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NETP)的 CT 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 NETP 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运用 Spearman 等级相关分析比较不同级别肿瘤间的强化差异,运用 Fisher 精确检验法比较功能性和非功能性肿瘤间强化程度的差异。结果:28例中功能性 NETP 5例,非功能 NETP 23例;根据 WHO 分级, G1级15例,G2级9例,G3级4例;肿瘤以实性成份为主25例(8例为完全实性),囊性为主3例;18例肿瘤实性部分在增强扫描动脉期呈明显强化,其余10例肿瘤强化程度类似于胰腺或者略低于胰腺;增强扫描动脉期,15例 G1级 NETP 中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13例,9例 G2级肿瘤中明显强化4例;4例 G3级肿瘤中仅1例表现为明显强化;增强扫描动脉期,5例功能性 NETP 中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3例,23例非功能性 NETP 中15例明显强化;肿瘤病理分级越高,表现为明显强化的可能性越小(γs=-0.752,P <0.05),功能性和非功能性肿瘤间的强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601>0.05)。结论:NETP 的 CT 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 有助于肿瘤的术前评价,指导临床制订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MSCT表现,旨在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MSCT影像资料,分别测量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肿瘤及周围正常胰腺组织的CT值,计算肿瘤与周围正常胰腺组织双期的绝对强化程度、肿瘤的相对强化程度比值,比较不同临床类型和不同病理级别肿瘤的强化特点.结果:6例肿瘤位于胰头部,8例位于体尾部;6例为实性,8例为囊实性,6例见少许钙化灶;瘤体最大直径0.9~12.2cm(平均4.6±3.5cm); 12例边界清楚,l例侵犯脾脏,l例侵犯邻近血管;1例椎体转移;肿瘤平扫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增强扫描实性部分轻度强化3例,明显强化11例,囊性部分无强化.功能性胰腺NEN6例均为病理级别1级的实性肿瘤,其体积小,动脉期强化明显高于周围正常胰腺组织;非功能性胰腺NEN8例,其病理级别1~3级均涵盖,均为囊实性肿瘤,体积通常较大,多伴有钙化灶,肿瘤实质部分强化程度表现出随病理级别增高而下降的趋势.结论:不同临床类型和不同病理级别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其表现有所不同,根据其临床和CT表现特点,可提高内分泌肿瘤定性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MRI表现,包括瘤体大小、内部成分(囊实性)、强化方式等,根据2010年WHO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病理分级,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不同级别肿瘤的影像征象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 16例患者16个病灶,横径最大径约20~70mm,肿瘤以实性成分为主的7例,以囊性为主的4例,病灶呈囊实混合性的5例。动态增强示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的8例;病灶呈渐进性强化的8例。G1级肿瘤9个,G2级肿瘤5个,G3级肿瘤2个,肿瘤级别与肿瘤大小、内部成分、强化方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较大的肿瘤易囊变,肿瘤病理分级往往较高。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双期动态增强CT鉴别不同病理级别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NET的CT表现,观察病变的位置、最大径、包膜、钙化、囊变坏死、胰胆管扩张,有无周围淋巴结肿大、血管侵犯和肝转移。分别测量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图像上肿瘤病灶和病灶周围正常胰腺实质的平均CT值,计算肿瘤的平扫相对密度指数、动脉期相对强化指数、静脉期相对强化指数。根据2010年WHO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类方法将50例肿瘤分为两组:胰腺神经内分泌瘤(G1、G2级肿瘤,记为G1/2级)和胰腺神经内分泌癌(G3级肿瘤)。比较两组肿瘤的CT影像表现差异。结果:50例pNET均为单发病灶。G1、G2、G3级pNET分别为21、22和7例。胰腺神经内分泌瘤(G1/2级)43例,胰腺神经内分泌癌(G3级)7例。G1/2和G3级肿瘤的病灶位置、囊变坏死和钙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G1/2、G3级肿瘤的平均最大径分别为(27.2±15.9)和(35.6±16.4)mm,随着病理级别的增高,肿瘤的平均最大径有增大趋势,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肿瘤的包膜、胰胆管扩张、周围淋巴结肿大、血管侵犯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1,0.001,0.002,0.029),肝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0)。G1/2级肿瘤的动脉期相对强化指数(1.33±0.27)和静脉期相对强化指数(1.31±0.26)均较G3级肿瘤高(分别为0.96±0.16、1.03±0.14),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动脉期相对强化指数、静脉期相对强化指数鉴别不同病理级别pNET的ROC曲线分析:两者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7、0.817,动脉期相对强化指数较静脉期相对强化指数能更好地鉴别G1/2和G3级pNET。结论:双期动态增强CT有助于G1/2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和G3级胰腺神经内分泌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腺与其他消化器官神经内分泌肿瘤(NEN) CT特点的差异。