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张仲景将芍药与甘草配伍用于治疗气血虚损、阴阳失调、营卫不和导致的拘挛疼痛,后世医家仿效并予以发挥,用于各种疼痛性疾病[1]。芍药配甘草缓急止痛,其用量比例、白芍与赤芍、生用与炮制尚存争议。现将芍药与甘草配伍止痛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1芍药配伍甘草止痛芍药与甘草合用源于《伤寒论》芍药甘草汤,为伤寒误汗亡阳阳复后脚挛急证而立,有缓急止痛、舒筋柔肝之效。其法开酸甘化阴之先河,缓急止痉(痛)之典范。  相似文献   

2.
芍药甘草汤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由芍药、甘草组成,具有益阴荣筋、缓急止痛之效。笔者临床应用本方治疗各类杂证,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陈洁 《山西中医》2007,23(2):58-58
1芍药配附子,刚柔相济 芍药配附子见于《伤寒论》芍药甘草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真武汤、附子汤等方。两药均有较强的止痛作用,但性味殊异。炮附子辛温大热,长于温阳祛寒止痛;芍药酸苦微寒,善于益阴缓急止痛。两药相配,附子可去芍药之阴柔,芍药可防附子之刚烈,刚柔相济,走守相合,以补益阴阳、调理气血。如芍药甘草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中的芍附配伍,均属刚柔相济、阴阳并补,以治阴阳两虚、肌肤失温、经脉失养的身痛拘挛之证。而附子汤、真武汤之用芍药配附子,则意在温阳化湿、祛寒止痛,用于少阴阳虚、寒湿内盛之身痛或腹痛证。  相似文献   

4.
芍药甘草汤出自汉·张仲景《伤寒论》:“若厥愈足温者,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医学心悟》曰:“芍药甘草汤止腹痛如神”。近代常用作缓急止痛之良方。本方药仅二味,方中白芍入肝经,平肝抑阳,养阴敛阴,柔肝止痛。《本草正义》曰:“补血养肝脾真阴,而收敛脾气之散乱,肝气之恣横,则白芍也”,甘草入十二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缓急止痛,《用  相似文献   

5.
周辉  尹岭 《北京中医药》2010,29(5):378-379
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29、30条,本为治“脚挛急”而设。拘急之病,多从肝治,用缓肝之法,而芍药甘草汤为缓肝急之第一方。芍药酸苦而寒(一说苦平),酸入肝,合炙甘草之甘温,酸甘化阴,“肝苦急,急食肝以缓之”,二药相伍,缓肝、柔筋、通血痹,以收止痉、止痛之功。此方为缓痉止痛之主方,  相似文献   

6.
周辉  尹岭 《北京中医》2010,(5):378-379
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29、30条,本为治“脚挛急”而设。拘急之病,多从肝治,用缓肝之法,而芍药甘草汤为缓肝急之第一方。芍药酸苦而寒(一说苦平),酸入肝,合炙甘草之甘温,酸甘化阴,“肝苦急,急食肝以缓之”,二药相伍,缓肝、柔筋、通血痹,以收止痉、止痛之功。此方为缓痉止痛之主方,  相似文献   

7.
叶涛  陶夏平 《江苏中医药》2018,50(12):50-52
正芍药甘草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由芍药、甘草两味药物组成。《伤寒论》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方中芍药酸苦,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甘草补中缓急。二药合用,酸甘化阴,具有滋阴养血、缓急止痛的功效。现代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头面部、胸腹部、男性泌尿系等痛症及肌肉骨关节病变[1]。笔者将芍药甘草汤化裁后应用于多种  相似文献   

8.
芍药甘草汤是《伤寒论》太阳病篇治疗“足挛急、不得伸”的名方,具有合营散逆,舒挛止痛之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芍药甘草汤具有明显的解痉作用,临床应用对于缓解各类肌肉痉挛引起的疼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痛证举隅广西中医学院二附院530011南宁市南京路39号文志成芍药甘草汤是《伤寒论》方。由白芍、甘草组成。有养血敛阴,缓急解痉,柔肝止痛之功效。《医方新解》指出:该方长于治疗平滑肌、骨骼肌痉挛性疼痛,及神经痛。近年来,笔者运用芍药甘...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文献整理研究,了解芍药甘草汤的临床应用概况。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与人工检索相结合,筛选出近年芍药甘草汤的临床研究文献21篇,对其临床治疗疾病范围及常用剂量进行分析。结果:芍药的最常用量为30 g;甘草的常用量为6 g、10 g、15 g;芍药与甘草的常用配比为2:1和3:1。结论:芍药甘草汤在临床主用于治疗各种痛症及肌肉骨关节病变,主取其柔肝、益阴、缓急、止痛之效。  相似文献   

