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血脂正常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白介素-6(IL-6)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及阿托伐他汀早期治疗对其干预效果。方法将血脂水平正常的AC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10mg/d×4周)和常规治疗组(各40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人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析比较组间及两组ACS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和hs-CRP水平变化。结果两组ACS患者血脂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其IL-6和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阿托伐他汀治疗2周时血脂水平无显著变化,但IL-6和hs-CRP水平显著降低(P<0.01),治疗4周时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IL-6、hs-CR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显著低于常规对照组(P<0.05)。结论血脂水平正常的ACS患者同样存在明显的炎症反应。阿托伐他汀具有独立于调脂的抗炎作用,其快速抗炎作用在ACS患者早期治疗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水平、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以及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ACS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测定血脂、血管炎症因子水平,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治疗前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血脂指标改变不明显;观察组血脂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均较治疗前降低,但观察组的改变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6个月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改善ACS患者的血脂水平,降低炎症反应,长期使用可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炎性因子及凝血系统的影响,深入探讨阿托伐他汀在ACS二级预防中的作用。方法入选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于北京市海淀医院行PCI治疗的ACS患者38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120例(阿托伐他汀术前20 mg/d,术后10 mg/d)、中剂量组120例(阿托伐他汀术前40 mg/d,后20 mg/d)及高剂量组140例(阿托伐他汀术前80 mg/d,术后40 mg/d),另外入选同期5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正常者作对照组,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患者血脂浓度、血清炎症因子如阿托伐他汀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以及凝血指标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浓度。临床随访6个月记录并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率。结果治疗前3组ACS患者炎症因子hs-CRP、TNF-α、IL-6及凝血因子TF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而TPIF浓度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高剂量组炎症因子及TF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凝血因子TFPI浓度较治疗前升高,中剂量组仅hs-CRP浓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3个月后,中、高剂量组炎症因子水平及TF浓度均明显降低,TFPI浓度则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治疗1个月、3个月后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剂量组MACE发生率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他汀治疗能够显著降低血浆炎症因子浓度,升高凝血因子TFPI浓度,降低MACE发生率,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4例ACS患者随机分为高、低剂量两组,每组32例,自入院起低剂量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d,高剂量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均服用7 d;并选择30例冠脉造影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在治疗前后采血行心内科相关化验检查及血浆hs-CRP水平检测。结果治疗前高、低剂量组患者血浆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高、低剂量组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患者血浆hs-CRP水平下降更为显著(P<0.05)。结论 ACS患者初期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能显著降低血浆hs-CRP水平,且高剂量较低剂量作用更明显,说明早期大剂量使用阿托伐他汀能明显改善炎症反应、有利于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有益于降低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炎症因子及预后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抗房颤的可能机制。方法:将100例老年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随机分为2组,10mg阿托伐他汀组和20mg阿托伐他汀组,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左心房内径(LAD)及心房利尿钠肽(ANP)的变化,同时记录治疗6个月后2组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及栓塞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2组hs-CRP、IL-6、TNF-α、ANP水平及LAD内径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20mg阿托伐他汀组降低更明显(P0.05),同时20mg阿托伐他汀组较10mg阿托伐他汀组窦性心律维持率高,栓塞事件发生率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降低老年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同时能降低ANP水平及LAD内径,提高窦性心律维持率、降低栓塞事件发生率,且呈剂量依赖性,这可能是阿托伐他汀发挥抗房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中炎性细胞因子和高敏C反应蛋白,并观察早期使用阿托伐他汀对上述指标的影响,探讨他汀类药物治疗ACS的可能机制。方法:测定60例ACS患者、30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NF-γ)、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TC、TG、HDL-C和LDL-C水平。并将6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2亚组:他汀亚组和常规亚组,2亚组均予常规治疗,他汀亚组加服阿托伐他汀钙片。干预3周后对他汀亚组及常规亚组再次采血测定上述指标,比较2亚组药物干预后血清IL-6、TNF-α、INF-γ、sI-CAM-1、hs-CRP的变化以及与血脂变化的相关性。结果:ACS组IL-6、TNF-α、sICAM-1和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SA组及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NF-γ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他汀亚组与常规亚组比较IL-6、TNF-α、sICAM-1和hs-CRP治疗后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他汀亚组IL-6、TNF-α、sICAM-1及hs-CRP的下降与血脂下降无关。结论:测定血清IL-6、TNF-α、sICAM-1和hs-CRP水平可了解炎症反应的强度。