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患者术后放射治疗的存活、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3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96例脑胶质瘤术后放射治疗患者,随访2~63个月,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及生存时间,Log-rank法做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因素(P<0.05)采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组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8.7%、68.5%、48.9%,生存时间中位数为37.51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放射治疗前卡氏功能状态(KPS)评分、年龄、病理分级及手术切除程度是影响胶质瘤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放射治疗前KPS评分、手术切除程度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年龄>40岁、放射治疗前KPS评分>70分、手术全切可提高脑胶质瘤术后放射治疗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3D打印共面模板在胰腺癌^(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行3D打印共面模板引导胰腺癌^(125)I粒子植入治疗患者10例。术前根据CT扫描结果和治疗计划系统,制备3D打印共面模板,术中在该模板引导下进行穿刺和植入粒子,术后对剂量学参数进行验证。观察治疗前后90%靶区体积的剂量(D90)、90%处方剂量的靶区体积(V90)、100%处方剂量的靶区体积(V100)、150%处方剂量的靶区体积(V150)。评估3D打印共面模板引导下胰腺癌^(125)I粒子植入穿刺定位的成功率,治疗后剂量学参数与术前计划的吻合度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0例胰腺癌患者在共面模板引导下均成功穿刺和植入^(125)I粒子。术后剂量学参数D90符合术前计划,治疗前后D90差异较小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90、V100和V150分别为(94.3±2.4)%、(90.4±4.1)%和(62.1±13.4)%,符合治疗剂量学要求。1例患者术后出现局部血肿。结论 3D打印共面模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引导工具,有助于胰腺癌^(125)I粒子精准植入,可使术后剂量参数符合术前计划要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周边剂量相同时不同活度125I粒子植入后不同时间点肿瘤吸收剂量的差异.方法 利用计算机三维治疗计划系统(3D-TPS)勾画出边长3.5 cm正方体模拟肿瘤,分别载入125I粒子0.8 mCi(A组)、0.3 mCi(B组)并周边分布,处方剂量145 Gy,得出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及100%靶体积吸收剂量(D100)、90%靶体积吸收剂量(D90)、150%处方剂量覆盖的体积占靶体积百分比(V150)、90%处方剂量覆盖的体积占靶体积百分比(V90)、最高剂量点等指标.根据125I粒子衰变规律公式,分别计算A、B组粒子植入后1、2、3、4、5、6个月时粒子活度,计算两组粒子植入后各时间点肿瘤实际吸收剂量,比较两组各时间点肿瘤实际吸收剂量、D100、D90、V150 V90最高剂量点等指标.结果 A组、B组粒子植入后1、2、3、4、5、6个月时肿瘤实际吸收剂量均值相同,均为(81.43±46.20) Gy;D100分别为(49.14±34.65) Gy、(38.86±27.43) 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D90均为(64.57±46.20) Gy;V150分别为(7.96±8.62)%、(7.58±10.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8);V90分别为(25.83±35.76)%、(26.16±35.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6);最高剂量点分别为(798.29±568.07) Gy、(359.29±256.36) 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结论 周边剂量相同时125I粒子植入后不同时间点肿瘤吸收剂量相同,粒子活度对肿瘤吸收剂量速率无影响,高活度组粒子靶区内最高剂量点明显高于低活度组,高剂量区持续时间较长于低活度组.  相似文献   

4.
