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研究正常胰腺钩突标志性层面的双层螺旋CT增强表现,分析胰腺钩突形态及毗邻关系,以提高胰腺钩突疾病早期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抽取本院无胰腺和肝胆疾病病例87例,男68例,女19例,年龄20~80岁,均行上腹部双层螺旋CT增强扫描。按年龄分为5组,分别测量胰腺钩突形态、大小。结果:胰腺钩突大小、形态在不同个体差异较大,钩突左侧到达肠系膜上动脉后方者较少,没有超越肠系膜上动脉左缘的。胰腺钩突横径为(31.92±6.69)mm,前后径为(21.32±4.13)mm,不同年龄患者径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双层螺旋CT对正常胰腺钩突标志性层面进行测量,对胰腺钩突毗邻关系的分析具有实用性,对胰腺钩突肿瘤的早期发现、诊断及手术治疗方面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赵蕊  张爱军  郭军  杨明 《大家健康》2013,(21):155-156
目的:通过对胰腺钩突层面的CT解剖及径线测量,为胰腺钩突病变提供影像学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非胰腺疾病患者的CT图像,对胰腺钩突的上下、左右、前后径进行测量,并观测胰腺钩突所在层面与脊柱的对应关系,同时观察正常胰腺钩突的边缘,形态及与肠系膜上血管的关系。结果:在脊柱L2水平胰腺钩突可100%显示,钩突大小、形态在不同个体差异较大,3种径线测量无统计学意义。钩突尖端到达肠系膜上动脉者较少,均未超越其左缘。结论:通过螺旋CT对正常胰腺钩突进行了界定、测量,为胰腺钩突肿瘤的术前诊断及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单排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对肝外胆管胰腺段进行活体形态学观察.方法顺贯抽取241例上腹部单排螺旋CT增强的病例,男性172例,女性69例,年龄16~81岁,对住院病例(33例)追踪术后病理结果.按病种分为4组,分别观察肝外胆管的形态、大小、肝外胆管胰上段、胰头段及钩突段位置、长度.结果正常及无胆胰疾病的人肝外胆管普通CT显示率较低,增强扫描后显示率明显提高.随年龄增加,显示率亦增加.肝外胆管胰腺段的形态多呈圆形,钩突段变扁,大多位于门静脉的右前方,长度8~32 mm(平均11.9 mm),管径1~4 mm(平均1.6 mm).胆胰疾病组病人管径5 mm以上者占50%以上.结论活体肝外胆管胰腺段正常值的上限应定为4 mm.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研究正常胰腺的单排螺旋CT增强表现,以提高胰腺疾病的早期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顺贯抽取无胆胰疾病病例182例,男143例,女39例,年龄范围17~81岁,均行上腹部单排螺旋CT增强扫描.按年龄分为7组,分别记录胰腺走行形态、密度,第一层面显示胰腺的何部,胰腺全长及胰头、体、尾的前后径,门静脉横径与胰头实质的关系,钩突层面肠系膜上动脉与静脉的位置关系.结果胰腺分斜形和马蹄形两种,胰腺实质随年龄增大而萎缩,第一层面显示胰尾的例数仅占47.3%.门静脉占胰头面积1/3以上的例数为91.4%.肠系膜上动脉位于静脉后方者居多.结论胰腺在平扫与增强扫描中差异甚大,平扫所见胰腺远不如增强扫描所见可靠.  相似文献   

5.
选择120例无颈椎病的志愿者,进行螺旋CT薄层扫描后以1mm层厚重建,测量钩突大小,研究颈椎钩突大小及其变化规律。结果:C3~C7椎体钩突大小的左右侧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性别和年龄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钩突的大小。提示螺旋CT可以精确测量钩突的大小,为颈椎病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螺旋CT对肠系膜上动静脉的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准确认识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 vein,SMV)横断面解剖,及其与胰腺钩突、十二指肠水平部解剖关系。方法 对行上腹部螺旋CT(spiral CT,SCT)动脉期及门脉期双期扫描的100例正常成人,在门脉期图像上,先确定呈苹果状突起的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交界平面作为定位平面,以其下方1~2cm作为测量与分析平面,对SMA、SMV横断位大小、形态、位置及有关间距加以测量分析,并对胰腺钩突及十二指肠与它们的关系进行了观察。结果 SMA、SMV多均呈管壁光滑的圆形(83%),只有少部分SMV呈椭圆形(17%)。管径SMV绝大多数大于SMA(95%),少数相等,未见一例相反。两者关系方面,绝大多数(94%)SMV位于SMA之右侧,少数情况下两者呈前后平行关系(6%)。SMV偏前者(51%),SMA偏前者(24%),两者左右并行(19%)。两者中心间距平均15.31mm左右。SMV与正中矢线距离平均18.09mm左右,SMV、SMA距椎体前缘水平线之垂直距离平均41.30、40.10mm。而胰腺钩突全部位于SMV与下腔静脉之间。20例胰腺病变者,主要表现为血管周围脂肪模糊不清,血管受压、变形、推移及包绕破坏。结论 SCT增强检查可清楚显示SMV、SMA及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对胰腺钩突的定位及胰腺病变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肝尾状叶的突起及其毗邻关系的解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肝尾状叶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选用福尔马林固定的离体无病变成人肝脏34例,对肝尾状叶的突起及其毗邻结构进行观察。结果 本组34例肝尾状叶均有尾状突,该突位置较恒定,前邻肝门静脉,右邻下腔静脉,左邻乳头突,后邻右膈脚。11例(32.3%)肝尾状叶有较明显的乳头突,该突前邻肝门静脉左支,右邻尾状突,左邻静脉韧带裂,后邻腹主动脉。尾状突和乳头突下方有肝总动脉横过。32例(94.1%)肝尾状叶有下腔静脉后突,该突前下邻下腔静脉及第三肝门,前上邻下腔静脉及第二肝门,后邻膈。下腔静脉后突包绕下腔静脉后壁的1/3至2/3,平均包绕下腔静脉后壁1/2;其中2例(5.9%)完全包绕下腔静脉与肝右叶相遇。结论 肝尾状叶的突起与三个肝门紧邻,对其精确定位是手术顺利实施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8.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慎忠 《黑龙江医学》2006,30(12):921-922
