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成药》2018,(11)
槐花在唐末以前主要用作染料,入药时间是在唐末五代。最早记载槐花入药的本草著作是《日华子本草》。宋代和明清本草典籍对槐花药性、主治、功效和医方的记载多有创新,反映了人们对槐花入药的认识在不断提高。现代药理证明了本草所记槐花入药内容的科学性。槐花与洋槐花是两种不同的药物,需要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本草传统理论的构建离不开医疗实践过程中对药物功效的累积认识,同时又与不同时期用不同药性理论来阐释功效机理的博物学传统密切相关。《黄帝内经》与《神农本草经》的集结成书是中医学本草传统得以初步形成的标志,两书对药性与功效有相对完整的表述,但所关注的焦点有所差别。《神农本草经》以后,以药性阐释功效逐渐成为本草学的发展趋势与基本特色,明清时期大量本草注释著作的出现使这种特色进一步凸显。  相似文献   

3.
通过研读历代本草、医典古籍等资料,发现关于天竺黄的记载存在差异,为正本清源,该研究以本草古籍为基础,结合植物形态和调查研究,对其始载古籍、品名、功效主治和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考证。在早期记载中,天竺黄还有多个不同名称,例如竹黄、天竹黄、竹膏、竹糖、竺黄等,且目前所知最早使用天竺黄为正名的是《日华子本草》;在历代古籍中,有关天竺黄的记载最早也是出现于《日华子本草》,而非《蜀本草》或其他古籍。《日华子本草》对其产地、功效主治也进行了相关描述,虽因其认知有限,存在错误,但为今后研究天竺黄提供思路,对以后形成成熟的体系具有开创性意义。随着研究深入,天竺黄的功效主治从《日华子本草》开始也是一脉相承,古今变化不大且经历多年临床佐证,逐步完善;在考证过程中,笔者发现,古籍中关于天竺黄质量评价的记载不多,但也为今后天竺黄的质量等级标准的制定奠定相应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黄宫绣的《本草求真》全书共著录药物520种,源于食物基原的本草药物逾200种。本文就《本草求真》食物基原本草药物的功效主治、药效机理、修治宜忌等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阐释黄氏本草药物的食疗和食养学术思想:食疗重修治,食养重宜忌。  相似文献   

5.
党参的本草学考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邹荫甲 《中草药》2000,31(6):466-467
枯梗科党参在明代以前的历代本草中没有记载,亦无该植物图,表明了明代以前党参并未入药。清代《本经逢源》、《本草从新》、《本草求真》等著作中不同程度地记载了在上党产人参逐渐绝迹时应用新出党参代替人参的情况和经验,并认为两者功效不同。  相似文献   

6.
《本草正义》系近代著名医家张山雷所撰。张氏对中药的研究 ,重视《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的文献价值 ,认为两书“言简意赅”,内涵丰富 ,故撰《本草正义》 7卷 ,收载药物 2 85种 ,列两书之论于首。张氏博众众长 ,详加考证 ,又依据其丰富的临床经验 ,融入自己独特见解 ,不仅对诸药的性味、功效和主治作了深入阐发 ,而且对本草的采集、炮制和用法也有精辟论述。笔者阅读张氏《本草正义》一书 ,现就其中有关药物加工炮制的内容浅述如下。1 博采众法 ,古为今用《本草正义》列有正义、考证、正讹等项 ,广征博采古代有关药物学著作 ,汲取先…  相似文献   

7.
孙丽丽  俞冰  黄璐琦  张水利 《中药材》2023,(8):2080-2084
为明确《履巉岩本草》一书中所载药物山黄杨的植物基原,通过查阅古籍著作和现代本草书籍,综合植物形态特征、分布与生境、药物名称、性味功效以及实地考察对其进行考证,确定《履巉岩本草》山黄杨的原植物为瑞香科荛花属植物北江荛花Wikstroemia monnula Hance.。本研究可将此物种的文献始载从1878年提前至1220年,将北江荛花始载年代追溯到了南宋时期,同时提供了北江荛花的第一幅本草彩图,为进一步挖掘北江荛花潜在的药用价值提供本草学依据,为考察南宋杭州药物情况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8.
《中药材》2020,(1)
茈胡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久服轻身之上品。为理清药物基原,提高临床疗效,该文查阅《神农本草经》等古代本草记载的茈胡、前胡、柴胡性状与功效,结合现代植物形态学进行考证,发现茈胡似芸蒿,叶三回羽状分裂,与现今药用柴胡叶迥异,却与前胡十分相似,且茈胡与前胡的功效及主治极为相似。故认为最符合宋代以前本草文献记载的茈胡应是伞形科前胡属植物白花前胡Peucedanum praeruptorum Dunn。  相似文献   

