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I?125粒子对胃癌细胞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及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人类胃癌细胞株(SGC?7901)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3组,分成实验组30只、空白对照组30只和对照组30只;对照组荷瘤裸小鼠不进行干预,空白对照组小鼠植入空白粒子(0 MBq),实验组小鼠植入I?125粒子,放射剂量为14.8MBq;观察粒子植入后瘤体生长情况,粒子植入28 d时处死所有裸鼠获取肿瘤标本。对标本进行测量分析,得到裸小鼠肿瘤抑制率。用RT?PCR方法进行测定瘤组织NF?κB基因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方法进行测定肿瘤组织内NF?κB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I?125粒子植入小鼠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的肿瘤生长变慢,两组抑瘤率分别为38%和43%。实验组中肿瘤组织的NF?κB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碘?125粒子抑制胃癌细胞增殖重要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是其抑制胃癌细胞NF?κB基因和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125I对乳腺肿瘤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的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25I粒子对乳腺肿瘤组织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建立人类乳腺癌MCF-7细胞株的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荷瘤鼠随机分两组(每组10只):对照组:植入空载粒子和实验组:125I粒子植入组(0.4 mCi),瘤体长径8~10 mm时植入125I粒子,粒子植入后当对照组瘤体平均长径15~20 mm时,处死荷瘤小鼠,标本分别冻存和固定,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蛋白免疫印记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HIF-1α的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实验组中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的HIF-1α的mRNA及其蛋白表达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RNA:q(肿瘤组织)=22.63,q(边缘组织)=19.53,P《0.01;蛋白:q(肿瘤组织)=87.54,q(边缘组织)=80.39,P《0.02;阳性细胞:q(肿瘤组织)=20.68,q(边缘组织)=16.47,P《0.01].两组正常组织中HIF-1α的表达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3,P》0.05).结论 125I粒子抑制乳腺肿瘤组织促肿瘤血管生长因子HIF-1α mRNA及其蛋白水平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125I粒子对乳腺肿瘤组织内皮抑素(ES)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125I粒子对抑肿瘤血管生长基因的作用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建立人类乳腺癌MCF-7细胞株的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荷瘤鼠分两组:对照组,植入空载粒子;实验组:植入125I粒子。粒子植入后当对照组瘤体平均长径约为15~20mm时,处死荷瘤小鼠,标本分别冻存和固定,用半定量RT-PCR、Western blotting印迹及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ES的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实验组中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的ES的mRNA及其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肿瘤中正常组织ES的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变化不明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25I粒子促进乳腺肿瘤组织抑肿瘤血管生长因子ESmRNA及其蛋白水平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I-125粒子对胃癌细胞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及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人类胃癌细胞株(SGC-7901)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3组,分成实验组30只、空白对照组30只和对照组30只;对照组荷瘤裸小鼠不进行干预,空白对照组小鼠植入空白粒子(0 MBq),实验组小鼠植入I-125粒子,放射剂量为14.8MBq;观察粒子植入后瘤体生长情况,粒子植入28 d时处死所有裸鼠获取肿瘤标本。对标本进行测量分析,得到裸小鼠肿瘤抑制率。用RT-PCR方法进行测定瘤组织NF-κB基因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方法进行测定肿瘤组织内NF-κB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I-125粒子植入小鼠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的肿瘤生长变慢,两组抑瘤率分别为38%和43%。实验组中肿瘤组织的NF-κB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碘-125粒子抑制胃癌细胞增殖重要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是其抑制胃癌细胞NF-κB基因和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25I粒子对乳腺癌细胞中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及其在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方面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根据处死时间,随机分为8组,包括D7、D14、D21、D28组(对照组)及S7、S14、S21、S28组(实验组),每组6只,对照组植入空白粒子(0 mCi),实验组植入125I粒子(0.4 mCi)。观察粒子植入后瘤体生长情况,粒子植入后第7、14、21、28天分别处死各组荷瘤小鼠。半定量RT-PC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bFGF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结果:植入125I粒子后,实验组肿瘤生长缓慢,肿瘤抑制率为53.27%。