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针对伴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比较在心室不同部位起搏,观察最佳起搏部位的疗效。方法8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或(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患者,伴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心功能未见异常或心功能Ⅰ级,均安置DDD型双腔永久起搏器。每例患者都分别在右室4个部位起搏,观察起搏QRS时限,以起搏时限最小部位作为永久心室起搏部位,并随访观察心功能、胸部X线片、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8例患者均以右室近后间隔作为永久心室起搏部位,此部位的起搏QRS时限均小于术前自身QRS时限(P<0.05),也均小于右室其他部位起搏时QRS时限,永久起搏部位测试参数均符合正常标准。术后随访6~36个月,8例患者的心功能均无异常变化。结论提示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伴有RBBB,需安置永久心室起搏治疗时,流入道与流出道结合部(近后间隔),是生理化程度较为理想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本研究应用 2 187电极旨探讨右房左室 (RA -LV )起搏的方法学 ,并观察RA LV起搏对充血性心功能衰竭 (CHF)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2例心功能Ⅱ~Ⅲ级CHF患者 76 / 78岁 ,均合并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时限 16 0ms/ 180ms、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射血分数 (EF) 2 8/2 5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显示功能性二尖瓣返流时间 4 70 / 490ms、左室充盈时间 180 / 16 0ms、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均符合双室同步治疗指征。 2例均接受RA LV起搏。其中右房为普通心房电极 ,左心室为 2 187电极(Medtronic ,Inc ,MU ,USA)。首先 ,经左锁骨下静脉途径采用普通可撕穿刺鞘直接在X线监视下通过冠状静脉窦置入 2 187电极至心大静脉左室后侧分支起搏左室 ,并经起搏见体表心电图为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 ,同时其他起搏参数良好为植入成功 ;然后按常规方法植入右房电极。测试完毕后将右房左室电极分别与DDD起搏器 (SD2 0 3,Medtronic ,Inc ,MU ,USA)心房和心室输出口连接 ,以双极模式进行RA LV...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三腔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所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期临床疗效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2 0 0 0年 12月~ 2 0 0 1年 1月本院收治的 2例患者。例 1患者男性 ,6 7岁 ,诊为“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Ⅲ ,Ⅳ级 (NYHA分级 )” ,经超声心动图检查 :左室扩大 ,左室内径 72mm ,EF最差时为 2 8% ,二尖瓣轻 中度返流 ,E峰A峰融合。心电图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PR间期 0 .2 0s ,QRS波时限 15 2ms。冠状动脉造影未见异常。例 2患者女性 ,6 5岁 ,诊为扩张性心肌病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心功能Ⅳ级(NYHA心功能分级 )。ECG示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QRS波时限 170ms。超声心动图 (UCG)示左室明显扩大 ,左室内径 80mm ,EF 32 % ,二尖瓣中度关闭不全。心内电生理检查示阵发性房室节折返性心动过速 ,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成功。在局麻下 ,3根导线均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送入 ,分别置于右心耳、右室心尖部及心室后静脉开口处。左心室起搏采用 2 187导线 ,在植入 2 187导线之前 ,先行冠状静脉窦系统逆行造影。了解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本研究旨在观察双室再同步起搏治疗严重的充血性心功能衰竭疗效。方法  2 0 0 1年 4月~ 2 0 0 2年 11月在我科住院患者 10例 ,男 8例 ,女 2例 ,年龄 4 2~ 74岁 ,其中缺血性心肌病 5例 ,扩张型心肌病 4例 ,酒精性心肌病 1例。心功能NYHA分级 :Ⅲ级 5例 ,Ⅳ级 5例。病史超过半年 ,均用多种抗心衰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所有患者超声心动图示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6 0mm ,左室射血分数 <0 .4 ,并伴有轻中度二尖瓣返流 ,QRS波≥ 130ms 9例 ,QRS波等于 12 0ms 1例。植入InSync(80 4 0型 )三腔 (右房、右室、左室 )起搏器 ,左室起搏导线通常放置在心侧静脉和后侧静脉 ,均达到最满意的起搏参数。根据Ritter公式放置最佳房室传导间期 ,以保证最大舒张期充盈。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起搏器 ,9例患者接受起搏治疗后 3个月随访 ,1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手术后 1个月死于肾功能衰竭。 9例患者临床评估结果为 :心功能术前 3.4± 0 .5级 ,术后 3个月为 1.5± 0 .7级 (P <0 .0 1)。心衰症状得分术前为 8.11± 3.2 9,术后为 1.4 4± 1.74(P <0 .0 1) ,ECG示QRS波术前为 (172± 32 )ms ,术后为 (14 9± 2 3)ms(P >0 .0 5 )。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舒张末期直径术前 6 7± 6 .7mm ,术后为 (6 3± 6 )mm (P <0 .0 5 ) ,左室  相似文献   

5.
