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凝血酶原时间(PT)用以反映外源性凝血因子是否异常,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用来反映内源性凝血因子是否异常.它们是止凝血功能最基本|,最常用的试验.PT,APTT测定的影响因素很多,标本保存温度及放置时间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规定:采血后APTT测定最迟不应超过2h;PT测定宜在1h内完成,4℃冰箱保存不应超过4h.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这在很多情况下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2.
PT和APTT样本采集顺序和保存温度的探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我们探讨了使用采血器采血的先后顺序和样本的保存温度对测定凝血酶原时间 (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 APTT)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材料和方法一、仪器和器材1 .仪器 美国 IL公司生产 ACL- FUTURA全自动凝血仪。2 .试剂  PT(凝固法 )试剂盒 :PT- FibrinogenHS,IL 公司产品。 APTT(凝固法 ) :( 1 ) APTTLyophilized Silica;( 2 ) APTT Ca CL2 ;源自 IL公司。3.器材 一次性自动定量采血器 ,包括采血针和采血管 (含 1 0 9mmol/L柠檬酸钠抗凝剂 0 .2 ml,定量采血 1 .8ml)。二、样本(一 )采集方法 第一组 :临床外科术…  相似文献   

3.
凝血检测要求3000r/min离心15min,分离乏血小板血浆来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检测。因此,离心时间对于PT、APTT的检测结果是否准确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通过对离心时间的长短对PT、APTT的影响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近十几年来,随着血栓与止血的实验室诊断技术不断的发展,PT、APTT是凝血功能检查不可缺少的检测项目,是目前国际公认的简便、可行及规范的检测方法,它对血栓性疾病与出血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妊娠是一种生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体内的凝血及纤溶系统中某些成分出现了一些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5.
血浆存储温度和时间对PT、APTT测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血浆存储温度和时间对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的影响。方法 将血浆分离后存储在4℃、室温(22℃)、37℃、-20℃,前三者分别于1h、2h、4h、6h;后者于7d、14d、28d、60d测定PT、APTT。并与即刻测定结果做配对T检验。结果 PT测定结果在37℃2h后、22℃6h;APTT测定结果在37℃2h后、22℃6h变化显著,与即刻测定结果相比P〈0.05。结论 分离血浆后PT、APTT应在两小时内完成测定。  相似文献   

