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廖彧  巫建芳  龙贵华  马梅 《海南医学》2014,(24):3678-3680
目的:探讨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技术(PiCCO)监测指标与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43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采用常规集束化治疗,同时行PiCCO监测,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首次心脏指数(CI)、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和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等PiCCO指标。结果存活组和死亡组APACHEⅡ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时两组CI、EVLWI、PVPI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I与EVLWI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3、0.743,两者水平评估患者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O监测能为评估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提供依据,患者的预后与CI和EVLWI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呼吸衰竭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血管外肺水指数( EVLWI )的特点及其对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36例老年呼吸衰竭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按其临床结局分为存活组21例和死亡组15例,采用PICCO plus检测仪监测两组患者 EVLWI、全心射血分数( GEF )、系统血管阻力( SVRI )、中心静脉压( CVP)、心指数( CI )、心率( HR )、平均动脉压( MAP )并监测 APACHEⅡ评分及血乳酸。结果死亡组APACHEⅡ评分、血乳酸水平、EVLWI高于存活组(P均<0.05),两组CI、GEF、SVRI、CVP、HR及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描绘EVLWI的ROC曲线发现以EVLWI≥10 ml/kg为界点,预测死亡发生的灵敏度为66.67%,特异度为90.48%,阳性预测值83.33%,阴性预测值79.17%。结论老年呼吸衰竭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EVLWI明显增高者死亡率高,以EVLWI≥10 ml/kg为界点可作为判断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和呼吸指数(RI)动态变化情况,探讨其在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管理中的意义及对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55例入ICU治疗的脓毒性休克患者。根据患者临床结局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相关数据,评价各指标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55例患者中存活组35例,死亡组20例。两组患者入住ICU第1天的一般情况、APACHEⅡ评分、氧合指数、EVLWI和R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死亡组第3天的RI、EVLWI值明显高于存活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入ICU第1天、前3 d的液体平衡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液体负平衡患者病死率相对较低。两组患者EVLWI与RI呈明显正相关(r=0.642,P〈0.01),而与氧合指数无明显相关性(r=-0.135,P=0.325)。EVLWI3与预后的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下面积为(0.777±0.061),当EVLWI3〉8.8 ml/kg时,评价预后的敏感性为81.8%,特异性为72.1%。结论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EVLWI动态变化可预测患者的预后,并且EVLWI与RI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治疗期间氧合指数、血管外肺水(EVLWI)的动态变化,分析其评估预后的价值。方法对该科诊治的91例 ARDS 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所有患者的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Ⅱ)、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心脏指数(CI)、氧合指数、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按照患者转归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分析上述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死亡组(n=69)和存活组(n=22)患者24、48 h 及72 h 的 MAP 、CVP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者氧合指数呈动态上升,EVLWI 呈动态降低,而死亡组氧合指数则处于低水平,EVLWI 呈动态升高;两组患者的氧合指数、EVLWI 在48、72 h 差异明显。存活组的 CI 在24~72 h 均较稳定,无明显变化,而死亡组 CI 呈下降趋势,两组患者的 CI 在72 h 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存活组患者的氧合指数与 EVLWI 呈明显负相关(r =-0.46,P<0.01),而死亡组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预后较好的患者 EVLWI 与氧合指数具有负相关性,EVLWI 的动态变化可评估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脓毒性休克患儿血乳酸的变化及与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30例脓毒性休克患儿,将患儿分为存活组21例,死亡组9例,并观察两组患儿入院时、治疗6h后血乳酸的变化及与患儿预后的关系。结果存活组与死亡组人院时血乳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血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P〈0.05)。结论动态监测血乳酸浓度是判断脓度性休克预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动脉轮廓法(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在脓毒症心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24例脓毒症患者依据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根据射血分数分为心功能减退组(EFt〈55%)16例及心功能正常组8例(EF~〉55%)。分别予诊断开始0.6、12、24、48、72小时利用PiCCO监测仪监测心指数(CI)、全心舒张末期容量指数(GEDV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和肺血管通透指数(PVPI)。结果与心功能正常组相比,心功能减退组的CI、SVRI低,EVLWI、M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O.01),28天死亡率心功能减退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O技术能持续监测心脏功能,及时发现感染性休克低循环动力学阶段的出现,能更好地指导脓毒症心脏功能障碍患者液体治疗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的时机。  相似文献   

7.