多层螺旋CT计算心室容积的准确性及最佳层厚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1)确定Simpson方法计算心室容积的最佳层厚;(2)评价多层螺旋CT计算心室容积的准确性。方法采用多层螺旋CT(东芝Aquilion)扫描系统对14个人的左室铸型和15个右室铸型进行扫描。分别以2.0、3.5、5.0、7.0及10.0mm层厚重建左、右心室短轴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reformattedimage,MPR)图像。采用标准Simpson法计算左、右心室铸型的容积。心室铸型的实际容积通过铸型排除水的容量来计算。结果各层厚计算的心室容积均高估相应心室的实际容积[左心室高估值介于(3.21±5.95)ml至(12.58±8.56)ml之间,右心室高估值介于(10.22±8.45)ml至(23.91±12.24)ml之间]。各层厚计算的心室容积均与相应的实际心室容积高度相关(左心室r值均>0.97,右心室r值均>0.95);心室容积的高估程度与选择的层厚呈显著正相关(左心室r=0.998,右心室r=0.996)。当层厚降至5mm时,计算的心室容积对实际容积的高估值与2mm层厚相比不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多排Simpson法计算左、右心室容积时,5mm层厚是最有效率的层厚。MSCT可以准确计算左、右心室容积。  相似文献   

6.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治疗难度大 ,病死率高。近年来 ,国外一些学者进行了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CHF的临床研究 ,初步结果令人满意[1] 。本文报道 4例伴有室内传导阻滞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安置双心室单心房三腔起搏器的近期疗效。1 资料与方法  2 0 0 1年 2~ 3月收治的 4例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48~ 73岁。 1例为扩张型心肌病 ,2例为陈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PTCA术后 ,1例为冠心病双支血管病变未行PTCA术者。心功能均为NYHAⅣ级。4例均伴有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经强心、利尿等药物治疗后心悸、气短等心衰症状仍很明…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54岁。因心慌、胸闷1周入院。体检无明显异常。心电图检查:窦性P波规律出现,频率63/min。P波与多数QRS波群无关系,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0.16s,呈左束支阻滞图型,频率61/min,为加速的室性逸搏心律。图中R4、R12、R18、R23均为心室夺获心搏。R3-P=0.32s,P-R4=0.20s,QRS时间0.16s,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型。R11-P=0.26s,P-R12=0.30s,QRS时间0.12s,呈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伴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型。R23同R12。R17-P=0.24s,P-R18=0.34s,QRS时间0.10s,为基本正常图形。R4-P=0.76s,P-R5=0.14s,R5为窦性激动下传的正常图形,R6为窦性激动与室性激动的融合波。心电图诊断:(1)窦性心律;(2)加速的室性逸搏心律;(3)不完全性干扰性房室分离;(4)室性融合波;(5)心室夺获伴左束支及左后分支裂隙现象。  相似文献   

8.
男性 ,5 8岁 ,缺血性扩张性心肌病患者 ,心功能NYHA 级 ,LVEF2 7%~ 35 % ,阵发性心房纤颤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QRS1 5 0~ 1 60 m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76mm,E、A峰融合 ,二尖瓣轻度返流 ,经临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评估后植入右房双心室三腔起搏器 ( ela公司 Talent TM MSP 31 3)。穿刺左锁骨下静脉 ,经冠状静脉窦电极导引 ,通过左心室引导导管行冠状窦 ( CS)造影后 ,选择左心静脉分支(左室后侧枝 )植入左心室起搏电极 ( ela公司UC2 8D单极电极 ) ,测定起搏参数符合要求后 ,再分别植入右心室 ( Medtronic Capsure SP40 2 4…  相似文献   

9.
