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利用3.0 T MR扩散加权成像(DWI)测量肝硬化患者及健康自愿者肝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探讨ADC阈值在诊断肝硬化严重程度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1)肝硬化组:肝硬化患者53例,男35例,女18例,年龄30~76岁,平均(55.02±12.56)岁,Child-Pugh A、B、C级患者分别为18例、25例和10例。(2)对照组:健康自愿者30名,其中男18名,女12名,年龄30~79岁,平均(52.34±12.68)岁。两组均采用3.0T磁共振扫描仪行DWI,分别测量3组b值(500、800和1000s/mm2)下肝脏的ADC值。结果 b=500和1000s/mm2时诊断肝硬化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b=800s/mm2高;同时b=500s/mm2诊断肝硬化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又较b=1000s/mm2高。结论 MR-DWI ADC阈值在评价肝硬化严重程度上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脏弥散加权成像ADC值评价肝纤维化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肝纤维化、肝硬化患者50例及正常人14例行肝脏常规MRI及DWI,依据纤维化程度分为6组:S0(14例)、S1(9例)、S2(14例)、S3(7例)、S4(3例)、肝硬化(17例).DWI采用4个b值(b=300,600,800,1000 s/mm2)成像,ADC分析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获得平均ADC值.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ADC值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各b值条件下ADC值诊断S≥1、S≥2、 S≥3及肝硬化的效力.结果 肝脏ADC值与肝纤维化程度显著负相关(P<0.001),4个b值条件下,ADC值在不同程度肝纤维化组间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分析结果显示各b值条件下,ADC值用来评价纤维化程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S≥3时的AUC相对最高;诊断同一程度纤维化时,以b取600 s/mm2时,AUC相对较高,但各b值下AUC的95%置信区间有交叉.b取600 s/mm2时,以ADC值≤1.489×10-3mm2/s为标准,诊断S≥1的灵敏度为84%,特异度为78.6%,准确性为84.4%;取1.453×10-3mm2/s为诊断界值,ADC诊断S≥2的 灵敏度为80.5%,特异度为73.9%,准确性 为83.5%;以ADC值≤1.414×10-3mm2/s为标准,诊断S≥3的灵敏度为81.5%,特异度为73%,准确性85.5%;以ADC值≤1.339×10-3mm2/s为标准,诊断肝硬化的灵敏度70.6%,特异度87.2%,准确性82.4%.结论 MR-DWI可以定量评价肝纤维化,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杨卫  金红花 《西南军医》2016,(2):139-14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评估中的价值。方法62例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根据肝脏穿刺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分为S1期(n=15例)、S2期(n=16例)、S3期(n=16例)、S4期(n=15例),同期选择23例未发生肝纤维化的乙肝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24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磁共振平扫及DWI检查,比较各组不同b值时ADC值,分析ADC值与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b值为100s/mm2、200s/mm2、400s/mm2时各组ADC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b值为600s/mm2、800s/mm2时,肝纤维化组S3及S4期ADC值明显低于S0、S1及S2期(P<0.05);b值为100s/mm2、200s/mm2、400s/mm2时,不同分期ADC值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b值为600s/mm2、800s/mm2时,ADC值与肝纤维化分期有负相关性(P<0.05),b值为800s/mm2时,相关性最明显。结论 DWI在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评估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尤其当b值为800s/mm2时,各肝纤维化分期的ADC值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5 T MRI不同b值DWI下的ADC值、e ADC值与大鼠肝纤维化、肝硬化分级的相关性。方法:清洁级SD大鼠100只,雄性,体质量180~200 g。将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84只,对照组16只,实验组采用硫代乙酰胺(TAA)腹腔定点注射,对照组同期腹腔注射同剂量生理盐水。常规MRI检查后,DWI采用FSE-EPI,按b=300、600 s/mm2分为2组,生成ADC图及e ADC图,并测量相应ADC及e ADC值;根据病理结果将肝损伤分为肝纤维化0期(对照组)、肝纤维化I~Ⅱ期(早期)、肝纤维化Ⅲ~Ⅳ期(晚期)、肝硬化结节期。结果:共59只(实验组47只,对照组12只)大鼠成功行DWI检查。1b=300 s/mm2时,实验组ADC值均低于对照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各期之间及肝硬化结节期与其余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 ADC值均高于对照组,肝硬化结节期与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与肝纤维化晚期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600 s/mm2时,实验组ADC值均低于对照组,肝硬化结节期与其余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与肝纤维化晚期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结节组e ADC值与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ADC值与SD大鼠肝纤维化、肝硬化病理分级之间呈负相关,b=300 s/mm2时,r=-0.463(P0.05);b=600 s/mm2时,r=-0.606(P0.05)。e ADC值与SD大鼠肝纤维化、肝硬化病理分级之间呈正相关,b=300 s/mm2时,r=0.504(P0.05);b=600 s/mm2时,r=0.435(P0.05)。结论:ADC值和e ADC值能对肝纤维化、肝硬化进行分级,且有一定的相关性。b=600 s/mm2时,ADC值与肝纤维化、肝硬化分级之间相关性最好。  相似文献   

5.
