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广东检验检疫局发现中国内地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总结中国内地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在口岸的发现与有效控制的经验,完善国境口岸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的建设。[方法]在国境口岸,通过检疫查验、健康申报、流行病学调查、快速检测筛查、病人隔离医治、密切接触者跟踪调查、实验室诊断等方法,对口岸发现的发热病人进行登革热、疟疫、基孔肯雅热的排查与诊断,对出现的传染病疫情采取多部门联合行动,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结果]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的检查结果,确诊1名入境发热者为中国内地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及时有效,避免了境外输入病例导致本地疫情的扩散。[结论]对中国内地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的成功应急处理,为国境口岸处置输入性传染病疫情提供了成功模式,为口岸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溯分析深圳市罗湖区1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完善罗湖区伊蚊传播传染病多部门协作防控模式,为深圳市罗湖区防控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深圳市罗湖区1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的诊疗过程及密切接触者信息,对感染来源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生物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诊断确认病例为罗湖区1例境外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结论深圳市罗湖区1例基孔肯雅热病例经过及时诊断,科学治疗,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有效的疫点处置,未发生疫情传播风险,未发生二代病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河南省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基孔肯雅热的防控提出依据。方法开展个案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血液,用Real-time PCR法对病毒核酸进行检测,同时开展风险评估,做好疫情处置。结果根据患者病前12 d有疫区(斯里兰卡科伦坡)旅行史,有发热、皮疹、关节痛、双峰热等典型临床表现,实验室RT-PCR方法检测基孔肯雅病毒核酸阳性,确认该患者为基孔肯雅热病例。疫情发生时为冬季,无蚊虫活动,经风险评估不具备传播的可能,未进行媒介调查和控制工作。结论该病例是河南省首例基孔肯亚热,今后需重视输入性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报告一起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的疫情处置,为防控提供经验。方法 对石狮市2012年发现的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疫情流行病学及防控措施进行分析。结果 病例为输入性基孔肯雅热实验室确诊病例,该疫情处置取得成功。结论 重视病例的发现与疾病控制,严格做好病例发现报告、传染源隔离,政府部门重视协调、病媒应急监测、持续开展疫点病媒消杀灭等工作是控制疫情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系统的实验室检测发现并确认2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病例。[方法]采用实时荧光逆转录(Realtime RT-PCR)、逆转录PCR(RT—PCR)检测方法对病人血清进行检测,并对RT-PGR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结果]通过实时荧光RT—PCR、RT—PCR 2种实验方法在该病例标本中检出基孔肯雅病毒核酸;对RT-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测出的521个碱基与基孔肯雅病毒核酸序列比对,结果同源性高达99%。[结论]2病例为输入性基孔肯雅实验室确诊病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泉州市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防控态势,提出应急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泉州市2004—2013年报告的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病例调查和监测资料,分析防控成效。结果 2004—2013年共报告登革热59例,基孔肯雅热2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大多来自东南亚国家。病例输入高峰为7~10月,从入境到确诊平均5d,初诊到确诊平均4d。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诊断发现率为14.3%,医疗单位首诊诊断率42.9%。泉州市存在蚊媒白纹伊蚊,其布雷图指数平均3.80。结论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病例呈常年输入态势,病例确诊时效较长,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和医疗机构的发现能力有待提高。应建立以白纹伊蚊繁殖期和病例输入高峰期的风险评估为重点,强化一线医务和检疫人员的流行病学观念,实验室在登革热检测排查时须关注基孔肯雅热,警惕两者合并感染。  相似文献   

7.
正记者9日从深圳检验检疫局获悉,该局5日在深圳湾口岸入境人员中检出一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患者为归国劳务人员。这是深圳口岸今年检出的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据悉,该名旅客为男性,自基孔肯雅热流行区印度归国,曾在建筑工地工作,9月5日从深圳湾口岸入境时红外体温监测显示体温异常,经检验检疫工作人员进一步流行病学调查、医学排查并采样送实验室检测  相似文献   

8.
