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印绀珠经》为明代医家李汤卿著,该著作基于《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本于天地阴阳气候变化规律,对疾病的诊治及脉法予以阐述,对后世五运六气理论的临床运用具有重要价值。五运六气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它是研究六十年一个甲子周期天时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生命影响的一门科学。本文从运气之要、至真南北、天气之脉、标本运气、防治之径等方面对该著作的五运六气医学思想特点予以阐述,对于深入挖掘古代医家五运六气理论及其临床运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五运六气学说是《黄帝内经》中的精华部分,该学说将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与人体的生命规律相联系,从整体角度出发探寻人体的生命规律、疾病的发病规律,以及疾病的治疗与预防规律。该文认为将五运六气学说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预防与治疗,可更有效地组方用药,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素问》云:"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表明"五运六气"对指导中医诊治疾病有着重要意义。古代医家通过"五运六气"对个体体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因果关系进行推导,从而进行疾病的预防与辨证施治。因此,学习与运用"五运六气"理论对于现代中医诊疗至关重要。通过对江门市名中医石青主任医师运用运气节气规律用药治疗失眠的经验进行总结,以学习运气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4.
《山东中医杂志》2021,(5):523-525,537
“五运六气”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素问》七篇大论,是中医学整体观和天人合一观念的最佳体现,对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列举史锁芳教授基于“五运六气”理论治疗的发热、眩晕、虚劳验案各1则,分析其基于“五运六气”理论遣方用药的思路和经验,为医者运用“五运六气”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正>长春中医药大学五运六气特色教学基地由示教馆、天象厅、示教场、观象台、研究室、实践室等组成,是国内外唯一的独具特色的集中医五运六气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在国内外有较高声誉的教学科研平台。其中,五运六气示教馆以丰富的图文、形象的教学模型、生动的  相似文献   

6.
五运六气是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疾病发病规律的预测及临床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均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黄帝内经》及后世众多医家对五运六气的论述皆详于六气,而略于五运,导致五运中客运五步太少相生的问题有较大的分歧。文章就客运五步的太少相生问题作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7.
五运六气理论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是推测每年司天和在泉之气气候变化规律,研究天时气候变化规律及对人体的影响,因此,五运六气理论对疫病的发生、发展趋势及防治原则都有系统阐述。该文运用五运六气理论分析2019年底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运气特点和发展趋势,并结合青海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分析该地区COVID-19的发病特点,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运气学说是古人探讨自然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及其与健康和疾病影响的一门学问[1]。具体来说,它是在天人合一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以阴阳五行作为基础,运用十天干、十二地支,来推论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影响的一种学说。《黄帝内经·素问》关于运气有七篇[2]:《至真要大论》《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详细论述了五运六气的理论。因此,五运六气渗透于中医学理论的各个方面,长期指导中医防治疾  相似文献   

9.
《黄帝内经》中的五运六气理论知识,是以气-阴阳-五行-神理论为基础,应用干支甲子为演绎工具,论述天时气候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关系,论述与气候变化相关的脏腑疾病流行特征以及如何预测、治疗及其用药规律等,都是以五运六气知识为背景提出的,舍此则无以求治其文化源头和理论根基,故本文认为五运六气理论所凝练的学术立场是中医药理论发展的"核心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10.
付琨  苏颖 《吉林中医药》2022,42(3):268-272
《圣济总录》是国内现存最早由政府组织医家编纂的综合性医学著作,由宋徽宗敕编,该著共200卷,卷1-2首列运气篇,篇首均列干支纪年的运气图.该著疫疠易发时段与五运六气相关的发病观与《黄帝内经》一脉相承,总结了六十甲子周期的五运六气各时段气候变化对人体疾病的影响及防治方法,详细记载了疫疠易发时段、病因病机及用药性味规律等....  相似文献   

11.
<正>五运六气理论是以阴阳、五行、干支等为纲目,融合自然、生命多领域知识形成的中医理论,用以阐释自然、生命与疾病的时空规律。自唐·王冰次注《素问》补入运气七篇后,成为中医理论的经典内容之一,方药中先生《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称,运气七篇"可以说是《内经》一书基本精神的总  相似文献   

