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口甘     
<正> 王某,女,54岁。1979年3月就诊。自觉口甘、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心悸三年余。曾按脾蕴湿热服过芳香化湿药物,久治无效。平日口甜如含蜜糖。按其脉细弱无力,舌红少苔。证属心脾虚,脾失健运。给予归脾丸每日早晚各一丸。3日后再诊,病人口甘减轻,饮食有味。续服归脾丸治疗10天后再诊,口甘消失,食欲增加。时有心悸,睡  相似文献   

2.
甘青蒿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严泽群  胡幼华 《中草药》1993,24(11):567-569,605
从甘青蒿地上部分分得10种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I),a-香树脂醇(Ⅱ),a-香树脂醇醋酸酯(Ⅲ),β-香树脂醇(Ⅳ),β-香树脂醇醋酸酯(V)和愈创木烷型倍半萜酯(Ⅵ-Ⅷ),按烷型倍半萜内酯(Ⅸ)和按烷型倍萜本乡(X)。  相似文献   

3.
甘芍降糖片     
<正> 甘芍降糖片系中药材生甘草、生白芍等配伍制成的全浸膏片。以养阴清热为主,对三阳结热所致的“消渴”病患具有良好的治疗功效。1976年至1978年间,本品曾在上海市华山、中山、红光、金陵等八个医院对120个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初步的观察,结果奏效明显,总有效率为72.5%。1979年起由上海市卫生局统一安排,经上海华  相似文献   

4.
苏战仪  尹显宏 《中药材》2004,27(9):631-632
甘木通Clematis filamentosa Dunn又名丝铁线莲、眼蛇药,为毛茛科常绿攀缘藤本,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台湾、云南、海南等地,以广东、广西居多.广东的信宜、韶关、云浮、肇庆、河源等地有产,主产区在韶关.甘木通喜生于海拔400~1200 m的山地沟谷,常攀缘于其他植物之上.  相似文献   

5.
嗜甘症治验     
嗜甘症治验诸城市中医院(262200)秦玉森患者,男,48岁,1995年12月6日初诊。近3个月喜食甜物,如糖类、蜂蜜、甜糕点等,食用量日趋增多,每餐必食,一餐不食即心烦意乱,情绪易怒,他类食品进之日减,形体却日丰。多医治之,未效。先后数次行血糖、血...  相似文献   

6.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属中医“温疫”范畴。笔者运用麻杏石甘汤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举例如下:某女,15岁。1977年7月10日诊。患者今日中午放学回家,即感头昏、头痛、发热,微  相似文献   

7.
甘草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周彪  万传星 《中草药》2016,47(1):21-25
目的研究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硅胶、凝胶等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核磁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甘草地上部分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S)-3′-(2-hydroxy-3-methylbut-3-enyl)-4′,5,7-trihydroxy-dihydroflavanone(1)、乔松素(2)、sigmoidin B(3)、licoflavanone(4)、6-异戊烯基柚皮素(5)、短叶松素(6)、高良姜素(7)、染料木素(8)、红车轴草素(9)、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10)、芦丁(11)、α,α′-dihydro-3,5,3′-trihydroxy-4′-methoxy-5′-isopentenyl-stilbene(12)。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羟甘草黄烷酮;化合物3、6、7和9是首次从甘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甘茶花Hydrangea macrophylla var. thunbergii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结合理化性质及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甘茶花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紫杉氰糖苷(1)、新绿原酸(2)、3-O-吡喃葡萄糖-4-羟基苯甲醛(3)、茵芋苷(4)、莫诺苷(5)、顺式对羟基香豆酰奎宁酸(6)、绿原酸(7)、7-甲氧基-8-O-吡喃葡萄糖香豆素苷(8)、马钱子苷(9)、反式对羟基肉桂酸(10)、断马钱子苷半缩醛内酯(11)、2- hydroxy-4-(β-D-glucopyranosyloxy)-6-[2-(4-hydroxyphenyl) ethyl]-benzoic acid(12)。结论 化合物12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异绣球苷A,化合物3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1458为首次从绣球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口甘症治验     
<正> 崔某,女,64岁。20天前因感冒身痛自服感冒通、扑热息痛等,用药5天,全身疼痛消失,但出现胃脘部胀满、嗳气、纳差,予胃必治、食母生等药物治疗。用药2天,胃脘部胀满减轻,纳差好转,但自觉口中发甜,无论进何种食物均感甜味。患者为此深感痛苦,又多方求医罔效,故来本院就诊。患者一般情况尚好,舌质淡红,苔薄黄,舌中部稍腻,脉弦滑,  相似文献   

