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病儿的年龄选择软硬适度的吸痰管,有利于湿化气道和痰液的吸出。(2)在吸痰操作时,常规准备吸痰罐、空针、吸痰管、以备吸痰时用。吸痰时要严格无菌操作,每2h大吸痰1 次,每次吸痰应更换吸痰管,并作详细记录。(3)保持呼吸道通畅,据病情每2h翻身叩背1次,以震动气管壁上附着的痰液,以便吸出。  相似文献   

2.
吸痰是气管切开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措施 ,由于小儿气管、支气管粘膜柔嫩、管腔狭小 ,而临床上常用的吸痰管质地较硬 ,易造成粘膜损伤 ,管径过粗 ,不易下到吸痰部位 ,同时常常完全堵塞气管套管 ,影响患儿气体交换。因此 ,我们研制了一种小儿吸痰管 ,经 6 8例患儿临床使用 ,与传统的吸痰管相比较 ,具有刺激小 ,吸痰彻底 ,不影响患儿气体交换等优点 ,临床效果满意 ,现介绍如下。采用 18号不锈钢针头 ,内径 2mm、外径 2 .5mm、长 12cm硅胶管 ,细线 15cm。将 18号针头剪去前端留针梗 1~ 1.5cm ,将硅胶管套在针梗上 ,用细线扎牢…  相似文献   

3.
吸痰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吸痰在临床上是非常重要而常见的技术,也是最基本的护理技术。对于不同病情吸痰的方法、指征、吸痰管的选择以及能否配合等,均可影响吸痰的效果。本文对比进行综述,以期能为护理同行提供参考。1不同吸痰管的选用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者,根据气管导管、气管套管的内径大小选用吸痰管,其外径不超过气管导管、气管套管内径的1/2,过粗、过细均会引起不良作用。成人一般用10~12号的吸痰管,小儿用8~10号吸痰管,新生儿可用一次性胃管。1.1选用硅橡胶吸痰管进行口咽、鼻吸痰和气管切开吸痰[1]硅橡胶吸痰管系硅橡胶制造,长37 cm,较一次性吸痰管柔软,…  相似文献   

4.
临床上,牙垫通常是用于气管插管患者支撑牙咬牙合面,防止患者咬扁气管插管以确保患者呼吸通畅。笔者在多年ICU的护理工作中,发现牙垫除了上述功能外,还有以下作用,并因一次性使用,杜绝了交叉感染。用于昏迷患者的口腔护理。为昏迷患者做口腔护理时,牙垫置入口腔内,可替代开口器。轻轻移动牙垫在口腔内的位置,可便于擦洗口腔内的不同部位。用于昏迷患者的吸痰。在给未作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的昏迷患者吸痰时,牙垫置入后,吸痰管可直接通过牙垫进入咽喉部,吸出咽喉部的痰,既避免了反复由鼻腔吸痰时吸痰管对鼻黏膜的刺激,又避免了吸痰时患者咀…  相似文献   

5.
刘爱军  田丽 《天津护理》2008,16(1):45-45
对于患有COPD及严重呼吸道感染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的患者,传统的痰液收集方法是通过患者的气管插管,用普通的灭菌鼻导管连接负压吸引器吸出患者气管内的痰液进行细菌培养,但由于吸痰管的长度有限,不能吸到气管深部感染、收集痰液容器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污染、操作中的盲目性导致所取痰标本缺乏典型性,经常造成细菌培养结果阳性率很低,近两年来我们利用气管镜采用密闭式痰液收集系统吸痰进行细菌培养的方法,提高了治疗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纤维支气管镜在抢救危重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评价纤维支气管镜在临床上应用于危重呼吸衰竭患者的抢救作用。方法 1997年8月-1998年10月应用纤维支气管镜抢救危重的呼吸衰竭患者。第一部分:经纤支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第二部分:行纤支镜吸痰灌洗术。结果 纤支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操作时间约2-5min,病人无不适,患者的心率无明显增高,血氧饱和度无明显降低,且局部损伤小,无明显出血。经纤支镜行气管或支气管吸痰、灌洗后1h、4h,气道压力、血氧饱和度明显改善,心率无明显变化。结论 熟练使用纤支镜经鼻气管插管可很快地建立人工气道,吸除口咽部及大气道内潴留的痰液,极大地减少气管插管对鼻、咽、喉及声带的损伤作用。纤支镜应用于气管、支气管吸痰灌洗对于危重患者能改善痰液引流、改善肺部通气、降低气道压力、减少肺损伤,且无任何并发症,临床上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在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中,吸痰是有效维护人工气道通畅、保证足够的通气和充分气体交换的关键措施。为了提高吸痰效率、减少吸痰引起的并发症,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术(closed endotrached suctioning,CS),现将其在ICU中的应用及管理综述如下。1CS应用方法将密闭式吸痰系统三通分别与患者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呼吸机Y型管、负压吸引装置相连,形成密闭吸引系统。气道湿化接头接注射器推注湿化液或用输液器滴入湿化液。吸痰时左手持吸痰管与负压吸引连接处,拇指或食指控制吸引阀,右手接吸痰管沿气管插管插入所需深度,…  相似文献   

