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 通过观察急性胰腺炎(acrte pancreatits,AP)在腹膜后间隙内扩散的CT表现提出肾筋膜减压平面并确定其范围.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61例AP患者的CT增强表现,着重观察AP在腹膜后扩散的CT表现,并分析其与肾筋膜减压平面的关系.结果 61例中,累及肾旁前间隙达113个,肾前筋膜间平面109个,锥侧筋膜间平面63个,肾后筋膜间平面29个,肾旁后间隙15个,肾周间隙81个.肾筋膜间平面包括肾前筋膜间平面、锥侧筋膜间平面以及肾后筋膜间平面,AP累及肾筋膜间平面的CT表现为肾筋膜增厚、模糊、边缘毛糙,中间可见"弧"形或"新月"形液体密度积聚区,肾筋膜间平面间相互交通.肾周间隙受累主要表现为桥隔增厚、边界模糊,桥隔水肿增厚呈条索影,桥隔积液或蜂窝组织炎表现为液体或软组织样密度,桥隔旁脂肪密度增高、呈"毛玻璃"样.结论 AP在腹膜后扩散通道清楚显示了肾筋膜减压平面形态;肾筋膜减压平面包括肾筋膜间平面和桥隔平面.  相似文献   

2.
急性胰腺炎累及肾旁后间隙的螺旋CT表现及其解剖基础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累及肾旁后间隙(PPS)的螺旋CT表现及其解剖基础。方法回顾分析87例连续AP病例螺旋CT增强表现,着重观察:PPS受累的CT特征及其转归情况;PPS受累与肾后筋膜及锥侧筋膜的关系。结果PPS总的受累率为47%(41/87)。从PPS受累的CT形态看,发生率为:A级53%(46/87),B级24%(21/87),C级23%(20/87)。从PPS受累的纵向范围看,发生率为:0级53%(46/87),Ⅰ级22%(19/87),Ⅱ级25%(22/87)。PPS内出现的积液直接与同侧肾旁前间隙或肾后筋膜间的积液相连。随访中,3例PPS内的假性囊肿在肾圆锥下方与肾旁前间隙内假性囊肿相通。结论AP累及PPS时,轻者CT表现为PPS内脂肪水肿,重者可见蜂窝织炎或积液。AP产生的肾旁前间隙积液可沿3条路径进入PPS。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急性胰腺炎所致的肾前筋膜间平面(retromesenteric plane,RMP)积液的CT表现。方法收集39例急性胰腺炎致RMP积液的患者的CT和临床资料,结合RMP的解剖回顾性分析双侧RMP积液情况。结果 1左侧和右侧RMP积液分别为28例和38例;双侧RMP积液27例;239例中,24例显示双侧RMP均为单层积液,表现为肾前筋膜内厚薄不一的梭形或弧形液体密度影,其走行方向与增厚的肾前筋膜相一致;315例显示RMP积液呈多层状,表现为肾前筋膜内走行与增厚的肾前筋膜一致的多层的厚薄不一的梭形或弧形液体密度影;层状积液相互交叉或部分融合,之间可见脂肪间隙。15例中,左侧RMP显示多层积液2例,右侧RMP显示多层积液5例,双侧RMP多层积液8例。结论 CT可良好显示急性胰腺炎时肾前筋膜间平面积液的解剖细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左侧肾前筋膜间平面的CT解剖学特点。方法 :对1具尸体标本的左侧肾前筋膜行单纯断层解剖学研究。对3具尸体标本行左侧肾旁前间隙乳胶灌注,并制作断面标本;其中1具在制作断面标本前行CT扫描。将CT图像及断面标本进行对照观察,记录灌注剂在肾旁前间隙和肾前筋膜间平面内的弥散情况。结果:1具尸体标本的单纯断层解剖学研究表明,左侧肾前筋膜为多层膜状结构,其间存在潜在间隙。3具灌注标本中,肾旁前间隙的灌注剂进入左侧肾前筋膜间平面内。其中,1具轴位断层标本,灌注剂仅进入左侧肾前筋膜间平面,边界清晰;1具轴位断层标本中,灌注剂进入左侧肾前筋膜间平面并蔓延至桥隔内,向内侧蔓延至中线大血管周围,向外侧蔓延至侧锥筋膜和肾后筋膜内;1具矢状位断面标本,灌注剂进入左侧肾前筋膜间平面并蔓延至桥隔内,向后进入肾后筋膜内,向下进入锥下间隙内。结论:左侧肾前筋膜为多层膜状结构,其间有潜在间隙即肾前筋膜间平面。肾旁前间隙急剧增多的液体可进入左侧肾前筋膜间平面,并可蔓延至桥隔、侧锥筋膜、肾后筋膜和锥下间隙内。  相似文献   

5.
