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 了解上海市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特征及发生原因。方法 收集上海市2003—2017年发生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信息,分析其中副溶血性弧菌引起事件的特点。结果 2003—2017年,上海市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有112起,病例2837例,分别占总数的42.59%和41.67%;5—10月为流行高峰;发病症状以腹泻(92.48%)和腹痛(87.85%)为主;引起事件的可疑食品以混合食品为主(32.14%);主要发生场所为宾馆饭店(30.36%),引发事件的主要原因为交叉污染(30.36%)。结论 上海市发生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比例最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查明某镇某菜馆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原因,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方法:通过对病例的个案、现场卫生学调查,流行病学分析,剩余食品和工具、容器等环境标本、患者便样进行检验。结果:结果本次食源性疾病暴发罹患率为45.00%,病例以腹痛、腹泻等症状为主。9日晚餐聚餐是本次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危险因素。在剩余食物、病例便样中检出相同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结论:此次事件系副溶血性弧菌污染食物导致的群体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可能为食物加工过程中交叉污染或伴加热不均导致,对厨房进行消毒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15年浙江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特征,并提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防控重点。方法收集2015年浙江省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及各县(市、区)地理、常住人口资料,采用Arc GIS 10.2和SPSS 19.0软件对浙江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5年浙江省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16起,发病1 009例,住院115例,死亡10例;发病高峰期为6—11月;副溶血性弧菌报告事件数居首位(32.76%),其次为毒蘑菇中毒事件(8.62%);暴发点散在分布于全省各地(Moran指数I=0.013 27,P=0.726),但嘉兴、丽水及金华等局部内陆地区有副溶血性弧菌性食源性疾病聚集热点;事件发生场所居前3位的为宾馆饭店、家庭及农村宴席,其中家庭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比例上升,其住院率(33.90%)及病死率(7.63%)最高。结论在食源性疾病事件高发的夏秋季节,应做好细菌性及毒蘑菇类食源性疾病的预警预报工作,继续加强规范集体供餐单位的监督及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副溶血性弧菌是沿海地区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病原菌,广泛存在于海产品中,对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率的调查,能为防治食源性疾病的暴发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用《GB/T4789.7-2008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的定性方法。结果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率5~9月份明显高于同年的其它月份,符合流行病学的调查。结论应加强对海产品市场的监管,防止食源性疾病的暴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2016—2020年江苏省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事件流行病学特征,提出相关建议。方法 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汇总2016—2020年江苏省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事件数据,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2016—2020年江苏省共发生267起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事件,发病4807人,死亡0人,总罹患率为7.46%,5年罹患率为6.38%~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412,P<0.010)。1月份和12月份未出现食源性疾病事件,第三季度高发,主要以8月份最明显,第三季度暴发事件数为180起(占67.42%),发病人数为2955人(占61.47%),罹患率为8.45%,大于1、2、4季度的平均罹患率(7.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096,P<0.010);事件数最多的地区依次为苏州市、无锡市和南京市;暴发场所分布主要集中在宾馆饭店共114起(占42.70%),其次集中在农村宴席和单位食堂,事件数分别为78起(占29.21%)和23起(占8.61%);动物类食品是食源性疾病事件的主要原因食品(占45.69%),其中以水产品为主(占31.09%),其次为肉与肉制品(占14.23%);加工不当是引发事件主要原因因素,事件数为108起(占40.45%),其次分别为原料(辅料)污染或变质和交叉污染,事件数分别为37起(占13.86%)和35起(13.11%)。结论 全年中第三季度是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事件高发时间,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高,为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事件的高风险食品,应加强对该类食品的日常监测与管理,进一步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增进群众食品安全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从而有效预防或减少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查明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原因,提出有效防控建议。