脑胶质瘤靶区的功能定位包括肿瘤本身的功能成像(如代谢、血流灌注等)及放射线对靶区及邻近靶区脑功能(语言、运动、认知等)的潜在影响,靶区功能定位是放疗计划中十分重要的问题。随着功能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波谱及磁共振灌注、扩散成像临床研究的深入,它们在胶质瘤放疗靶区的功能定位逐渐推广,放疗靶区剂量的提高,最大程度地保护了靶区周围的正常脑功能,可进一步改善脑胶质瘤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的初步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18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患者共20个病灶,应用近距离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治疗计划,粒子活度1.11×107~2.96×107 Bq(0.3~0.8 mCi),处方剂量60~110 Gy,CT引导下经皮、经肝植入粒子,术后验证D90(90%靶体积接受的剂量)53~107 Gy,评价患者临床受益反应(CBR)、2个月局部控制率、1年生存率,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随访时间2~15个月,中位时间5个月;1年生存率22.2%。临床受益率72.2%,有效率70%,2个月局部控制率90%;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近期疗效好,创伤小、并发症少,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间质近距离治疗对复发性恶性胶质瘤是一有效手段,但在治疗原发性(新诊断)病例的报道不多。作者报道加州大学1982~1990年用~(125)I间质植入治疗88例符合下列标准的恶性胶质瘤:①位于幕上单个边界清楚的病灶,最大直径<6cm。②无胼胝体、脑干或脑室管膜下区侵犯。③已行手术与外照射。④无进行性病变证据。56例为多形性成胶质瘤(GM),32例为间变性胶质瘤(AG),男性56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44岁,KPS评分90~100,多数作了次全切或全切。术后平均3.4周开始外照射,剂量GM为4600~7680cGy(中数5950),AG为4000~6120cGy(中数5940)。多数病例大于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并评价儿少期头颈部交界性肿瘤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方案的靶区与剂量设计。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就诊经单纯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治疗或联合手术治疗的儿少期交界性肿瘤患者11例, 以大体肿瘤靶区外扩0.5~1.0 cm为计划靶区, 处方剂量80~120 Gy, 活度为18.5 MBq, 全麻下按治疗计划将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靶区。术后进行随访, 记录疗效及不良反应。评析粒子植入前、后剂量学参数以及局部控制率、客观缓解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11例儿少期患者粒子植入前、后剂量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3~131个月, 中位时间48个月。局部控制率100%, 完全缓解率71.4%, 客观缓解率100%, 急性不良反应率81.8%。结论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儿少期头颈部交界瘤, 在合理的靶区及剂量设计下, 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较低, 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TPS系统术中实时剂量优化在~(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肺癌中的指导价值。方法对2017年6月~2017年12月间26例行~(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的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26例患者均行TPS术前计划及术后验证,其中12例增加术中实时计划,实时进行剂量优化(A组),其余14例未行术中实时计划(B组),对比术前计划布针植入粒子,并分析两组病例剂量学评价指标的差异。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DVH图所示D90、m PD、V90、V100、V150,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组内术前及术后计划D90和m PD差异。结果 A组手术前后D90和m P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手术前后D90和m 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中实时剂量优化能确保术后剂量学分布更加合理,对肺癌~(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的规范化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最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高级别胶质瘤预后评价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9月~2015年7月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31例,治疗前行常规MRI、增强扫描及弥散张量成像(DTI),测量肿瘤实体区最小ADC值,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术前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临床表现,通过电话及门诊随访生存状况,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 13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患者中7例复发,18例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全部复发。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最小ADC值、病理级别、年龄、术前KPS评分、术前是否有癫痫症状是影响PF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其中最小ADC值0.5×10~(-3)mm~2/s患者的PFS明显高于最小ADC值0.5×10~(-3)mm~2/s者。