肾周间隙断层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涛  张凡  郭东阳 《西南军医》2004,6(1):39-39
肾筋膜是划分腹膜后间隙的重要结构。Meyers等[1] 首次提出了肾旁前、肾周、肾旁后间隙的腹膜后间隙解剖划分。文献中有关肾筋膜前、后层的纵向延伸和附着比较清楚和一致。一般认为肾筋膜前、后层在肾上腺上方融合后续连于膈下筋膜,肾周间隙的上方是关闭的;肾筋膜前层和后层向下与部分腰肌筋膜结合形成倒置的筋膜锥,筋膜锥尖达髂嵴平面以下,向髂窝开放。肾筋膜前、后层的横向延伸和附着则存在很大分歧和争议。本文通过文献复习,以期进一步了解肾筋膜的横向延伸和附着及其临床意义。杨开清等[2 ] 认为肾旁前间隙位于腹后壁腹膜与肾前筋膜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前筋膜间平面的解剖及其内侧通连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CT扫描资料和临床资料完整的40例重症胰腺炎病例,均经临床、实验室检查或手术病理确诊。着重观察左侧肾前筋膜内积液情况和左右两侧的通连关系。结果(1)左侧肾前筋膜内积液28例,右侧肾前筋膜内积液17例;其中双侧肾前筋膜内积液16例。(2)28例左侧肾前筋膜内积液中,积液主要位于内侧者7例,积液主要位于外侧者1例。左侧肾前筋膜内积液与降结肠系膜血管分界清晰者19例。(3)8例显示在肾脏下方层面,双侧肾前筋膜通过中线相互通连,其中2例显示肾前筋膜内积液相互通连。(4)胰周积液进入肾前筋膜内主要通过筋膜的薄弱处或渗入的方式,部分病例为直接破坏筋膜进入筋膜内。结论肾前筋膜内存在筋膜间平面。部分个体中,两侧肾前筋膜间平面在肾脏下方平面相互通连。  相似文献   

7.
肾筋膜减压平面在腹膜后病变CT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进一步探讨肾筋膜减压平面的解剖及其在腹膜后病变CT诊断中的应用。资料与方法 搜集37例腹膜后病变病例,其中急性胰腺炎23例,肾及肾周病变14例。均采用CT扫描。结果 所有病例在CT上均可见不同程度和范围的肾筋膜和桥隔增厚。结论 将肾筋膜减压平面分为肾前筋膜前平面、肾前筋膜后平面、桥隔旁平面、肾后筋膜前平面及肾后筋膜后平面有助于加深对腹膜后病变CT表现的理解和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急性胰腺炎扩散至肾周间隙的螺旋CT表现及其解剖基础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扩散至肾周间隙的螺旋CT表现及其解剖学基础。方法回顾分析87例连续AP病例的螺旋CT增强扫描表现,着重观察肾周间隙是否受累以及其CT特征,并进行CT分级评分,观察肾周间隙受累与肾筋膜的毗邻关系。结果肾周间隙总的受累率为75%(65/87),其中B级50%(44/87),C级25%(21/87)。本组轻症AP24例,其中9例出现了肾周间隙受累;63例重症AP,56例出现了肾周间隙受累。肾周间隙内出现的水肿或积液通过肾周间隙内的桥隔与同侧水肿或积液的肾筋膜相连。结论AP累及肾周间隙时,轻者CT表现为肾周间隙内桥隔或脂肪水肿,重者可见蜂窝组织炎或积液。AP所致的炎性水肿或积液主要通过肾周间隙内的桥隔扩散或者破坏肾筋膜而进入肾周间隙。  相似文献   

9.