双心室单心房三腔起搏治疗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明秋 《西南军医》2004,6(5):18-18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 ,5 3岁 ,劳累后心悸 ,呼吸困难 ,夜间不能平卧 ,双下肢水肿 3年余 ,曾多次住院 ,本次因症状加重而入院。查体 :P83次 /分 ,BP12 0 / 85mmHg ,颈静脉怒张 ,双下肺可闻散在细湿罗音 ,心界向左下扩大 ,心率 83次 /分 ,律齐 ,心尖部闻 3/ 6级粗糙的收缩期杂音 ,肝肋下 1cm ,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 ,心电图 :Ⅰ°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0 .2 2秒 )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QRS波时限 0 .14秒 )超声心动图 ,左室舒张末内径 (LVEDd) 6 2mm左房内径 (LA) 4 2mm ,二尖瓣开放幅度小 ,中等量返流 ,左心射血分数 (LVEF) 35 .4 %…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左心室电极导线(LVL)起搏部位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沈阳军区总医院早期因扩张型心肌病(DCM)行CRT治疗的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左心室电极起搏的部位将患者分为心尖部组(n=15)和非心尖部组(n=67)。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两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LVEF、LVEDD、QRS时限及美国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变化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非心尖部组LVEF及LVEDD较术前及心尖部组均明显改善(P<0.05);心尖部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LVEF、LVED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心尖部组术后QRS时限较术前明显缩窄,NYHA分级改善明显(P<0.05),与心尖部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尖部组术后QRS时限、NYHA分级与术前比较,虽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室电极导线起搏非心尖部较心尖部CRT疗效更佳,应尽量避免左室心尖部起搏。  相似文献   

11.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衰的短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2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行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全部患者均经冠状静脉窦植入左心室导线1根至心脏静脉,术后随访13.8±10.4(3~34)个月,观察心功能,患者活动度及夜间心率、QRS波时限,左心室收缩、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舒张末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充盈时间,左室内各室壁收缩期达峰时间等.结果 26例患者中,1例于术后2个月时猝死;25例于术后3个月随访时发现心功能改善,有效率96.2%,心功能NY-HA分级,从Ⅲ-Ⅳ级改善为Ⅱ-Ⅲ级,患者活动度从0.31±0.40h/d增加至2.35±1.20h/d,夜间心率由84.8±15.7/min降低至63.4±4.5/min,心律变异性从47.3±7.1ms提高至96.4±15.1ms,QRS波从158.6±31.8ms缩短至129.5±30.2ms(P<0.05),左心室收缩末内径、舒张末内径分别从67.6±8.2mm、77.0±9.4mm缩小至62.1±12.3mm、71.6±8.7mm(P<0.05),左心室收缩末容积、舒张末容积分别从213±54ml、266±68ml缩小至151±62ml、212±63m1(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从21.2%±4.5%提高至32.5%±6.4%(P<0.05),左室舒张充盈时间从329±140ms提高至423±118ms(P<05),左室12个节段收缩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12)从48.4±17.9ms减少至33.5±19.7ms(P<0.05).结论 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是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患者 ,男 ,6 2岁 ,因冠心病就诊。多次心电图检查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本次检查发现每个T波上均有未下传心室的P波 ,表现为 2∶1房室传导阻滞 ,间隔半月检查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诊断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 2∶1右束支传导阻滞 (图 1)。讨论 患者多次心电图检查为完全性左束支阻滞 ,本次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 2∶1房室传导阻滞。 2∶1房室传导阻滞实质上是 2∶1右束支传导阻滞 ,后来发展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故应属于双束支传导阻滞。双束支传导阻滞往往表现为完全或不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图形 ,因此心电图检查如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测量扩张型心肌病 (DCM)病人心室收缩的同步性和评价双心室起搏 (Bi V)对收缩同步性和射血分数的影响。方法 :入选 13例 DCM伴室内传导阻滞 (IVCD)的病人 ,其中左束支传导阻滞 (L BBB) 6例 ,右束支传导阻滞 (RBBB) 2例 ,IVCD 5例。 13例病人均进行了多门控心血池显像 ,对所获得的闪烁数据进行位相分析 ,计算出左右室平均位相和左右室平均位相标准差。心室间收缩同步性用右室平均位相减左室平均位相的差 [Φ(RV- L V) ]来衡量 ,心室内收缩同步性用位相标准差来衡量 (s RVΦ,s L VΦ) ,在窦性心律和双室起搏时分别计算上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双室再同步治疗对药物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扩张型心肌病患者6例,心功能Ⅳ级,合并完全性左束支阻滞,QRS正常时限>130 ms,左室舒张末内径>55 mm,EF<0.35,置入三腔双室同步起搏器治疗,观察术后临床症状及超声心电图指标变化。结果:术后患者心功能改善1-2级,心电图QRS时限明显缩短,心胸比例、二尖瓣返流面积、左室舒张末内径和左房舒张末内径明显减小,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率明显增加(P<0.05或P<0.01)。