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火与石探讨中医外治的起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火与石探讨中医外治的起源河南中医学院(450003)高希言张淑君主题词:外治法历史起源火石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虽然其渊源已很难稽考。但从文献记载、出土文物及社会发展规律等方面探索,可追朔到远古时代。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中常常因感受风寒外...  相似文献   

2.
将尿结石病辨证分为四型:湿热内蕴用清利排石法,肾气不足用补肾排石法,中气不足用补中排石法,瘀血阻滞用活血排石法,并举验案佐证。  相似文献   

3.
查阅并整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肾结石的相关研究,综述利湿通淋排石法、活血化瘀排石法、益气温肾排石法、针灸外治法、中医内外兼治法、中西医结合法以及中成药对防治肾结石的临床研究,期望为临床辨治肾结石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4.
熏法属于祖国医学外治法的范畴,在古代外治法中占有重要地位。早在秦汉时期即已运用,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熏笼器具是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熏笼实物。熏法治疗肛肠疾病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将药物燃烧,取其火烟熏灸患处的烟熏法;另一是熏洗法。今结合文献谈一下古代烟熏法治疗肛肠疾病概况,以期对现在肛肠病外治法的研究发展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医外治法来源于长期的医疗实践,内容丰富,方法多样,是祖国医学的一大宝库。文章整理了中医外治法的古代文献,概括了中医外治法发展的历史源流,以追本溯源;探讨了古代医家对箍围法、垫棉法、切开法等常见中医外治方法的适应证、辨证论治、操作方法的见解,旨在加深对中医外治法的系统性认识,对今后探索中医外治法的文献研究方向以及指导临床实际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历代医家对瘰疬从病名、病因病机、治法等方面均有论述。在古代文献中,瘰疬可由肝气郁结、脾失健运、肺失治节、肝肾不足、外感六淫等致病。在治则方面,古人常运用疏肝解郁、健脾化痰、益气补肺、滋补肝肾、祛散外邪等法治疗,此外也有敷贴、灸法、火针火烧、点疬法等外治法的记载。  相似文献   

7.
我国民间流行着各种各样的外治法 ,早在新石器时代 ,就有以碥石为针的外治法 ,随着火的应用 ,人们逐步体会到了局部取暖可以缓解、消除某些病痛 ,此为原始的热熏法 ,1 972年甘肃武威出土的汉代医简就记载了类似的治法。医简出土于甘肃的武威地区 ,这里历史上少数民族居住较多 ,  相似文献   

8.
用外治法治疗小儿内病 ,有悠久历史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就有运用外治法治疗婴儿“痉”、“疒契”的记载 (《五十二病方》)。历经唐、宋、元、明、清诸代 ,代有发展 ,凡属传世的经典名著 ,如唐·《备急千金要方》、宋·《小儿药证直诀》、明·《本草纲目》、清·《医宗金鉴》等书 ,均有外治小儿内病的记载。新中国建立后 ,在党的中医政策的鼓励下 ,外治法空前发展 ,并在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其药理、药化、药效等方面 ,均取得了新的进展 ,使之更加丰富多采 ,举世瞩目。笔者学习古代文献 ,借鉴今人经验 ,按照经络学说及辨证施治的原则 ,运用…  相似文献   

9.
疮疡外治法是将药物或其他器械等物品,直接作用于人体病变部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该法是外科临床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治疗法则。《医学源流论》中说:“外治之法,最重外治。”说明外治法在外科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疮疡外治法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内经》中就有刺法、砭法、烫法等记载。《内经十三方》中也提到用砭石放血、排脓等方法。后世医家逐步发展至今,总的归纳不外乎药物、手术及其他疗法。疮疡外治法的具体运用,必须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不同属性,不同性质,以及患者的禀性、耐受程度等进行分辨,选用适当的药物和具体方法。1…  相似文献   

10.
尿石,属中医“淋证”范畴。临床表现以“石淋”、“血淋”为主。如单纯以排石通淋治疗此证,效果难称理想。笔者通过复习古代文献,结合临床实践,陈述扶正排石法的治疗作用,管窥之见,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喉科外治法内容相当丰富。本文依据文献记载,对其作了源流方面的考证:其最早的文献记载首见于先秦时期(公元前600年~公元前400年)的《五十二病方》,并具体分速了各历史朝代的中医喉科外治法丰富的文献内容,尤其清代时期,中医喉科长足发展,喉科医籍众多流传,其外治法日臻系统、完善,对后世医学仍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刘婷婷  殷姣  王卉  关如东 《河南中医》2022,42(3):481-486
古代医籍中有关"护场"的记载,原用于描述疔疮的临床表现以及判断病情预后转归的吉恶,应用范围较为局限.目前,护场理论广泛应用于臁疮、褥疮、肿瘤、糖尿病足等疾病的治疗中.治法包括外治法和内治法,其中外治法包括中药外用、负压疗法、物理疗法、红光疗法、熏灸法、清创法、银离子敷料疗法等;内治法通过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以促使体内大...  相似文献   

