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与分析造成我院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方法分析我院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期间收治的6502例手术患者的监测资料。结果我院外科切口感染率1.22%,围术期用药少、合并基础疾病、非清洁手术、手术时间长、急诊手术,均使手术患者易发生切口感染(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外科医师要重视围术期用药,并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合理拟定手术计划,认真提高手术技术的熟练程度以减少手术时间,努力降低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妇幼医院引起患者院内感染的诱因。方法总结近4年来我院就诊患者院内感染情况。结果 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院内总感染发生率分别是7.97%、6.26%、5.33%、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9—2012年不同季节院内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9—2012年不同部位院内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院内感染,在高危季节、易感因素等方面加强管理,改善医疗环境,可提高医疗治疗,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加强手术室消毒灭菌监测,对医院感染控制的作用。方法根据《消毒技术规范》中所规定的操作要求对手术室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研究采用回顾性及现场临床观察方法,观察患者术后伤口情况。结果实施手术室消毒灭菌监测前,空气灭菌合格率、消毒物品灭菌合格率、医护人员手灭菌合格率分别为92.63%、93.75%、88.57%,实施手术室消毒灭菌监测后,空气灭菌合格率、消毒物品灭菌合格率、医护人员手灭菌合格率分别为98.96%、100.00%、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手术室消毒灭菌监测前,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率为6.41%,Ⅰ类切口感染率、Ⅱ类切口感染率、Ⅲ类切口感染率分别为2.54%、6.22%、11.34%,实施手术室消毒灭菌监测后,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率为2.57%,Ⅰ类切口感染率、Ⅱ类切口感染率、Ⅲ类切口感染率分别为0.39%、2.21%、5.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手术室消毒灭菌监测,能够有效提高手术室内空气、设备、器械等灭菌率。此外,还能够有效降低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丁会 《抗感染药学》2020,17(3):373-375
目的:分析强化院内感染管理对预防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效果及其对策。方法:选取医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实施常规感染管理收治的新生儿118例临床资料作为管理前组;另选取2018年1-12月期间实施强化感染管理收治的新生儿136例临床资料作为管理后组;比较两组患者管理前后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以及管理期间监测采样总份数的监测合格率差异。结果:管理后组患者实施强化感染管理后,其院内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管理前组(0.00%vs 3.39%),经两组间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管理期间的监测采样总份数(分别为180份、160份)的采样合格率,管理后组高于管理前组(98.75%vs 92.78%,P<0.05)。结论:在新生儿科强化感染管理,规范了医护人员的诊疗行为,提高了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有效减少了引发院内感染的不利因素,确保了新生儿在院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手术室为医院里感染的高危科室,通过对其采取科学的控制管理,以减少医院手术室感染的发生。方法对医院手术室的感染工作采取管理干预措施,将管理前后手术室的消毒灭菌合格率以及手术切口感染率的情况作对比分析。结果管理后的手术室空气、消毒物品、灭菌物品及手卫生的合格率较管理前明显提高,手术切口感染率亦显著减少,经分析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医院手术室的感染控制管理可以提高医疗质量,并促进患者健康,临床应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医院感染率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控制医院感染率,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临床医疗服务.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住院治疗的出院病例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医院感染管科提供的相关监测资料,分析2015年度院医院感染的数据.对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进行分析.结果 2015年1~12月医院感染例次率为1.57%,男性明显高于女性(P<0.01),各年龄段间医院感染例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6月入院患者医院感染例次率明显高于其他月份入院患者(P<0.05),不同住院时长患者医院感染例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科室患者间医院感染例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不同部位感染患者医院感染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不同基础疾病患者医院感染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1岁、年龄≥70岁、住院时间≥30 d、合并下呼吸道感染、合并血液系统疾病、侵袭性操作、恶性肿瘤、糖尿病、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不仅应针对合并下呼吸道感染、合并血液系统疾病、侵袭性操作、恶性肿瘤等独立危险因素的患者加强临床监护,同时也应加强对男性患者、外科患者等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的患者的加强临床监护,以期能够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率,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   

7.