方法通过流行病学曲线推测可疑餐次。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进一步确认可疑食物,采集病例标本及可疑食物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共搜索到26例病例,均有腹痛、腹泻症状(占100.0%),24例出现恶心(占92.3%)、19例出现呕吐(占73.1%),7例伴有发热(占26.9%)。28日晚餐海蜇头是发病危险因素(OR=14.00,95%CI:1.05~186.47)。11份病例肛拭样品、4份剩余食物样品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结论本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因副溶血性弧菌污染食品所致。建议加强农村中小饭店的卫生监管,提高食品从业人员卫生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13—2016年深圳市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3—2016年深圳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到的所有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13—2016年深圳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事件67起,发病682人,死亡2人。食源性疾病发病高峰集中在6~7月,报告事件数量最多的是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事件,占61.19%,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为主要致病微生物;报告发病人数最多的是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事件,占59.53%,主要为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其次亚硝酸盐食物中毒发生7起,发病50人。集体食堂和餐饮服务单位为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场所,分别占49.25%和19.40%。结论深圳市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应以降低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等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和亚硝酸中毒为主,防控重点场所为集体食堂和餐饮服务单位,针对重点人群开展食品安全的健康教育,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病例的主要临床症状分布特征的研究,探讨在处置此类暴发事件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流调)得到相关病例的临床症状发生率,根据不同致病菌引起的不同临床症状分布特征,初步推测出病因的可行性。方法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下载2007-2023年发表的有关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调报告的文献,使用SAS9.4软件统计分析暴发事件中5种临床症状分布特征。结果 共纳入有效文献60篇。沙门氏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病例中,腹痛、呕吐、恶心的发生率符合正态分布(P均>0.05),(■±s)分别为(79.85%±13.59%)、(36.90%±21.68%)和(46.59%±16.80%);腹泻、发热的发生率不符合正态分布(P均<0.05),M(P25,P75)分别为96.25%(83.58%,100.00%)、78.10%(50.00%,90.28%);症状发生率的特点是:腹泻率>腹痛率/发热率>恶心率>呕吐率。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常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并据此制定合理的防治对策和措施。方法 收集2014—2020年常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数据,对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率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14—2020年常州市共调查处置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50起,发病847例,总罹患率为7.6%。3季度为发病高峰,共报告25起,占事件总数的50.0%。责任单位主要为酒店/饭店,占事件总数的56.0%。在查明原因的事件中,问题食品主要为动物类食品,占事件总数的30.0%;致病因子主要为微生物类,占事件总数的54.0%,其中又以副溶血性弧菌最多,占事件总数的40.0%;致病环节中多为加工制作不当,占事件总数的36.0%。结论 微生物仍然是引发常州市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致病因子,尤其是副溶血性弧菌引发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017—2019年北京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食品安全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时间、致病因子、责任单位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017—2019年北京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30起,发病1 596人,无住院和死亡病例。第三季度暴发事件数量和发病人数分别占总数的53.08%和57.27%。微生物引起的暴发事件占总数的37.69%,其中副溶血性弧菌占46.94%;发现2起由空肠弯曲菌引起的暴发事件,发病19人。有毒动植物引起的暴发事件占总数的28.47%,其中扁豆中毒占81.08%。微生物和有毒动植物性暴发事件的主要责任单位分别为餐饮服务单位和集体食堂,网络订餐导致的暴发事件7起,发病33人。结论夏秋季仍是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病高峰,副溶血性弧菌和扁豆中毒是需要优先控制的致病因子,空肠弯曲菌污染应引起重视。餐饮服务单位和学校食堂仍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单位,网络订餐的食品安全问题值得关注。