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术前的评价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64-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64-SCTA)在主动脉夹层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3例主动脉夹层的64-SCTA征象,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 De BakeyⅠ型8例,De BakeyⅡ型2例,De BakeyⅢ型45例,主动脉壁内血肿8例.主动脉腔内见线状低密度内膜瓣影55例,将主动脉分成真假两腔, 64-SCTA显示破入口位于升主动脉10例,距动脉瓣平均(5.65±2.93)cm,位于弓降部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以远44例,瘤颈长度平均(2.69±2.03)cm;瘤颈直径平均(2.86±6.06)cm.64-SCTA精确显示夹层破入口25例,DSA精确显示19例,两者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64-SCTA在主动脉夹层术前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不但能明确诊断,还可为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及其演变过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单中心诊断为急性期TBAD并行TEVAR治疗的217例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通过RadiAnt Dicom Viewer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测量主动脉峡部、肺动脉分叉、膈肌、腹腔干、左肾动脉开口及腹主动脉分叉平面的真腔、假腔直径和总直径,记录假腔血栓化程度。 结果 主动脉峡部、肺动脉分叉平面真腔增大、假腔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腔血栓化率高;膈肌、腹腔干、左肾动脉开口平面真腔增大、假腔缩小,真腔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腔缩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腔血栓化率较高;腹主动脉分叉平面真腔增大、假腔增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腔血栓化率低。各平面术后总直径较术前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EVAR术后胸降主动脉段重塑良好,真腔明显扩张,假腔明显缩小、血栓化率高。腹主动脉段重塑不良,可能与远端破口旷置有关。远端假腔直径和总直径变化不显著提示夹层可能稳定,远端破口暂无需手术处理,但严密影像学随访远端破口尚未处理患者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320排CT肾脏灌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主动脉夹层的患者肾脏的CT灌注特点,评价其指导手术的意义。方法:采用东芝公司AQUIL-ION ONE 320排CT,对30名诊断主动脉夹层的患者,术前进行双肾血流灌注检查,测量肾血流量参数值。根据肾动脉受累情况,分为真腔组、假腔组、夹层组、骑跨组。真腔组为肾动脉未受累,假腔组为肾动脉起自假腔,夹层组为肾动脉可见内膜片,骑跨组为肾动脉开口骑跨内膜破口。结果:30名患者,右肾动脉正常22例,受累8例,其中右肾动脉起自假腔6例,骑跨内膜破口2例;左肾动脉正常16例,受累14例,其中左肾动脉起自假腔9例,骑跨3例,夹层2例。真腔组、假腔组、夹层组、骑跨组肾皮质血流量参数平均值分别为305.2±7.7,311.2±11.7,126.2±11.6,364.5±12.0;肾髓质血流量参数平均值分别为175.9±7.8,173.2±12.1,89.7±15.3,231.3±8.0。采用t检验,真腔组与夹层组、骑跨组差异显著,P<0.05;与假腔组血流量参数值差异不显著,P>0.05;骑跨组肾血流量大于真腔组、假腔组,夹层组肾血流量小于真腔组、假腔组。结论:肾脏动态CT灌注不但可以观察肾动脉有无夹层或狭窄,还可以反映肾脏的微循环改变。研究主动脉夹层的患者肾脏的CT灌注特点,通过测量肾血流量以判定肾脏的功能,有助于术前的充分准备,指导术中、术后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后,腹主动脉假腔供血动脉分支对远端假腔重塑的影响。 方法 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2005年8月至2018年8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采用TEVAR术治疗的56例急性和慢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通过CTA随访资料观察记录主动脉腹段假腔内血栓形成、腹主动脉内脏分支供血类型。 结果 56例患者腹主动脉分支真腔供血以假腔完全血栓形成和血栓吸收为主。腹主动脉假腔参与分支供血,包括双腔供血、完全假腔供血,假腔以部分血栓形成为主,同时有假腔通畅情况。有假腔参与分支供血合并有更多内膜破口,与假腔血栓形成呈负相关。结论 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腹主动脉假腔供血可影响假腔血栓形成。假腔供血分支可能是假腔部分血栓形成或通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经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后血管形态学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接受TEVAR术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及术后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术后1个月内、1~6个月、6个月后主动脉各段真假腔内径及假腔血栓化情况.结果 TEVAR术后胸主动脉真腔扩大、假腔缩小,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主动脉管径真腔和假腔变化较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腹部重要分支动脉血供情况较术前有所改善.结论 TEVAR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近中期效果确切,但仍需要远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 系统性回顾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EVAR)后主动脉重塑结果.方法 检索已发表的评估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文献,系统性回顾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形态学测量方法及结果.共纳入19篇文献,其中仅3篇文献采用三维重建软件进行测量.各文献测量变量多为夹层真腔、假腔直径或面积,仅有少数文献计算了真假腔体积.结果 各文献测量的主动脉平面、术后随访时间及测量方法不同,无法进行数据整合.