方法收集2013年10月~2016年12月之间经病理证实的消化系统NEN患者56例(胰腺26例,其他30例)共57个病灶,其中男31例,女25例,平均年龄为54. 7岁。对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CT表现包括:病灶的发生部位、最大径、形态、平扫密度、边缘情况、强化程度、强化均匀度、强化曲线类型,同时记录临近结构及血管有无受累、有无腹水、以及腹膜、淋巴结及其他脏器的转移等。分析胰腺与其他消化器官NEN之间上述影像学表现之间的差异。结果在胰腺和其他器官NEN之间,患者年龄、病理G分级、平均最大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 0. 05)。在各CT表现中,动脉及静脉期强化程度、静脉及延迟期强化均匀度、肿瘤边界、形态、腹膜转移等均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 0. 05),但肿瘤钙化、平扫密度、动脉期强化均匀度、延迟期强化程度、强化曲线类型、临近结构的浸润、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远处脏器转移、腹水等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胰腺和其他消化器官的NEN的生物学行为和CT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动静脉期强化程度、静脉及延迟期强化均匀度等一些指标对于两者的鉴别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节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肿瘤位于右侧13例,左侧4例,均为单发,大小1.5~7.2cm,平均(4.2±1.9)cm,呈椭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清晰,斑点状钙化4例,囊变1例。平扫CT值28.0~43.8HU,平均(33.6±4.7)HU;增强后动脉期均无明显强化,CT值21.5~49.4HU,平均(37.3±6.8)HU;静脉期多轻度强化,CT值27.9~62.2HU,平均(45.0±9.7)HU;其中5例增强后动脉期及静脉期均无强化。术后对13例患者进行3~48个月随访(平均15月),2例复发,复发时间分别为术后9、12个月。结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CT平扫边界清晰,密度低于周围肌肉,增强后呈轻度延迟性强化或无强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NETP)的CT、MRI、18F-FDGPET/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功能性7例,无功能性13例)的影像学资料,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行PET/CT检查.结果:功能性NETP1例CT平扫、增强扫描及PET/CT均未显示;其余6例为等密度(5例)或略低密度(1例);2例MRI均呈长T1长T2信号;动脉期(5例)或门静脉期(1例)明显增强,高于胰实质,且境界清楚.无功能NETP呈实性4例、囊实性7例、囊性2例;3例MRI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2例)和稍高信号(1例);1例PET/CT呈均匀高代谢的等密度结节;11例境界清晰;2例囊性肿瘤未见增强,实性和囊实性在动脉期(7例)或门静脉期(4例)显著增强,高于胰实质.结论:境界清晰和显著增强是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MRI特点,18F-FDGPET/CT对鉴别其性质有帮助.  相似文献   

8.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小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螺旋CT对21例(≤2cm)的胰腺癌先平扫,再以3ml/s速度高压团注对比剂100ml,分别行动脉期(注射后20~25s)和实质期(注射后50~60s)扫描,测量各扫描期肿瘤和正常胰腺组织的CT值。结果肿瘤的平均CT值在动脉期(42±14)HU,实质期(48±18)HU,正常胰腺组织的平均CT值动脉期(105±15)HU,实质期(86±11)HU。肿瘤-胰腺密度差为动脉期(69±15)HU,实质期(38±21)HU,动脉期时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别(P<0.01)。结论动脉期时可获得肿瘤-胰腺密度最大差值,有利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可切除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排CT(MDCT)在鉴别胰腺实性型浆液性囊腺瘤(sSCA)与富血供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2月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手术病理证实为胰腺sSCA(13例)及pNET(26例)的临床、上腹部CT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定性参数(性别、病灶部位、形态等),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患者定量参数(病灶大小、平扫CT值、动脉期CT值等),对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定量参数绘制ROC曲线并比较曲线下面积(AUC)以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sSCA(12/13)相较于pNET(13/26)平扫多呈相对低密度改变,sSCA平扫、门脉期CT值[(29.4±3.7)HU、(107.3±13.1)HU)]低于pNET[(43.6±6.5)HU、(123.4±18.4)HU],而动脉期、门脉期强化率[(4.1±1.3)×100%、(2.8±0.8)×100%]均高于pNET[(2.9±0.9)×100%、(1.9±0.5)×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平扫CT值所对应AUC(0.959)高于增强动脉期强化率(0.781)、门脉期CT值(0.750)、门脉期强化率(0.8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扫CT值≤36.8 HU诊断sSCA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100%、92.3%。