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病理基础以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侵蚀或破裂为主,进一步出现不完成型或完全型闭塞,最终产生血栓~([1-2])。ACS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发病率较高,且病情较为严重~([3])。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可以有效开通患者梗死的相关动脉,取得  相似文献   

2.
正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近年来呈高发势态,其病死率较高,严重危害患者健康,是冠状动脉疾病死亡主要原因之一~([1])。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仍是治疗ACS重要手段。但PCI术后易发生心肌损伤,并发心源性猝死、AMI再发作、支架  相似文献   

3.
<正>1背景1.1急性冠脉综合征及血栓抽吸术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过程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及其诱发血栓的形成是其主要的病理生理基础~([1])。目前该病最主要的治疗手段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但是在PCI的治疗过程中,由于再灌注无复流现象,远端血管栓塞以及其他PCI围手术期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血栓抽吸术(TA)治疗应运而生,TA被认为能够减少远端血管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正>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是猝死的高危人群~([1]),大约2/3的猝死为冠心病所致,一半以上ACS患者的死亡表现为猝死,在该部分人群中,75%~80%患者是由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的~([2])。ACS时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促发因素主要有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等~([1])。ACS急性期即24 h内猝死的发生率最高,主要与冠脉病变程度、电解质紊乱、PCI术后缺血再灌注等因素有关~([3]),但是远期猝死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术后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因子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125例ACS患者为病例组,63例无ACS病史的健康人群为对照组.检测对照组以及病例组PCI术前、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时的血浆内皮素-1(ET-1)、一氧化...  相似文献   

6.
<正>研究~([1-2])表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支架植入后冠状动脉无复流或慢血流现象会影响PCI治疗疗效,并增加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再次AMI发生率及病死率。PCI后无复流及慢血流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明确的病因包括介入治疗中斑块和血栓的脱落与碎裂可能引起远端大量小血管栓塞以及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长正五聚蛋白3(PTX3)、骨保护素(OPG)及同型半胱氨酸(Hcy)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后支架内再次狭窄(ISR)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95例于本院进行PCI术治疗的ACS患者作为ACS组。根据PCI术后6~9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分为ISR组(n=49)和N-ISR组(n=46)。选取60例同期因疑似ACS患者住院并经冠状动脉造影术证实血管狭窄直径<50%、血流正常且临床资料完整者作为对照组。比较ACS组与对照组PTX3、OPG及Hcy的水平;记录所有ACS患者PCI术后发生ISR的情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CS患者PCI术后发生IS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ACS组PTX3、OPG及Hcy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SR组与无N-ISR组年龄、性别、BMI、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血肌酐、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SR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N-ISR组,APTX3、OPG、Hcy水平及吸烟人数高于N-IS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左心室射血分数及高APTX3、OPG、Hcy水平为影响ACS患者PCI术后发生IS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APTX3、OPG、Hcy水平在ACS及术后IRS患者中显著升高,三者均为影响PCI术后发生ISR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可将三者纳入指标检测体系,从而规避ACS患者PCI术后发生ISR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正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动脉粥样化基础上形成的血管堵塞导致的心肌缺血事件,其发病率呈逐渐增高的趋势~([1-2])。临床上,患者一般采用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3-4])。本研究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血清前白蛋白(PA)的变化及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本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  相似文献   

9.
正经皮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一种微创手术,因其创伤小,疗效好,已经成为目前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方法~([1])。急性左心衰竭以肺水肿或心源性休克为主要表现,抢救是否及时、合理与预后密切相关~([2])。PCI术后突发急性心力衰竭的病人病情危及生命,必须紧急救治和治疗,急需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人工辅助心脏度过难关。IABP是一种以左心辅助功能为主的机械性循环装置,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IABP可减轻心脏负荷,减  相似文献   

10.
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AHD)是致死、致残和使患者丧失工作能力、降低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1-2])。冠心病的治疗有基本药物治疗和经桡动脉途径行冠心病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搭桥等~([3])。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由于可以有效地重建血液循环,术后再狭窄率低,而广泛应  相似文献   