但总体趋势为急性B型夹层患者术后主动脉重塑效果(胸主动脉假腔血栓化比率为80%~90%)优于慢性患者(38%~91.3%),且更具有一致性;降主动脉术后假腔完全血栓化比率高于腹主动脉,降主动脉近端的主动脉重塑效果良好,膈肌角平面以下重塑效果较差.结论 尽管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的描述方式各异,但多数文献显示夹层累及主动脉范围广者术后重塑效果差,与夹层远端裂口旷置有关.覆膜支架长度、治疗时间等因素对术后重塑均有影响.统一的评估标准有利于评估主动脉重塑效果,并为临床决策提供更有力的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56层CT回顾性心电门控全主动脉CT血管成像结合ECG剂量调节技术在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ECG剂量调节组,A组)行回顾性心电门控全主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时开启ECG剂量调节技术,最大剂量窗设在45%R-R间期,行45%R-R间期重建,并与72例行非心电门控全主动脉CT血管成像的患者(对照组,B组)比较,比较两组患者主动脉根部区域图像质量、第1内膜撕裂口显示情况及患者接受的有效剂量。结果:回顾性心电门控CTA对所有夹层患者均作出了准确的分型,对真腔和假腔形态、夹层累及范围及分支血管情况均准确显示。主动脉根部区域评分A组为(1.40±0.59)分,B组为(2.63±0.49)分,二者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在横断面图像上,第一破口A组显示明确51例,不明确7例;B组显示明确60例,显示不明确12例,二者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有效剂量A组为(11.15±3.51)mSv,B组为(15.16±1.31)mSv,二者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A组低于B组。结论:对主动脉夹层患者可选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全主动脉CTA结合ECG剂量调节技术,既能保证图像质量,充分显示主动脉夹层情况,又能降低辐射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联合双期增强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分析本院30例确诊主动脉夹层行CTA检查资料,对比动脉期及延迟期真假两腔的CT值,评估内膜片、破口的显示率,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30例患者中,按De Bakey分型:Ⅰ型11例,Ⅱ型5例,Ⅲ型14例;其中28例患者清楚显示真假腔结构,显示率93.3%;动脉期真腔平均CT值(385.3±99.98) HU,高于假腔(327.0±91.34) HU,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延迟期真腔平均CT值(142.29±20.86) HU,低于假腔(149.53±21.87) HU,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6例可见明显破口,破口最大宽约60 mm,最小宽约1 mm; 16例假腔壁周或夹层近端内血栓形成,血栓厚度最大为2.3 cm; 17例血管壁钙化; 4例心包积液。结论 MSCT联合双期增强MSCTA检查技术对于主动脉夹层具有无创、诊断迅速、准确性高等优点,能够为主动脉夹层的术前诊断与治疗决策提供影像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疾病时期胸主动脉夹层(TAD)腔内修复术(TEVAR)后临床结局及主动脉重塑形态学特点.方法 收集整理2005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TEVAR术治疗Stanford B型TAD患者232例临床资料,对比分析术前临床和影像检查、术后随访结果.结果 术前临床指标中真腔塌陷、瘤样扩张在亚急性组(n=62)分别为35.48%、12.90%,慢性组(n=170)分别为76.47%、64.12%,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 1);胸主动脉假腔通畅在亚急性组为79.03%,慢性组为9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232例TEVAR术均获成功.末次随访CTA检查结果显示,支架段胸主动脉假腔血栓完全吸收患者比例在亚急性组为90.00%,慢性组为48.52%,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 1);假腔部分血栓形成患者比例在亚急性组为10.00%,慢性组为51.48%,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 1);亚急性组手术前后夹层真假腔变化较慢性组明显,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 亚急性期TAD稳定,TEVAR术后疗效良好,主动脉壁形态学重塑优于慢性期患者.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65岁,突发性胸痛5 d,加重8 h,于2008年2月19日急诊入院.入院体检:血压147/70 mm Hg(1mm Hg=1.333 kPa).CTA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变起始于主动脉弓降部,止于左肾动脉下方15 mm;右位主动脉弓及胸主动脉,主动脉弓分支由近心端向远心端依次为左颈总Kommerell憩窜的迷走左锁骨下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右肾动脉开口于腹主动脉真腔,左肾动脉骑跨于腹主动脉真假腔,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最大径92.2 mm,两侧胸腔少量胸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皮主动脉夹层内膜瓣开窗术(FIF)及内支架(ES)置入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男,54岁,DeBakey III b型主动脉夹层,内膜瓣破裂口位于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及右髂动脉真腔变窄,最窄处内径仅为3mm,经股动脉行主动脉夹层FIF及ES置入术,共置入ES4枚。结果 腹主动脉真腔及其各分支血流基本得到恢复,初步观察最狭窄处内径增至12.3mm,病人症状完全消失,结论 经皮主动脉夹层FIF及ES置入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具有损伤性小,并发症少,疗效显著等特点,因此,可作为治疗某些主动脉夹层珠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临床资料 患者男,50岁.因患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行"升主动脉加全主动脉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术"治疗,术后8个月复查胸腹部CTA显示胸主动脉下段左侧有一不规则片状影,与胸主动脉真腔有一细小连接,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和双肾动脉起自真腔.经股动脉插管DSA造影示,Th 11椎体水平胸主动脉下段左侧可见动脉期出现团状对比剂.  相似文献   

13.