8.
1 病例简介  患儿,女,10岁。于1998年12月6日下午5时因重型颅脑损伤、脑挫伤、颅底骨折急诊入院,当晚10时在全麻加气管插管下行开颅探查、额骨骨折整复术,11时30分带气管插管返回病房。术后深昏迷,呼吸平稳,夜间吸痰2次,为血性粘痰,第2天吸痰1次,因无痰鸣,未再行吸痰,晚7时患儿呼吸急促,给呼吸三联静推,拍背、吸痰,呼吸未改善,7时30分呼吸微弱、口唇紫绀、面色青紫,急请会诊,考虑为气管插管堵塞。迅速拔出气管插管,呼吸困难逐渐改善,口唇、面色转红润。2 原因分析  患儿为重型颅脑损伤,…  相似文献   

9.
正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以后,造成患者下呼吸道失水、黏膜干燥、分泌物干结及排痰不畅[1]。临床上一般采用间歇湿化法进行人工气道湿化,但此种方法若掌握不好湿化液的剂量,会使滴入气道内湿化液量过大,导致使患者出现刺激性咳嗽、心率增快、血氧饱和度下降等不良反应。我科2015年根据临床需要,使用宁音20 m L-Ⅱ型药物雾化器给30例气管插管患者进行气道湿化,有效地解决了患者痰液粘稠、气道吸痰  相似文献   

10.
经口气管插管吸痰方法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琼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19):1876-1877
目的:探讨吸痰方法对经口气管插管气道护理的影响。方法:对106例经口气管插管患者根据吸痰方法随机分为规范组51例和常规组55例。规范组要求吸痰管带负压插入吸引,适时吸痰,加强气道湿化,有效排痰,吸痰管金霉素眼膏润滑,加强口腔护理等。常规组按临床一般吸痰方法吸痰。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痰液性状、痰量、痰痂,痰细菌培养、肺部感染等变化。结果:常规吸痰组患者黄色粘稠痰者占69.09%,痰量>80ml占70.91%,痰痂形成占61.82%,细菌培养阳性占65.45%,肺部感染占52.73%,而规范组患者分别为31.37%、25.49%、5.88%、21.57%、23.53%,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规范吸痰,可有效改善痰液性状,减少痰量及痰痂,减少肺部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1.
经鼻气管插管患者吸痰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鼻气管插管患者吸痰的方法.方法:将78例经鼻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规范组40例和常规组38例,规范组控制吸痰管插入深度,随吸痰管插入深度调节负压,适时吸痰,加强气道湿化,加强口腔护理等;常规组按临床一般吸痰方法吸痰.比较两组患者痰液性状、痰量、痰痂、痰细菌培养、肺部感染等变化以及两组患者在吸痰过程中心率、血压、SaO2的变化和舒适程度的反应.结果:常规组患者黄色粘稠痰者占60.5%,痰量>80ml占57.9%,痰痂形成占63.2%,细菌培养阳性占57.9%,肺部感染占52.6%;而规范组患者分别为30%,37.5%,5%,12.5%,17.5%.规范组患者的心率、血压、SaO2变化少于常规组,舒适情况优于常规组.结论:规范吸痰可有效改善痰液性状、减少痰量及痰痂、减少肺部感染发生,有效提高患者吸痰时的舒适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病人适宜有效的吸痰方法。[方法]将30例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听诊器置胸骨上窝听诊气道有明显痰鸣音时,立即先抽吸口鼻腔分泌物后再从气管切开处吸痰,口鼻腔和气管切开处分别用两条吸痰管;对照组为护士站在病人床旁听到“呼噜”或听到有咳嗽声来判断病人有痰时,先抽吸气管切开处痰液,再抽吸口鼻腔分泌物,且使用同一条吸痰管。观察两组吸痰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吸痰效果。[结果]两组吸痰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吸痰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病人,用听诊器置胸骨上窝听诊气道有明显痰鸣音时,立即先抽吸口鼻腔分泌物后再行气管切开处吸痰,口鼻腔和气管切开处分别用两条吸痰管,能有效地减少吸痰时出现的不良反应,减少吸痰次数,提高排痰效果。  相似文献   