9.
查阅历代主要本草著作,研究不同时期连翘药用植物的使用及其功效的演变情况。研究表明,连翘最早见载于《神农本草经》,并归于下品。从本草著作有关连翘药用植物的描述来看,唐代以前所用的连翘大多为藤黄科植物湖南连翘及同属的多种植物,从宋代开始,木犀科植物连翘进入药用,并逐渐取代藤黄科植物湖南连翘及其同属植物,成为药用连翘的主要植物,至今仍在沿用。功效方面,历代本草记载连翘均有清热解毒功效,适用于实热诸证,但治疗部位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结合五加皮和刺五加的本草学考证,研究其原植物基原及产地、功效等,为刺五加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查阅和分析历代本草到近现代本草著作的记载,对刺五加和五加皮形态、产地、品质和加工考证,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通过梳理古代文献,推断古代本草著作中记载的五加皮品种,并不是刺五加植物。刺五加从1977年版《中国药典》开始作为独立的药物记载。结论本研究为刺五加的应用以及扩大药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古今文献考证和植物学比较研究,结合野外实地调查,从植物形态特征、药物名称、分布与生境、性味功效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考证《履巉岩本草》三缝草植物基原。结果表明三缝草之植物基原为菊科植物旋覆花Inula japonica Thunb.;建议《中华本草》等专著在修订时可以增加“三缝草”作为旋覆花的别名;《履巉岩本草》三缝草药图为我国现存最早之旋覆花彩图,其文字叙述反映南宋时期该药的民间药用情况,为中药资源普查传统知识数据库增添全新的民间单验方,为进一步挖掘旋覆花潜在的药用价值提供本草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开宝新详定本草》《开宝重定本草》(简称《开宝本草》) 这是北宋初开宝年间由政府组织力量编修的二部本草著作。由于国家的统一、雕板印刷术的发达等历史因素,促进了医药典籍的的整理和医药经验的总结。开宝六年(973),刘翰、马志等奉诏在《新修本草》的基础上校定本草,并增益了一些药物和注解,书名为《开宝新详定本草》。此书刊行之后,又发现尚有不  相似文献   

13.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医药著作汗牛充栋,就以本草医籍而言,同名异书者为数不少。兹将书刊尚存者,列举如后。《本草韵语》 1.清·何梦瑶著《本草韵语》,2卷刊于1872年。作者将药物分为草、木、果、谷、金石等类,以韵语的形式介绍316种常用药物功用、主治等,内容简要。 2.清·陈明曦亦撰《本草韵语》,2卷,约刊于1895年。共载药物273种,分别  相似文献   

14.
敦煌遗书《新修本草》残卷原植物考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是唐显庆四年由国家颁行的我国第一部药典 ,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比欧洲最早的纽伦堡药典早近 90 0年 ,载药 850种并配有药物彩色图谱。这是我国本草中空前的 ,同时也开创了世界药物学著作的先河。但《新修本草》原书早已亡佚 ,在 1 90 0年出土的敦煌石窟古遗书中 ,发现《新修本草》的 3个残卷。笔者对《敦煌医粹》载《新修本草》残卷本收录的 30种药物原植物进行了考订。甘遂 “主大腹疝瘕 ,腹满 ,面目浮肿 ,留饮宿食 ,破疒徵 坚积聚 ,利水谷道。下五水 ,散膀胱留热 ,皮中痞 ,热气肿满。”《本草纲目》:…  相似文献   