胸、腹主动脉病变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胸、腹主动脉病变不同血管内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7例患者,其中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5例(4例行一体式支架腔内隔绝术,1例行内膜瓣开窗术);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外院外科人造血管置换术后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行一体式支架腔内隔绝术);肾动脉开口以下腹主动脉瘤1例(行分体式支架腔内隔绝术)。结果5例一体式支架腔内隔绝术均获成功,2例出现Ⅰ型内漏,1例经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1例30 min后内漏减少,未处理;1例内膜瓣开窗术后患者双下肢缺血症状消失;1例分体式支架腔内隔绝术后造影提示动脉瘤消失,无内漏发生。结论应用血管内支架移植物或内膜瓣开窗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病变安全有效,其中分体式支架的临床应用具有更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超声动态观察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不同受累分型的肾内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肾血流灌注变化。资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北京安贞医院2016年1—12月接受Sun’s手术治疗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40例共80个肾脏,分别于术前1 d、术后24 h、术后48 h测量双肾叶间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最小流速(EDV)、平均流速(Vm)、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以CT血管成像(CTA)结果将肾脏灌注来源分为真腔型、假腔型、肾动脉受夹层累及型,比较术前1 d、术后24 h、术后48 h每个时间不同分型肾脏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以及同一分型肾脏在不同时间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并将不同肾动脉受累分型与超声彩色多普勒半定量评级进行分析。结果 80个肾脏中,真腔型54个,假腔型21个,双腔或肾动脉受累型5个。真腔型肾的Vm、PI、RI在3个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083、3.630、7.050,P均<0.05)。术前1 d不同分型肾叶间动脉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22,P<0.05),其余时间点各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薄层CT平扫对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疑似主动脉夹层病人,男26例,女30例,平均年龄(55.9±11.2)岁,以CT血管成像(CTA)作为金标准,其中30例确诊为主动脉夹层,26例非主动脉夹层。采用χ2检验对2组间内膜瓣钙化内移、增宽的主动脉密度不均、管腔内线样高密度、主动脉横径增宽这4个主要CT平扫征象及伴随征象的差异进行比较,并对主要征象做诊断准确性分析。结果 主动脉夹层平扫的主要征象包括内膜瓣钙化内移(22例,39.3%)、增宽的主动脉密度不均(44例,78.6%)、腔内线样高密度(31例,55.4%)、主动脉横径局限性或广泛性增宽(36例,64.3%);伴随征象包括主动脉壁钙化(47例,83.9%)、病变累及分支血管管腔增粗(6例,10.7%)、心包积液(11例,19.6%)、胸腔积液(15例,26.8%)。主动脉夹层组的内膜瓣钙化内移和管腔内线样高密度发生率均高于非主动脉夹层组(均P<0.05);其中,内膜瓣钙化内移诊断主动脉夹层的敏感度66.7%,特异度92.3%,准确度78.6%;管腔内线样高密度的敏感度80%,特异度73.1%,准确度76.8%。2组其他CT征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薄层CT平扫对急诊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具有重要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术前多层螺旋CT(MSCT)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血管腔内修复术后早期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腔内修复术治疗的158例急性期和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随访资料和术前MSCT图像。测量和记录破口位置、破口大小、降主动脉最大直径、气管分叉平面主动脉直径、气管分叉平面假腔面积占该平面主动脉管腔总面积百分比、重要分支血管受累情况、假腔状态、腹主动脉是否受累等CT参数。分析术前CT各参数与患者术后30 d死亡的关系。结果腔内修复术紧急干预88例,非紧急干预70例,术后30 d死亡率为9.5%(15/158)。