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2.
【摘要】目的:探讨多期相CT对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亚型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8年5月经病理确诊的33例PRCC患者的多期相CT影像资料。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三期增强扫描,分析不同亚型在临床指标、CT影像特征、多期相CT值等方面的差异。结果:Ⅱ型PRCC的病理学分期及分级均显著高于Ⅰ型(T3+T4期肿瘤,31.8% vs 9.1%;高级别肿瘤,54.5% vs 9.1%)(P<0.05),两型在性别、年龄、高危因素、肿瘤最大径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两型在形态、边界、异质性、CT分型、集合系统受累、囊变坏死等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Ⅱ型病灶主要呈分叶状(54.5%),边界模糊(63.6%)、密度不均(95.5%),易浸润性生长(50%)、常伴集合系统受累(40.9%)和囊变坏死(81.8%),在钙化、淋巴结增大、静脉癌栓形成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Ⅱ型皮髓质期净增CT值分别为(17.18±17.60)HU、(38.91±22.31)HU,Ⅰ、Ⅱ型实质期净增CT值分别为(26.45±12.06)HU、(40.00±18.96)HU,两种亚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扫、增强三期、延迟期净增CT值及绝对洗脱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期相CT对PRCC亚型的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期增强扫描对最大径≥5cm巨大肾细胞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0例最大径≥5cm巨大肾细胞癌患者行M SC T平扫加皮质期、髓质期及排泄期扫描的影像学特征性表现,重点分析CT动态增强扫描技术的应用及强化特点,寻找各病理亚型的影像学异同。结果巨大肾细胞癌出血、坏死囊变明显。透明细胞癌最常见,坏死较多甚而较大,以结节堆积样强化及片样强化为主,强化程度大多高于嫌色细胞癌及乳头状癌、集合管癌等非透明细胞癌;巨大乳头状癌坏死区较小,强化程度较低,相对均匀;嫌色细胞癌密度明显不均匀,强化明显但程度低于透明细胞癌、高于乳头状癌,可见逐渐填充中央疤痕;嫌色细胞癌及乳头状癌很少周围侵犯及转移;集合管癌恶性程度最高,缺乏特异强化形式,强化程度低,极具周围侵犯及淋巴结转移,预后极差。结论巨大肾细胞癌病理亚型的三期增强CT表现各具特征,具有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7,(6)
目的探讨MSCT扫描对肾脏嗜酸细胞腺瘤与常见肾细胞癌亚型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MSCT多期增强扫描图像,并以同期98例肾细胞癌患者(其中肾透明细胞癌68例,肾乳头状细胞癌17例,肾嫌色细胞癌13例)的MSCT多期增强扫描图像作为对照,比较肾脏嗜酸细胞腺瘤与常见肾细胞癌亚型MSCT多期扫描影像学特点,并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肾脏嗜酸细胞腺瘤强化呈"快进慢出"型,肾透明细胞癌增强扫描呈"快进快出"型(P0.05);嗜酸细胞腺瘤在各期的强化程度均大于肾乳头状细胞癌及嫌色细胞癌(P0.05);肾乳头状细胞癌强化程度又明显低于嫌色细胞癌;肾透明细胞癌发生囊变坏死几率最高,嗜酸细胞腺瘤星芒状瘢痕的发生率高于常见肾细胞癌亚型,嫌色细胞癌钙化的发生率高于肾嗜酸细胞腺瘤、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细胞癌。结论 MS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肾脏嗜酸细胞腺瘤与常见肾细胞癌亚型鉴别诊断有一定特异性,结合瘢痕、钙化、坏死囊变等特点有助于肾嗜酸细胞腺瘤与常见肾细胞癌亚型的鉴别诊断,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5.
