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实施无缝隙护理,提高危重患者转运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以传统方式院内转运的急诊危重患者1355例,设为对照组;对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转运的危重患者实施无缝隙护理,共完成转运1420例,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意外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转运意外发生率为14.4%,观察组为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采用无缝隙护理进行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可达到严密衔接的护理过程,保持护理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规范了护理流程和提高了转运的安全.  相似文献   

2.
徐建芳  丁万红 《中国医药指南》2013,(1):287+294-287,294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7月至2010年9月以传统方式转运患者1718例,设为对照组;2010年10月至2011年12月在转运中实施风险管理措施,转运1796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2组转运途中的意外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意外发生率2.9%,接收科室满意率97.8%;对照组意外发生率26.7%,接收科室满意率79.2%,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实施风险管理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安全管理模式的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流程对急诊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我院2017年6月-8月开展安全管理模式的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流程,选取院内转运的56例患者设为观察组,选取2017年3月-5月行常规院内转运流程的56急诊危重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转运行为规范情况、转运时间。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71%,显著低于对照组25.00%,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转运行为规范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转运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短(P0.05)。结论:安全管理模式的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流程对急诊不良事件具有降低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临床医药实践》2015,(11):851-853
目的: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对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进行风险管理,旨再造急诊危重症患者的转运流程,以降低转运风险,提高交接工作的满意度。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200例急诊危重患者为观察组,实施护理风险干预;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200例急诊危重患者为对照组,实施传统转运办法。结果:观察组意外事件发生率为1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观察组接受科室满意率为98.0%,高于对照组的92.5%;对照组中发生医疗纠纷4件,占2%,观察组无医疗纠纷事件。两组意外事件发生率、接收科室满意度及医疗纠纷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进行流程再造,可降低意外事件发生率,避免医疗纠纷,提升急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分析急诊科机械通气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风险因素,寻找提高院内转运安全的措施。方法将2011年12月-2012年11月本科收治的51例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的危重患者作为对照组,2012年12月-2013年11月本科收治的57例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的危重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按常规执行院内转运制度与流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转运设备并熟练掌握,正确全面评估病情并告知患者及家属。对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及接收科室的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接收科室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进转运方式及增加转运设备有利于提高机械通气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措施。方法:对所在医院急诊科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150例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途中发生的意外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统计。结果:15例在转运过程中病情加重,1例在转运过程中突发呼吸心搏骤停,4例在手术台上呼吸心跳停止,还有1例入院后1小时内死亡。结论:做好院内转运前的风险评估;加强途中病情的观察及护理;与相关科室做好协调及交接工作,以确保危重患者安全转运检查及到达所接收科室。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运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 ,为制定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提供依据和方法 参考。方法 按照时间段为分界点,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从我院急诊转移至其他部门的612例设为对照组,从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转运的713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转运模式,观察组采取PDCA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院内转运期间漏项发生率、转运不当发生率、接收科室的满意率等方面的指标。结果 观察组在转运中,总漏项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护士转运处理不当次数发生率及院内平均转运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接收部门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PDCA循环能够及时发现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中的安全问题,减少转运途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转运的安全性,在临床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5月至2009年9月从我院急诊科转送至病房的危重患者653例。其中,2004年5月至2006年12月以传统方式转运患者351例,设为对照组;2007年1月至2009年9月在转运中实施风险管理措施,转运30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2组转运途中的意外发生率和科室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意外发生率8.28%,接收科室满意率93.72%;对照组意外发生率40.74%,接收科室满意率62.11%,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实施风险管理,减少了不良事件发生,保障了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定位救护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转运过程中的临床效果,以减少意外,保证患者安全.方法 随机选择2012年1月~2012年12月抢救室需要转运的危重患者372例作为观察组,将2012年1月~2012年12月抢救室需要转运患者346作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定位的救护模式进行转运,对照组采用传统转运流程,比较两种模式的转运效果.结果 采用定位救护模式后,对照组意外发生率平均转运时间、患者及疗区的满意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定位救护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转运过程中能有效规避风险,提高危重患者转运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急诊危重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经初步救治后,常需进一步检查及住院治疗。在患者转运交接过程中,易出现病情变化、信息交接不全或遗漏、双方职责不清等问题,导致不良后果。采用标准化操作流程,规范转运、交接,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保障医疗安全,减少不良事件发生。1临床资料我院急诊科2011年1月-2012年10月院内转运危重患  相似文献   

11.