13.
经鼻气管插管吸痰方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吸痰方法对经鼻气管插管气道护理的影响,提高经鼻气管插管气道护理质量。方法对120例经鼻气管插管病人根据吸痰方法随机分组为规范组58例和常规组62例,规范组要求:控制吸痰管插入深度,随吸痰管插入深度调节负压,适时吸痰,加强气道湿化,吸痰管金霉素眼膏润滑,加强口腔护理等;常规组按临床一般吸痰方法吸痰。比较观察两组病人痰液性状、痰量、痰痂、痰细菌培养、肺部感染等变化。结果常规吸痰组病人黄色粘稠痰者占69.35%,痰量〉80ml占70.97%,痰痂形成占61.29%.细菌培养阳性占64.52%.肺部感染占51.61%.而规范组病人分别为31.03%,25.86%,5.17%,20.69%,22.41%,P〈0.005。结论规范吸痰,可有效改善痰液性状、减少痰量及痰痂、减少肺部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4.
吸痰在气管插管中应用广泛,在一些长期卧床不能自主咳痰患者的临床护理中,有效的吸痰显得格外重要。临床常用的成人吸痰管约40cm长,有时不能深入到气管甚至支气管吸痰。我们在临床中采用自制吸痰管,增加了吸痰管的长度,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有一些心得,现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15.
在医院临床护理实践中,气管切开的患者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时,常常会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它不仅给患者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还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1],临床上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患者脱机后常给予吸痰、吸氧及雾化等治疗性操作.当护士根据病情需要给患者进行吸痰操作时,需暂时取出吸氧管道,此时不能保证患者供氧的需要,且容易引起感染,这也是呼吸机相关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良好的气道湿化可降低气道的粘稠程度,有利于痰液的排出、痰痂的形成,对预防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梗阻等并发症有重要作用[2],因此,切开或插管患者的气道湿化也非常重要.目前,对于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在脱离呼吸机期间,雾化器和人工气道没有合适的连接装置,为此,我们经过临床实践设计出一种多功能人工气道氧气吸人管,它可以同时进行吸氧、吸痰以及雾化.  相似文献   

16.
气管切开术后的雾化吸痰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管切开术后的雾化吸痰法佳木斯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54002)赵淑芳,王庆双,赵彤我科从1990—1993年共收治气管切开并应用人工呼吸机患者46例,发生痰液粘稠阻塞呼吸道现象38例次,应用雾化吸痰法,均能将气管内粘稠的痰稀释后而吸出,对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7.
人工气道患者开放式气管内吸痰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气道是将导管直接或经上呼吸道插入气管所建立的气体通道,为气道的有效引流、通畅和机械通气提供条件。目前最常用的建立人工气道的方法是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管[1]。由于人工气道破坏了上呼吸道的正常防御机制、抑制咳嗽反射,因此,气管内吸痰即成为排除人工气道患者气管内分泌物的有效方法。然而,气管内吸痰做为一种侵入性的护理操作,会导致患者发生各种并发症[2],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包括低氧血症,其他还有气管黏膜损伤、支气管痉挛、肺部感染、肺不张、刺激性窒息、心律失常[3]、心脏停搏等。尽管有研究证明,密闭式吸痰较传统的开放式吸痰相比,更有助于降低患者呼吸道感染率[4]、维持气道正压、减少低氧血症的发生等优点[5]。但也有研究认为,密闭式吸痰的清除痰液效果劣于开放式吸痰[6],而且使气管内出血的发生率明显增高[4]。因此,开放式气管内吸痰(以下简称吸痰)仍是目前临床上广泛采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病人吸痰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病人适宜有效的吸痰方法.[方法]将30例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听诊器置胸骨上窝听诊气道有明显痰鸣音时,立即先抽吸口鼻腔分泌物后再从气管切开处吸痰,口鼻腔和气管切开处分别用两条吸痰管;对照组为护士站在病人床旁听到"呼噜"或听到有咳嗽声来判断病人有痰时,先抽吸气管切开处痰液,再抽吸口鼻腔分泌物,且使用同一条吸痰管.观察两组吸痰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吸痰效果.[结果]两组吸痰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吸痰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病人,用听诊器置胸骨上窝听诊气道有明显痰鸣音时,立即先抽吸口鼻腔分泌物后再行气管切开处吸痰,口鼻腔和气管切开处分别用两条吸痰管,能有效地减少吸痰时出现的不良反应,减少吸痰次数,提高排痰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在四川大地震伤员救治工作中,患者病情的特殊性使常规呼吸道护理受限,需要寻求新的呼吸道护理方法,总结鼻导管气管内吸痰术的经验.方法 将50 cm长的14号硅胶吸痰管南鼻腔入咽喉部待患者咳嗽时,随着声门的开放将导管插入气管,在患者强烈的咳嗽反射时,导管上下提拉,左右旋转,最长可将导管全部进入鼻腔,此时导管可达隆突以下,甚至可达左、右主支气管.结果 帮助患者彻底清除痰液,成功率达100%,患者肺部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鼻导管气管内吸痰术是呼吸道护理的有效方法,尤其适合复合外伤等无法采用常规呼吸道护理的患者.  相似文献   

20.
人工气道吸痰导管插入深度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02年8月~2005年8月,我们对不同吸痰深度对人工气道患者呼吸道的影响进行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90例,男49例,女41例,17~65岁,平均42岁。经鼻腔插管6例,经口插管50例,气管切开34例。随机将患者分为A、B、C三组各30例,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插管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1.2方法A组为浅吸痰,吸痰导管插入的深度小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的长度。与负压相通,旋转吸痰;B组为深吸痰,将吸痰导管插入气管内直到遇到阻力后上提0.5~1.0cm再吸痰;C组吸痰导管插入的深度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