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急性糜烂性胃炎也称出血性胃炎、急性胃黏膜病变,在胃镜下可见胃黏膜糜烂和出血。组织学上通常可见胃黏膜急性炎症。其常见的病因有应激、NSAIDs的应用、酒精、创伤和物理因素、十二指肠-胃反流及胃黏膜血液循环障碍等[1]。由于急性糜烂性胃炎常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对患者生命构成严重威胁,因此一旦确诊必须给予规范治疗。奥美拉唑(omeprazole)作为一种防治消化性溃疡和胃食管反流病(GERD)等疾病的  相似文献   

2.
<正>疣状胃炎(Verrucosa gastritis,VG)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胃炎,也称痘疹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其特征为胃黏膜出现多个丘疹样隆起,顶部中央呈脐样凹陷,凹陷处伴或不伴糜烂,隆起周围多见红晕,以胃窦部多见[1]。疣状胃炎尤其是伴有不典型增生有  相似文献   

3.
<正>隆起糜烂性胃炎(raised erosive gastritis,REG)[1-2]是指胃黏膜表面以很多结节状痘疹状突起为特征的一种慢性糜烂性胃炎,又称疣状胃炎、痘疹样胃炎、章鱼吸盘状胃炎等,好发于胃窦部,其次  相似文献   

4.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炎性变化仅局限于胃黏膜层的病变,临床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充血、水肿,或伴有渗出物,部分患者有糜烂和出血倾向[1]。不积极治疗者可进一步发展成为萎缩性胃炎,甚至癌变,现代医学主要以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以及对症治疗为主[2]。近年来,我科采用自拟的沙参麦冬汤对56例胃阴不足型浅表性胃炎进行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胃镜检查为胃黏膜出血、水肿及点状出血与糜烂,或伴有黄白色黏液性渗出物。西医治疗多为对症治疗,如保护胃黏膜、减少胃酸分泌、促进胃肠蠕动、抑制幽门螺杆菌感染等,但效果不甚理想,且易复发。中医学将其归于"胃痛"、"痞证"、"反胃"、"呕吐"的范围。笔者临床中采用平胃散合四逆散加味冶疗,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乙醇是饮用酒和酒精饮料的主要成分,因其具有脂溶性,故易导致胃黏膜的损伤。酗酒可引起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长期饮酒可导致胃功能紊乱、慢性萎缩性胃炎。高浓度乙醇可通过直接侵蚀作用造成胃黏膜损伤。乙醇经胃首过代谢转换成乙醛,其局部毒性作用可能与胃癌的发生相关。探究乙醇性胃黏膜损伤的发病机制对指导其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第三章消化系统一、胃炎 1.各型急性胃炎的鉴别诊断:单纯性急性胃炎多有饮食不洁病史,临床表现为上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有时伴有腹泻。有饮食不洁等病因和上述症状者多可诊断。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常有应激性因素,如创伤、颅内出血及各种外源性刺激因子,破坏胃粘膜屏障,导致胃粘膜急性糜烂、出血。临床症状以出血为  相似文献   

8.
反流性食管炎9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与伴发病关系和诊治要点。方法:复习我院2003-01/2006-12间经胃镜诊断的98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表现和胃镜资料。结果:反流性食管炎的伴发病有慢性浅表性胃炎46例,食管裂孔疝4例,十二指肠炎6例,十二指肠溃疡8例,出血糜烂性胃炎1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14例。内镜表现为A级、B级为82例(83.67%),其中A级36例(36.73%),B级46例(46.94%);C级、D级16例(16.33%),其中C级10例(10.20%),D级6例(6.12%)。胃镜表现为C、D级的反流性食管炎,主要见于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糜烂性胃炎和慢性浅表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结论:反流性食管炎胃镜多表现为A、B级,多伴有胃十二指肠疾病。  相似文献   

9.
慢性糜烂性胃炎是临床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病、多发病,需要及早诊断治疗,如控制不好容易形成溃疡,进一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但是临床对于其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引起慢性糜烂性胃炎的病因很多,饮食不节、过劳过虑、寒温不适都是引起该病的病因,多采用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杀灭幽门螺杆菌等对症治疗[2].作者于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运用康复新液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胃癌、扁平糜烂性胃炎和隆起糜烂性胃炎三种病变中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变化。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细胞增殖指数,Tunnel技术测定细胞凋亡指数并比较其在胃癌和两种糜烂性胃炎中的差异。结果 糜烂性胃炎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胃癌组(P〈0.01),糜烂性胃炎细胞增殖指数明显低于胃癌组(P〈0.01)。两种糜烂性胃炎间胃黏膜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胃癌组织中存在着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失衡,胃癌的发生与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11.
周末大剂量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已证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黏膜相关性淋巴瘤、慢性消化不良性胃炎等疾病有密切关系.彻底根除HP感染可促进消化性溃疡及HP相关性胃炎愈合,预防复发,逆转胃黏膜相关性淋巴瘤病程,临床应用广泛[1].本研究旨在寻找一种短期有效,且安全的HP根治疗法.  相似文献   