螺旋CT对肾细胞癌亚型的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肾细胞癌病理亚型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8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患者,包括50例透明细胞癌、17例乳头状癌、8例嫌色细胞癌和2例集合管癌,术前行CT平扫和双期动态增强扫描(肾皮髓期和肾实质期),测量肿瘤、腹主动脉及邻近正常肾实质的CT值,并计算肿瘤与主动脉、肾实质的强化比值,同时评价肿瘤的强化方式,对不同病理亚型肿瘤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透明细胞癌在皮髓期和实质期增强扫描时肿瘤与主动脉、肾实质的强化比值均高于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P<0.01),而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均匀强化常见于透明细胞癌(92%)、乳头状癌(82.4%)和集合管癌(100%);而均匀强化常见于嫌色细胞癌(62.5%),其与透明细胞癌(P=0.010)和乳头状癌(P=0.017)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CT增强扫描时分析肿瘤与主动脉和肾实质的强化比值及强化的均匀度对肾癌病理亚型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乳头状细胞癌(PRCC)与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TSCC)的MSCT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PRCC及6例MTSCC的MSCT多期增强扫描征象,结合其病理特点分析两者的影像表现及鉴别。结果20例PRCC中Ⅰ型3例,Ⅱ型5例,Ⅰ+Ⅱ型2例,未分亚型10例。主体位于肾皮质17例,3例主体位于肾实质内;20例中有18例平扫密度高于肾实质,增强扫描PRCC强化峰值位于皮质期1例,位于皮髓质期17例,位于排泄期2例;6例MTSCC主体均位于肾实质内;平扫密度均低于肾实质,增强扫描呈逐渐轻度强化,强化峰值均位于肾排泄期。结论PRCC与MTSCC在解剖位置、密度及强化方式上均有一定的特点,MSCT多期增强扫描对两者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亚型肾细胞癌的MSCT征象,提高各亚型的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59例经穿刺和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的影像资料,其中透明细胞癌93例,乳头状癌18例,嫌色细胞癌36例,集合管癌12例。测量瘤体相同ROI平扫及增强扫描皮质期、实质期、排泄期CT值,同时测量邻近正常肾皮质CT值,瘤体增强扫描各期与平扫CT值差值为强化幅度,增强扫描各期瘤体CT值与邻近肾皮质CT值比值为强化指数,将多期强化指数生成强化指数曲线,对不同病理亚型肾细胞癌的CT征象及各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嫌色细胞癌与集合管癌平均直径均明显大于透明细胞癌与乳头状癌(均P0.05);透明细胞癌与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与集合管癌平均直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三者瘤体形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集合管癌与其他3种病理亚型瘤体形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透明细胞癌皮质期、实质期的强化幅度及强化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病理亚型(均P0.05),而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和集合管癌增强扫描各期强化幅度及强化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嫌色细胞癌和集合管癌强化指数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病理亚型间强化指数曲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综合分析瘤体强化幅度、强化指数及强化指数曲线,结合临床特征、形态学分析,可对肾细胞癌的病理亚型作出较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肾皮髓期增强扫描对肾细胞癌亚型的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评价CT、MRI肾皮髓期增强扫描对肾细胞癌亚型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 96例肾细胞癌患者的肾脏行CT和 /或MRI肾皮髓期增强扫描。结果 肿瘤直径为 2~9cm,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肉瘤样肾细胞癌 1例、透明细胞癌 78例、颗粒细胞癌 5例、混合细胞癌 8例和乳头状癌 4例。肾皮髓期增强扫描,肉瘤样肾细胞癌、混合细胞癌、97. 4% (76 /78)的透明细胞癌和 75. 0% (3 /4)的乳头状癌呈不均匀强化,而颗粒细胞癌强化较均匀。