结论:双室再同步治疗可明显改善伴室内传导阻滞的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国产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国产Ampatzer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 0 0 3年1月至2 0 0 5年4月采用国产封堵器对16例VSD施行封堵术。患者年龄3.5~4 1(13.98±11.0 5 )岁,体重12 .5~5 9(32 .1±17.5 9)kg。超声心动图显示室间隔回声中断3.7~9mm(5 .34±1.75mm)。所有病人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完成VSD封堵治疗。结果 术中造影示漏斗部嵴内型2例,膜部14例。13例患者封堵器置入成功。2例分别采用6 8mm、4 6mm动脉导管未闭Amplatzer伞封堵,另外8例应用对称型室间隔封堵器,型号为4~10 (7±2 .39)mm。左心室造影测量室缺直径为3.2~11(4.9±1.8)mm,缺损上缘距主动脉根部距离0 .8~9(3.1±2 .2 )mm ,10例合并有膜部室间隔膨出瘤.11即刻无分流,1例术后即刻有流速达4 .5cm s的2mm的残余分流。3例失败,原因分别为嵴内型缺损、多孔型缺损、操作粗暴损伤右房室瓣。术后发生一过性束支传导阻滞3例,永久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各2例,一过性机械性溶血1例。余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国产Amplazer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安全有效,近期效果良好,中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62岁,因冠心病就诊.多次心电图检查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本次检查发现每个T波上均有未下传心室的P波,表现为2∶1房室传导阻滞,间隔半月检查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诊断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2∶1右束支传导阻滞(图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心室起搏比例心力衰竭患者起搏器升级为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后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心室高比例起搏后发生心力衰竭的普通起搏器患者,升级为CRT治疗后,长期观察患者的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内径(LAD)的变化。观察起搏器升级后12个月CRT的应答率。应答率的标准为LVEF绝对数改善5%以上。长期观察病死率及临床心脏事件,最长随访观察85个月。结果 9例高比例心室起搏的心力衰竭患者升级为CRT后,平均随访(37.33±27.81)个月,术后QRS时限明显缩短[(146.67±30.00)ms比(171.33±25.98)ms,P<0.05],术后12个月NYHA改善[(1.89±0.93)级比(3.44±0.53)级,P<0.05],78%(7/9)患者CRT有应答,其中33%(3/9)患者升级1年后为超应答(LVEF≥50%),平均LVEF明显升高[(0.42±0.11)比(0.32±0.05),P<0.05],LVEDD明显减小[(61.22±11.41)mm比(70.33±9.39)mm,P<0.05],LAD明显减小[(40.22±6.51)mm比(43.44±4.67)mm,(P<0.05)]。长期随访过程中,1例(11.1%)患者术后23个月死于心力衰竭,1例(11.1%)患者术后34个月新发室速,经抗心动过速起搏终止。结论长期随访观察的结果显示,高心室起搏比例的心力衰竭患者升级为CRT后,CRT应答率高,患者心功能较前明显改善,心脏结构逆重塑。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48岁,反复胸闷、气促、心悸2年余,加重1个月,于2008年3月1日入院.患者2年前开始反复出现胸闷、气促症状,伴有心悸,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Ⅲ级",药物治疗后效果不明显.患者既往无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病史.心电图:Ⅰ度房室传导阻滞,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时限120 ms.心脏超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94 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14%;左心室壁各节段心肌运动速度下降,左心室侧壁和后间隔达峰时限最大差值90 ms.  相似文献   

19.
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VT)的心电图特征和特殊部位IVT消融方法。对 41例IVT的心电图特征和导管射频消融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 :心电图呈右束支阻滞者 2 8例 ,呈左束支阻滞者 9例 ,平均心室率(172± 30 ) /min ;消融成功率 90 .2 % (37/ 41)。表明导管消融对IVT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对左室特发室速 (IL VT)采用激动标测 ,对右室流出道室速 (RVOT VT)采用起搏结合激动标测 ;对左室流出道室速 (LVOT VT)标测消融时应避免损伤主动脉瓣和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20.
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和升压素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肾上腺髓质素(ADM)和肾上腺升压素 (ADT)在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发展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采用特异性放射免疫法检测 45例CHF患者治疗前后ADM和ADT血浆浓度。结果显示 ,治疗前心功能Ⅱ、Ⅲ级组患者ADM血浆浓度分别为 5 1 46±4 5 2pg/ml、70 3 9± 3 2 2 pg/ml,ADT为 2 9 98± 1 13 pg/ml、3 3 45± 0 91pg/ml,与对照组的ADM ( 2 4 12± 1 5 9pg/ml)、ADT( 2 4 89±2 19pg/m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 0 5 ) ;心功能Ⅳ级组ADM和ADT浓度分别为 3 6 3 3± 2 17pg/ml和 2 0 71±0 75 pg/ml,明显低于Ⅱ、Ⅲ级组和对照组(P <0 0 5 )。治疗后 ,Ⅱ、Ⅲ级组ADM和Ⅲ级组ADT浓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 <0 0 5 ) ,余各组ADM和ADT浓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ADM和ADT在CHF不同阶段发生调节紊乱 ,共同参与了心衰的发展过程 ,可作为心衰患者心功能的一项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