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博综典籍,穷究物理,历时27年三易其稿,以一己之力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考古证今,引用文献数量浩繁,不免会留下白璧微瑕。本文依据历代辞书和本草著作所载文献,辨析《本草纲目》"酱"引用文献中出现的失误以及存在的问题:首先对《本草纲目》引用辞书释词、引述本草文献著作说明"酱"的食疗作用中穿凿失真、虚设增字的情况加以辨析,其次根据现代酱类食品营养研究阐释《本草纲目》"酱"的食疗保健作用及其认识的局限。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中药菊花的字义进行考证,以阐明菊花名实。方法:查阅汉至明清时期的辞书及历代中草药书籍,对菊花进行字义及名实溯源考证。结果:《尔雅》,《说文解字》,《玉篇》,《集韵》对蘜释义是指中药菊花植物,对菊释义是指大菊、蘧麦,即现在中药瞿麦,这与影宋本石刻郭璞注的《尔雅》中菊、蘜的植物图是吻合的。至宋代辞书《广韵》错误地认为《礼记》中鞠与菊同,不知鞠乃蘜异体字,导致自《广韵》后的本草就以菊指代中药菊花植物。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重新提出菊指中药瞿麦,指中药菊花的观点,在《正字通》释义即蘜字。我国本草从《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起皆以菊花字形为名,但蘜的字义表述了其植物形状特征,更适合为中药菊花的名称。结论:将古籍文献及历代中草药书籍中包含的本草学内容进行比对,梳理药物的名实关系,理清词义,指出中药菊花名称变化原因,为人们在研究本草时查阅古籍文献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吕晓雪  王育林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7):3303-3305
《说文解字》中包含大量药名,后世注家对这些药名进行了训释,但在某些药物的名实关系方面存在分歧。该研究对存有较大分歧的"藋"、"芨"、"荲"、"蓨"、"苖"等药名进行考证。主要利用《说文解字》、《尔雅》、《广雅》等辞书与注家旧注,结合本草文献,对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将训诂专书中包含的本草学内容与本草文献的记载进行比对,梳理药物的名实关系,理清词义,说明药用功效。同时发掘训诂专书中所含本草学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浮萍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浮萍的本草考证何报作(广西中医学院中药鉴定教研室南宁530001)郑俊华(北京医科大学生药教研室北京100083)《中国药典》所载浮萍品种是浮萍科植物紫萍Spirodelapolyrrhiza(L.)Schleid.[1]。经笔者调查,吉林、安徽、河南、天津等省市的商品浮萍为同科植物青萍LemnaminorL.;两广、福建商品浮萍为天南星科植物大PistiastratiotesL.。《中药大辞典》亦有同样记载[2]。这种现象由来已久,严重影响药用的准确、安全。究竟何种为正  相似文献   

5.
浮萍的本草考证与紫外光谱法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桂荣  罗集鹏 《中药材》2005,28(6):459-461
对浮萍的药用历史进行了本草考证,结果认为古代本草记载的浮萍原称"水萍",虽然水萍有大、中、小三种,但古代本草所用应是小者,即今之浮萍科植物紫萍Spirodelapolyrrhiza(L.)Schleid.和青萍Lemna minor L.,古今应用基本一致.大浮萍之名始载于<生草药性备要>,古代并不作浮萍药用,为广东、广西及香港等地之习用品种.应用紫外光谱法对上述三种进行了比较鉴别.  相似文献   

6.
最近,虞舜先生对笔者先前提出的诸病通用药为《本经》首创的观点进行了质疑不过,在一些根本性问题上仍难苟同,故答辩如次。虞文认为:“不能因为‘诸病通用药’中有首载子《本经》的药物,便断定这一栏目为《本经》首创”。这与我们把“诸病通用药中黑底白字药物”认定为《本经》首创,谈的并不是一码事。显然,虞氏把涵义不同的两个概念——“诸病通用药中有首载于《本经》的药物”和“诸病通用药中黑底自字药物”严重混淆了。前者涵义理应是指诸病通用药中各家补入的药物有一些出典于《本经》。例如,《证类本草》(简称《证类》)诸病通用药中口疮病中的石蜜、吐唾血中的白胶等,皆出自《本经》,却以墨字注录;而黄疸和腹胀满中《唐本草》增入的黄芩和卷柏;呕吐和痰饮中《药对》补入的附子和吴茱萸;《蜀本草》在温疟和安胎中增入的茵陈蒿和猪苓等,悉属此  相似文献   