结论最小ADC值、病理级别、年龄、术前KPS评分及术前是否有癫痫症状可能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预后因素,其中最小ADC值0.5×10~(-3)mm~2/s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25I粒子植入治疗复发转移鳞癌术后2个月动态剂量评价时靶区体积缩小对剂量学参数及疗效、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11月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复发转移鳞癌患者31例,粒子活度0.5~0.8 mCi,处方剂量100~120 Gy。按术后2个月体积缩小百分比分为小于20%(A组)、20%~40%(B组)、大于40%(C组)。观察D90(90%靶体积接受的剂量)、V90(90%处方剂量覆盖的体积占靶体积的百分比)、V100、V150变化,及疗效、并发症。结果A、B两组各剂量学参数较术后即刻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V90、V100、V150较术后即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90较术后即刻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各剂量学参数差值百分比均大于A、B组(P<0.05)。A、B、C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0%、100%、100%,有效率为0、20%、54.5%;三组均未观察到并发症。结论术后2个月肿瘤缩小速度大于40%,疗效更好,但可能出现局部高剂量区,若邻近重要组织器官,存在并发症风险;当小于20%时,靶区内剂量分布不均匀,可能剂量不足,有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治疗计划系统(TPS)术中实时计划对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腹膜后淋巴结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的20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患者的相关资料,其中10例行TPS术中实时计划指导(A组),10例未行TPS术中实时计划指导(B组),两组患者均行术前计划及术后质量验证。比较A、B两组手术前后90%靶体积的最小吸收剂量(D90)误差百分比、90%处方剂量覆盖的体积占靶体积的百分比(V90)误差百分比、100%处方剂量覆盖的体积占靶体积的百分比(V100)误差百分比、150%处方剂量覆盖的体积占靶体积的百分比(V150)误差百分比的差异。结果 A组手术前后的D90、V90、V100、V150的误差百分比分别为(-1.30±6.80)Gy、(-0.60±2.10)%、(-0.47±2.70)%、(89.60±282.00)%;B组手术前后的D90、V90、V100、V150的误差百分比分别为(-9.33±46.00)Gy、(11.50±13.70)%、(-13.40±15.90)%、(10.37±2.00)%。两组各参数相比较,其中D90、V90、V100误差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150的误差百分比无统计学差异(P=0.247)。结论术中实时计划指导可显著提高粒子植入前后靶区剂量的一致性,使剂量分布更加合理,对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的规范化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脑胶质瘤靶区的功能定位包括肿瘤本身的功能成像(如代谢、血流灌注等)及放射线对靶区及邻近靶区脑功能(语言、运动、认知等)的潜在影响,靶区功能定位是放疗计划中十分重要的问题。随着功能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波谱及磁共振灌注、扩散成像临床研究的深入,它们在胶质瘤放疗靶区的功能定位逐渐推广,放疗靶区剂量的提高,最大程度地保护了靶区周围的正常脑功能,可进一步改善脑胶质瘤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测量并计算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舌下腺恶性肿瘤的放射剂量在口底靶区及靶区周缘黏膜、颌骨、皮肤等组织器官的分布,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利用仿生物人体模型进行实验,分别使用活度为29.6、25.9 MBq/粒的125I放射性粒子31粒,处方剂量(即周缘匹配剂量)120 Gy,模拟对单侧舌下腺恶性肿瘤进行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疗,采用热释光剂量计测量并计算口底靶区及周围组织器官的剂量值,采用辐射自显影胶片绘制剂量分布曲线.结果 靶区中心剂量达到390~500 Gy,靶区边缘剂量达到160~480 Gy,靶区边缘外1 cm剂量达到90~170 Gy.皮肤的接受剂量为25~81 Gy,下颌骨靶区外的接受剂量为7.9~67 Gy.靶区内剂量分布无明显冷区.结论 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口底区舌下腺恶性肿瘤,可以达到有效的靶区内治疗剂量分布.对周围组织的放射剂量在安全限值以下.对下颌骨的放射剂量较小,减少了放射性骨损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在实时针道计划下携带125I粒子的可降解导管植入和徒手粒子植入后靶区各项剂量学参数的差异。方法本实验模拟病灶42个,分为徒手组21个和导管组21个。根据治疗计划系统进行粒子植入。分别记录术前、术后的最小剂量(Dmin)、最大剂量(Dmax)、平均剂量(Dmean)、适形指数(CI)、靶外体积指数(EI)、均匀性指数(HI)、覆盖90%靶体积的剂量(D90)、90%处方剂量覆盖靶体积的百分比(V90)。通过Bland-Altman法分析术前、术后剂量参数的一致性,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经Bland-Altman法分析,两组术前、术后大部分参数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仅徒手组Dmin和V90的一致性欠佳。但是导管组在Dmax(Z=-3.824,P<0.005)、CI(Z=-1.962,P<0.005)、HI(Z=-2.352,P<0.005)、D90(Z=-2.453,P<0.005)、V90(Z=-2.845,P<0.005)的参数误差范围更小。结论实时针道计划下携带125I粒子的可降解导管植入术前、术后剂量学参数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剂量参数值误差范围更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3D打印个体化模板联合CT引导~(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肺癌的医护配合流程。方法 2015年12月~2016年6月,采用3D打印个体化模板联合CT引导~(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肺癌患者10例,治疗过程采取医护合作的方式,术前给予充分准备、术中医护明确分工、密切配合、术后加强并发症的护理观察处理。