10.
通过病案分析,介绍口甘的证治体会。认为本症病机主要为脾(胃)热,脾阳虚及痰瘀亦能致病;治疗宜辨证论治,泻黄散为常用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11.
伊克昭盟甘草生态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冯全民  成树春 《中药材》1996,19(2):58-62
作者调查了生长在内蒙古伊克昭盟境内的沙地、梁地、滩地三种生境类型甘草Glycyrrhizauralensls Fisch的生态。由于生境类型不同,其甘草形态、生态、生理和性状等方面产生了变化,形成不同的生态型,可为甘草的选种、育种、引种栽培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桂枝-甘草是经方中常用的配伍组合,两者配伍,辛甘化阳,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是著名的经方药对.文章对桂枝与甘草配伍的意义及临床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甘草酸盐制备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甘草酸进行成盐结构修饰,可制得多种甘草酸盐,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制备纯度较高的甘草酸盐可以利用甘草酸单铵盐与相应的无机盐在溶液中发生反应而制得,一般不需精制即可。  相似文献   

14.
<正>平人味觉正常,未进任何饮食之时,口中当无异味。对口中尝有甜味者,《素问·奇病论》有详尽描述:“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睥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  相似文献   

15.
对甘草酸进行成盐结构修饰,可制得多种甘草酸盐,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制备纯度较高的甘草酸盐可以利用甘草酸单铵盐与相应的无机盐在溶液中发生反应而制得,一般不需精制即可.  相似文献   

16.
17.
伊克昭盟甘草群落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永厚  冯全民 《中药材》1996,19(8):384-390
通过样地调查和采挖试验,内蒙古伊克昭盟的甘草群落可划分为12个类型,并对各类群落的利用作出评估。  相似文献   

18.
<正>《尚书·洪范》曰:"稼穑作甘"。甘乃是土之正味,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从土中而生,且含在口中的食物往往是甜的,因此,从"甘"的字往往与"甜"、"美味"有关。甘之本义为味美,我们从《内经》的角度对五味之甘进行论述。1甘为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首先对甘的阴阳属性进行划分,"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1]33甘味属阳,其为中央之味,能灌溉四旁,有向四周运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48岁,2007年12月6日初诊。近3个月喜食甜物,如糖类、蜂蜜、甜糕点等,食用量日趋增多,每餐必食,一餐不食即心烦意乱,情绪易怒,他类食品进之日减,形体却日丰。多医治之,未效。先后数次行血糖、血脂等项化验检查,均无异常发现,因惧怕变生他病而求治我院。自述口中甜腻,晨起口苦,周身困顿,溲黄便秘,舌质红,苔薄黄而腻,脉弦滑。思脾在味为甘,  相似文献   

20.
邵文雪  郭选贤 《河南中医》2019,39(5):661-664
酸甘配伍法的应用不局限于某一具体病变或证候,而是普遍应用于临床各科病证,各系统病变。甘味药与酸味药的药味数选择及剂量应用,要根据具体病证、病情轻重、病程长短而灵活选择,或以酸味为主,或以甘味为主,或二者并重;病至阴虚者常病程已久,药物剂量可增加,同时也要结合患者对药物浓度的耐受力;病及上、中焦,补益肺胃阴津见效较快,深入下焦肝肾则起效延长,且常需注重对其他相兼病机的干预,方可取得良效。临证中,脏腑阴津亏虚之证也常兼夹于其他证候之中,掌握辨证要点,分析细微之处,避免疏忽其中;阴虚与湿热错杂宜辨明孰轻孰重,宣化、疏理、养阴治法灵活运用,多可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