸骨 ,其中多发性转移 67.9% ( 3 8/5 6) ;②相同部位CT或X线平片检出的病灶数较骨显像少 ,均表现为溶骨性 ,核素骨显像对溶骨性转移灶的检出率为 95 .5 % ( 4 4/4 6) ;③ 3 5 .7% ( 2 0 /5 6)的患者以骨转移为首发症状 ,其中80 % ( 16/2 0 )伴有骨痛 ,15例骨痛患者骨转移灶数在 2个或以上。结论 :晚期肝癌骨转移常见 ,好发部位为椎体 ,常多发转移 ,肝癌术前分期检查应常规包括放射性核素骨显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癌骨转移SPECT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68例乳腺癌患者骨转移的影像学表现,SPECT选择99Tcm-MDP作为显像剂,综合分析乳腺癌骨转移性病变的SPECT扫描特点。结果乳腺癌SPECT扫描以多样性表现为特点;SPECT影像检出率达94.0%,但其缺乏特异性。结论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结合临床资料,能够早期发现骨转移病灶,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 SPECT/CT超级骨显像患者的影像学特征、临床表现、年龄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差异。 方法 收集2012年6月至2021年7月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行99Tcm-MDP SPECT/CT显像的47 671例患者中呈超级骨显像的97例患者,其中男性54例、女性43例,年龄25~85(62.4±14.3)岁,回顾性分析97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资料、影像学资料、年龄及实验室检查资料。根据病因不同,将患者分为骨转移瘤组(71例)与代谢性骨病组(26例,包括甲状旁腺瘤9例、肾性骨病6例、骨质疏松症11例)。根据原发肿瘤不同,将71例骨转移瘤组患者分为4个亚组[前列腺癌组(40例)、乳腺癌组(15例)、肺癌组(8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组(8例,包括胃癌4例、直肠癌2例、食管癌1例、原发性肝癌1例)]。统计分析骨转移瘤组与代谢性骨病组以及骨转移瘤组4个亚组之间99Tcm-MDP SPECT全身骨显像的特征、SPECT/CT融合显像的特征、临床表现、年龄和实验室检查[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结果的差异。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Wilcoxon秩和检验及Kruskal-Wallis H检验;分类变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骨转移瘤(73.2%,71/97)是导致超级骨显像的最常见病因[在其原发肿瘤中,前列腺癌较常见(56.3%,40/71)],其次为代谢性骨病(26.8%,26/97)。骨转移瘤组以灶性散在分布型(Ⅱ型)为主(85.9%,61/71),代谢性骨病组主要呈均匀对称型( Ⅰ型)(61.5%,16/2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84,P<0.001)。骨转移瘤组以成骨型(74.6%,53/71)和混合型(19.7%、14/71)骨质破坏为主,而代谢性骨病组以溶骨型(73.1%,19/26)骨质破坏为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9.76、15.95,均P<0.001)。所有患者均以骨痛为初发症状,局部骨痛为主要临床表现(56.7%,55/97)。骨转移瘤组以腰痛最常见(60.0%,24/40),代谢性骨病组多为肋骨痛(40.0%,6/1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1,P<0.05)。骨转移瘤组患者的年龄和ALP、LDH水平均高于代谢性骨病组,而血钙水平则低于代谢性骨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9,Z=?2.28、?3.65,t=?5.96,均P<0.05);而2组患者在血磷水平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P>0.05)。骨转移瘤组4个亚组在SPECT全身骨显像的显像模式、SPECT/CT融合显像中的骨质破坏类型、临床表现、局部骨痛部位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71~13.07,均P>0.05) 。骨转移瘤组4个亚组间进行比较,乳腺癌组患者年龄最小、前列腺癌组患者年龄最大,乳腺癌组患者血钙水平最高,肺癌组患者LDH水平最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43、5.13,H=13.47,均P<0.05);血磷和ALP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2.41,H=6.28,均 P>0.05)。 结论 超级骨显像病因中以骨转移瘤最常见,其次为代谢性骨病。