结论:胰腺sSCA与富血供pNET的CT表现常易混淆,平扫CT值对两者鉴别诊断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41例胰腺肿瘤(36例胰腺癌、5例胰岛素瘤)病例,均作了螺旋CT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测定各期瘤灶与正常胰腺组织CT值,并计算两者差值。结果平扫、动脉期、门脉期的肿瘤灶与正常胰腺组织的CT差值分别为(6.7±4.3)HU,(31.6±14.3)HU,(4.9±3.8)HU。两者差值在动脉期与平扫、门脉期均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t值分别为11.4,10.5,P均<0.001),平扫与门脉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螺旋CT动脉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和小瘤灶的检出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双期薄层动态增强CT在胰岛素瘤术前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定量分析胰岛素瘤动态增强扫描各期相的强化特点,探讨胰岛素瘤术前CT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胰岛素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对肿瘤的形态特点、各期相的强化方式和强化程度及CT定位诊断的敏感度及假阴性的潜在原因等进行分析。结果:胰岛素瘤术前薄层双期增强CT诊断的敏感度为81.6%,单纯动脉期CT诊断的敏感度为81.6%,门静脉期为60.5%,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胰岛素瘤平扫时平均CT值(40.32±8.13)HU,周围正常胰腺组织平均CT值为(44.48±6.75)Hu,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38例中有36例肿瘤至少在一个期相上强化明显。动脉期胰岛素瘤的平均CT值(113.66±27.26)HU,周围正常胰腺组织为(80.5±15.43)HU;门静脉期胰岛素瘤的平均CT值为(111.59±19.05)HU,周围正常胰腺组织为(90.5±13.91)HU,两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胰岛素瘤动脉期强化值(73.44±29.23)HU,门静脉期为(71.22±21.64)HU,两者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627);胰岛素瘤动脉期较周围正常胰腺组织的强化程度为(33.16±20.64)HU,门静脉期为(20.09±16.31)HU,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7例漏诊的病例中,5例呈等密度,2例为异位胰岛素瘤。结论:薄层双期CT增强扫描对检查胰岛素瘤有较高的敏感性,动脉期扫描的诊断价值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MSCT表现,以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NETP患者的MSCT表现。将神经内分泌瘤与神经内分泌癌分组对各期CT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5例中,男性4例,女性11例,年龄22~68岁,平均46岁。9例胰腺神经内分泌瘤,5例胰腺神经内分泌癌,1例混合性腺泡-神经内分泌癌。胰头5例、胰颈5例、胰体尾部5例。13例表现为实性肿块,2例表现为囊实性肿块。4例肿瘤的强化较均匀,11例为不均匀强化,其中3例表现为边缘环形强化。神经内分泌瘤与神经内分泌癌的各期CT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多样,认识其多样性及不典型影像学征象,对提高诊断水平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T增强扫描在良恶性胰腺无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NF-p NETs)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经临床病理证实为NF-p NETs的CT资料,比较良恶性NF-p NETs相关CT征象的差异。结果 :恶性组病变平均直径(6.2±1.8)cm,良性组病变平均直径(4.5±1.5)cm,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NF-p NETs中,11个病变具有侵袭性,其中良性组3个,恶性组8个,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2组动脉期及门脉期肿瘤绝对强化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动脉期及门脉期肿瘤绝对强化值可作为除病变大小、侵袭性外鉴别NF-p NETs良恶性的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CT增强对腹内型韧带样纤维瘤病(IAF)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病理证实的IAF患者23例(IAF组)和GIST患者37例(GIST组)的资料,均行CT平扫和CT增强检查,定性分析比较两组形态学表现,定量分析病灶长径、短径、平扫及增强各期CT值。图像由两名工作经验5年以上的影像科医师独立分析与测量。对于测量有统计学意义的定量参数,进行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分析,确定诊断阈值。结果与GIST组相比,IAF组CT表现多为卵圆形或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多位于腹腔胃肠壁外,内部坏死少见,均匀强化(P=0.001,P=0.005,P=0.003,P=0.001);而病灶边界、瘤内血管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7,P=0.11)。IAF组与GIST组最大界面长径、短径和平扫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1.9)cm vs(5.8±1.8)cm,(5.5±1.5)cm vs(5.7±1.6)cm,(31±2)HU vs(30±3)HU,P=0.717,P=0.616,P=0.186);两组动脉期、静脉期CT值、动脉期绝对强化值及静脉期绝对强化值均小于GIST组(36±7)HU vs(35±10)HU,(45±8)HU vs(62±10)HU,(6±6)HU vs(23±10)HU,(15±8)HU vs(31±11)HU,P=0.001,P=0.001,P=0.001,P=0.001)。以动脉期CT值小于47HU,静脉期CT值小于56HU为鉴别诊断的阈值,诊断IAF的敏感度分别是87.0%、91.3%,特异度分别是89.2%、78.4%。