阿托伐他汀具有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的抗炎症反应作用,此作用可能是稳定易损斑块的早期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白介素18(IL-18)、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影响.方法 ACS组86例,稳定性心绞痛组(SAP) 4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40例为对照组,按随机原则,将ACS患者划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普通治疗组,每组各43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样本血清IL-18、MMP2水平,比较各组血清IL-18、MMP2水平的变化.结果 ACS组患者血清IL-18、MMP2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前后及普通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血清IL-18、MMP2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降低ACS患者血清IL-18、MMP2水平,抑制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炎症反应和基质成分的降解,促进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降低ACS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SAP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瑞舒伐他汀组与阿托伐他汀组,每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瑞舒伐他汀组患者予以瑞舒伐他汀治疗,阿托伐他汀组患者予以阿托伐他汀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降脂效果,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指标,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瑞舒伐他汀组患者降脂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hs-CRP、IL-6、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瑞舒伐他汀组患者hs-CRP、IL-6、Hcy水平低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脉压、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 PWV)、血流依赖性舒张功能(FM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瑞舒伐他汀组患者ba PWV低于阿托伐他汀组,FMD高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阿托伐他汀相比,瑞舒伐他汀对SAP患者的降脂效果较好,并可更有效地降低hs-CRP、IL-6、Hcy水平,改善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与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收集156例行PCI术病人,随机均分为3组。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试验A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试验B组在试验A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治疗,各组均连续用药6个月,每月定期随访记录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并检测各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治疗6个月后,试验A组、试验B组病人ISR与MACE发生率及炎症因子hs-CRP、IL-6、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B组显著低于试验A组(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可协同阿托伐他汀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显著降低ISR、MACE发生率与术后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合并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患者尿β2微球蛋白(β2-MG)、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水平变化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的关系及阿托伐他汀钙片早期干预的影响。方法:125例合并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他汀组(63例)和对照组(62例),对照组给予降糖、优化降压药物治疗,他汀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每晚1次。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12个月时检测尿β2-MG、BUN、SCr、hs-CRP、IL-6、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血脂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尿β2-MG、BUN、SCr、hs-CRP、IL-6、HbAlc及血脂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他汀组在治疗6、12个月时尿β2-MG、BUN、SCr、hs-CRP、IL-6、TC、LDL-C水平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合并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早期干预治疗,不仅能调节患者血脂水平,而且在显著降低hs-CRP、IL-6等炎性因子水平的同时改善其尿β2-MG、BUN、SCr等肾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正常血脂水平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白介素-6(IL-6)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及辛伐他汀早期治疗对其干预效果。方法将血脂水平正常的 ACS患者随机分为辛代他汀治疗组(20 mg/d×4周)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各40例),另选择同期健康对照者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析比较组间及两组ACS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和hs-CRP水平变化。结果两组ACS患者血脂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别,但其IL-6和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辛伐他汀治疗2周时血脂水平无显著变化,但IL-6和hs—CPP水平显著降低(P<0.01),治疗4周时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IL-6、hs-CRP水平均显著降低 (P<0.05,P<0.01)且显著低于常规对照组(P<0.05)。结论血脂水平正常的ACS患者同样存在明显的炎症反应,辛伐他汀具有独立于调脂的抗炎作用,其快速抗炎作用在ACS患者早期治疗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早期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新蝶呤水平变化。方法选择ACS患者6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10 mg治疗组(A组)和阿托伐他汀40mg治疗组(B组),每组30例。同期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30例作为对照组,疗程6 d。以胶乳免疫增强比浊法和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测定患者治疗前后的hs-CRP、新蝶呤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组和B组患者治疗前hs-CRP、新蝶呤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治疗前比较,A组患者治疗后hs-CRP水平明显降低,B组患者治疗后hs-CRP和新蝶呤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早期40 mg/d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ACS可获得较好的抗炎疗效,其抗炎稳定斑块作用独立于调脂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及一氧化氮(NO)含量变化的影响,上述因子变化与ACS发病的关系及辛伐他汀对ACS的疗效。方法:55例ACS患者随机被分为辛伐他汀组 (n=27例)和常规治疗组(n=28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周行血清IL-6及NO检测。