13.
医药之起源,既有神农嘡百草之说,又有伏羲制九针、烧石止寒痛之证。发现于北京猿人遗址中的“烧石”,即是用作热熨,以散寒止痛的外治工具。在马王堆的《五十二病》中,以及《内经》、《伤寒》、《金匮》中,均有外治法的经典记载,以后更是代有发展。清代名医吴师机,浙江人,字尚先,心敏手灵,在精心研究前贤外治经验和亲验万人的实践基础上,发扬“破习见”、“法由我造”的改革创新精神,对外治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理论的探索,历时数十年,终于创立了别具一格的外治学说。被尊为“外治之宗”、“医中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软管注吸取石法治疗胆管结石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近4年来我院所做的40例腹腔镜软管注吸取石法治疗胆管结石的临床资料。结果40例胆管结石病人的肝外胆管结石均一次取石成功,取石时间较腹腔镜下胆道镜网篮取石时间明显缩短。结论腹腔镜软管注吸取石法治疗胆管结石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强化排石法对胆石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实验研究结果。方法:对应用强化排石法治疗的687例胆石病患者,分别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腹部B超或CT的变化。结果:强化排石法对胆石病临床症状的缓解及结石的排出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小。结论:强化排石法对胆石病排石效果可靠,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6.
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对外治法的论述虽不甚多,但对外治法的具体运用却是匠心独运,对现代临床外治法的发展不无影响。现将其论述归纳简析如下。1针灸法针灸治病是仲景外治法中最常用的一种,有关条文约20余条,其不仅对针灸的具体应用进行了介绍,并对针灸误治变证也作了记载。考虑涉及杂文较多,且针刺和灸法治疗侧重有所不同,放归纳简述如次。1.1针刺法针刺主要用于祛邪,法邪不外有两个方面:①祛邪达表。《伤寒论》中“太阳病,初眼桂技场,反烦不解者,无刺风地风府,却与挂技场则愈”。这里介绍表邪郁遏太甚,经气…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临床诊疗技法丰富,外治法种类尤其繁多,且简便效验,如针灸、推拿、砭石等。目前,针对《内经》外治法的研究尚存在归类不清、记载详略不一、理论浅显等问题;为进一步完善《内经》的现代研究,促进中医标准化进程,指导临床,本文对《内经》外治法进行归类拾遗,总结为《内经》外治12法。其中,药物外治法7种,器械外治法5种。多数器械外治法已随着时代变迁成为沉寂技法,其余外治诸法运用亦有不足。但《内经》所载外科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今人当以此为指导,不断挖掘、创造更多行之有效的外治法。  相似文献   

18.
肝、胆、肾结石是临床中常见的多发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治疗难、易反复的特点。目前,虽然医学科技飞快发展,但在治疗结石病上,还存在着诸多不足,致使广大的结石病患者辗转求医,劳神伤财而仍在病苦中徘徊。《本能排石法》是我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而成的,属于祖国传统医学自然疗法的范畴。“本能排石法”亦名“意能排石法”和“超常排石法”,名虽三称,其实一矣。今就《本能排石法》的排石机理,撰写成文,求教于同道。一、健康来自人体本能本法认为:生病是人体的需要。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和自然界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9.
外治法是祖国医学治疗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治病方法,系采用药物、手法或配合一定器械施治的各种方法。药物外治为外治法中的一种,据《理瀹骈文》记载,早在《内经》中,就有应用桂心渍酒以熨寒痹;用白酒和桂以涂风中血脉。汉·张仲景《伤寒论》中亦有以火熏令其汗,冷水潠之,赤豆纳鼻,猪胆汁密煎异等药物外治法的记载。唐·孙思邈在《内经》、《伤寒论》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对外治疗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丰富了外治法的内容,今试将《千金方》中有关药物外治法作一初步的归纳探讨。一、溻浴法将药物煎汤,用以沐浴、泡浸、溻渍、洗、淋射。《礼记》:“头有疮则  相似文献   

20.
在江苏省中医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我听了许多针灸课,同时也进行了临床实习。在学习中,这一年代久远的针灸学历史,使我感到极大的兴趣。在古代的文献中,例如,在“山海经”里,已说明了制造石针的方法。其后,在“内经”里,对运用石针和灸法的适应症也有所记载。除了古代的文献以外,许多出土文物也证实了:在古代,人们就已运用针灸来防治疾病。后来,针灸逐渐发展和丰富了起来,并出现了许多阐明腧穴、经络和针法等问题的文献。除了这些文献以外,同时还出现了著名的针灸学者,他们在统一腧穴、整理经络学说上,有很大的贡献。针灸不仅在中国继续得到发展,在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