51. 3% (40 /78)的透明细胞癌及 37. 5% (3 /8)的混合细胞癌强化程度强于邻近肾皮质;肉瘤样肾细胞癌、44. 9% (35 /78)的透明细胞癌和 50. 0% (4 /8)的混合细胞癌强化程度与邻近肾皮质相仿; 3. 8% (3 /78)的透明细胞癌、12. 5% (1 /8)的混合细胞癌及所有乳头状癌和颗粒细胞癌强化程度明显弱于邻近肾皮质。结论 各型肾细胞癌在CT/MRI肾皮髓期增强扫描上有不同的表现,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三种常见肾细胞癌(RCC)亚型在动态增强CT扫描中的异同点,以提高CT扫描对于常见RCC亚型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RCC患者的CT平扫及双期扫描的影像资料,测量瘤灶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的CT值、记录平扫CT表现、强化方式,重点分析CT动态增强扫描中各种亚型之间的异同。结果透明细胞癌(CCRCC)101例,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27例,嫌色细胞癌(CRCC)13例。CCRCC不均匀强化多于其他两种亚型的RCC(P<0.05),强化程度明显高于其他两种亚型的RCC(P<0.05),转移及形成癌栓的比例较大;PRCC及CRCC强化程度均较低,二者强化程度有类似(P>0.05),但CRCC钙化率较CCRCC和PRCC高,中心无强化瘢痕及轮辐状强化仅见于5个PRCC和1个PRCC。结论皮髓期强化能区别透明细胞癌和非透明细胞癌,结合其他征象有助于鉴别PRCC和CRCC。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WHO病理分类中不同亚型肾细胞癌(renal cee carcinoma,RCC)的CT特征,旨在加深对RCC的认识,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9月72例经病理证实的RC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检查结果,其中透明细胞癌58例,乳头状细胞癌7例,嫌色细胞癌4例,多房囊性肾癌3例.结果 透明细胞癌平扫病灶呈等或低密度,增强扫描皮质期肿瘤多呈不均性明显强化,实质期、分泌期强化减退.乳头状细胞癌多呈等密度或囊实性,增强扫描皮质期实性部分轻度强化,实质期、分泌期延迟强化.嫌色细胞癌多位于肾髓质内,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强化均匀,坏死、囊变少见.多房囊性肾癌位于肾皮质区,由多个囊腔和分隔构成,囊壁及间隔菲薄,无附壁结节,平扫病灶呈低密度,增强扫描囊壁、间隔延迟强化.结论 不同病理亚型肾细胞癌CT特征、手术方案、预后均不同,术前影像学检查准确诊断能够为临床医师选择合理手术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007 螺旋CT扫描对肾细胞癌亚型的鉴别诊断[英]/KimJK…//AJR.-2002,178(6).-1499-1506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乳头状肾细胞癌的MRI表现,探讨其与病理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7例行MRI检查,3例行螺旋CT检查.结果 9例中,右侧6例,左侧3例;圆形或椭圆形7例,不规则2例.肿瘤直径2.7~7.3 cm,平均4.6 cm;肿瘤边缘光整7例,边缘结节状突起2例.T1WI呈低信号5例,等信号4例;T2WI呈低信号6例,等信号2例,高信号1例;T2WI显示假包膜6例.MR信号不均匀7例,均匀2例.9例动态增强扫描肿瘤实质成分为进行性延迟强化,皮髓交界期、实质期轻度强化8例,中度强化1例;肾盂期强化与实质期相仿.组织病理分型Ⅰ型7例,Ⅱ型2例.结论 乳头状肾细胞癌具有一定的MR表现特征,动态增强可提供更多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6,(6):726-728
目的 :探讨肾透明细胞癌的MS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肾透明细胞癌的MSCT表现,所有患者均行平扫、皮髓交界期、实质期和排泄期增强扫描。结果:23例中,单发21例,多发2例(1例为单侧2个病灶,1例为双侧7个病灶)。23例共30个病灶,左侧10个,右侧20个。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直径1~12 cm,平均4.6cm,其中≤3 cm 12个。CT平扫病灶呈等密度4个,囊性低密度3个,混杂密度23个;钙化6个。增强扫描:除2个较小肿瘤呈均匀强化外,28个强化不均匀;皮髓质期25个病灶明显强化,强化最明显区高于邻近皮质者15个,相似或略低于邻近皮质者10个;实质期肿瘤强化程度降低;排泄期肿瘤与肾实质相比呈明显低密度,病灶边界更清楚;25个病灶内见不同程度坏死、囊变。13个有假包膜。3个囊性肾透明细胞癌,平扫病灶呈囊状,2个表现如单纯性肾囊肿,1个可见网格状分隔;增强扫描1个肾透明细胞癌明显囊变,囊壁及分隔明显不规则强化;2个多房囊性肾透明细胞癌分隔不规则强化。结论:肾透明细胞癌血供丰富,瘤内可有出血、坏死、囊性变、钙化及假包膜,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大多可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和分析Ⅰ、Ⅱ型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 CT及MRI影像表现,探讨对其亚型鉴别的可能.