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及其临床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婉军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12):1307-1308
目的:分析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重点观察胰腺的受累情况,胰周及腹膜后间隙,特别是肾前筋膜的受累情况。结果:100例患者CT表现胰腺肿胀,胰周边界不清,结构不完整,实质内点状、小片状低密度区,胰管扩张,肾前筋膜受侵,尤其是左侧肾前筋膜。结论:CT检查对胰腺炎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通过急性胰腺炎的CT严重程度指数(CTSI)的评判,对临床的治疗及预后可提供真实而客观依据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成人肾后筋膜解剖分层的CT特点.方法 收集85例急性胰腺炎(AP)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观察和分析CT图像上成人的肾后筋膜有无分层及其解剖分型.结果 (1)23例患者的左侧肾后筋膜显示分层,9例患者的右侧肾后筋膜显示分层,8例患者的双侧肾后筋膜均显示有分层;(2)肾后筋膜分层表现为:肾后筋膜全程分层以及单纯肾后筋膜外侧部分分层,其中左侧肾后筋膜全程分层者6例,单纯外侧分层者17例;右侧肾后筋膜全程分层者4例,单纯外侧分层者5例,双侧肾后筋膜全程分层者4例,单纯外侧分层者4例.结论 CT可显示肾后筋膜的解剖分层;肾后筋膜解剖分层分为2种类型,且双侧可不对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腹膜后隙的CT炎性浸润程度与临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18例急性胰腺炎CT表现,观察腹膜后隙的炎性浸润程度,与急性胰腺炎临床严重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18例中,98例不同程度累及腹膜后隙,阳性率83.1%(98/118),肾旁前间隙、肾周『日J隙、肾旁后间隙总的受累率分别为83.1%(98/118)、62.7%(74/118)、31.4%(37/118).其中轻症急性胰腺炎44例,主要累及肾旁前间隙,腹膜后隙炎性浸润程度以0级和Ⅰ级为主,分别占45.5%(20/44)和47.7%(21/44);重.型急性胰腺炎33例,同时累及肾旁前间隙和肾周间隙,炎性浸润程度以Ⅱ级为主,占78.8%(26/33);重2型急性胰腺炎41例,同时累及肾旁前间隙、.肾周间隙和肾旁后间隙,炎性浸润程度均在Ⅱ级以上,并以Ⅲ级为主,占80.5%(33/41).腹膜后隙的炎性浸润程度与临床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7797,P=0.000).结论 腹膜后隙的CT炎性浸润程度,特别是肾旁后间隙的受累往往反映了急性胰腺炎的临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2.
肾周间隙积液的CT表现及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结合肾周间隙的解剖学基础分析肾周间隙积液的CT表现。材料和方法:观察59例肾周间隙积液的分布及CT表现。结果:肾周间隙积液CT表现:肾窦水肿,肾被膜下积液,肾周间隙内桥隔增厚,肾周间隙脂肪层内斑片状影,肾被膜及肾前、肾后筋膜增厚,部分同时有圆锥侧筋膜增厚肿胀。右侧肾周间隙积液向上可至肝裸区。结论:CT能够清楚显示肾周间隙积液和肾筋膜的分隔作用,了解这些解剖结构,可合理地解释影像学征象及了解疾病扩展途径,为泌尿外科及介入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急性尿路梗阻性肾周炎的影像学特征和解剖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尿路梗阻性肾周炎的影像学特征、解剖以及病理生理基础,加深对该病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34例梗阻性肾炎CTU影像表现,着重观察肾周筋膜毗邻关系和肾周间隙的受累情况及其CT分级.结果:134例梗阻性肾炎中,左侧结石72例,占53.7%,右侧结石55例,占41%,两侧结石7例,占5.3%.肾周筋膜增厚6例,渗出或积液在肾旁前间隙46例,肾周间隙97例,肾旁后间隙54例.肾周受累的CT分级:A级4.5%(6/134).B级17.2%(23/134),C级78.4%(105/134).结论:熟悉腹膜后间隙的解剖结构,掌握梗阻性肾周炎病理情况下影像学表现,可以预测病变扩散途径和渗出程度,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腹膜后间隙是指后腹膜与腹横筋膜之间的解剖间隙及其解剖结构的总称。对腹膜后间隙的解剖描述 ,过去教科书里将它简单地分为肾圆锥和肾旁脂肪体。 194 1年Congdon等[1] 从尸体解剖中发现 ,腹膜后间隙在肾周间隙的前、后均可能存在潜在的另外间隙。 1972年Meyers[2 ] 利用尸体断面解剖和间隙灌注对比剂后行X线摄影 ,证实了Congdon等的发现 ,并将腹膜后间隙分为三个明确的解剖间隙 ,即肾周间隙、肾旁前间隙、肾旁后间隙。其中 ,肾周间隙由肾脏前方的肾前筋膜和后方的肾后筋膜所限制 ,两层筋膜在外侧融合成圆锥侧筋膜 ,后者向前外侧伸延 ,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腹膜后间隙受累的CT表现与临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AP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按照亚特兰大AP临床分类标准及AP腹膜后间隙扩散CT表现范围分级评分.