2种病因超级骨显像患者在99Tcm-MDP SPECT全身骨显像、病灶处99Tcm-MDP SPECT/CT融合显像、临床表现、年龄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方面均有差异,99Tcm-MDP SPECT/CT在2种病因超级骨显像的鉴别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肿瘤激素受体表达状态作为乳腺癌转移的一项预后指标进行评价。资料与方法根据转移方式对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进行分组,将57例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情况(ER+或ER-/PR+或PR-)已知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纳入研究,并行脑MRI和全身骨核素扫描(ECT)等影像学检查。结果28例患者发生骨转移无脑转移,57%的患者ER+/PR+。7例患者有脑转移无骨转移,71%(5/7)的患者ER-/PR-。10例患者发生骨转移无脑转移且有其他部位的转移。12例患者向脑、内脏、骨广泛转移,无ER+/PR-。以上四组ER和PR表达状态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除了广泛转移组,转移性乳腺癌主要有两种转移方式。ER+/PR+的乳腺癌更容易发生骨转移。ER-/PR-的乳腺癌容易发生脑转移而不易发生骨转移。对其的认知有利于指导放射科医师对转移病灶的检出并帮助临床医师估计乳腺癌转移至各个脏器系统的可能性,同时指导对其进行靶向预防性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SPECT/CT融合显像诊断与鉴别乳腺癌患者全身骨显像放射性异常浓聚灶的临床价值。 方法 对25例乳腺癌患者的99Tcm-MDP全身骨显像显示的骨异常放射性浓聚灶行SPECT/CT融合显像。4~8个月后再次行全身骨显像及SPECT/CT融合显像复查。图像由两名有经验的核医学科医师独立分析, 部分CT图像由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分析指导。 结果 在25例乳腺癌患者的37个异常放射性浓聚灶中, 确定29(29/37, 78. 38%)个病灶为骨转移灶, 其中有2个椎体病灶在初次检查中判读为良性病灶; 8(8/37, 21. 62%)个病灶为良性病灶, 其中1个肋骨病灶在初次检查中判读为骨转移灶, 比较全身骨显像和SPECT/CT融合显像, 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75, P < 0.05)。骨转移灶主要分布于椎骨及肋骨。全身骨显像和SPECT/CT融合显像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82.76%、75.00%、92.31%、54.55%、81.08%和93.10%、87.50%、96.43%、77.78%、91.89%。采用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OC)进行分析, 结果:全身骨显像曲线下面积为0. 860±0. 056, SPECT/CT融合显像曲线下面积为0. 974±0. 020。SPECT/CT融合显像曲线下面积大于全身骨显像曲线下面积, 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 924, P < 0.001)。 结论 SPECT/CT融合显像较全身骨显像能更好地鉴别出乳腺癌骨病灶的性质, 能够提高诊断准确率, 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必要时应在4~8个月后复查SPECT/CT。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SPECT/CT骨断层融合显像在恶性肿瘤骨转移诊断中的增益价值。方法选取158例经病理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均行全身骨平面显像后对可疑骨转移或不明原因骨痛部位进行SPECT/CT骨断层融合显像,然后对全身骨显像与SPECT/CT骨断层融合显像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58例恶性肿瘤患者最终确诊骨转移者67例,良性病变者91例。SPECT/CT骨断层融合显像诊断骨转移瘤的灵敏度(95.5%)与全身骨显像(86.6%)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95,P=0.069),而特异性及准确性明显高于全身骨显像(χ~2=4.031,P=0.045;χ~2=7.229,P=0.007)。结论全身骨显像仍作为筛查骨转移瘤的首选检查方式,SPECT/CT骨断层融合显像能够同时提供代谢与解剖信息,大大提高骨转移诊断的准确性,在诊断骨转移瘤方面具有较高的增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骨显像结果与不同临床分期和病理类型的关系,以及胃癌骨转移的特点和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132例胃癌患者骨显像结果,从病理、临床分期、骨转移灶数目和分布部位进行讨论和分析。结果 132例患者中骨转移21例,占15.9%,其中多发性骨转移19例,占转移患者90.5%;低分化腺癌及未分化癌、黏液腺癌骨转移率分别为15.2%和20%,Ⅲ、Ⅳ期胃癌骨转移率18.4%和26.6%;骨转移的部位以椎体最常见,其次是肋骨、骨盆。结论 胃癌较少转移至骨,一旦发生骨转移,一般转移病灶范围较广泛,已属肿瘤晚期。对分期晚、分化差胃癌患者应定期进行骨核素显像,以早期发现骨转移。  相似文献   

12.