石磊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7):1-3+8
目的分析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pulse-indicated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监测指标与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5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依据其预后分为存活组30例及死亡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PiCCO监测指标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死亡组心脏指数低于存活组,血管外肺水指数、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指数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胸腔内血容积指数、体循环阻力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提示,心脏指数与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呈正相关,血管外肺水指数、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指数则呈负相关(r=0.381、-0.062、-0.084,P0.05)。结论 PiCCO监测指标中心脏指数、血管外肺水指数、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指数与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对上述指标进行监测有助于评估临床疗效及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血糖控制对神经源性肺水肿(neurogenic pulmonary edema,NPE)伴应激性高血糖(stress hyperglycemia,SHG)患者的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监测主要指标的影响,评价血糖控制对NPE伴SHG患者肺水变化及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研究[方法],对51例NPE伴SHG的危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26例),以持续胰岛素静脉微泵输注治疗方案控制血糖于4.4∽8.3 mmol·L-1;对照组(25例),控制血糖于10.0∽11.1mmol·L-1,两组其他常规治疗相同。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开始3d的CI、ITBVI、GEDVI、EVLWI、PVPI、CVP等PiCCO监测指标,血糖与ITBVI、GEDVI、EVLWI、CVP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患者结局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两组的血糖、EVLWI及APACHEⅡ评分变化。[结果]研究组CI与氧合指数(PaO2/FiO2)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TBVI、EVLWI、PVPI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1);血糖与EVLWI呈显著正相关(r=0.68,P〈0.001),与PVPI、ITBVI呈显著正相关(r=0.64,P〈0.001,r=0.52、P〈0.05),而与GEDVI、CVP无显著相关性(r=0.17,P〉0.05,r=0.20,P〉0.05);血糖与PaO2/FiO2呈显著负相关(r=-0.57、P〈0.05)。死亡组血糖、EVLWI水平、APACHEⅡ评分均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良好的血糖控制能改善NPE伴SHG患者的PiCCO监测主要指标,减轻肺水,血糖控制水平与PaO2/FiO2负相关,可结合PiCCO监测主要指标更好地评估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Pro-BNP)对脓毒性休克心功能的抑制和对于预后的评估。方法将43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按照28 d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两组患者均测定入重症监护病房(ICU)第1、3、5天血浆Pro-BNP浓度;所选患者均行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据心排指数(CI)值划分为心功能减低组(CI〈3.0)和心功能正常组(CI≥3.0),评估Pro-BNP对脓毒性休克预后的预测。结果生存组血浆Pro-BNP浓度低于死亡组,并且生存组第1、3、5天血浆Pro-BNP浓度呈下降趋势,生存组第1及5天的射血分数(EF)高于死亡组;心功能正常组第1、3、5天血浆Pro-BNP浓度均低于心功能减低组,EF高于心功能减低组,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心功能减低组,病死率低于心功能减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浆Pro-BNP水平的动态变化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心脏抑制及预后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乳酸清除率在脓毒性休克治疗中应用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乳酸清除率在脓毒性休克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我院ICU纳入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患者155例。收集患者入院时的APACHEⅡ评分、入院时的血乳酸浓度及转归情况。根据患者转归情况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并比较各项指标。以乳酸清除率10%为界分为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并比较两组的病死率、APACHEⅡ评分和脓毒症休克发生率。结果:存活组休克发生率(24.42%)低于死亡组(84.06%),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7.53,P〈0.01);而存活组乳酸清除率(33.27%)高于死亡组(14.26%),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1.60,P〈0.01)。高乳酸清除率组休克发生率(24.74%)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84.50%),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9.38,P〈0.01);高乳酸清除率组病死率(31.96%)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82.80%),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31.16,P〈0.01)。结论:乳酸清除率在脓毒症的治疗和预后评估中具有实际临床意义,可作为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主要判断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PiCCO)监测作为治疗目标,评价感染性休克早期以PiCCO监测结果为优化目标的导向性治疗的意义。方法收集入住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经过以中心静脉压(CVP)为复苏目标的初始经验性容量复苏循环仍不稳定,则实施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共纳入80例患者。以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心排指数(CI)和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为目标指导容量复苏,记录PiCCO目标导向治疗前(初始)、8 h及24 h的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指标,并采用多重回归分析逐步回归法,确定影响患者28 d预后的指标。