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肝硬化与肝癌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肝硬化与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0例健康志愿者、21例肝硬化患者及30例肝癌患者于3.0T磁共振成像系统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分析正常肝脏、肝硬化与肝癌扩散加权成像的特点,并测量正常肝脏、肝硬化与肝癌的ADC值,分析三者ADC值范围及不同b值时,ADC值对正常肝脏、肝硬化及肝癌的诊断灵敏度与特异性.结果 当b值为100 s/mm2时,正常肝脏ADC值分别与肝硬化、肝癌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肝硬化与肝癌ADC值之间无差异(P>0.05);当b值分别为300 s/mm2和1000 s/mm2时,正常肝脏、肝硬化及肝癌的ADC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当b值为300 s/mm2时,ADC值对肝硬化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82.6%和100%;对肝细胞癌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95.2%和90.4%.当b值为1000 s/mm2时,ADC值对肝硬化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86.9%和100%;对肝细胞癌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95.2%和66.7%.结论 在3.0T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肝脏DWI,通过综合及量化分析肝硬化与肝癌ADC值的变化规律,能为肝硬化及肝癌的诊断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肝硬化合并肝癌TACE治疗患者的肝功能储备,并以TACE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对照,寻求简单无创的检查方法评价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储备功能.方法 51例肝硬化合并肝癌TACE手术患者,以TACE术前及术后4周的Child-Pugh分级为标准,分为功能恶化组及稳定组.MR-DWI为研究手段,患者均于术前及术后4周行MR检查,分别测量不同肝段组织的表现弥散系数(ADC)值.比较恶化组与稳定组的临床资料及ADC值,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ADC值的变化.结果 恶化组与稳定组在TACE治疗前相关临床指标及Child-Pugh分级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恶化组的ADC值在治疗前后分别为(1.43±0.20)×10-3,(1.17±0.18)×10-3 mm2/s;稳定组的ADC值为(1.76±0.17)×10-3,(1.58±0.23)×10-3 mm2/s,两组在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恶化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稳定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DC值可以评估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的肝脏储备功能;随着ADC值下降,其储备功能受损,表现为TACE后肝功能恶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RI弥散加权成像与动态扫描在肝硬化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病理证实肝硬化患者采用1.5T磁共振常规扫描、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动态扫描,选取感兴趣区记录动态增强定量参数Ktrans、Vc及Kep的值以及DWI的信号强度和表面扩散系数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对不同b值下肝硬化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肝脏的ADC值进行测量和比较,分析不同程度硬化肝脏的弥散加权成像特点,进而探讨DWI在肝硬化早期诊断和评价肝硬化程度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对比不同b值条件下,对Child-Pugh不同分级组别与对照组之间的ADC值进行比较发现肝硬化各组的ADC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四组之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对比Child A级、Child B级、Child C级等不同分级程度的肝硬化组之间的ADC值可以发现随着肝硬化程度的加重,其ADC值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经过两两t检验统计分析发现在不同的b值条件下,肝硬化各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DC值均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肝硬化Child分级各组之间进行比较发现,在b=200s/mm2的条件下,Child A、B级和ChildB、C级之间无显著差异。ChildA、C级之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b=400s/mm2的条件下,ChildB、C级之间无显著差异。