术后30 d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紧急干预患者术后30 d死亡率显著高于非紧急干预患者[13.6%(12/88)对4.3%(3/70),χ2=3.967,P=0.046];术后30 d死亡组患者气管分叉平面假腔面积占该平面主动脉管腔总面积≥50%患者[93.3%(14/15)对0.7%(1/143),χ2=135.581,P<0.001]和重要分支血管受累患者[66.7%(10/15)对32.9%(47/143),χ2=6.725,P=0.010]显著高于术后30 d生存组患者;两组患者破口位置、破口大小、降主动脉最大直径、气管分叉平面主动脉直径、假腔状态、腹主动脉是否受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紧急干预(OR=1.31,95%CI=1.08~3.53,P=0.026)和气管分叉平面假腔面积占该平面主动脉管腔总面积≥50%(OR=9.53,95%CI=3.69~12.47,P<0.001)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3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MSCT对预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患者早期死亡具有重要价值,紧急干预和气管分叉平面假腔面积占主动脉管腔总面积≥50%是术后3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采用4D-flow MRI分析主动脉夹层(AD)患者腹部真腔和假腔内的血流动力学特点,以及各血流指标与夹层破口大小、数量及假腔内血栓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应用可行性及诊断价值。方法:1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4D Flow MRI技术进行腹主动脉成像,同时行胸腹主动脉CTA检查。对腹主动脉4个层面的图像进行分析,测量各层面真腔和假腔的横断面积、血流速度、峰值速度、平均净流量、最大流量、净正向血容量及反流分数,并观察主动脉夹层各种形态学指标。真假腔各血流指标及面积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AD的各形态学指标与血流指标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腹主动脉各水平真腔的平均横断面积及反流分数均小于假腔,真腔内血流速度、峰值速度、平均净流量、最大流量、净正向血容量均明显高于假腔,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夹层破口越大,真腔血流速度及流量越小(P<0.05),而假腔的平均血流速度、平均净流量及最大流量越高(P<0.05)。随破口数量增多,真腔各血流指标增高(P<0.05),假腔最大流量变小(P=0.025)。假腔有血栓形成,则真腔平均血流速度、峰值速度增高(P=0.003、0.005)。破口大小对真假腔血流指标的影响意义较大。结论:4D Flow MRI技术能够定性、定量地提供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腹主动脉血流信息,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16层螺旋CT诊断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诊断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采用触发扫描技术对37例主动脉瘤及25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快速容积扫描,原始图像在工作站(VB10B)行二维及三维重建。结果:11例胸主动脉瘤中,真性动脉瘤9例,假性动脉瘤2例;腹主动脉瘤26例中,位于肾动脉水平以上8例,肾动脉水平以下18例,表现为主动脉局限性管腔增宽。25例主动脉夹层中Ⅰ型6例、Ⅱ型4例和Ⅲ型15例,显示真、假两腔及撕裂的内膜片23例。结论:16层螺旋CT对显示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具有无创、快速检查的优势,各种重建技术结合运用可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丰富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19.
李真林  卢春燕  胡刚  孙家瑜 《放射学实践》2007,22(12):1308-131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16-MSCTA)在主动脉夹层和腹主动脉瘤腔内带膜支架置入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40例主动脉夹层和腹主动脉瘤患者术前行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采用层面准值16×0.75,螺距1,重建层厚1 mm,间隔0.7 mm;碘对比剂总量按患者体重计算,CTA延迟扫描时间用小剂量对比剂试验法测定;重点运用专用软件测量主动脉夹层及动脉瘤腔内带膜支架置入术所需的所有参数.结果:Ⅲ型夹层26例,单个破口23例,多个破口3例.其中8例符合腔内隔绝术;腹主动脉瘤14例,其中4例符合腔内隔绝术.16-MSCTA提示腹主动脉瘤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改变11例,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100%).结论:16-MSCTA可从局部到整体对瘤体进行多方位的观察和测量,提供腔内隔绝术所需的各项参数,为主动脉夹层和腹主动脉瘤选择治疗方案以及术前规划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计电子束CT(EBCT)在腔内隔绝术(EVGE)治疗胸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例胸主动脉B型夹层,术前术后均经电子来CT血管造影(EBA),采用连续客积增强扫描模式。术前测量内膜片破口距左锁舍下动脉的距离、瘤体近端正常主动脉弓最大直径、升主动脉直径和瘤体最大直径;术后测量真腔及腹主动脉直径、观察假腔内血肿情况,并与术前对照。三维重建方法主要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IP)、曲面重建法(CPR)及容积再现法(VRT)。结果:根据测量数据选定的移植物规格、型号,经手术证实符合要求;术后随访可见支架均放置于真腔内,真腔扩大;假腔缩小,并有血栓形成。结论:电子来CT增强扫描图像可获得精确的术前评估参数及进行无创的术后随访,较其它影像学方法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