11.
<正>脓毒症是感染、创伤、手术等导致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一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如果病情持续进展,可能出现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威胁患者生命~([1])。相关数据~([2])显示,脓毒症是危重病症患者的重要死亡原因之一。研究~([3])发现,血管内皮功能受损是脓毒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他汀类药物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已经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炎症因子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行急诊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3例术后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28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通心络组(35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口服12个月).检测两组治疗前后hs-CRP、IL-6、NO、内皮素-1(ET-1)、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EDF)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通心络组PCI术后的CRP、IL-6浓度与常规治疗组PCI术后同期比较降低(P<0.05).通心络组PCI术后的ET-1浓度与常规治疗组PCI术后同期比较降低、NO和EDF升高(P<0.05).结论 通心络胶囊可降低PCI术后炎症因子的释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PCI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清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PTL2)、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SFRP5)水平预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冠状动脉慢血流(CSF)的价值。方法 选取行PCI的182例AC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PCI术后是否发生CSF分为CSF组42例和血流正常组14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ACS患者PCI术前血清ANGPTL2、SFRP5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CSF组患者PCI术前血清ANGPTL2与SFRP5水平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CS患者PCI术后CSF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ANGPTL2、SFRP5水平对ACS患者PCI术后发生CSF的预测价值。结果 CSF组患者PCI术前血清ANGPTL2水平为(3.48±0.66) ng/mL,高于血流正常组的(2.80±0.51)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SF组患者PCI术前血清SFRP5水平为(14.85±4.04) ng/mL,低于血流正常组的(22.12±4.69) ...  相似文献   

14.
<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血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变化而导致血管腔阻塞或狭窄,造成心肌缺氧、缺血或坏死而诱发的心脏病。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等优势,备受广大患者青睐。然而,介入手术具有一定风险性,给围术期护理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1])。如何采用安全可靠的围术期  相似文献   

15.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在临床广泛开展。在PCI的过程中因球囊扩张、支架植入会对血管壁产生损伤,导致冠状动脉血管炎症反应加重。研究显示PCI术后内皮损伤的程度与介入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显著相关。因此,改善PCI术后的血管内皮功能可以防止或减少PCI术后再狭窄的发生。多个资料显示他汀类药物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服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临床试验及研究已经初步证实P2Y12受体阻滞剂可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本研究探讨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方面作用。方法 选取就诊于我院心内科住院诊治的8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将入选患者按1∶1比率随机分为2组,其中替格瑞洛组(n=40)予以替格瑞洛90 mg, 口服, 每日两次,氯吡格雷组(n=40)予以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 口服, 每日1次。入院后均予以阿司匹林及使用他汀类药物。入院时及治疗1个月后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结果 所有入选患者经药物治疗1个月后,血清NO含量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血清ET-1含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两组经药物治疗1个月后,替格瑞洛组治疗后血清NO含量明显高于氯吡格雷组(P<0.01),而血清ET-1含量明显低于氯吡格雷组(P=0.016)。结论 P2Y12受体阻滞剂有保护经PCI术治疗的ACS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替格瑞洛可有效改善ACS且行PCI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从而促进冠状动脉血管功能的早期恢复,在此方面优于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的发生多与冠状动脉血管粥样硬化有关,尤其是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血栓形成是其重要的病理变化~([1]).近年来,我国急性MI(AMI)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早期应用支架植入术治疗AMI较溶栓治疗效果好,可使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ion related artery,IRA)再通率达90%以上,并可获得更早期、更充分和更为持久的血管通畅~([2]).由于支架植入的同时会损伤局部血管内膜、激活血小板、促进血小板黏附于血管内皮,可能会有利于诱发急性血栓形成,使支架植入术后6个月内血管再狭窄率高达20%~30%~([3]).我们观察CHD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PCI)术对不同时段血小板活化的影响,为介入治疗抗血小板活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广泛应用于治疗心血管病~([1]),在介入过程中或介入后可能会发生一系列并发症。迷走神经反射(vaso vagal reflexes,VVRS)是其中比较容易发生且致命的一种,发病率达3%~5%~([2]),会造成心率过慢、血压过低等症状,进而形成急性血栓,发生休克猝死~([3]),在医学界引起了重视~([4])。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是决定预后的关键。现将引起血管迷走反射的原因和护理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纵向分层应变评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左心室心肌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5例成功接受PCI的ACS患者(PCI组)及25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应用M型、双平面Simpson法、组织多普勒及室壁分层应变分别评价2组左心功能及左心室壁3层心肌运动。结果PCI组左心室壁各层纵向应变及整体纵向应变由心内膜向心外膜逐渐降低,且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心内膜与心外膜间整体纵向应变均存在一定跨壁梯度(△GLS),但PCI组△GLS绝对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CI术后ACS患者左心室壁纵向应变从心内膜向心外膜逐渐减低;纵向分层应变是评价PCI术后ACS患者心肌和左心功能受损的敏感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主要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破裂,导致冠脉不完全或完全闭塞性血栓,从而引发冠脉血流骤然降低,甚至彻底中断所引发的临床综合征,极易致使心脏猝死~([1])。目前,冠状动脉造影(CAG)是ACS诊断的金标准,可以对冠脉的病变范围和狭窄程度给予准确判断,但CAG具有费用昂贵、创伤性以及并发症等缺点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2])。常规心电图(ECG)一般只能将受检者的静息状态及时间较短的一段心电变化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