脊柱转移瘤MR扫描与核素骨显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脊柱骨转移瘤MR扫描阳性、核素骨显像阴性的不同原因。方法回顾经临床确诊的68例脊柱骨转移瘤病人的MRI与核素骨显像检查,分析MR影像表现,包括病灶的大小、位置及其与骨皮质关系和核素骨显像结果之间的相互联系。结果在MRI图像显示561个病灶中,核素骨显像病灶检出率35.47%(199/561)。位于骨髓内没有骨皮质侵犯的133个病灶,核素骨显像未能检出,但位于骨皮质下、经骨皮质层病灶其检出率分别为25.58%(55/215)、67.61%(144/213);小病灶组(<15mm)、大病灶组(≥15mm)病灶检出率分别为10.12%(25/247)和55.4%(174/314);相同扫描野阳性病例检出率MRI(64/68=94.12%)优于核素骨显像(49/68=72.06%),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脊柱转移瘤的大小、位置及骨皮质受累与否影响核素骨显像的检出率,位于骨髓内没有骨皮质侵犯的早期病灶是MR扫描阳性核素骨显像阴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 SPECT/CT融合显像对肿瘤患者骨盆转移病灶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至12月于四川省肿瘤医院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且临床疑似有骨转移的1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7例、女性71例,年龄29~86(48.8±14.5)岁。将患者分为原发盆腔肿瘤组(63例)和非原发盆腔肿瘤组(85例)。所有患者在首次行SPECT全身平面骨显像后,对骨盆的异常浓聚灶行SPECT/CT融合显像。经组织病理学检查和(或)影像学检查(SPECT、CT、SPECT/CT、MRI)随访6个月至1年,通过随访结果,比较SPECT平面骨显像与SPECT/CT融合显像诊断骨转移的符合率、准确率和阳性预测值。定性资料的比较采用Pearson χ2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多个影像学检查的阳性预测值。 结果 SPECT平面骨显像共检出309个代谢增高病灶,其中239个与随访结果相符,诊断符合率为77.3%(239/309),诊断骨转移的准确率为92.9%(208/224),诊断良性病变的准确率为77.3%(34/44)。SPECT/CT融合显像共检出367个代谢增高病灶,其中349个与随访结果相符,诊断符合率为95.1%(349/367),诊断骨转移的准确率为98.4%(299/304),诊断良性病变的准确率为87.7%(50/57)。SPECT平面骨显像与SPECT/CT融合显像在诊断符合率、骨转移的诊断准确率、良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0.595、28.795、4.546,均P<0.01)。SPECT/CT融合显像在骨盆病变中检出的病灶数多于SPECT平面骨显像,原发盆腔肿瘤组检出病灶数多于非原发盆腔肿瘤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385,P=0.036)。各种影像学检查的阳性预测值以SPECT/CT最高(84%,52/62),其余依次为SPECT(79%,48/61)、MRI(76%,47/62)和 CT(65%,39/60),其阳性预测值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92,P=0.003)。 结论 与SPECT平面骨显像相比,99Tcm-MDP SPECT/CT可以提高肿瘤患者骨盆转移灶鉴别诊断的准确率和原发性盆腔肿瘤骨转移灶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清糖类抗原15-3(carbonhydrate antigen 15-3,CA15-3)、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测定联合全身骨显像(WBS)对提高乳腺癌骨转移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92例乳腺癌患者分别进行血清CA15-3、CEA检测和WBS,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乳腺癌骨转移组,血清CA15-3和CEA水平显著增高,与无骨转移的乳腺癌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CA15.3:t=91.8342;CEA:t=77.6323,P<0.01).CA15-3、CEA及全身骨显像联合检测对诊断乳腺癌骨转移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5.74%、88.89%,较单独检测某项指标诊断效率均有提高.结论 血清CA15-3、CEA及全身骨显像联合检测可提高乳腺癌骨转移的诊断效率,特别是全身骨显像结果模棱两可时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清糖类抗原15-3(carbonhydrate antigen 15-3,CA15-3)、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测定联合全身骨显像(WBS)对提高乳腺癌骨转移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92例乳腺癌患者分别进行血清CA15-3、CEA检测和WBS,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乳腺癌骨转移组,血清CA15-3和CEA水平显着增高,与无骨转移的乳腺癌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CA15.3:t=91.8342;CEA:t=77.6323,P<0.01)。CA15-3、CEA及全身骨显像联合检测对诊断乳腺癌骨转移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5.74%、88.89%,较单独检测某项指标诊断效率均有提高。结论 血清CA15-3、CEA及全身骨显像联合检测可提高乳腺癌骨转移的诊断效率,特别是全身骨显像结果模棱两可时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6.