常宏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3):194-195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的基础护理效果。方法本院重症监护病房2011年7~12月共收治危重患者191例,作为观察组,同时回顾分析2011年1~6月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危重患者178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重症监护病房临床护理以及生命体征的监测,基础护理工作中的部分操作由护工协助护士完成。观察组患者的基础护理工作全部由经过强化培训的护士进行操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基础护理质量合格率和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的气管插管脱落、肺部感染、尿路感染以及皮肤改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加强重症监护病房的基础护理,可以有效地提高重症监护病房的基础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并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探讨精细化护理在急危重症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本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急危重症老年患者78例,按照统计学原理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在急救护理的过程中展开常规化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急救护理的时候实行精细化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急救措施所花时间与抢救成功率.结果 急救护理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接诊时间、抢救室护理时间以及总急救时间都要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此同时,观察组患者基本生命支持5 min内完成率与抢救成功率分别为87.2%、92.3%,对照组患者基本生命支持5 min内完成率与抢救成功率为56.4%、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为急危重症老年患者实行急救护理的过程中,采用精细化护理模式,可以为患者迸一步抢救赢得时间,促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生命支持,提高抢救成功率,精细化护理在老年急危重症患者急救护理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析预见性护理对预防ICU危重症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在ICU接受治疗的50例危重症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对两组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置管时间、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对比。结果观察组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为4.00%,对照组为16.00%,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置管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00%,对照组为80.0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ICU危重症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后,可显著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加快患者康复,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和分析危重病患者获得性肾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来我院就诊的危重病患者获得性肾功能衰竭患者100例,对其肾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有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观察和比较两组不同护理措施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实施护理干预对于危重患者获得性肾功能衰竭治疗的满意效果非常明显,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探讨护理程序在院前急救危重症患者呼吸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本院急诊接收的危重症患者74例按照统计学原理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在院前急救呼吸道管理的过程中使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院前急救呼吸道管理中采用护理程序模式,比较两组院前急救护理效果.结果 对照组护理效果满意度为81.1%,观察组为9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科在接收到危重症患者的时候,在管理器呼吸道的过程中应用护理程序模式,可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还可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加强PDCA循环管理以提高骨科患者护理安全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骨科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住院的老年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计划一实施一检查一处理,分析骨科护理工作中易导致安全隐患的行为及骨科患者存在安全隐患的特点,并制定单病种的护理操作流程及相关管理制度。对照组采用传统管理模式:专注于个别事件,质量控制对过程结果的检验,事后检查有错误,侧重于对责任人的处罚,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和护理安全的效果。结果两组护理缺陷、投诉情况、患者满意度及骨科专科护理期间发生安全风险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科患者实施PDCA循环管理,能显著提高骨科患者安全管理成效,确保患者住院安全,同时,可起到减少护理缺陷、投诉和医疗纠纷,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陈莉 《中国医药科学》2013,(21):133-134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子宫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6月收治的100例子宫切除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围手术期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应激状态及术后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的术前应激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是人性护理的重要表现,能够减轻子宫切除术患者的手术应激,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对急危重症患儿的应用效果和评价。方法选取我院60例重症病患儿(手足口病并病毒性脑炎40例、重症肺炎12例、重型腹泻8例),随机分为30例观察组和30例对照组。观察组按照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对患儿进行临床护理,对照组按照一般常规护理模式实施护理。结果观察组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10.7±2.3)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5.5±2.6)d;且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方面观察组28例较为丰富,对照组为18例,两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危重症患儿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能够显著缩短住院时间,使护理质量与患儿家属满意率也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叶颖爱  宋星凤 《中国医药科学》2014,(13):131-134,193
目的:探讨早期中医护理干预对危重患者胃肠功能维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3年6月在我院普外科行胃肠道手术的患者6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护理干预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对患者的胃肠功能指标,入院1周内胃肠功能监测指标异常发生率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护理干预组的肠蠕动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均明显小于常规护理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干预组的患者腹围改变率,肠鸣音消失,腹内压增高,便秘,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组ACS及MODS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组的肠胃功能恢复率为93.94%,对照组为78.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危重患者进行早期中医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胃肠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周芳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1):157-159
目的探讨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干预在结肠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1年3月~2013年3月本院81例行手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按不同护理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采用本科结肠癌患者常规围术期护理服务,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SAS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手术耐受优良率为85.71%,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观察组的伤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两组干预后SA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观察组干预后的S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结肠癌患者中施行围术期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术后耐受及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