6.
实验前相关因素对测定新生儿血浆PT、APTT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凝、离心、黄疸等实验前相关因素对测定新生儿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I]r)的影响,从而进一步优化试验条件。方法本试验选取100名外科术前体检无异常发现的新生儿,所有入选新生儿均无血栓性疾病及出凝血功能障碍,无心、肾、肝等重要脏器疾病。将此100名新生儿分为3组,分别为抗凝剂比例影响组(包括抗凝剂比例9:1组和抗凝剂比例校正组)、离心条件影响组[2000r/min(离心半径为10cm)离心10min;3000r/min(离心半径为10em)离心10min组;2500r/min(离心半径为10cm)离心15min组]、生理性黄疸影响组。利用STAGO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以上几个处理组的标本进行检测,并且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比较,从而逐步优化实验条件。结果在相同离心条件下,抗凝剂9:1组的PT、APlTr明显延长。在抗凝剂比例经过校正的情况下,2000r/min(离心半径为10em)离心10min组的PT、APTT明显延长;3000r/min(离心半径为10cm)离心10min组中大部分标本PT、APTT正常,个别出现溶血的标本PT明显延长。2500r/min(离心半径为10cm)离心15min是新生儿检测胛、APTT的最适离心条件。在抗凝剂比例经过校正,2500r/min(离心半径为10cm)离心15min的条件下,生理性黄疸组与无生理性黄疸组的胛、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处理新生儿血浆标本时,应进行抗凝剂比例校正,离心转速不宜过快,否则容易引起溶血,从而引起实验误差。可以通过适当降低离心速度,延长离心时间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生理性黄疸基本不影响PT、APTT的测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标本血量不足对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58例血量不足标本,要求血细胞比容在20%~55%,离心后无溶血、脂血及黄疸。按血量与抗凝剂比例分为8∶1组与7∶1组两组,再分别抽取两组患者合格血量(2.7 mL )标本作为各自对照组,检测4个组血样的PT、APTT。结果 PT在血量与抗凝剂比例为8∶1组和8∶1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量与抗凝剂比例为7∶1组与7∶1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在血量与抗凝剂比例为8∶1、7∶1组与相应的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项目的检测中,PT、APTT 的结果受血液和抗凝剂比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抗凝、离心、黄疸等实验前相关因素对测定新生儿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影响,从而进一步优化试验条件。方法本试验选取100名外科术前体检无异常发现的新生儿,所有入选新生儿均无血栓性疾病及出凝血功能障碍,无心、肾、肝等重要脏器疾病。将此100名新生儿分为3组,分别为抗凝剂比例影响组(包括抗凝剂比例9∶1组和抗凝剂比例校正组)、离心条件影响组[2 000 r/min(离心半径为10 cm)离心10 min;3 000 r/min(离心半径为10 cm)离心10 min组;2 500 r/min(离心半径为10 cm)离心15 min组]、生理性黄疸影响组。利用STAGO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以上几个处理组的标本进行检测,并且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比较,从而逐步优化实验条件。结果在相同离心条件下,抗凝剂9∶1组的PT、APTT明显延长。在抗凝剂比例经过校正的情况下,2 000 r/min(离心半径为10 cm)离心10 min组的PT、APTT明显延长;3 000 r/min(离心半径为10 cm)离心10 min组中大部分标本PT、APTT正常,个别出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设计对照试验,研究贫血对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从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在该院接受检查的126例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每位患者均采集2管血,常规组的一管以抗凝剂与全血体积比1∶9为标准进行采血,试验组标本按公式[抗凝剂体积(mL)=0.1 85×采血量×(1-HCT)]将校正采血量计算出,以校正采血量为标准进行采血,并对其PT和APTT值进行检测,将不同HCT时PT与APTT值的差异进行对比。结果HCT≥0.25时,两组间PT、APT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T0.25时,试验组PT、APTT值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T0.25的严重贫血患者,采用常规采血方式会使PT和APTT的检测数据偏小,为提高PT和APTT检测数据的精确度应校准采血量。  相似文献   

10.
血浆PT、APTT在女性妊娠期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女性妊娠期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PT、APTT的测定均为凝固法,用德国TECO CoatronM4半自动血凝仪检测,孕妇20.0例为测定组。结果测定组中妇女与对照组或早期妊娠妇女比较,PT、APTT的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女性妊娠这一特殊生理期内血液成分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是PT、APTT测定时间缩短的生理基础,其对预防、诊断妊娠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胆红素浓度对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结果的影响,进而得出校正公式。方法对不同TBIL浓度的质控血浆进行血浆PT和APTT的测定,并用二次回归方程得出校正公式。结果当胆红素浓度低于20μmol/L时,对血浆PT和APTT检测结果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胆红素浓度的增高,PT和APTT的检测结果随之升高。结论胆红素浓度轻度增高的血浆对PT结果的影响不大,但胆红素浓度明显升高的血浆可能会对PT和APTT检测结果产生干扰。  相似文献   