方法 回顾分析30例经病理证实分型的PRCC的CT或/和MRI表现,包括肿瘤大小、形态、边缘、生长方式、钙化、出血、密度均匀性、肿瘤双期增强CT值、皮质期肿瘤与正常肾皮质CT值比值、实质期肿瘤与正常肾实质CT值比值、MRI信号表现等情况,比较Ⅰ、Ⅱ型PRCC的影像学表现差异.结果 PRCC两亚型影像表现中的肿瘤形状、边缘、大小、生长方式、密度均匀性、双期增强CT值、皮质期肿瘤与正常肾皮质CT值比值、实质期肿瘤与正常肾髓质CT值比值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区分两亚型的肿瘤增强双期CT值界值分别为67HU、77HU,皮质期肿瘤与正常肾皮质CT值比值、实质期肿瘤与正常肾髓质CT值比值的界值分别为0.38、0.39,而在两型MRI的信号表现上无明显差异.结论 Ⅰ、Ⅱ型乳头状肾细胞癌影像表现存在一定差异,有助于术前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与肾透明细胞癌(ccRC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及24例肾透明细胞癌的生长方式、楔形征、是否含脂肪、钙化、假包膜、平扫密度、强化特征及粗大瘤内血管等CT征象对两组病例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两组间如生长方式、楔形征、平扫密度、强化特征及粗大瘤内血管等征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间如性别、边界、皮质掀起征、强化是否均匀及钙化灶等征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观察病灶的生长方式、平扫密度差异、强化特征、粗大瘤内血管等CT特征,对于鉴别EAML与ccRCC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四期扫描对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与嫌色细胞癌(chro-mophobe cell renal carcinoma,CCRC)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9个)RO和15例CCRC患者的资料,术前全部行CT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采用SPSS 16.0软件对两种肿瘤的影像学表现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病变平扫时密度值、钙化、强化的均匀性及中央星状瘢痕在RO组和CCRC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的大小、增强扫描各期的强化程度以及病变出现包膜、出血、坏死囊变、"辐轮"状强化及节段性增强反转等征象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对术前RO和CCRC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平扫密度值、钙化、强化的均匀性及中央星状瘢痕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测定正常肾脏皮质的各灌注参数,探讨肾细胞癌的多层螺旋CT灌注表现,分析不同病理亚型肾细胞癌的灌注是否有差异。方法:73例肾细胞癌,其中透明细胞癌65例、乳头状癌3例、嫌色细胞癌5例。术前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分别测量肾癌病灶、患侧肾脏及对侧肾脏正常皮质的血容量(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肾脏皮质BV、BF、MTT及PS分别为(23.53±5.71)ml/100g、(454.32±110.90)ml/(min·100g)、(3.62±1.38)S、(63.95±18.85)ml/(min·100g)。肾癌病灶BV、BF、MTT及PS分别为(17.17±8.34)ml/100g,(261.96±175.86)ml/(min·100g)、(7.08±3.42)s、(25.07±13.20)ml/(min·100g)。其中透明细胞癌BV、BF、MTT及PS分别为(17.97±8.30)ml/100g,(279.61±177.02)ml/(min·100g)、(6.85±3.39)S、(25.78±12.94)ml/(min·100g);乳头状癌BV、BF、MTT及PS分别为(4.82±2.93)ml/100g,(52.00±51.77)ml/(min·100g)、(11.74±3.63)s、(11.90±5.12)ml/(min·100g);嫌色细胞癌BV、BF、MTT及PS分别为(14.22±3.21)ml/100g,(158.49±49.79)ml/(min·100g)、(7.26±1.77)s、(23.69±17.41)ml/(min·100g),肾细胞癌BV、BF、PS较正常肾脏皮质减低(P〈0.01),MTT较正常肾皮质增加(P〈0.01)。透明细胞癌BV、BF均较乳头状癌高(P〈0.05),透明细胞癌MTT较乳头状癌低(P〈0.05),透明细胞癌BV、BF均较嫌色细胞癌高(P〈0.05),透明细胞癌BV、BF均较非透明细胞癌高(P〈0.05),余各病理亚型间各参数无差异。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可以直观地反映肾细胞癌与正常肾脏组织的灌注差异,且各病理亚型的血流灌注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