目的研究螺旋CT胰腺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癌诊断和胰腺周围血管侵犯及正确评估手术切除可行性的价值。方法对22例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胰腺癌CT征象,以及胰腺周围血管的受侵情况进行分析,并与手术结果比较。结果延时35 s进行胰腺期扫描能清晰显示胰腺及胰周血管改变,22例胰腺癌均表现为较明显的低密度灶,其中胰周血管中断4例,包绕4例,部分包绕2例,术前认为可以切除13例,术中切除11例。结论螺旋CT胰腺期增强扫描能清晰地显示胰腺癌,并有利于胰腺癌周围血管侵犯和可切除性的评估。  相似文献   

9.
螺旋CT胰腺期增强扫描在胰腺癌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螺旋CT胰腺期增强扫描在胰腺癌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对34例胰腺癌患者行螺旋CT胰腺期和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扫描延迟时间分别为30s和65s,对比剂用量100ml,注射速度3ml/s。观察并比较正常胰腺与肿瘤在两期增强中的对比情况,以及胰腺周围血管、组织和器官的受侵情况。根据CT征象对肿瘤可切除性进行评价,并与手术结果比较。结果:肿瘤—胰腺对比在胰腺期34例中对比明显32例,对比较明显2例;门脉期对比明显10例,对比较明显14例,对比不明显10例。胰腺期扫描能清晰显示胰周血管,其中胰周血管中断6例,包绕4例,部分包绕3例。术前认为可以切除21例,术中切除20例。结论:螺旋CT胰腺期增强扫描比门脉期增强扫描更清晰地显示胰腺癌,并有利于胰腺癌分期和可切除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CT影像中钩突面积(UPA)对患者颈椎椎间孔狭窄(CNFS)患者的预测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68例CNFS患者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168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接受了多层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检查。比较不同年龄和性别患者的UPA和C6钩突各参数,并ROC曲线分析UPA各切点对颈神经孔狭窄预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两组中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患者的UP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男、女患者及不同年龄段患者的U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C6钩突左钩突高、右钩突高、钩突基底长、左椎间孔短径、右椎间孔短径、左钩突倾角、右钩突倾角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钩突面积的最佳切割点为21.15mm~2,敏感度为91.8%,特异度为93.4%AUC为0.97。结论 UPA是评估CNFS的敏感指标,其增大与CNFS风险增加相关,可作为UPA临床评估CNFS的影像学标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心房异构的病理表现,探讨CT在心房异构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例左房异构和1例右房异构的患者分别行常规胸部和腹部CT平扫,胸腹部CT直接增强扫描及气管局部薄层扫描。研究,总结其手术所见及CT表现。结果 左房异构的主要病理表现有双侧支气管对称(n=1),左旋心(n=1),水平肝(n=2)。下腔静脉肝内段缺如并奇静脉扩张(n=1)。短胰腺并双脾(n=1)及腹腔内脏和大血管镜位(n=1)等;右房异构的主要病理表现有双上叶气管性支气管,心脏和腹部器官镜位,短胰腺,下腔静脉在腰椎和腹主动脉之左侧等,结论 CT在显示胸腹部脏器和大血管的形态及相互位置关系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对心房异构的影像诊断极具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肾癌合并肾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的诊断、治疗体会,评价其预后和治疗价值。方法对1994年7月—2006年7月接受诊治的15例肾癌合并肾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患者的诊断、治疗方法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患者术前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合并肾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单纯左肾静脉癌栓2例,下腔静脉癌栓Ⅰ型(肾旁型)9例,Ⅱ型(肝下型)3例,Ⅲ型(肝内型)1例。