Child A、B级和ChildA、C级之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b=600s/mm2的条件下,ChildB、C级,Child A、B级和ChildA、C级之间之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b=800s/mm2的条件下,ChildB、C级,Child A、B级和ChildA、C级之间之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应用提高了MRI诊断肝硬化的诊断和分级准确率,是评价肝硬化程度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技术测定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患者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与正常对照组及相应病理对照来反映肝纤维化程度,同时分析其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分别对44例肝纤维化患者、49例肝硬化患者及46名正常对照者利用DWI(b=500s/mm2)技术进行ADC值测定,并与病理改变及CT灌注参数作对照研究。结果肝纤维化组、肝硬化组ADC值降低;对照组、S2、S3组ADC值逐渐降低;Child-PughA、B、C分级组中ADC值无差别;肝纤维化不同分级与Child-PughA、B、C分级组中S3组ADC值降低而ChildC组ADC升高;对照组及肝纤维化组ADC值均与CT灌注参数间无相关性;肝硬化组ADC值与CT灌注参数(BV、BF)正相关。结论b值为500s/mm2时可显示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患者ADC值降低,肝硬化患者ADC值较肝纤维化患者ADC值升高与肝血流量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正常志愿者行肝脏扩散加权成像,测量肝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提出正常肝脏ADC值范围,并探讨与年龄及性别的相关性,研究其临床价值.方法 38例健康志愿者,年龄25~75岁,平均(41.22±14.67)岁,男19例,女19例,分别按年龄≥45岁和<45岁分为2组,并按性别分为男、女2组.采用3.0T核磁共振仪行DWI扫描,并采集b值分别为500、800、1 000 s/mm2时的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b值分别为500、800、1 000 s/mm2时,正常人肝脏ADC值的95%可信区间分别为:(1 448.75±313.31) mm2/s、(1 221.29士258.54) mm2/s、(1 153.53±218.21)mm2/s;同一 b值时,不同年龄及不同性别之间的ADC值均无统计学差异.同一年龄段或同一性别间,其b值=500 s/mm2时,均与b=800,1 000 s/mm2时存在差异(P<0.05),而b=800 s/mm2与b=1 000 s/mm2时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采用3.0T多射频核磁共振仪可以对正常肝脏的水分子扩散进行定量分析,对正常肝脏ADC值的范围正常参考值的提出,可为肝脏弥漫性病变的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b值大小及数量对肝脏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大小及其可重复性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对39例健康志愿者行肝脏DWI扫描,使用膈肌导航单次激发平面回波序列扫描2次,分别生成b值为(0、100)、(0、500)、(0、800)、(0、100、500)和(0、100、500、800) s/mm2的ADC图像.分别在左、右肝选取3个层面,然后在每个层面各选3个圆形感兴趣区(ROI)测量ADC值,分别以左、右肝9个ROI的平均ADC值代表左、右肝的ADC值.结果 b值相同时,左肝ADC值大于右肝(P<0.001).b=0、100 s/mm2时ADC值最大;b=0、100、500、800 s/mm2时ADC值最小.Bland-Altman分析显示,b=0、100、500、800 s/mm2时可重复性最好(右肝:LOA=10.5%;左肝:LOA=13.9%).结论 b值越小,ADC值越大;使用多个b值计算的ADC值可重复性最高,在临床中测量肝脏DWI的ADC值时使用多个b值计算更为精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b值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系列分析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肝脏常见局灶性病变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对45例肝脏常见局灶性病变(15例肝癌,18例肝血管瘤,12例肝囊肿)行不同b值DWI (b=600 s/mm2,1000 s/mm2,2000 s/mm2),观察病灶DWI信号强度连续变化并计测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结果:肝癌不同b值DWI均表现为高信号,随b值增加,病灶信号强度无显著性改变(P>0.05);肝血管瘤DWI (b=600 s/mm2)表现为高信号,DWI (b=1000 s/mm2,2000 s/mm2)表现为高或等信号,随b值增加,病灶信号强度降低(P<0.05);肝囊肿DWI (b=600)表现为高、等或低信号,DWI (b=1000 s/mm2,2000 s/mm2)表现为低信号,随b值增加,囊肿信号强度降低(P<0.05).随b值增加,肝癌、肝血管瘤、肝囊肿的ADC值均逐渐降低(P<0.05).结论:不同b值DWI系列分析可能鉴别诊断肝脏常见局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HILIPSGyroscanIntera1.5TMRI成像仪正常腹部实质脏器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范围并研究适合本扫描仪腹部弥散加权成像的最佳b值。材料和方法:对30例健康志愿者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ADC图上直接测量ADC值。结果:所有检查均一次成功得到弥散加权成像(DWI)和ADC图。