7.
何首乌作为药物,始载于宋代《开宝本草》,为传统的补益类药材。近年来,何首乌的肝毒性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该文对历代本草著作中的何首乌药图进行了考证,并对影响何首乌的品质及毒性因素进行了本草学考察。历代本草中收载的何首乌图基本上均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仅《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和《圖解本草》中的附图可能分别为蓼科植物翼蓼Pteroxygonum giraldii和薯蓣科植物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历代本草著作中何首乌图与萝藦科鹅绒藤属植物相差甚远。唐代《何首乌传》中已经注意到何首乌块根中的异常维管束,该特征被历代本草所沿承,这也是推断其基原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证据之一。历代本草中对异常维管束性状的描述逐渐形成了"云锦花纹"这一术语,并认为"五瓣者良"。此外,古代医药学家已经注意到不同性状的何首乌存在毒性有无之别,即"体润而嫩大者佳""老硬多筋,服之塞血"。该文梳理了历代本草中何首乌种质及其"辨状论质"观,为开展何首乌质量评价研究提供了本草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说文解字》中记载了大量药名,为研究药学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但在后世流传过程中,不免产生讹误,故造成历代学者在某些药名的名实关系方面上发生分歧。该研究对存有较大分歧的"樗""■""檴""桦"等药名进行考证。主要利用《说文解字》《尔雅》《玉篇》等历代辞书与注家旧注,结合本草文献,对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将训诂专书中包含的本草学内容与本草文献的记载进行比对,梳理药物的名实关系,理清词义,说明药用功效。同时发掘训诂专书中所含本草学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现代植物学和中药专著中五色梅、马缨丹、龙船花三者记载混乱,与本草书籍的记载相悖,应纠正"马缨丹"作为"五色梅"的别名或植物名使用的情况。经考证,五色梅以"臭金凤"为名始载于《岭南采药录》,为马鞭草科植物五色梅Lantana camara L.;《南越笔记》《广东新语》《植物名实图考》中所载的"马缨丹"应为茜草科植物龙船花Ixora chinensis Lam.;"龙船花"作为观赏植物最早以"山大丹"为名记载于《广东新语》,入药始载于《生草药性备要》。  相似文献   

10.
1植物来源 人参始载于《本经》,而西洋参始载于《本草从新》。人参来源于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  相似文献   

11.
《内经》中一个术语可以表示多义,一种意义又有众多术语表示,医学术语的应用不规范。本文以"咽"类术语为例,辨析了"咽"、"咽嗌"、"咽门"、"咽路"、"咽喉"、"喉咽"、"嗌"等7个相关术语的含义,指出术语的辨析对中医术语规范化及中医专科词典及大型语文辞书的编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草文献中吴茱萸和食茱萸的基原均是芸香科植物一类,一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未成熟果实,一为芸香科植物樗叶花椒的果实。前者入药以吴地所产者为道地药材,故称吴茱萸。后者药物形态特征及药用功效与前者相似,唯其可食用,故名食茱萸。而作为茱萸之异名的"蔱"当为"藙"字形体之讹,其所指即为唐代苏敬等人所编修《新修本草》中的"食茱萸"。《五十二病方》中所载"茱萸"相关药名,如"产豚豙"指新鲜而肥大丰满的食茱萸"、朱臾"及"树臾"指吴茱萸",豙之朱臾"及"殺本"指食茱萸。  相似文献   

13.
一、注奋 ①涸(h己何)②掣(eh色彻)⑧察(1众。裸)④玲(1 xng铃)⑤披(eon村)⑥屏(b笠ng饼)O屏(p Ing平)⑧强(jl在ng酱)⑧强(qlang墙)⑩强(qlang枪) 二、写通用的规范字 ①硷②矾③创④视⑤德⑥复⑦痛⑧眷⑧痹⑩拟 三、演空 ①小学.文学学、音韵学、训沽学.汉,《说文解字》.宋,《广韵》。汉,《尔雅》. ②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③直音、价况、读若、反切。 ④复音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合表示一个单一的意义。词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构成,表示词意的组合.复音词.词组. 四、释祠及注祠语 1.义项 及:赶上,到,和,·一 将:扶持,带…  相似文献   