粒子植入第28天,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肿瘤组织的bFGF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88,P<0.01)。结论:125I粒子抑制bF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是其治疗乳腺癌增殖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25I粒子对乳腺癌细胞中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及其在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方面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根据处死时间,随机分为8组,包括D7、D14、D21、D28组(对照组)及S7、S14、S21、S28组(实验组),每组6只,对照组植入空白粒子(0 mCi),实验组植入125I粒子(0.4 mCi)。观察粒子植入后瘤体生长情况,粒子植入后第7、14、21、28天分别处死各组荷瘤小鼠。半定量RT-PC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bFGF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结果:植入125I粒子后,实验组肿瘤生长缓慢,肿瘤抑制率为53.27%。粒子植入第28天,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肿瘤组织的bFGF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88,P〈0.01)。结论:125I粒子抑制bF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是其治疗乳腺癌增殖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人中分化结肠腺癌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以探讨碘-125(125I)粒子治疗中分化结肠腺癌的有效性。方法将人中分化结肠腺癌细胞(SW480)种植到雄性BALB/c-nu/nu裸小鼠皮下,建立动物模型,用随机抽签法随机将荷瘤裸小鼠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4只),对照组植入1颗空白粒子,实验组植入1颗剂量为1.48×107Bq的125I粒子,观察粒子植入后瘤体生长情况,分别于植入后第7、14、21及28天处死实验组与对照组荷瘤裸小鼠,每个时相6只裸小鼠。剥取瘤体,分别用于免疫组化SP法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情况。结果随着放射时间的延长,从第10天起实验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从第14天开始PCNA标记指数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从第21天开始凋亡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125I粒子通过持续低剂量辐射后可以下调PCNA的表达,诱导人中分化结肠腺癌细胞凋亡增加,是其抑制人中分化结肠腺癌增殖可能的生物学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放射剂量的^125I粒子对BGC823人低分化胃癌细胞的影响。方法将BGC823人低分化胃癌细胞悬液种植于64只BLAB nu/nu裸鼠的皮下,以制备荷瘤鼠模型。待荷瘤鼠模型饲养3周左右、肿瘤生长至0.7-1.2 cm时,将其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n=16)。其中,空白对照组裸鼠植入空白粒子,低、中及高剂量组分别植入放射剂量为1.48×10^-7、2.22×10^-7及2.96×10^-7 Bq的^125I粒子。分别于粒子植入前、植入后7、14、21及28 d,4组均随机抽取4只荷瘤鼠处死,剥取瘤体称重,并计算肿瘤体积;分别于植入粒子后14d和28d,测量4组荷瘤鼠肿瘤组织的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因子E(cyclinE)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①除空白对照组外(空白对照组的变化不大),低、中及高剂量组的肿瘤体积和肿瘤质量随时间延长均呈下降趋势。粒子植入后7、14、21及28d,低、中及高剂量组的肿瘤体积和肿瘤质量均小于(轻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在28 d时,低剂量组的肿瘤体积和肿瘤质量均小于(轻于)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P〈0.05)。②14d和28d时,低、中及高剂量组的凋亡率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而cyclinE mRNA的表达水平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28d时,低剂量组的凋亡率高于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P〈0.05),而cyclinE mRNA的表达水平却低于该2组(P〈0.05)。同组内与14d比较,28 d时除空白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3组的凋亡率均较高(P〈0.05),而cyclinE mRNA的表达水平均较低(P〈0.05)。结论 ^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可有效抑制人低分化胃癌组织的生长,可抑制其cyclinE mRNA的表达;与其他剂量相比(2.22×10^-7 Bq及2.96×10^-7 Bq),低剂量(1.48×10-7 Bq)的125I粒子持续照射可诱导BGC823人低分化胃癌细胞的凋亡增加。  相似文献   

9.
10.
125Ⅰ粒子抑制中分化结肠腺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人中分化结肠腺癌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以探讨碘-125(125Ⅰ)粒子治疗中分化结肠腺癌的有效性.方法 将人中分化结肠腺癌细胞(SW480)种植到雄性BALB/c-nu/nu裸小鼠皮下,建立动物模型,用随机抽签法随机将荷瘤裸小鼠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4只),对照组植入1颗空白粒子,实验组植入1颗剂量为1.48×107Bq的125Ⅰ粒子,观察粒子植入后瘤体生长情况,分别于植入后第7、14、21及28天处死实验组与对照组荷瘤裸小鼠,每个时相6只裸小鼠.剥取瘤体,分别用于免疫组化SP法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随着放射时间的延长,从第10天起实验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从第14天开始PCNA标记指数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从第21天开始凋亡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125Ⅰ粒子通过持续低剂量辐射后可以下调PCNA的表达,诱导人中分化结肠腺癌细胞凋亡增加,是其抑制人中分化结肠腺癌增殖可能的生物学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