林建华  谭理连  何伟红  黄勇  李敏红  邬恒夫   《放射学实践》2011,26(10):1107-1109
目的:比较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昏DwI)、同位素骨扫描(radionuclidebonescan)技术在乳腺癌骨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40例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患者分别作WB—DWI及同位素骨扫描检查。wB_DWl检查使用反转恢复平面回波弥散序列行全身扫描,将骨骼系统分为3个区域,分别记录每个患者各区域WB-DWI阳性病例数。对所有w睁DwI及同位素骨扫描影像表现的乳腺癌转移例数及发生部位行统计学比较。结果:WB-DWI阳性病例为35例,共检出病灶数为146个;同位素骨扫描阳性病例为30例,共检出病灶数为141个,wB_DwI的病灶检出率高于同位素骨扫描;wHrDwI与同位素骨扫描诊断乳腺癌骨转移例数及发生部位无统计学差异。结论:WB-DWI检查无辐射,覆盖范围大,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对乳腺癌骨转移早期筛查、诊断及预后评价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核医学与 X 射线联合骨显像对寻找骨转移灶中的临床应用情况;并对500例骨转移病例进行分析。自1987年12月至1989年12月对各种类型恶性肿瘤临床可疑骨转移病人,以双盲法进行核医学与 X 射线联合骨显像寻找全身及局部骨转移灶。共检出500例骨转移病人。其中,核医学检出例与 X 射线检出例均为阳性者467例(93.4%);核医学检出例为阳性,X 射线检出例为阴性者25例(5.0%);核医学检出例为阴性,X 射线检出例为阳性者4例(0.8%);核医学检出例与 X 射线检出例均为阴性者4例(0.8%)。分析表明,核医学与 X 射线联合骨显像即可提高阳性率;又提高符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全身骨显像在老年性骨质疏松症(OP)患者发生急慢性腰背部疼痛时对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筛查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因急慢性腰背部疼痛行99Tcm-MDP全身骨显像的104例老年性OP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其他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33例、女性71例,年龄62~88(78.8±7.7)岁。将患者根据年龄分为60~69岁组(42例)、70~79岁组(43例)和≥80岁组(19例);根据疼痛发作时间分为急性疼痛组(78例)和慢性疼痛组(26例)。参考X射线检查结果,分析所有患者的99Tcm-MDP全身骨显像图像,计算其对新鲜OVCF的检出率。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99Tcm-MDP全身骨显像对104例老年性OP患者新鲜OVCF的检出率为72.1%(75/104),急性疼痛组患者新鲜OVCF的检出率高于慢性疼痛组[87.2%(68/78)对26.9%(7/26),χ2=35.209,P<0.001],60~69岁组、70~79岁组、≥80岁组患者新鲜OVCF的检出率分别为66.7%(28/42)、76.7%(33/43)、73.7%(14/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01,P>0.05)。在3个年龄组患者中,发生急性疼痛的患者新鲜OVCF的检出率均高于发生慢性疼痛的患者[83.9%(26/31)对18.2%(2/11)、88.6%(31/35)对25.0%(2/8)、91.7%(11/12)对42.9%(3/7),χ2=12.948、11.398、5.456,均P<0.05]。已检出的新鲜OVCF中累及单个椎体的患者占80.0%(60/75),累及2个及2个以上椎体的患者占20.0%(15/75)。 结论 99Tcm-MDP全身骨显像在老年性OP患者发生腰背部疼痛(特别是急性腰背部疼痛)时对新鲜OVCF具有临床筛查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寻找影响骨转移的相关因素,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对334例乳腺癌患者全身骨显像、临床分期、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及血清学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数据行χ2检验.结果 有淋巴结转移者骨转移率71.0%(152/214),没有淋巴结转移者骨转移率为22.5%(27/12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80,P=0.000) 浸润性非特殊性癌骨转移率69.0%(203/294),浸润性特殊性癌骨转移率41.7%(5/1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7,P=0.046) 骨转移中碱性磷酸酶(ALP)升高者占28.5%(51/179),非骨转移中ALP升高者占14.9%(11/74),两者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5.25,P=0.022) 而骨转移中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5-3、CA125、CA19-9]升高者占68.7%(123/179),非骨转移中肿瘤标志物升高者占27.0%(20/74)(χ2=37.03,P=0.000).结论 乳腺癌骨转移的发生率与原发灶的病理类型、发病时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浸润性非特殊性癌或有淋巴结转移者骨转移率较高.动态监测血清ALP、CEA、CA15-3、CA125、CA19-9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全身骨显像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CT局部断层融合显像在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肺癌疑似骨转移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全身骨显像检查。当全身骨显像提示显像剂在骨骼中异常浓聚时,加拍局部断层融合显像检查。回顾性观察分析全身骨显像和SPECT/CT局部断层融合显像在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60例患者中,只拍摄全身骨显像未发生骨转移患者18例(30.0%),平均每位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约为2~4 mSv;全身骨显像及SPECT/CT局部断层融合显像均拍摄患者42例(70.0%),平均每位患者所接受的总辐射剂量约为8~14 mSV,其中多发骨转移患者35例(58.3%),单发骨转移患者7例(11.7%)。结论 合理应用全身骨显像和SPECT/CT局部断层融合显像不仅可以减少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而且能够提高肺癌骨转移患者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