14.
白云花根在各民族医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云花根最早是以“独活”之名首载于《滇南本草》,云:“味辛苦,性温。阴中之阳也,行十二经络。疗诸风,角弓反张,表汗,除风寒痹痛,止周身筋骨疼痛,治两胁面寒疼痛。”《植物名实图考》亦收载于独活项下,所述云南独活及附图与《滇南本草》所载相符。 白云花根来源于伞形科独活  相似文献   

15.
《中成药》2019,(11)
本文查阅汉代至明清时期的辞书及历代本草,对芦荟进行字义、名实、基源植物变化考证,以期为该药材的研究应用提供参考。明代以前本草大多以"卢会"的字形为名,明代本草"芦荟"与"卢会"字形互用为名,清代本草大多以"芦荟"字形为名,也有"芦会"书写字形,现在中医药书籍以"芦荟"为正名,但以"卢会"为名符合中草药命名习惯。《大明一统志》及该时期以前的本草将芦荟归类于草部,而《本草品汇精要》开始归类于木部。明代医药家已意识到芦荟可能为二基源植物,而当今中医药书籍中其存在单基源、二基源、多基源。  相似文献   

16.
朱砂莲古称辟虺雷,始载《蜀本草》(公元十世纪),而朱砂莲一名见载于《天宝本草》。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其产地、原植物种类及疗效均有发展。早期四川峨眉、鹤鸣诸山盛产,近代多产四川马边、雷波及广西;古时多用于解蛇虫毒,近代多作止痛药,并由于有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而用于治疗各种急慢性感染。其原植物除马兜铃科的四川朱砂莲(Aristolochia cinnabarina C.Y.Cheng et J.  相似文献   

17.
通过文献学、本草学方法探究乳香与熏陆香的关系,并确定《回回药方》中两种乳香的植物来源。结论认为乳香即熏陆香,《回回药方》中的"捆都而"即橄榄科植物乳香树Boswellia carterii Birdw.的树脂,药材名为乳香。《回回药方》中的"麻思他其"即为漆树科植物黄连木属乳香Pistacia lentisus L.的树脂,药材名为洋乳香。  相似文献   

18.
水红花子为临床常用药,最早见于《名医别录》。水红花子的原植物荭草属于蓼科植物的一种,与蓼科植物其他品种形态、功用相似,导致古代荭草与蓼、水红花子与蓼实之间关系复杂,临床上长期存在混淆或混用。文章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文献,以考证水红花子的性味、功能、主治等内容,另收集古代关于水红花子的验方、医案,为临床应用水红花子提供有用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 现代一些有关中草药书籍将球子草Centipeda minima(菊科)定为本草石胡荽,而本草石胡荽又和天胡荽Hydrocotyle sibthorpioides(伞形科)名称混淆。对此进行了本草考证,予以澄清。本草石胡荽原植物考证: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1848年)首先将球子草定为石胡荽,该书所绘石胡荽图,叶互生,有齿,头状花序小,这些特征和球子草Centipeda minima一致。以后合肥张绍棠味古斋《本草纲目》重刻本(1885年)石胡荽图中增入《植物名实图考》石胡荽图,则球子草作为石胡荽遂沿袭至今。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中药黄芪的字义进行考证,以阐明黄芪名实。方法:查阅汉至明清时期的辞书及历代中草药书籍,对黄芪进行字义与名实溯源考证。结果:我国历代本草皆以黄耆为现在中药黄芪的名称,我国现代书籍皆以黄芪字形为名。芪在《说文解字》,《玉篇》,《集韵》,《广韵》,《类篇》,《字汇》中释义为芪母,芪母即指中药知母,而不是指中药黄芪。芪释义为现在中药黄芪始自明代辞书《正字通》,《康熙字典》和《汉语大词典》对芪列有中药黄芪及知母二种释义。明代李中立在其《本草原始》一书中特意指出当时黄耆的耆字书写为芪字是错误的,可见中药黄芪字形名称使用始于明代。耆在历代辞书中释义为长,耆的字义表述了现在中药黄芪的植物形态特征,因此以黄耆为其名称符合我国中草药命名习惯。结论:将古籍文献及历代中草药书籍中包含的本草学内容进行比对,阐明其词义,梳理药物的名实关系,找出中药黄芪名称变化原因,为人们在研究中草药时查阅古籍文献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