12.
标本采样部位、放置时间和温度对PT、APTT测定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通过中心静脉或动脉留置管采血检测PT、APTT的可行性,并分析标本放置时间和温度对PT、APTT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同时对60名ICU病人的肘静脉、中心静脉留置管和动脉留置管抽取抗凝血标本测定PT、APTT;把24名术前检查的病人抗凝血标本分成两份,分别放置室温和4℃,测即时、1、2、3、4h时PT、APTT值,比较不同部位、时间和温度对结果的差异。结果经中心静脉留置管、动脉留置管所取血标本与肘静脉血标本APTT测定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81、-3.17,P均〈0.05),而PT测定值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19、0.36,P均〉0.05)。室温或4℃放置4h内各时间点PT和APTT测定值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室温保存1~4hPT测定值与即刻PT测定值比较,t分别=-1.83、-2.04、2.02、1.45,P均〉0.05;4℃保存1~4hPT测定值与即刻PT测定值比较,t分别=-1.58、-1.39、-1.75、-1.68,P均〉0.05;室温保存1~4hAPPT测定值与即刻APPT测定值比较,t分别=195、1.33、-0.74、-1.71,P均〉0.05;4℃保存1~4hAPPT测定值与即刻APPT测定值比较,t分别=1.26、0.64、-1.25、-2.03,P均〉0.05)。结论本次研究不支持从留置管抽血检测APTT;室温4h内PT和APTT结果基本稳定,PT和APTT的测定应在抽血后4h内完成。  相似文献   

13.
钮开娟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10):1598-1599
目的探讨血液标本放置时间长短和处理方式不同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6月我院门诊空腹体检人员83例,抽取其静脉血分别注入6支真空采血管各2ml,其中A、B、C管于室温25℃保存,D、E、F管于4℃、15℃和35℃保存;A、D、E、F管离心;B管离心后抽取血清,使其与红细胞分离;C管加分离胶,进行离心。分别于采血后1、2、4、6、8h检测血糖。结果 A管2h血糖值与1h差别不大(P>0.05),而4、6、8h检测与1h差别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B管与C管血液血糖浓度随放置时间延长变化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D管血液随放置时间延长血液中血糖浓度变化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A、E、F血液分别于4、6、2h检测与1h检测明显降低,上述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有条件的医院应及时对采集到的血液进行检验;对于标本量较小而需集中标本后统一进行检验时应妥善处理及保存血液标本,以取得准确的检验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依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EP7-A2文件评价溶血和乳糜血对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的干扰。方法按照"配对差异"方案,配置含不同浓度血红蛋白(Hb)和不同浊度的乳糜的正常及高值PT和APTT标本,进行干扰评价试验。结果正常水平的PT和APTT不受Hb和乳糜浊度的干扰。当Hb≥2.55g/L时,Hb对高值APTT测定产生负干扰,并呈线性函数关系,Hb≥10.20g/L时对高值PT有干扰;当乳糜浊度≥745FTU时,乳糜血对高值PT测定产生正干扰,呈线性函数关系;高值APTT测定不受乳糜血干扰。结论中度溶血对高值APTT干扰明显,重度溶血对高值PT测定有干扰;中度乳糜血对高值PT干扰明显;正常水平的PT和APTT不受溶血和乳糜血的干扰,高值APTT不受乳糜血干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的常见影响因素,从而提出合理化建议,提高检验质量。方法选择不同年龄组、同一标本不同放置时间、不同离心时间及血液与抗凝剂的不同比例分别测定PT、APTT值。结果 1岁组与18岁成人组比较PT、APTT明显延长,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1~5岁PT与成人无差异,但APTT延长(P0.01);同一标本室温放置4 h以上PT延长,放置6 h及6 h以上PT、APTT均延长;与抗凝剂与血液比例=1︰9相比,1︰9和1︰9 PT、APTT均明显延长(P均0.01);不同离心时间对PT、APTT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应建立1岁组PT、APTT的生物参考区间;PT测定应在4 h以内,APTT不宜超过6 h;当标本量大时,可适当减少离心时间;采集标本时要严格控制血液与抗凝剂比例。  相似文献   