结论与GIST相比较,IAF多位于腹腔胃肠壁外、形态表现为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病灶内部少坏死,均匀强化,动脉强期CT值多低于47HU,门静脉期多低于45HU,这6个特征对鉴别IAF与GIST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高分化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征象并与病理对照分析,以期提高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高分化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资料,分析其CT特征。结果:18例病人共检出18个病灶,均为单发病灶,边界清楚,包膜完整。胰头部7例,胰颈部4例,胰体部1例,胰尾部6例;其中实性肿瘤12个,增强后动脉期明显或中度强化,门脉期4个持续强化,8个门脉期强化程度减低,但仍高于胰腺实质;囊实性肿瘤6个,3个病灶增强后不均匀强化,1个病灶增强后分隔强化,1个囊性为主型病灶环形强化,囊变区无强化,1个病灶薄壁环形强化。结论:高分化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有助于术前诊断及分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和三维重组在胰岛细胞瘤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岛细胞瘤患者的64层螺旋CT表现,重点分析动脉期及静脉期强化特点.结果 12例胰岛细胞瘤均为单发,全部位于胰头,平扫8例与胰腺呈等密度,4例可见钙化,部分可见局限性隆起,但与正常胰腺分界不清.增强后动脉期呈明显均匀强化,CT值较正常胰腺平均高75~85 HU,静脉期强化程度较动脉期略下降,CT值较正常胰腺平均高47~57 HU.增强后瘤体边界与正常胰腺分界清晰.结论 64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及三维重组在胰岛细胞瘤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肺外神经内分泌癌(NEC)的CT表现,并探讨CT对该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肺外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 12例病例,病变分别位于肝脏、胃、十二指肠、空肠、阑尾、胰腺、胸腺、纵隔及腹腔,11例单发,肝脏1例多发.平扫10例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示肿瘤实性部分动脉期明显强化(胸腺1例轻度强化,腹腔1例中度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低密度区轻中度强化;9例肿瘤周围组织浸润及远处淋巴结转移.结论 肺外神经内分泌癌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于肺外NEC的术前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的MRI特征。方法选择我院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32例,术前均进行上腹部MRI平扫与增强扫描,分析MRI临床表现。结果 32例患者均为单发,病理分级中G1级13例,G2级18例,G3级1例,其中囊性病灶为2例,实性病灶为30例。32个病灶均可在MRI上清晰显示,所有病灶直径均为0.8~8.2cm,平均病灶为(3.58±1.25)cm;其中类圆形病灶为25个,不规则病灶为27个。G1级患者在直径上低于G2级患者,且在形状、边缘、胰腺外侵犯、主胰管扩张、淋巴结和肝转移上均存在明显差异,G1级患者为圆形、清晰、出现胰腺外侵犯、主胰管扩张、淋巴结和肝转移较少;在平扫信号强度上,G1级患者均质为9例(69.23%),G2级为7例(38.89%),在增强扫描中动脉期、胰腺期、门静脉期、延迟期G1级患者均为等、高信号,而G2级患者均为低信号;差异显著,P0.05。结论 P-NET不同病理分级患者的MRI特征存在一定差异,临床可通过MRI特征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9.
向波  张翱  杨全  李震 《放射学实践》2014,(6):680-683
目的:分析副脾CT误诊原因,通过CT量化分析,提高对副脾的诊断率,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副脾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三期动态增强检查,分别测量各期副脾及主脾的CT值。结果:13例副脾平均CT值动脉期85.3 HU,静脉期105.2 HU,延迟期70.7 HU。正常主脾平均 CT 值动脉期103.8 HU,静脉期117.3 HU,延迟期81.7 HU。通过量化分析:副脾各期CT值均比主脾略低,但是其三期动态增强,CT值动态变化形态与主脾一致,即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CT 值进一步增高,延迟期后强化程度减低。结论:副脾有典型的CT表现,通过CT量化分析,可提高对副脾的诊断,减少临床不必要的手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分析青年和中老年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患者的CT特征,提高放射科医师对SPTP CT特征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中老年11例,青年18例)SPTP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观察病变的位置、形态、边界、强化情况等CT特征。采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及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9例均为单发。中老年组肿瘤边界清晰5例,模糊6例;青年组肿瘤边界清晰15例,模糊3例;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老年组肿瘤实性部分增强扫描后动脉期、实质期CT值分别为(57.6±14.9)、(58.8±12.0)HU,囊性部分CT值为(21.5±5.0)HU;青年组肿瘤实性部分增强扫描后动脉期、实质期CT值分别为(62.6±10.6)、(69.1±11.3)HU,囊性部分CT值为(24.0±4.6)HU。其中实性部分实质期CT值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老年SPTP与青年患者相比肿瘤实质期CT值更低,更易出现边界模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