结果 10例3D打印个体化模板引导~(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肺癌手术均顺利完成,出现的并发症包括2例气胸(其中1例粒子移位)、3例少量咯血伴血压升高,经过处理均得到缓解,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3D打印个体化模板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肺癌是一项新技术,完善的医护配合流程可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和并发症的有效处理,保证患者的安全,实现精准粒子植入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桌面级3D打印机设计打印聚乳酸(PLA)肺癌放射性粒子植入导板,比较该植入导板引导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验证剂量与术前计划剂量的差异、验证剂量的准确性,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呼吸与危重症学科确诊的实施放射性粒子植入的10例肺癌患者,按照标准流程进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手术,采用桌面级3D打印机打印的PLA导板做引导,观察手术前后90%靶体积的最小吸收剂量(D90)、90%处方剂量覆盖的体积占靶体积的百分比(V90、V100、V150)及粒子数量有无差异。结果 10例肺癌患者术中复位良好,PLA手术导板有效地指导了肺癌放射性粒子植入手术;术前计划D90、V90、V100、V150及粒子数量分别为(12 598±1 084) cGy、(92.9±1.5)%、(89.5±1.0)%、(58.6±1.6)%、(94±53)颗,术后验证D90、V90、V100、V150及粒子数量分别为(12 629±1 538) cGy、(93.6±1.3)%、(88.9±1.7)%、(59.8±2.0)%、(94±54)颗,各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桌面级3D打印机打印的PLA肺癌放射性粒子植入导板能够有效地指导肺癌放射性粒子植入手术,较好地实现术前TPS治疗计划,满足临床肺癌放射性粒子导板引导植入手术需求。  相似文献   

17.
CT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剂量学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125I粒子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进行剂量学验证。方法 37例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由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通过CT引导植入^125I粒子,并行验证。定期进行复查。结果 除2例无效外,10例患者的病灶消失,25例明显缩小;瘤体的平均吸收剂量为150.5Gy,匹配周缘吸收剂量(DMP)为86.6Gy,靶区90%体积的吸收剂量(D90)为92.4Gy,D90〉DMP。结论 ^125I粒子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腮腺癌术后125I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靶区的确定方法。方法 2002年10月至2006年11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31例腮腺癌患者,男女比例14 ∶17,平均年龄38.2岁,肿瘤有包膜外浸润并与面神经关系密切(黏连或神经侵犯),采用保留面神经的肿瘤及腺体切除术,术后行125I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匹配周缘剂量60 Gy。治疗前后行薄层螺旋CT扫描以制定治疗计划和质量验证,以腮腺周围骨性结构和肌组织为参照确定计划靶区和临床靶区,并比较治疗前后靶体积、靶区D90值的差异,同时计算粒子植入后颌骨、中耳D90值以及脊髓最大接受剂量。结果 125I粒子治疗前后靶体积、靶区D90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粒子植入后靶区D90值均大于匹配周缘剂量。本组病例随访时间3~7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根据目前随访结果,采用本方法确定125I粒子腮腺区组织间近距离治疗靶区,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术中实时剂量学优化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脑胶质瘤手术中价值。方法对8例患有恶性脑胶质瘤并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计划和术后计划的验证,还要在术中进行了实时剂量学优化,对比分析两组病例剂量学评价指标的差异。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DVH图所示D90、m PD、PD、V90、V100、V150、V200、CI、EI、HI,比较组内术前及术后计划D90和m PD差异,同时对组间术后计划PD、V90、V100、V150、V200、CI、EI、HI进行比较,了解有无差别。其中,组内差异采用的统计学方法为配对t检验,组间差异的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A组手术前后D90和m 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手术前后D90和m P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后V90、V100、CI、EI和H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后PD、V150和V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中实时剂量学优化能够保证术前计划相对准确的实施,从而确保术后剂量学分布的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CT引导下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的临床疗效及125I粒子植入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动态水平.方法 对21例不能手术切除的晚期胰腺癌患者施行CT引导下植入125I 放射性粒子.采用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重建胰腺肿瘤的三维立体图像,计算出125I粒子植入的数量和剂量分布率,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将125I粒子植入胰腺肿瘤内.并用放射免疫方法 测定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前后的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50的浓度.结果治疗后随访1~24个月.全组中位生存时间10个月.125I 粒子植入1月后,胰腺癌患者血清中CEA、CA19-9、CA50等肿瘤标志物水平与植入前比较有明显变化(P<0.05).在CA19-9测定结果中,病情进展与植入前,病情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及病情稳定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T引导下植入125I 放射性粒子治疗胰腺癌,临床近期疗效确切,是一种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