12.
<正>"五运六气"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素问》七篇大论,是古人运用阴阳五行及干支理论研究自然界气候变化及人体疾病防治规律的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在指导临床防治疾病方面有着重要价值。《素问·藏气法时论》云"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意思是临床治病用药,要结合病人不同体质、四时阴阳寒暑变更、气候寒热温凉变化及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而定,"法四时"还应遵循主气、客气、司天、在泉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彭涛教授认为流感的突发与"五运六气"密切相关,故从《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联合六经气化辨证法论治此病。彭涛教授认为"五运六气"与人们的生活及健康息息相关,能够指导流行性疾病的中医诊疗。在掌握运气理论的同时用六经辨证选方用药,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内经运气病释》为清代医家陆懋修所著,该著择取《素问》之《六节藏象论》及运气七篇相关内容,详细阐述五运六气变化对人体生命活动及发病规律的影响,为后世认识五运六气变化所致疾病的原因及治法提供重要指导。陆懋修在该著中首先阐释了五运六气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再依据其变化规律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气味用药,对后世临床诊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五运六气理论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的运气七篇中,论述了五运太过和不及、六气司天与在泉同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内外伤辨惑论》围绕脾胃论治作出阐述,虽未详细论述五运六气理论,但本书为李杲结合《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所作,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为五运六气理论的内核。书中所论述对于脾胃疾病在治疗上应用“劳者温之,损者温之”“运气胜复”理论、在方剂使用上应用“补脾胃升清阳”“火郁发之”理论、在用药选择上应用“四时用药”“木郁者达之”理论,皆体现了李杲对于五运六气理论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中运气理论是以五运六气学说为主,探究和总结了天、地、人之间的运动规律。天地、世间万物均具有运动的绝对性,其中"静"作为"动"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存在。"不生不化,静之期也"阐释了其中的动静关系,并进一步体现这一永恒的运动规律。中医学正是从运动变化的角度探究人体的生命活动,以动态的眼光把握疾病。  相似文献   

17.
运气理论记载于《内经》的七篇原文当中,以"天人相应"整体观念为指导,研究天地自然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对生命影响的理论。它涵盖了时间的、空间的概念,从时空的角度来探讨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古代医家及当代学者对五运的太过、不及和岁运的交运时间均提出了各自观点。本文从运气太过、不及、时间交接、历代医家认识不同时间划分不同、实际观测是客观规律的源泉3个方面对《内经》五运六气时间问题进行阐述,认为历代医家对《内经》五运六气及交运时间的认识均来自于对客观规律的观测,明确了《内经》五运六气理论的正确认知方法必须以实际观测为基础,对五运六气理论中时间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性肾脏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随着近年来对于慢性肾脏病的实验室指标及病理标本等相关检查的完善,临床确诊的慢性肾脏病人数逐渐增加,该病的进展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五运六气学说是《黄帝内经·素问》篇重要的组成部分,该理论将天地间的气机变化与人体的生命规律融为一体,从整体角度出发探寻人体的生理规律,疾病的发病规律及治疗与预防的规律。将五运六气学说应用于慢性肾脏病的治疗,有利于我们强化临床预防,同时结合运气更有效的遣方用药,以提高临床预防和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主要来源于《黄帝内经》,即运用五味对五脏进行补泻调节治疗。宋代陈无择所撰之《三因司天方》是一篇根据《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而著的临床专著,它解决了《黄帝内经》只有运气理论而无方剂的问题。文章运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对《三因司天方》中运气方的组方规律进行分析,发现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在《三因司天方》中确实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总结出《三因司天方》中运气方应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组方规律,将五运六气、五脏虚实、五脏苦欲补泻和五味等理论结合了起来,这为今后构架五运六气的运气方组方原则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毛彦  战乃鑫  聂金娜 《新中医》2021,53(15):176-178
从补充五运六气病机、创立"火热论"及创建"亢害承制"辨治体系三个方面浅析刘完素五运六气的学术思想。经分析认为,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遵循天地五运六气变化之理,在《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的基础上,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创立了"火热论",补充发展了病机理论;依据六气之间五行的承制关系,提出"兼化""反兼胜己之化""泄其过亢之气",创建了"亢害承制"辨治体系。刘完素尊古而不泥古,发展了病机理论的同时,传承了五运六气之学,对临床辨析病机及治疗疾病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