另选本院同期健康体检的3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血前2周内未服任何药物。结果:①ACS患者血清IL-6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NO 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P均<0.01);②辛伐他汀治疗后,血清IL~6水平明显降低,NO水平显著升高(P均< 0.01),但两组的IL-6、NO水平仍与正常组的有明显差别(P<0.01);③常规治疗后,血清IL-6、NO均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IL-6水平,升高NO水平,保护血管内皮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mptom,ACS)病人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C reactive protein,hs-CRP)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浓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ACS组ACS病人60例,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组病人40例,对照组为40名健康人,检测血清IL-6、hs-CRP水平.结果 ACS组血清IL-6、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ACS组中,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又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P<0.05);SAP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6和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5942,P<0.01).结论 ACS病人血清IL-6和hs-CRP升高,其水平变化反映ACS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5.
张树锋  段小嬿  关浩增  陈英 《内科》2013,8(1):4-6,1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A组和治疗B组,三组患者均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A组患者睡前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d,治疗B组患者睡前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均在入院48 h内开始用药,治疗8周。分别检测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s-CRP、IL-6、TNF-α和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三组患者TC、LDL-C、hs-CRP、IL-6和TNF-α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治疗A组和B组下降更显著(P〈0.05或P〈0.01);三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均显著改善(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B组TC、LDL-C、hs-CRP、IL-6、TNF-α显著降低治疗A组TC、LDL-C、hs-CRP明显降低(P〈0.05或P〈0.01);治疗B组的LCL-C、hs-CRP显著低于治疗A组(P〈0.01);治疗B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比治疗A组改善更明显(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显著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脂水平及血管炎症反应,明显提高血管内皮舒张功能,20 mg/d剂量比10 mg/d剂量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髓过氧化酶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分别检测治疗前后血清髓过氧化酶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浓度。结果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血清髓过氧化酶和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均明显下降(P<0.05);但阿托伐他汀组较对照组下降更加明显(P<0.05)。髓过氧化酶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下降没有相关性(r=0.124,P=0.068)。结论阿托伐他汀能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髓过氧化酶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其可能部分解释他汀类药物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66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0例)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36例),3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40mg/d,疗程为两周。两组均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测定血清CRP、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治疗两周后,CRP、TC、TG、LDL-C较治疗前下降(P<0.05 ̄0.01)。常规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CRP与TC、LDL-C水平变化无相关性。结论在ACS早期给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使CRP水平下降,可能有利于抑制炎症反应,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脑钠肽(BNP)浓度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临床意义及他汀类药物对ACS患者脑钠肽的影响。方法:以ACS患者78例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40例为研究对象,ACS患者被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组,38例,测定其血清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钙蛋白I(TnI)水平,并选择ACS患者中60例随机分为他汀治疗组(30例)和常规对照组(30例),比较两组治疗4周后上述各指标的变化。结果:ACS组BNP、hs—CRP、TnI水平均明显高于SAP组(P〈0.01),AMI组BNP、hs—CRP、TnI水平均明显高于UAP组(P〈0.01),AMI组BNP水平与hs—CRP呈正相关(r=0.913,P〈0.01)、与TnI呈正相关(r=0.526,P〈0.01);与常规对照组比较,他汀治疗组治疗后BNP、hs—CRP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血清BNP水平与急性冠脉缺血的严重程度正相关。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BNP水平,提示其具有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的改善心肌缺血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临床疗效、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61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A组)58例、洛伐他汀组(B组)59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常规治疗,A组、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加服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20mg/d,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3组治疗前后血脂、hs-CRP、纤维蛋白原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1周后,A组、B组TC、LDL-C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A组TC、LDL-C较B组下降更明显(P<0.05);3组治疗后hs-CRP均明显下降(P<0.01),A组hs-CRP较B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较洛伐他汀能更有效快速调脂,降低hs-CRP水平,短期观察神经缺损评分虽无明显改善,但仍可以考虑在脑梗死早期应用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