针对社区人群预防有毒植物中毒的宣传教育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南通市食源性致病菌流行病学分布情况,分析食源性疾病暴发特点和主要致病菌,为食源性疾病防控预警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南通市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主动监测的病例,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并对食源性疾病患者粪便标本依据国标进行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菌、诺如病毒检测。结果 753例粪便标本中,检出沙门菌12株,志贺菌3株,副溶血性弧菌27株,致泻大肠埃希菌4株,诺如病毒6株,总检出率6.91%;7—10月为发病高峰;0~4、25~34、35~44和45~54岁年龄组为高发人群;可疑食物中水产品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肉与肉制品。结论南通市城区食源性疾病患者致病菌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沙门菌等致病风险也同时存在,需增强主动监测,特别是加强海产品的卫生管理,防止食源性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北京市密云县腹泻病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流行病学分布情况,提高食源性疾病发生的早期识别与溯源能力。方法分别依据国家标准GB 4789.4、GB 4789.5、GB 4789.7、GB 4789.6对哨点医院就诊的食源性疾病患者肛拭子进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副溶血性弧菌、5种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ETEC、EIEC、EHEC、EAEC)的检测。结果在227例食源性疾病患者肛拭子中,检出致病菌11株,检出率4.85%。其中副溶血性弧菌8株,沙门氏菌2株,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1株。结论密云县食源性疾病患者在8种常见致病菌中以副溶血性弧菌及沙门氏菌为主;应继续加强主动监测,降低散在的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2007 - 2018年常州市食源性疾病爆发的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暴发提供资料。方法 对2007 - 2018年上报于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中常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7 - 2018年常州市共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59起,发病人数965人,无死亡病例。食源性疾病暴发高峰主要在6 - 8月和9 - 11月,分别占事件发生总数的44.1%(26/59)和27.1%(16/59);场所主要为餐饮服务单位及集体食堂,分别占事件发生总数的61.0%(36/59)和32.2%(19/59)。26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原因食品查明,查明率为44.1%(26/59),其中动物类食品、植物类食品主要的原因食品,分别占事件发生总数的27.2%(16/59)、11.9%(7/59)。在动物类食品和植物类食品中,细菌是主要致病因素,分别占两类食品的81.3%和57.1%。35起暴发事件查明致病因素,查明率为59.3%(35/59),微生物、毒素、化合物分别为50.8%(30/59)、5.1%(3/59)和3.4%(2/59),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是主要致病因子,占食源性疾病爆发事件的35.6%(21/59)。食源性疾病暴发主要的引发原因是加工不当。结论 副溶血性弧菌是引起常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致病因子,应加强致病微生物所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查明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的病原体及污染途径,探讨发生原因,为控制和预防类似食源性疾病暴发提供借鉴.方法 开展病例搜索、个案调查,现场访谈、勘察,采集患者肛拭子、血液样品、可疑食品等样品进行微生物学检验,采取病例对照研究,对病例和对照的进食餐次进行分析,查找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可疑暴露因素.结果 此次事件共有病例89例,罹患率为22.25%,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3次/d)(100.00%)、腹痛(94.39%)、恶心(55.06%)、发热(40.45%)、呕吐(33.71%)、头痛(25.85%).在病人肛拭子、留样食品烤鸭中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对检出的阳性菌进行重复序列PCR聚类分析,菌株具有同源性.结论 本起事件是由于食用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食品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应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四川省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规律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1-2017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报告的微生物性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1-2017年全省共报告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94起,发病3464人,死亡1人。致病因素以沙门氏菌为主占42.27%,其次是副溶血性弧菌占25.26%。蛋与蛋制品、生产加工环节、原料(辅料)污染或变质分别是沙门氏菌事件的主要原因食品、引发环节和引发因素,分别占52.44%、36.70%和6.17%。水产品、生产加工环节、交叉污染分别是副溶血性弧菌事件的主要原因食品、引发环节和引发因素,分别占46.94%、22.02%和6.94%。有一起死亡1人的事件,原因食品为豆与豆制品,致病因素为肉毒毒素,共发生2起原因食品来源场所为送餐(包括网店)的事件。结论 建议消费者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食品,不食用未经检测的自制的蛋与蛋制品和豆谷类制品,订购有送餐许可证的外卖商家的食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温州市2011—2016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暴发规律和流行趋势。