正常肝脏、胰腺、肾脏、脾脏在b值分别为300、1000、1500s/mm2时的ADC值分别为(10-3mm2/s)1.520±0.169、1.937±0.370、2.632±0.258、1.163±0.188,1.200±0.132、1.484±0.272、2.016±0.178、0.840±0.117,1.068±0.118、1.321±0.149、1.659±0.169、0.747±0.102。不同b值时同一脏器ADC值有统计学差异;四种实质性脏器在同一b值时ADC值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正常腹部不同脏器的ADC值有明显差异。腹部弥散加权成像的b值为300s/mm2和1000s/mm2时,DWI和ADC图像可以互相补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食管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诊断的最佳b值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在食管癌恶性度预测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初诊为食管癌的45例患者行前瞻性常规MRI平扫及DWI扫描,依据病理结果对照分析不同病理分级食管癌间的ADC值变化.采用单次激发SE-EPI序列,取不同b值(500、800 s/mm2和1000s/mm2)对食管癌患者进行DWI检查,得到相应的DWI及ADC图像.结果 食管癌病灶在各组不同b值获得的DWI图像上均表现为高信号,同时病灶的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均随着b值的升高而表现为下降;各b值下病灶的ADC值不同,同一b值下不同病理分级间病灶的ADC值亦不相同,食管癌的病理分级可以通过各b值下的ADC值进行有效的评价.绘制ROC曲线后分析得出,当b值为500 s/mm2时,受试者T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最大,对食管癌恶性度的预测价值最高,相应的ADC值为1.72×10-3 mm2/s,其敏感度和特异度为85.7%和82.4%.结论 b值为500 s/mm2时有利于食管癌病灶的检出和显示;ADC值测定可以反映肿瘤的病理分级,对于术前评估食管癌的恶性程度有重要作用,可以为临床治疗及患者预后评价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测量正常成人肾脏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时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为肾脏病变患者在DWI成像时提供正常对照标准.资料与方法 20例健康志愿者均行MRI常规平扫及DWI成像,DWI成像时b值分别采用0s/mm2、200s/mm2、500s/mm2、800s/mm2、1000s/mm2.结果 不同b值下双侧肾脏皮髓质ADC值及双侧肾脏平均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863~240.324,P=0.000),双侧肾脏皮髓质ADC值及平均ADC值均高于肝、脾及胰腺ADC值.双侧肾脏皮质在不同b值下的ADC值均高于髓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36~20.281,P=0.000).左侧肾脏皮、髓质ADC值及平均ADC值在b=500s/mm2、b=800s/mm2及1000s/mm2时均高于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800s/mm2时t=2.023,P=0.048;其余P=0.000).b=200s/mm2时双侧肾脏皮、髓质ADC值及平均ADC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39,P=0.098;t=0.704,P=0.490;t=-0.314,P=0.757).结论 正常成人肾脏ADC值在不同b值下有差异,双侧肾脏平均ADC值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外胆管癌患者的MRI原始资料,包括不同b值的DWI(b值为100 s/mm2、300 s/mm2、500 s/mm2、800 s/mm2、1000 s/mm2)及常规MRI平扫(T2WI、T1WI)。测量不同b值时肝外胆管癌病灶ADC值,计算病灶与正常肝脏间对比噪声比(CNR),根据HE染色病理图片记录肝外胆管癌细胞密度,并进行分析。结果 DWI对肝外胆管癌病灶的信号显示优于T2WI及T1WI。随着b值的增大,病灶ADC值逐渐降低,病灶与正常肝脏间CNR呈逐渐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b值时,肝外胆管癌病灶ADC值与细胞密度之间均呈负相关(P<0.05);b=800 s/mm2时,其相关性最高(r=-0.81,P<0.05)。结论 DWI能较清楚地显示肝外胆管癌病灶,b值为800 s/mm2时最佳,与ADC值测量共同分析,有助于肝外胆管癌病灶的检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DWI及ADC值在评价肝泡状棘球蚴病(HAE)病变性质中的价值.方法 26例HAE患者行肝脏常规MRI和DWI,b值分别为500、800 s/mm2,获得病灶中心实性区(ADC中心)、边缘带(ADC边缘)、外周区(ADC外周)ADC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区域ADC值.观察病灶标本的特点,取病灶边缘区域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并采用Pearson法分析边缘带ADC值与MVD的相关性.结果 选取26例HAE患者中独立病灶32个进行ADC值测量,b值分别为500、800 s/mm2时,ADC中心、ADC边缘和ADC外周值分别为(1.3±0.3)×10-3、(1.1±0.4) ×10-3、( 1.8 ±0.5)×10 -3mm2/s,( 1.2±0.4)×10-3、(1.1±0.3) ×10-3、(1.9±0.4)×10-3mm2/s,不同b值下各区域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两比较结果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6例32个病灶边缘区域MVD值为(12.9±3.7)个/视野,与不同b值下ADC值均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042和-0.077,P值均>0.05).结论 DWI可以反映HAE病灶不同区域特征,而病灶边缘区域的ADC值与该区域MVD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孙伟  王琨  周令飞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12):1846-1849
