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巫抑扬  梁瑞歌  朱文晓 《光明中医》2010,25(10):1899-1899
揭示夏季养阳的基本含义,即夏季应根据其阳气旺盛的特点,养长阳气,以适应夏季阴阳的变化规律。并从中医养生的视角阐述夏季养阳的理论和方法,对夏季养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内经》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春回大地,冰雪消融,阳气升发,万物苏醒,天地自然,生机勃勃,大自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春季养生一定要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节制和宣达春阳之气,使新  相似文献   

3.
春季是一个气候多变的时节,在这个季节的养生要掌握科学的方法。中医认为,春季是养生最重要的季节,春季中医养生重在八个方面,分别为“阴、阳、气、脑、脾、胃、肾、热”,中医专家提醒。春季养生要注重这八“养”。  相似文献   

4.
《内经》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可以达到“养生、却病、延年”之论,而临床实际证明,“养法”较多,甚至有与之相反的观点,如何“养”则成为整个养生的理论精髓所在。本文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发,以三因制宜角度,探讨如何“养”的问题。认为“养”有法则且相对固定,而并非适合所有个体。“养”是一种个体化的中医实践,是中医千百年来生命力旺盛的基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宜因时、因地、因人而养。  相似文献   

5.
肖小惠 《光明中医》2012,27(4):806-807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可见夏季养阳之重要性,根据夏季“养阳”、“养心”、“养神”的原则,主要养生方法包括精神和饮食调养,起居、运动、药物、防病保健等.  相似文献   

6.
浅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强  代强 《河南中医》2006,26(6):9-10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1注解纷纭,各有理据王冰从阴阳互制立论,在自然界,春夏之阳盛,继之以秋冬之阴;秋冬之阴盛,继之以春夏之阳,以  相似文献   

7.
三伏养阳三九养阴思想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家涛  伍炳彩 《陕西中医》2008,29(12):1645-1646
目的:探讨"三伏养阳,三九养阴"思想的应用。方法:搜集归纳相关文献资料、临床报道、当代研究成果,对命题进行论述。结论:"三伏养阳,三九养阴"中医经典著作和历代医家多有论述,临床报道显示具有良好疗效,实验研究表明能提高免疫,改善体质,增强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8.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内经》中提出的指导养生的重要法则。对它的理解,历代医家众说纷纭。现代人经过整理,将其概括为三种含义:一是适应四时的养生方法,生长属阳,收藏属阴,所以春夏养生长之气,即为养阳;秋冬养收藏之气,即为养阴。二是养阳指养心、肝二阳脏;养阴指养肺、肾二阴脏。三是养阳要顺从阳气生长的特点,使阳气发泄;而养阴要顺从阴气收藏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其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被视作中医季节养生的提纲圭臬,但对这八字的解读在内经研究中素有争议,其指导的季节养生方法也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0.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首出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为顺应四时阴阳之气变动而采取的养生方法。基于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春夏不知养阳,秋冬不知养阴"的情况,结合对中医经典古籍的初步领悟和传统养生方法的切身体会,阐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机理及其在中医临床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哈尔 《养生月刊》2012,33(4):326-327
中国有句保健谚语,叫做“春天孩儿面,一天变三变”.春季,大地回暖,万物更新,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然而,由于这个季节温差悬殊,也是各种疾病的多发季节,稍不注意,就会引发新病或旧病发作.现代养生家都认为,春天人体阳气升发,与春之阳气相应,《黄帝内经》中记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长期以来,对人们养生防病、抗老防衰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郑雪霞  刘敏莹  刘小宝  林昌松 《新中医》2020,52(23):184-185
通过简介六位医家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解和学说,并以王冰所主“春食凉,夏食寒,秋食温,冬食热”为指导,从天人相应和中医圆运动试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含义。引以王冰的阴阳相制观点,分析张仲景两首临床常用方剂小柴胡汤和半夏泻心汤的用意,从新的角度理解张仲景的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13.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内经》指导四时养生的重要法则,历代医家各抒己见,莫衷一是。综观文献,概括而言,对其认识的主要观点有如下几种。1.王冰认为“养”即制也。春夏阳盛,宜食寒凉以制其阳亢,秋冬阴盛,宜食温热以抑其阴盛。此系从饮食上顺其阳热阴寒的一种方法;2.张介宾提出阳为阴之根,阴为阳之基。春夏养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秋冬养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3.高世栻注释的精神,是以春夏顺其生成之气即为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为养阴;4.张志聪解析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当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当养其内虚之阴。笔者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此“养”字应作“顺”解。“养阳”、“养阴”,即顺阳、顺  相似文献   

14.
《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养生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内经》重要的养生原则之一.其义是顺从四时阴阳,根据季节变化,养护阳气、阴精.具体来说可通过改变生活起居方式,调养精神状态,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如今,随着现代医学及健康意识的发展和提高,"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亦逐渐成为当今养生、保健、治疗具有指导意义的一个命题,有着浓厚的中医学特色.  相似文献   

15.
毛智荣 《江西中医药》2011,42(12):26-27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内经>养生、防病、治病的方法,是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三因制宜的组成部分.人们在养生或治病中应遵循四时阴阳变化规律,使人体的生长发育顺应自然规律.然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必须严格遵照辩证论治、整体观念的中医养生治病的基本原则,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简单理解为补阴、补阳.应灵活运用,才能...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自然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因此,春季养生必须顺应春令阳气自然升发舒畅的特点,以养阳为要务。同时,特别注意要“防风”。中医养生学家认为,春季养生当注重以下四原则:  相似文献   

17.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因《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有"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寒远寒,用凉远凉,食宜同法"的经文,后人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解颇多.[1]主要观点有四:一、马莳、高世栻等认为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二、王冰认为养即制也.春夏阳盛,故食寒凉以制其亢阳;秋冬阴盛,故宜温热以抑其盛阴.三、张介宾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四、张志聪认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  相似文献   

18.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观点。历代医家对此句的注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代学者对此亦有各自不同的认识。从天人相应、脏腑阴阳、物质功能、饮食寒热四个方面阐述了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解,同时简单阐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治未病"中的应用。可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治未病"中的核心思想,对疾病的预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志清  胡佳奇  刘齐  郭华 《河南中医》2016,(7):1123-1125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目的是"阴平阳秘,精神乃至",故应该因时、因地、因人正确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内涵,不应该过分偏执。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主要体现,强调的是人体与自然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应根据自身体质以及时令特点、地域差别在起居、运动、饮食以及情志上进行调整以顺应自然阴阳的变化。如对于盛夏炎热之地,可适量食用甘寒之物以生津,防止热盛津伤,对于严冬苦寒之地,可适量进食温补之物以助阳气,防止阴寒内盛。而在病理情况下应首先辨别机体阴阳气血之盛衰,再结合时令、地域、体质,用药物来纠正人体气血阴阳之偏盛偏衰。即"不足之病,顺时补之;有余之病,逆时泻之"。  相似文献   

20.
正春夏养阳是指在春夏阳气渐旺之时,顺应自然以调养阳气,从而达到调整阴阳,增强身体抗病能力的治疗方法。李玉兰工作室根据春夏养阳理论结合前人经验和多年临床体会,总结出独特的小儿三伏贴疗法。1理论基础春夏养阳源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是指四时阴阳盛衰变化是自然万物生长收藏变化的根本,所以要在春夏季节顺应自然界生长规律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