16.
APTT、PT、FIB生物参考区间适用性验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实验室检测项目血浆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V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明)、纤维蛋白原(FIB)现用的生物参考区间进行验证,确保其适用于临床。方法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C28-A2推荐方法,各验证项目选择健康参考个体20名,采集符合要求对象标本,按实验室操作手册(SOP)要求进行规范检测,采用性能评价符合要求的ACL FUTURA PLUS血凝仪检测标本。结果参与验证的3个项目中,20名健康参考个体100%结果落在现用的生物区间内。讨论本次验证的项目现用的生物参考区间适用于本实验室,可以继续使用;实验的验证具有科学的说服力,容易发现生物参考区间的偏离,值得建立完善的验证制度、程序,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研究儿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Yq"F)和凝血酶原时间(PT)参考区间。方法收集STA—Compact检测系统检测的术前凝血功能检查资料,通过对住院病史的查阅,将有出血史和血液疾病史及有心肺和肝肾疾病史的患儿资料排除在外,以接受择期非感染手术的1d-18岁儿童为主要研究对象,检查前2周未服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共4166例儿童样本符合要求,纳入分析。将所有儿童按年龄分为≤30d组、31d-1岁组、2—6岁组、7~14岁组和15~18岁组。应用SPSS17.0软件对儿童AFIT和P,r参考区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组APTT和PT值均无性别差异。≤30d组与31d~1岁组、2~6岁组与7—14岁组Am结果以及2.6岁组与7~14岁组胛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通过回顾性资料分析,建立了基于STA—Compact检测系统的新生儿和儿童的APTT和PT参考区间。  相似文献   

18.
李力  张珂  雷迅  李先梅 《华西医学》2002,17(3):368-369
目的:了解大隆中毒病人诊治过程中各血凝指标的动态变化。方法:涡流式密度测量原理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初入院时检查结果PT延长,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APTT延长(P<0.05),治疗2-3天后,PT,APTT较初入院结果显著缩短(P<0.05),临出院前三次检查PT,APTT均恢复到正常水平,APTT异常率较低,PT异常率较高(93.5%),PT与APTT变化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大隆中毒病人APTT延长,PT显著延长,是更敏感的指标,检测PT、APTT对于大隆中毒的诊断及判定疗效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Effect of drawing a discard tube on PT and APTT results in healthy adult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results obtained for the prothrombin time (PT) and the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using specimens drawn with and without a discard tube in healthy adults. DESIGN: A specimen of blood in a 3.2% sodium citrate, 5.0 mL tube was drawn from one arm with a discard tube and from the other arm without a discard tube on 35 healthy adults. A PT and APTT were performed on each specimen using a fibrometer. SETTING: The PT and APTT tests were all performed in the student laboratory of the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 Program at East Carolina University. PATIENTS OR OTHER PARTICIPANTS: Study subjects induded technician, technologist, and phlebotomist employees of the clinical laboratory at Pitt County Memorial Hospital, and faculty and junior and senior students in the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 Program at East Carolina University, Greenville, North Carolina. All participants signed an informed consent prior to venipuncture. INTERVENTIONS: Two coagulation specimens were drawn from each subject. Specimens in a discard (no anticoagulant) tube and then an anticoagulated tube were drawn from one arm, and a specimen in a single anticoagulant tube was drawn from the other arm. The PT and APTT were performed using standardized procedures with Pacific Hemostasis reagents and controls and a BBL FibroSystem fibrometer. MAIN OUTCOME MEASURES: The degree of difference between PT results and between APTT results for specimens drawn with and without a discard tube. RESULTS: Based on paired t-test analyses, no difference in mean PT results and no difference in mean APTT results were found between specimens drawn with a discard tube and those drawn without a discard tube at an alpha of 0.05. Paired-sample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were significant for both the PT and the APTT at an alpha of 0.05, showing precision between results with and without a discard tube for both coagulation tests. CONCLUSIONS: Relative to sampling from a population of healthy adults, drawing a discard tube before a sodium citrate tube for coagulation testing appears to make an insignificant difference. Replication of these results with patients receiving anticoagulant therapy and/or patients with abnormal coagulation results, would offer cost savings by justifying elimination of discard tubes for blood draws for coagulation testing only. Such a change in protocol would also reduce the likelihood of nosocomial blood loss in vulnerable patient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