目的医院感染控制过程中对护理管理效果的研究分析。方法 2010年我院通过加强护理管理措施控制医院感染,并与2009年的环境卫生监测记录及医院的感染率进行对比,通过两组对比方式分析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效果。结果通过加强护理管理措施2010年空气指标合格率为95.71%,2009年空气指标合格率为91.86%,加强护理管理以后2010年的空气指标合格率明显高于2009年的空气指标合格率。2010年医院患者感染率为2.39%,2009年医院感染率4.28%,通过两组对比2010年医院患者感染率明显下降。结论通过对护理人员的严格培训,加强医院环境的护理管理,能够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珲春市医疗机构消毒工作质量,加强卫生消毒监测管理,为防止医源性感染、提高医疗质量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和《医院消毒卫生标准》,2007~2011年对全市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的消毒效果进行现场采样监测。结果共监测各类医疗机构147家,检测样品2593份,合格2037份,总合格率为78.6%。2007~2011年全市各年度消毒检测合格率分别为87.8%、77.9%、71.8%、65.8%、8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县市级医院与个体诊所和村卫生所的消毒合格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检测项目监测结果显示无菌器械浸泡液合格率最高,为94.4%,医院污水合格率最低,为44.6%。结论对预防医源性感染应继续重视并加强监管力度,进一步提高个体诊所和村卫生所的消毒质量,加强对医院污水的消毒处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率与手术中感染控制措施的关系。方法对郑州黄河中心医院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手术室感染控制后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率,与去年同期(2011年6月至2011年12)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率进行比较,研究不断完善和巩固控制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措施后,对患者切口感染率的影响。结果手术中感染控制措施实施前总切口感染率为7.06%;不同手术切口感染率具有较大差异,污染类手术切口感染率大大高于清洁类手术,按切口感染率排列顺位依次是结肠、直肠手术(11.25%)、腹部手术(8.02)、其它手术(4.72%)、乳腺手术(4.55%)、骨关节手术(3.51%);而手术中感染控制措施实施后感染率下降至3.44%;措施实施后与实施前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中感染控制措施的实施,可对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提前干预,从切口感染的源头抓起,对降低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患者的切口愈合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我院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共114例,根据性别、年龄、病程、病理类型、切口类型、留置引流管情况进行分类.分析上述因素与切口感染是否相关.结果 病程小于24 h切口感染率显著低于病程大于24 h切口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小于1 h切口感染率显著低于手术时间大于1 h切口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性阑尾炎切口感染率显著低于其他病理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麦氏切口感染率显著低于探查切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置有引流的切口感染率显著高于无留置引流的切口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与病程、手术时间、病理类型、手术切口类型及是否留置引流有关,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1.
仝飞  王斐  安洲  叶炬  王毅  潘发明 《安徽医药》2017,21(3):532-534
目的 了解医院消毒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于2011-2015年对芜湖市直医疗机构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和医疗器材进行采样检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年共采样1 977份,合格1 866份,总合格率为94.39%.2011-2015年合格率分别为97.03%、94.39%、94.83%、88.47%和97.20%,各年度间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监测项目中,使用中消毒液合格率最高,为99.27%;其次是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和医疗器材,合格率分别为98.08%、96.53%、89.82%和88.55%,不同监测项目间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综合性医疗机构、民营医院、专科医院合格率分别为96.45%、94.06%和9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芜湖市医疗机构消毒工作质量有很大提高,但仍有薄弱环节,应进一步加强医院消毒管理和监测工作,提高消毒质量,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提高医院消毒监测水平的有效措施。方法对2001年及2003年的医院消毒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001年科内自查合格率低于院感办(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抽查的合格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2003年的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年度比较,2001年度的院感抽查结果合格率低于2003年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完善质量管理体制及宣传医院感染常识、定奖惩措施、提升检测水平是提高医院消毒监测水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防控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实施护理管理后的170例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实施护理管理后的17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实施护理管理前后两组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结果实施护理管理后我院2011~2012年度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35%(4/170),显著低于2010~2011年度医院感染发生率12.94%(22/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加强医院感染护理管理能够显著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医疗服务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普卢利沙星片治疗呼吸系统急性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呼吸系统急性感染患者共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采用普卢利沙星治疗,对照组采用左氧氟沙星治疗。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33%VS 90.00%,P>0.05);两组的细菌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48%VS 91.11%,P>0.05);实验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2例(3.33%),对照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3例(5.0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卢利沙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与左氧氟沙星相比无明显的差异,普卢利沙星是一种疗效确切且安全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5.