11.
芍药甘草汤(《伤寒论》)由芍药、甘草组成,具有缓急止痛之功。如用白芍配炙甘草,还可养血和中,赤芍伍生甘草,并能凉血解毒。笔者运用此方随证加味,治疗儿科病证,均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组成:芍药、炙甘草各12g。功效: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主治拘挛疼痛诸证。用法:水煎服。用方指征:四肢拘急,心腹挛痛,口燥咽干等。传统方义:芍药酸寒,甘草甘温,酸甘化阴,并均有缓急止痛之功。可治阴虚诸证,阴虚经脉失养所致拘急挛痛。  相似文献   

13.
以自拟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3例,其中痊愈11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7%。认为加味芍药甘草汤有平肝潜阳、熄风通络、解痉止痛之疗效,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芍药甘草汤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伟  陈颖莉 《中成药》1994,16(10):48-49
芍药甘草汤的研究近况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130021)李伟,陈颖莉,杨铭,曲淑岩芍药甘草汤为常用的缓急止痛之方(以下简称木方),源于《伤寒论》,由芍药、甘草两药组成,主营阴不足,肝脾不和,症见于足拘挛,筋脉挛缩,脘腹疼痛,脉象弦细,舌红苔少[1]。...  相似文献   

15.
芍药甘草汤出自仲景《伤寒论》:“脚挛急…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是知芍药甘草汤具有益阴气、除挛急的作用。笔者以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急症胃脘痛,收得良好效果。兹举例如下。 1 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胃脘剧痛,笔者多以芍药甘草汤为主方辨证加味治疗。如属风寒之邪侵袭胃腑者,宜本方柔肝和胃,调理中焦气机,酌加藿香、防风以疏寒化湿,生姜、半夏降逆止呕;若感受湿热,则以本方合葛根岑连汤清热燥湿;痛甚加玄胡索行气止痛;食滞加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中之芍药甘草汤主治汗后阴伤脚挛急之证,乃因此方具有养阴柔筋、缓急止痛的作用。余临证以此方重用芍药治疗多种病症,收效甚佳。兹不揣冒昧,爰列数案,  相似文献   

17.
芍药甘草汤加味治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芍药甘草汤系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之方,由白芍药、炙甘草各四两组成,有平肝缓急,解痉止痛之力。据“诸痛者皆属于肝”之理,芍药甘草汤加味广泛用于因各种原因而引起的疼痛性疾患,均有较好的止痛和解痉的作用。现举病案数则于后,以期同道指正。一、妊娠脚挛刘某、女、35岁,1980年4月5日初诊。患者怀孕已四月余,自两个月前开始,右腿腓肠肌痉挛疼痛,近几日发作时间较前两月  相似文献   

18.
芍药甘草汤新识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组成:芍药、炙甘草各12 g.功效: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主治拘挛疼痛诸证.用法:水煎服.用方指征:四肢拘急,心腹挛痛,口燥咽干等.传统方义:芍药酸寒,甘草甘温,酸甘化阴,并均有缓急止痛之功.可治阴虚诸证,阴虚经脉失养所致拘急挛痛. 1 现代新识  相似文献   

19.
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百日咳3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芍药甘草汤系《伤寒论》方,由芍药、甘草组成。方中芍药养营和血,甘草补中缓急,二药合用,酸甘化阴,阴复而筋得所养,挛急自解。本方具有缓急止痛之作用。笔者引伸其意,运用本方加味治疗百日咳33例,收到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33例中,男13例,女20例;  相似文献   

20.
芍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广泛应用于《伤寒杂病论》,《本草经集注》首次提到芍药的赤白之分。主流本草著作多认为芍药是平或微寒之品,药味记载以酸、苦两味为主。至于经方中应用芍药是赤芍还是白芍,历代医家见解不一。作者基于临床实践,发现芍药甘草汤止咳平喘作用明显。文章遂以此为例,从《黄帝内经》药性理论出发,探讨芍药的药味及芍药甘草汤中所用芍药是赤芍还是白芍,并追溯古代文献,结合现代实验研究,分析芍药及芍药甘草汤止咳平喘作用的理论根据。依据《内经》药性理论及文献记载,如果用芍药甘草汤治疗“脚挛急”,选用赤芍或白芍均有一定道理:从五味功效、五行系统归属方面来看,芍药甘草汤中的芍药应为酸味、收敛缓急,选用白芍为宜;从升降浮沉理论分析,芍药甘草汤中的芍药应为苦味、走泄活血,选用赤芍为宜。如果拓展芍药甘草汤应用,用以治疗咳喘、疼痛类疾病,取其止咳、止痛、缓解挛急等作用,则选用白芍配伍为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