目的:初步探讨背景抑制弥散成像(DWIBS)技术对肝占位性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8例患者的46个肝占位性病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肝细胞癌10例13灶,肝转移瘤7例14灶,肝血管瘤4例7灶,肝囊肿7例12灶的背景抑制磁共振弥散成像(b=600s/mm2),测量各病灶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比较,通过背景抑制的WDI经MIP重建及黑白反转技术制作局部类PET图像,观察病灶显示效果。结果:在b=600s/mm2的图像中,肝内良性病变ADC值明显高于恶性病变,以1.6×10-3 mm2/s作为良恶性病变ADC值的界限,敏感性和特异性均>90%;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肝囊肿的ADC值呈递增趋势;局部类PET图像,28例46个肝占位性病灶均显示清晰。结论:背景抑制弥散成像并测量病灶的ADC值对肝占位性病灶良恶性的判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和指数化表观扩散系数(exponential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eADC)值等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临床和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HCC病例46例,手术前行DWI扫描,并计算低(100 s/mm2、200 s/mm2和300 s/mm2)、中(400 s/mm2和600 s/mm2)和高(800 s/mm2、1000 s/mm2和1200 s/mm2)b值时病灶边缘的ADC值和eADC值,然后根据低、高b值时ADC和eADC值的差异计算灌注ADC和eADC值.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甲胎蛋白(AFP)水平、病灶大小、病理分级、有无包膜、肝硬化、腹腔积液、门静脉癌栓及周围子灶等情况.将DWI测量参数与以上临床和病理特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ADC值随b值增加逐渐下降,而eADC值则逐渐增加.在腹腔积液组,中、高b值时的ADC值均大于无腹腔积液组,而高b值时的eADC值及灌注eADC值则相反(P<0.05).在有、无肝硬化组,灌注ADC值分别为(1.36 ±0.38)×10-3mm2/s、(1.89 ±0.46)×10-3mm2/s;在AFP阳、阴性组,灌注eADC值分别为0.25±0.06、0.18±0.05;在有、无门静脉癌栓组,灌注ADC值分别为(1.17 ±0.16)× 10-3mm2/s、(1.46 ±0.36)×10-3mm2/s,均分别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ADC及eADC测量值在病理分级、病灶大小、有无肝癌周边子灶及包膜之间无差异(P>0.05).结论 灌注ADC和eADC值可在一定程度上对HCC的生物学行为进行无创性评估,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兔部分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表面扩散系数(ADC)的演变规律,分析其与肝酶(ALT、ALP)相关性.方法:新西兰大白兔阻断肝左叶血供60min后,恢复血供,按再灌注时间分为6h、12h I/R组及假手术对照组即sham组(每组6只,共计18只),DWl成像b值分别选取20s/mm2、50s/mm2、100s/mm2、300s/mm2和600s/mm2.同时行T2WI、T1 WI扫描、组织病理学和肝生化AST、ALT检查.结果:各I/R组ADC低十sham组,其中在b=20s/mm2、50s/mm2、100s/mm2时,6h组ADC明显低于sham组(P<0.05).在b=300s/mm2、600s/mm2时,6h、12h I/R组ADC与sham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I/R血清AIJT、ALP明显高于sham组(P<0.05).b=20s/mm250s/mm2、100s/mm2时,ALT与ADC存在显著负相关(r=-0.497,P<0.05;r=-0.623,P<0.05;r=-0.671,P<0.01);b=20s/mm2、100s/mm2,AD(:与分别与ALP也存在相关性(r=-0.578,P<0.05;r=-0.489,P<0.05).结论:采用较小b值弥散成像(DWI)能够动态监测肝I/R病理发展过程,ADC值可以作为榆测肝脏损伤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DWI对肝硬化DN、恶变结节及sHCC的ADC值及DWI信号强度与相应血供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共19例经病理证实的肝硬化恶变结节及原发性小肝癌。根据病灶动态增强特点区分DN、恶变结节及sHCC。采用两组小b值(b低=0mm2/s,b高分别为2mm2/s及50mm2/s)对病灶及正常肝脏ADC值、信号强度及CER值进行计算。结果:恶变结节及sHCCADC值、DWI信号强度及CER值均明显高于DN及正常肝组织(P<0.05)。两组b值中测量肝硬化恶变结节及sHCC与DN及正常肝组织DWI信号强度差与CER值差均呈正相关(r=0.832),而ADC值与CER值差间不相关。结论:小b值DWIADC值受病灶血流灌注的影响较大,且血供丰富的恶变结节及sHCCADC值最高,DWI信号强度也最高。结合DWI及动态增强表现可以明显的提高肝硬化恶变结节/sHCC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