12.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症,是指屈氏韧带以上,包括食道、胃、十二指肠、空肠上段以及胆道胰管等部位病变引起的出血。在我国最常见的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急性胃黏膜损害(包括出血糜烂性胃炎、应激性溃疡等)、胃癌、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等。必须正确诊断,及时处理,降低因误诊而引起失血性死亡。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呕血与黑便、周围循  相似文献   

13.
《护士进修杂志》2014,(18):1645-1645
答:其镜下表现有3种。 (1)炎性改变:黏膜色泽的变化,黏膜可呈白色、灰白或灰黄色(如萎缩性胃炎),黏膜可肥厚皱褶肥大(如肥厚性胃炎等),黏膜可水肿充血呈红色、白色相间,伴有点状、片状糜烂;血管可呈显露、隐约可见或消失;黏膜糜烂伴点状出血或渗血(如出血性胃炎)。  相似文献   

14.
疣状胃炎(vermcosa gastritis、VG)是一种特殊型的慢性胃炎,又称慢性糜烂性胃炎、天花疹样(痘疹样胃炎)或章鱼吸盘样胃炎,是一类临床上无特异性,但在内镜、组织形态学上有特征性改变的胃黏膜病变,内镜下属隆起糜烂型胃炎。现将经胃镜检查发现152例疣状胃炎的临床资料、内镜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老年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探讨病因的深层原因,并提出可行对策,为老年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提供更好更高水平的诊断治疗对策。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该院内镜室2008年1月~2011年9月行胃镜检查的135例老年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与同期非老年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30例就出血病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老年组以消化性溃疡占首位,占51.85%,其次为急性胃黏膜糜烂,占比为29.63%,而胃癌占比为11.11%,为第3位。与非老年人组相比,老年人组的胃溃疡、急性胃黏膜糜烂及胃癌的发病率均要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老年人组的伴随疾病率也高于非老年人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该组老年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前三大病因为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糜烂及胃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在不同胃黏膜病变中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诊断价值及影响因素。方法:对382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同期的(14)~C-尿素呼气试验的结果以病理(姬姆萨染色)对照作为判定HP感染的标准。结果:(14)~C-UBT在不同胃黏膜病变中对HP感染的诊断价值不同,慢性萎缩性胃炎者假阳性率达24.1%;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者假阴性率较高,达38.7%;胃部分切除术假阴性率为27.3%;在消化性溃疡中复合型溃疡准确率最低,为79.3%。结论:(14)~C-UBT在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及慢性浅表性胃炎中HP的检测准确率较高,而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及胃部分切除术等疾病诊断中易出现假阴性及假阳性。  相似文献   

17.
周末大剂量量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范军华  曾岚等 《临床荟萃》2002,17(3):131-132
现已证明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黏膜相关性淋巴瘤、慢性消化不良性胃炎等疾病有密切关系。彻底根除 HP感染可促进消化性溃疡及 HP相关性胃炎愈合 ,预防复发 ,逆转胃黏膜相关性淋巴瘤病程 ,临床应用广泛 [1 ] 。本研究旨在寻找一种短期有效 ,且安全的 HP根治疗法。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76例具有慢性消化不良症状而来我院就诊的门诊患者 ,剔除长期 (3个月以上 )或近期 (1个月以内 )曾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的患者 ,男 46例 ,女 30例 ,年龄 2 4~ 74岁 ,平均年龄 (4 5± 13.5 )岁 ,其中十二指肠溃疡及非溃疡性消…  相似文献   

18.
消化内镜下诊治小儿上消化道出血6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经内镜检查明确小儿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性质及部位。方法:用电子胃镜检查上消化道出血的患儿。结果:十二指肠球溃疡19例。浅表性胃炎伴糜烂14例,急性胃黏膜病变11例,胃溃疡8例,贫血胃4例,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2例。食管裂孔疝1例,恶性肿瘤1例。结论:胃镜检查是诊治小儿上消化道出血原因的最好手段,上消化道出血以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多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减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 以收诊的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中选出60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疗法,观察组给予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减治疗,对比两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症状评分等。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100.0%)高于对照组(83.33%,P0.05);观察组治疗后胃黏膜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评分、单核细胞浸润程度评分和临床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与对照组(2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观察组复发率(3.33%)低于对照组(23.33%,P0.05)。结论 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减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疗效肯定,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缓解,保护胃黏膜组织,预防疾病的反复发作,且用药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正>胆汁反流性胃炎(BRG)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约占临床胃炎的12.3%,亦称为碱性反流性胃炎,主要是指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而破坏胃黏膜正常生理解剖结构,造成后者慢性糜烂、炎症反应[1]。临床上BRG可分为原发性BRG和继发性BRG两大类,后者多发生于胃幽门手术[2]。近年来,BRG发生率呈增高趋势,患者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