12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11例完成肾肿瘤切除、静脉癌栓取除和淋巴清扫,1例左肾肿瘤因与周围粘连仅作姑息切除。3例未手术患者因癌症死亡,中位存活时间为7个月。12例手术患者中失访3例,其余9例随访4个月~6年,无瘤生存5年以上者3例.1~3年3例,因癌症转移1年内死亡3例。结论CT、MRI检查是目前无创诊断肾癌合并肾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的最佳方法。术前肾动脉栓塞可以非常有效地减少术中出血,方便手术完成。无转移患者行根治手术加癌栓切除能获得相对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心房异构的病理表现,探讨CT在心房异构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例左房异构和1例右房异构的患者分别行常规胸部和腹部CT平扫、胸腹部CT直接增强扫描及气管局部薄层扫描,研究、总结其手术所见及CT表现。结果左房异构的主要病理表现有双侧支气管对称(n=1)、左旋心(n=1)、水平肝(n=2)、下腔静脉肝内段缺如并奇静脉扩张(n=1)、短胰腺并双脾(n=1)及腹腔内脏和大血管镜位(n=l)等;右房异构的主要病理表现有双上叶气管性支气管、心脏和腹部器官镜位、短胰腺、下腔静脉在腰椎和腹主动脉之左侧等。结论CT在显示胸腹部脏器和大血管的形态及相互位置关系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对心房异构的影像诊断极具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下腔静脉发育畸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发育畸形的CT诊断和临床价值。方法收集下腔静脉发育畸形5例,其中左位下腔静脉1例、左肾静脉环绕主动脉1例和主动脉后左肾静脉3例。采用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并结合MPR和/或CPR后处理技术。结果CT平扫及增强均能较好显示左位下腔静脉,MPR和CPR则能更好显示其全貌;对左肾静脉环绕主动脉和主动脉后左肾静脉,CT平扫需要较敏感地意识提示诊断,必须增强扫描方能确诊,CPR能较好显示其概貌,MPR对此无意义。结论CT平扫及增强并结合MPR和/或CPR后处理技术,可清楚显示上述畸形,明确诊断;对临床相关诊疗有积极提示意义,防止意外。  相似文献   

15.
Budd-Chiari综合征的MRI诊断及分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的MRI诊断价值及适合于治疗的分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Budd-Chiari综合征的MRI表现。结果 Budd-Chiari综合征的直接征象为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阻塞,并据此分为三型:I型下腔静脉阻塞型6例。Ⅱ型肝静脉阻塞型2例。Ⅲ型混合性阻塞8例。间接征象表现为肝大15例,尾叶大12例,脾大13例,肝内侧支血管13例,副肝静脉5例,肝外侧支血管14例,腹水8例,下腔静脉血栓形成3例。结论 MRI对Budd-Chiari综合征的诊断及分型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胰腺腺泡细胞癌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活组织检查证实为胰腺腺泡细胞癌的5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2例行CT平扫加增强检查,2例行MRI平扫加增强检查,1例既行CT平扫加增强又行MRI平扫加增强检查。分析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肿瘤影像学特征。结果肿瘤发生在胰头钩突1例、胰尾4例。病灶最大径为44.6~142.3 mm,平均为86.14 mm。5例患者病灶密度或信号均不均匀。1例患者病灶内部见出血、坏死、钙化,余4例内部仅见坏死。位于胰头的1例肿瘤包膜完整,位于胰尾的4例肿瘤包膜均不完整。5例肿瘤强化程度均低于正常胰腺实质,均于门静脉期达到强化峰值,内部均有坏死。病灶位于胰头钩突的1例患者伴有胰胆管扩张;位于胰尾部的4例肿瘤均侵犯脾静脉,其中2例有肝脏转移瘤。结论胰腺腺泡细胞癌在CT及MRI图像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MSCT血管成像与图像后处理技术在经门脉左支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78例接受CT上腹部扫描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肝硬化组、正常组,对其原始数据进行图像后处理,评估其分支分型、肝静脉间与和下腔静脉的夹角、门静脉MSCT显示结果、门静脉各段紧密接触面,评估肝脏体积与左、右肝体积。结果78例扫描者肝静脉分型:Ⅰ型52例,Ⅱ型26例;门静脉分型:Ⅰ型61例,Ⅱ型9例,Ⅲ型5例,Ⅳ型3例;肝硬化组的肝右静脉[(63.85±6.47)°]、肝左静脉与下腔静脉夹角[(68.75±6.93)°]均较正常组[(53.27±5.49)°、(56.72±5.76)°]大,肝中静脉与肝左静脉夹角[(64.31±6.58)°]大于正常组[(56.72±5.69)°,P<0.05];肝硬化组门静脉主干长度与直径、门静脉左支直径、门静脉分叉夹角均大于正常组(P<0.05);肝硬化组门静脉左支与肝脏紧密接触面积[(33.69±3.42)%]较正常组[(41.87±4.25)%]小(P<0.05);肝硬化组全肝体积、右肝体积小于正常组,而左肝体积大于正常组(P<0.05)。结论MSCT血管成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应用在TIPS术者,可准确评估其血管解剖信息。肝硬化状态下门静脉右支上壁和后壁,左支顶部、矢状部有密切联系,可作为门静脉安全穿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