结果 8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经PiCCO目标导向治疗8 h和24 h后平均动脉压(MAP)[(73.6±13.4)和(75.1±10.2)mm Hg]、ITBVI[(843.5±168.9)和(891.5±232.9)mL/m2]和CI[(3.2±1.1)和(3.9±0.4)L.min-1.m-2]均较治疗前[(69.1±21.4)mm Hg,(781.2±146.7)mL/m2和(2.7±1.5)L.min-1.m-2]显著升高,动脉血乳酸[(2.0±1.4)和(1.1±1.0)mmol/L]和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1624.2±301.7)和(1543.6±435.4)d.s.m2.cm-5]则较治疗前[(119.7±11.6)次/min,(3.1±2.4)mmol/L和(1796.2±399.1)d.s.m2.cm-5)显著下降(P<0.05),容量复苏达标率(64.7%和66.9%)明显高于初始达标率(55.7%)(P<0.05)。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54例)和死亡组(26例)。存活组初始及24 h容量复苏达标率(57.1%和71.3%)均明显高于死亡组(28.6%和39.3%)。以28 d预后为因变量进行多重回归分析,建立的多重线性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F=55.03,P<0.05)。通过逐层筛选,拟合方程,确定初始CI(R=0.431)和ITBVI(R=0.627)以及24 h的EVLWI(R=0.305)对28 d预后有显著影响。结论感染性休克早期采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优化目标导向性治疗可以提高容量复苏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而且CI、ITBVI和EVLWI是较好的判断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和血浆大内皮素-1(PIE-1)对感染性休克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0年3月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感染性休克并发ARDS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28 d预后结局分为生存组45例,死亡组37例。比较2组EVLWI、血浆大内皮素-1水平。分析EVLWI、PIE-1水平对患者预后诊断价值及感染性休克并发ARD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死亡组患者PaO2/FiO2值显著低于生存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EVLWI、血浆大内皮素-1水平显著高于生存组(t/P=2.267/0.026、7.142/0.000、3.440/0.001、2.685/0.009、7.493/0.000)。入院1~3 d生存组EVLWI、PIE-1水平均逐渐降低,而死亡组则逐渐升高(F/P=16.799/0.000、9.975/0.000;10.139/0.000、28.616/0.000),同一时点死亡组EVLWI、PIE-1水平均高于生存组(EVLWI:t/P=3.771/0.000、10.129/0.000、15.960/0.000;PIE-1:t/P=14.063/0.000、18.194/0.000、23.463/0.000)。死亡组患者EVLWI与血浆大内皮素-1水平呈正相关(r=0.421,P=0.009)。二者联合预测感染性休克并发ARDS患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898,敏感度为81.10%,特异度为91.10%,约登指数为0.722。高APACHEⅡ评分、高SOFA评分、高EVLWI水平、高PIE-1水平是影响感染性休克并发ARDS患者死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EVLWI、PIE-1水平是感染性休克并发ARDS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二者联合检测对该疾病患者死亡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血乳酸、乳酸清除率及APACHEⅡ评分与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11年7月—2013年10月该院收治的5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动脉血乳酸水平的动态变化,将患者按预后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通过比较两组患者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及APACHEⅡ评分,并通过比较不同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来评价患者的预后。结果存活组与死亡组相比较,在年龄(t=2.645,P〈0.05)、初始乳酸(t=3.306,P〈0.05)、24 h乳酸清除率(t=-6.755,P〈0.05)、APACHEⅡ评分(t=5.538,P〈0.05)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比较,两组在APACHEⅡ评分及初始乳酸值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死亡人数(χ2=4.852,P〈0.05)及年龄(t=2.093,P〈0.05)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态监测血乳酸是判断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乳酸清除率及APACHEⅡ评分与患者的预后关系密切,对于高乳酸患者应尽早治疗,改善器官灌注及组织缺氧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ICCO监测指标及BNP(B型脑钠肽)对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26例ICU收治的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分为存活组(n=12)和死亡组(n=14)。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利用PICCO监护仪监测心脏指数、胸腔内血容积指数、血管外肺水指数、体循环阻力指数;采用荧光免疫测定法进行血浆BNP检测;统计患者住院期间存活或死亡及相应的住院病死率。评价PICCO监测指标和血浆BNP与病死率的关系。结果:存活组CI值高于死亡组,EV-LWI、PVPI低于死亡组(P<0.05),其他PICCO监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组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结论:部分PICCO监测指标如CI可能是影响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而血浆BNP也对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脓毒症休克患者血清人源性激肽释放酶结合蛋白(Kal)、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的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杭州市丁桥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症休克患者252例,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排除74例,最终纳入研究的脓毒症休克患者为178例。根据患者28 d预后分为存活组120例和死亡组5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及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第1天、第3天、第5天血清Kal和VE-cad水平变化,记录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和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评估(SOFA)评分。