分析腹膜后间隙扩散CT表现范围分级评分与临床严重程度分级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76例中,肾旁前间隙、肾周间隙及肾旁后间隙受累发生率分别是49%(37/76)、25%(19/76)及26%(20/76).轻症AP 26例,其中肾旁前间隙受累19例,肾周间隙受累6例,肾旁后间隙受累1例;重症AP 50例,其中肾旁前间隙受累18例,肾周间隙受累13例,肾旁后间隙受累19例.腹膜后间隙扩散CT表现范围分级评分与临床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547,P=0.000).结论 AP腹膜后间隙扩散CT表现范围分级评分与临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影像学检查能够为AP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急性胰腺炎并发症的CT表现,并分析其解剖基础。材料和方法收集经临床证实的120例急性胰腺炎病例的CT资料,观察其并发症的CT表现,分析其解剖基础。结果:CT显示并发症为腹膜后和腹腔积液,肝、肿、肾、胃、肺等脏器损害及亚腹膜间隙受累。结论:急性胰腺炎并发症主要为多间隙积液及箩脏器受累。积液的分布与腹腔、腹膜后间隙的解剖结构及其相互通连情况密切相关,亚腹膜间隙是病变扩散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急性胰腺炎侵及胃裸区的CT表现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 (acutepancreatitis ,AP)胃裸区受累CT表现特征 ,与毗邻结构受累的关系。材料和方法 :对15 8例AP患者行螺旋CT增强或平扫 ,观察胃裸区受累CT表现特征和受累发生率 ,与毗邻结构受累的关系。结果 :胃裸区受累发生率为 75 .9% ,表现为小点条状、小斑片状到片团状软组织密度影或伴积液。胃裸区内病变向下直接与肾旁前间隙内的胰腺周围间隙相连续 ;向左、向上与左膈下潜在脂肪间隙相连续。结论 :AP时胃裸区易受累 ,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炎性改变。胃裸区向下直接与肾旁前间隙内的胰腺周围间隙相通连 ;向左、向上与左膈下潜在脂肪间隙相通连。  相似文献   

18.
肾区的炎症性病变种类较多。本文仅就化脓性病变的影象诊断做一综述。肾区解剖肾区位于壁层腹膜后与后腹壁内筋膜之间,解剖学上可划分为3个空隙,即前肾旁间隙、肾周围间隙与后肾旁间隙。前肾旁间隙的前缘为壁层腹膜的后面,后缘为肾前筋膜,外侧腹圆锥筋膜,向内跨越中线。该间隙内有升、降结肠、十二指肠、胰腺等。在胰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cute panereatitis,AP)累及肾周间隙(perirenal space,PS)的CT表现及其在临床严重程度分型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00年12月。2008年8月经CT检查并临床或手术证实的AP528例,分析PS受累89例CT表现,并分析其与临床严重程度分型对照关系。结果:重症AP受累率49.1%(81/165)明显高于轻症2.2%(8/363)(P〈0.01),PS受累CT表现为桥隔增粗模糊(85例),肾周脂肪间隙磨玻璃样改变(49例),积液(37例),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9例),积液和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仅出现于重症AP。若以PS受累作为重症AP筛选标准,则敏感性49.1%(81/165),特异性97.8%(355/363),准确性82.6%(436/528)。结论:CT能准确显示AP肾周间隙受累情况,PS积液和软组织密度影为重症AP特征性表现,PS受累CT表现在临床AP严重程度分型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多层螺旋CT对健康成人肾周间隙及肾筋膜的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娜  刘荣波  孔维芳   《放射学实践》2011,26(8):861-865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对正常成人肾筋膜和肾周间隙的观察和测量,探讨多层螺旋CT显示肾筋膜的附着及通连情况。方法:搜集在我院接受腹部CT增强扫描检查的健康成人资料97例,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对肾周间隙行多平面三维重组,测定肾筋膜的厚度,并观察肾筋膜的显示率以及肾筋膜向上和向下的通连情况。结果:肾筋膜在肾脏上、下极之间的显示率为100%,且双侧肾筋膜在MPR图像上的显示率大于轴面图像。左、右侧肾筋膜厚度分别为(0.13±0.02)cm和(0.12±0.02)cm,不同性别及年龄组别间筋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发现肾筋膜的附着及肾周间隙的通连情况具有不同类型:①双侧肾前、后筋膜向下融合,融合点位于髂前上棘以上2 cm至髂前上棘以下2 cm之间,并且由外而内逐渐降低,本组有95例,占97.9%;②双侧肾前、后筋膜向下间断融合,本组有2例,占2.1%。结论:多层螺旋CT及图像三维重建能较好的显示肾筋膜及其附着和肾周间隙的通连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