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16年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食源性疾病报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暴发时间、致病因素、致病食品、就餐场所等进行归类统计。结果 2011—2016年温州市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87起,累计发病数93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71/10万,死亡8例,病死率0.86%。已查明病因物质的事件62起,占71.26%,由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和涉及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48.28%和58.40%,其中副溶血性弧菌(19.54%)、金黄色葡萄球菌(10.34%)和沙门菌(4.60%)是主要致病菌。家庭、宾馆饭店、学校是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场所,共发生66起,占75.86%。水产品及其制品引起的暴发起数和病例数均居首位,分别占14.94%和22.67%。结论应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建设,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与报告系统的效率和质量,开展针对性防控措施,降低食源性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016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为制定食源性疾病暴发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2016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据,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6年江苏省共发生143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病2 657例,无死亡。全年各月均有暴发事件发生,第三季度高发,8月份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占24.47%和21.45%);报告事件数最多的地区为苏州市、无锡市和南京市,3市报告数占总数的67.14%;20~59岁年龄段发病人数最多(占71.96%);发生场所主要在宾馆饭店(占37.06%)、单位食堂和农村宴席(各占18.18%);动物类食品是暴发事件的主要原因食品(占37.06%);细菌性致病因素是暴发事件的主要致病因素(占63.64%),其中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结论应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和系统建设,提升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18.
2013年大连市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大连市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体分布。方法收集2013年5~12月哨点医院符合病例定义的就诊病例信息,并采集粪便样本进行病原体检测。结果 2013年哨点医院共收集符合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定义的368例病例信息,采集患者粪便样本368份进行致病菌检测,检出63株副溶血性弧菌,1株志贺菌。采集152份粪便样本进行诺如病毒检测,检出11份阳性。可疑食品以海产品为主。结论大连市食源性疾病病原体主要为副溶血性弧菌和诺如病毒。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变化趋势。方法 收集2011—2020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上报的监测数据,计算报告患病率、单起事件累及人数和各类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构成比。结果 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35 806起,累计患病人数266 968人。累计上报事件数和患病人数最多的是西部地区,其中云南省10年间上报的事件数和患病人数最多,分别占全国的17.70%和15.81%。10年间,毒蘑菇和微生物为我国主要的致病因素,其中由毒蘑菇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最多,占29.09%,由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相关患病人数最多,占35.69%,沙门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是主要的致病菌。餐饮服务单位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场所,暴发事件数和患病人数占总数的49.31%和70.59%,其中单位食堂和宾馆饭店为主要暴发场所。结论 2011—2020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事件数、患病人数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2017—2018年绍兴市食源性疾病流行特征,为防控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7—2018年绍兴市30家医疗机构报告的食源性疾病病例资料,随机抽取病例标本进行病原体检测,分析病例的三间分布、病原体检测结果和可疑食物暴露史。结果 2017—2018年绍兴市报告食源性疾病7 534例,检测病例标本4 243例,阳性率为15.70%。5—10月是绍兴市食源性疾病报告的高峰期,5 016例占66.58%。市直医疗机构阳性率最高,为21.11%。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1.02;年龄以20~40岁为主,2 475例占32.85%;职业以农民为主,2 464例占32.71%。从事餐饮食品业的病例阳性率最高,为63.64%。绍兴市食源性疾病主要病原体为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诺如病毒,分别检出253株、222株和179株,占检出病原体的98.05%。副溶血性弧菌感染主要发生在8—10月,沙门菌感染主要发生在6—11月,诺如病毒感染主要发生在11月—次年4月。引起副溶血性弧菌、诺如病毒和沙门菌感染的主要可疑食品均为水产动物及其制品,分别占40.32%、22.35%和17.12%。结论绍兴市食源性疾病以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诺如病毒感染为主。夏季应重点防控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冬春季应重点防控诺如病毒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