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Kal、VE-cad与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Kal、VE-cad单独及联合检测对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的价值。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休克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死亡组的氧合指数和血清白蛋白(ALB)水平低于存活组(P <0.05),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长于存活组(P <0.05),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高于存活组(P <0.05)。两组入住ICU第1天、第3天、第5天血清Kal、VE-cad水平比较,不同时间点的血清Kal、VE-cad有差异(P <0.05),两组血清Kal、VE-cad有差异(P <0.05),两组血清Kal、VE-cad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血清Kal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呈负相关(r =-0.397和-0.466,P <0.05);血清VE-cad与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呈正相关(r =0.173和0.192,P <0.05)。入院24 h内血清Kal、VE-cad及两者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87(95% CI:0.604,0.770)、0.859(95% CI:0.805,0.912)、0.890(95% CI:0.845,0.936),血清Kal检测预测脓毒症休克患者死亡的敏感性为81.0%(95% CI:0.772,0.854),特异性为50.0%(95% CI:0.474,0.531);VE-cad检测预测脓毒症休克患者死亡的敏感性为69.0%(95% CI:0.649,0.726),特异性为86.7%(95% CI:0.822,0.914);血清Kal和VE-cad联合检测预测脓毒症休克患者死亡的敏感性为82.2%(95% CI:0.781,0.868),特异性为89.6%(95% CI:0.852,0.954)。CRP[R=1.221(95% CI:1.022,1.459)]、PCT[R=1.195(95% CI:1.035,1.380)]、VE-cad[R=1.373(95% CI:1.055,1.787)]、EVLWI[R=1.846(95% CI:1.178,2.893)]是脓毒症休克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 <0.05),Kal[R=0.428(95% CI:0.190,0.966)]是脓毒症休克患者死亡的保护因素(P <0.05)。结论 CRP、PCT、Kal、VE-cad、EVLWI是脓毒症休克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脓毒症休克患者血清VE-cad水平升高,Kal水平降低,两者的联合检测对评估脓毒症休克患者的预后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研究乳酸动态监测指标与危重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09年12月~2011年6月收治的乳酸升高的危重患者96例的资料,根据危重患者预后状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L组,n=50)和死亡组(D组,n=46),分析影响两组患者预后的主要乳酸相关指标,并分析不同的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乳酸升高时间对患者病死、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等的影响。结果 D组患者入监护室乳酸值、乳酸峰值明显高于L组,12、24 h乳酸清除率均低于L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乳酸升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乳酸升高患者预后的主要指标是12 h乳酸清除率(OR=0.922,95%CI:0.865~0.973)、乳酸峰值(OR=1.466,95%CI:1.049~2.036);病死、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等发生率随乳酸中毒程度的升高而升高(P〈0.05),低乳酸清除率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高乳酸清除率者(P〈0.05),乳酸升高时间大于24 h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乳酸峰值、12 h乳酸清除率是评价危重患者预后的有效乳酸指标,当患者乳酸峰值大于10 mmol/L、12 h乳酸清除率小于10%时,患者的预后状况较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良休克指数(MSI)与脓毒症休克病人心功能障碍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脓毒症休克病人139例,收集入院时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测指标、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心功能指标,计算入院时休克指数(SI)、平均动脉压(MAP)和MSI,根据其1个月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应用Pearson相关模型分析MSI与脓毒症休克病人心功能的相关性,并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脓毒血症休克预后的危险因素,使用ROC曲线分析MSI对脓毒症休克病人预后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生存组病人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死亡组,而心率、APACHE-Ⅱ评分均低于死亡组(P<0.01)。生存组病人MAP、心指数(C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高于死亡组(P<0.01),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SI、MSI均低于死亡组(P<0.01)。MSI与脓毒症休克病人的NT-proBNP、LVEDV水平呈正相关(r=0.601、0.598,P<0.01),与CI和LVEF呈负相关(r=-0.683、-0.659,P...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对脓毒症休克合并心肌损害患者临床治疗的价值。方法 将37例脓毒症休克合并心肌损害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对照组(C组)18例和PiCCO组(P组)19例。C组放置中心静脉导管,P组放置中心静脉导管和股动脉PiCCO导管,根据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指导患者的液体复苏、血管收缩药物(多巴胺)和正性肌力药物(多巴酚丁胺)的应用。记录两组患者复苏6h后相关参数(CVP、MAP、ScvO2、尿量、血乳酸水平)、心功能指标(NT-proBNP,cTnI)的变化,同时记录两组患者6、24、48h的液体正平衡量、血管收缩药物(多巴胺)和正性肌力药物(多巴酚丁胺)的用量。结果 与常规对照组(C组)相比,P组治疗6h后ScvO2升高、血乳酸水平降低,心功能指标cTnI降低,液体正平衡量增加(P均<0.05);P组治疗6、24、48h多巴酚丁胺用量增加、多巴胺用量减少(P均<0.05);治疗24、48h两组液体正平衡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VP、MAP、尿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iCCO监测可以指导脓毒症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在指导正性肌力药物应用的同时还可以减少血管收缩药物的应用、减轻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