15.
冯风 《陕西中医》1998,19(7):330-332
<正> 杜仲古医方是我国传统医学在杜仲医药价值和使用方法方面的经验总结与智慧结晶,对现代杜仲医药保健品的研制开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很有必要加以挖掘整理。 众多的杜仲古医方主要保存在本草、方书、医案等医学典籍中。其中本草类文献原本是专门记载药物的著作,但它辨药与用药相结合的编写体例,在介绍药物的同时,把大量古单方、验方以“附方”的形式保存下来,一一详明炼制、用法、功效、主治,因而极具实用价值。 本文仅就宋《图经本草》、《政和本草》、明《本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古代本草著作、全国性本草、地方性本草、辞典、药典的文献溯源,考证了南药三叉苦的品名源流及产地、分布、药用部位、性味、归经、功用、临床应用等方面的文献记载情况。认为民国胡真著的《山草药指南》为三叉苦的最早记载文献;正名为芸香科蜜茱萸属植物三叉苦Melicope pteleifolia(champ.ex Benth).T.G.Hartley;明确了三叉苦性味为苦、寒,功效为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消肿止痛,归肺、肝经;并对其生境、产区、临床应用有更明确的认识。可为开展三叉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药用植物鸡冠花的基原、入药部位、功效及主治及性味归经等进行本草考证。方法查阅历代本草文献及现代研究的文献。结果厘清了鸡冠花的药用历史。结论古代文献对鸡冠花的描述与今之植物志的描述相符;鸡冠子与青葙子的混淆始于《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并非今之独有;鸡冠花种子入药首载于唐代《本草拾遗》,鸡冠花入药首载于宋代《太平圣惠方》,鸡冠花苗入药首载于明代《本草纲目》,鸡冠花根入药首载于明代《普济方》;最早明确记载白、红鸡冠花入药的分别是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和《类证普济本事方续集》,白、红鸡冠花的功效和主治不同,并无优劣之分;鸡冠花的性味归经在历代的本草记载中不一致,有待于临床应用的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8.
通过查阅古今记载罗汉果的本草文献,对罗汉果的首载本草、最早记载的县志、混淆品及药用历史进行考证。罗汉果作为药物首载于《药物出产辨》,罗汉果之名始见于《修仁县志》,具有一百八十多年的药用历史,临床应用历史悠久。  相似文献   

19.
近二十年来 ,在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和科学长足发展的年代里 ,本草文献整理研究也大有发展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卓越成就。1 早期亡佚本章著作的辑复整理1 .1 唐《新修本草》的辑复唐《新修本草》(一名《唐本草》) ,是唐代政府于公元 659年 (显庆四年 )制定的本草 ,有中国最早药典之称 ,也是世界上最早国家药典性质的文献 ,原帙无存 ,仅有残卷遗留于世。日本流传的《新修本草》卷子本 ,加上敦煌出土的卷子本 ,所得仅为《新修本草》本草部分的半数 ,所缺半数国内外很多学者都曾有志于搜辑整复它 ,如清末李梦莹和近代中、日医药专家数人都曾做…  相似文献   

20.
龙佳瑜  范崇峰 《河南中医》2023,(12):1814-1820
“落得打”在《中华本草》《中国植物志》及各省药物志中均没有作为正名收录,现今通常作为“积雪草”的处方名应用于临床,但文献记载的“落得打”别名有多种,如积雪草、商陆、陆英等。经考证,积雪草与“落得打”不存在异名关系,本草专书记载的“落得打”与积雪草的植物特征、功效主治均不一致,且积雪草其名由来已久,在历代本草专书中均以正名记载,并无作“落得打”先例。其次,明清以来上海周边地区地方志文献中记载的“落得打”即商陆,以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中记载的“落得打”为“陆英”之异名,证据均不充分。《本草从新》《本草拾遗》所载“落得打”性味甘平,陆英味苦性寒、商陆味辛酸性平且具有毒性,三者虽皆记载可外用,但主治有较大差别,因此,三者应为不同药物,不存在异名关系。整理《本草从新》及《本草拾遗》中关于“落得打”的记载,发现其植物特征、用药部位、功效主治等方面与土牛膝更相似,土牛膝与怀牛膝、川牛膝相比药力稍逊但功效相近,有较好的破恶血功效,是治疗跌打损伤的一味良药,故“落得打”应为土牛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