刘黄华 《中国当代医药》2012,(32):156+158-156,158
目的对心胸外科病房防止医院感染的护理应用进行研究。方法将心胸外科病房住院患者572例按年份分两组,对心胸外科病房的空气、物体表面、消毒液使用、紫外线灯及医务人员手等项目进行监测,比较差异。另统计这两年的医院感染人数,对两组之间的差异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1年各监测项目合格率明显高于2010年,P值均小于0.05;2011年医院感染率为1.31%,明显低于2010年的4.48%(χ2=4.94,P=0.026)。结论针对心胸外科病房的护理,应加强各方面的管理,特别是细节管理,能有效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掌握社区医院的卫生学状况,为社区医院指导医院内感染的控制重点和方向。方法对西安地区5家社区医院(观察组)2011-2013年的空气、物体表面、手卫生消毒、无菌物品、使用中的消毒液染菌量、紫外线强度进行卫生学监测,并与该地区5家二级医院(对照组)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2011-2013年手卫生消毒合格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371、6.061、11.849,P〈0.05);观察组2011-2013年合计合格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376、11.073、5.128,P〈0.05);两组2011-2013年其他卫生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使用中的消毒液染菌量、合计合格率逐年增长,年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617、54.402,P〈0.05)。结论社区医院的卫生学状况逐年在改善,但仍需重视及加强,尤其在手卫生消毒方面。  相似文献   

17.
刘惕  孟军  周健 《淮海医药》2014,(4):374-375
目的:探讨降低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率的有效措施。方法采用感染管理系统干预及前瞻性调查方法,相关人员知识进行技能培训,对2011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在我院骨科某病区有植入物的Ⅰ、Ⅱ类手术切口病人感染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有植入物的Ⅰ、Ⅱ类骨科手术1652例中,发生手术切口感染23例,切口感染率1.4%。通过感染管理系统干预措施后的手术切口感染率较无干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全麻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非全麻手术,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意义( P<0.05);手术时间延长,切口感染率明显上升,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感染管理系统干预骨科手术切口管理,将监测和控制结合起来,是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医院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10年3月27日至2011年5月25日胸、腹手术287例患者的术后切口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287例患者中发生术后切口感染8例,切口感染率为2.79%.其中:胸部手术67例,感染5例,切口感染率7.46%;腹部手术220例,感染3例,切口感染率1.36%.感染患者和非感染患者在手术部位、手术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种类等因素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胸、腹部手术患者在手术部位、手术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种类、术前医护人员手菌落数、术前手术室空气茵落数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胸、腹部手术患者抗菌药使用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病人的手术持续时间、手术部位、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后抗生素使用种类等是造成住院病人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手术室医护人员应严格按时间、程序洗手,同时应加强手术室空气消毒管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提出预防院内感染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本院ICU院收置的310例患者为对照组,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置的352例患者为治疗组,两组予加强常规护理,治疗组予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技术,加强冼手,注意呼吸道的管理,减少有创操作。结果对照组发生院感66例,发生率为21.3%,治疗组发生院感为54例,院感受率为15.2%,χ2=6.25,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ICU的院内感染主要与消毒隔离不严,没有认真的执行冼手的制度,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有创操作有关,针对以上原因,加强护理措施,可有效的降低ICU的院感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方法。方法对手术室医院感染质量进行全面监测,采样检测手术室物表、空气、医护人员手、使用中消毒剂、无菌物品,分析超标原因,制定和实施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措施,对实施措施前后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手术室手物表、空气、医护人员的手、使用中消毒剂、无菌物品合格率在实施院感控制管理措施以后均明显高于医院感染控制管理措施实施前,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手术室医院感染质量监测与管理,制定健全的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切实落实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措施,有效预防切口等手术相关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