全国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病的实验室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系统的实验室检测发现并确认全国首例输人性基孔肯雅病例.方法:利用实时荧光RT-PCR、RT-PCR检测方法,并对RT-PCR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结果:实时荧光RT-PCR、RT-PCR两种实验方法,在同一病例不同时间采集的多份标本中,都检测到基孑L肯雅病毒核酸;对RT-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测出的521个碱基与基孔肯雅病毒核酸序列比对,结果同源性高达99%.结论:该病例为全国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病实验室确诊病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口岸检出的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的监测情况,为输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口岸2008-2011年入境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对来自基孔肯雅热流行区的发热人员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判定染疫嫌疑的采集样本送检,对阳性病例资料和检出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1例病例均来自基孔肯雅热流行区;均为输入性病例,其中9例入境时在发病,2例入境后医学观察期间发病;平均年龄40.2岁,以男性中青年为主;体温监测是主要检出手段;未发生二代病例.结论 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口岸防制基孔肯雅热的措施适当得力,能有效阻止基孔肯雅病毒通过口岸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基孔肯雅热疫情调查结果,为预防控制蚊媒传染病疫情提供依据。方法运用现场流行病学的方法,对2017年9月1日发生在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一起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引起本地暴发疫情进行分析,通过病例搜索、病例访谈、流行特征描述、蚊媒密度评估和控制、样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等方式,开展疫情处置。结果本调查显示共有4名确诊病例,发病时间为8月20日至9月1日,均出现发热、皮疹和关节痛症状。对11名可疑病例和306名共同暴露者进行检测,结果均阴性,首次蚊媒密度调查布雷图指数高达114,叮咬指数达10只/人·时。结论基孔肯雅热患者在潜伏期可能具有传染性,患者隔离期限应延长。加强蚊媒监测与病例搜索,在疫情早期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是控制疫情蔓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郑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情况及态势进行分析,评价防控措施效果。方法 收集确诊病例流行病学信息,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的发病时间、病例属性、人群特征等进行描述。结果 郑州市共报告157例确诊病例,其中输入病例91例,本土病例66例。2020年1月25日发病人数最多。2020年1月30日以后,每日新发病例以本土病例为主。累计报告30起聚集性疫情,其中家庭聚集性25起,医院聚集2起。发病至首次就诊时间间隔平均天数为2天,发病至住院隔离时间间隔平均天数为4天。结论 “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防控策略正确而有效,郑州市疫情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罗雷  王玉林  狄飚  严子锵  杨智聪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5):3065-3066,3069
[目的]比较穗港两地在登革热预防与控制体系之异同,吸取香港地区登革热防控之优点,探寻广州登革热防控体系之不足,为国内登革热预防与控制体系的建设与优化提供参考。[方法]对穗港两地登革热预防与控制体系在组织机构设置、疫情监测与报告、蚊媒监测与控制、实验室检测技术、疫情现场防控以及GIS技术运用等进行较为全面深入比较和分析。[结果]穗港两地在登革热疫情监测,实验室检测,蚊媒控制等预防与控制体系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特别是香港在登革热疫情控制的组织安排,措施落实方面较广州更加合理,深入和有序,而广州在登革热实验室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开展,蚊媒监测和控制技术运用方面更加全面和有效。[结论]广州在登革热疫情监测与控制方面一些做法可参考借鉴香港,这可进一步强化和提升广州登革热预防与控制体系建设,提高广州市应对登革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也为国内其他地区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11—2019年广州市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进—步调整登革热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19年广州市报告登革热的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比较广州市登革热疫情的时间、空间与人群分布差异。结果 2011—2019年广州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43802例,累计报告发病率为35.37/10万。本地发病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至12月,输入病例一年四季发生。广州市登革热病例排名前4的行政区分别为白云区(27.50%)、海珠区(13.93%)、越秀区(11.16%)和荔湾区(10.38%)。境外输入来源主要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东南亚国家(38.56%),境内输入来源以广东省内其它城市为主(49.78%)。本地病例中女性占比高于输入病例;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 20~39岁的青壮年,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占比本地大于输入;本地病例职业以家务及待业为主,输入病例中商业服务占比高于本地。 结论 2011—2013年广州市登革热病例呈上升趋势,2015年大幅下降,随后发病频率与流行强度明显增加,2019年再次出现登革热流行高峰。广州市本地登革热疫情波及范围近年来呈现市中心向周边地区扩散趋势,流行特点发生变化,需进—步调整登革热防控策略,加强广州市蚊媒监测系统,提高边境检疫部门应急处置工作,在登革热疫情初期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4.
广州市2006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分析广州市2006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登革热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广州市疫情监测与报告信息系统和实验室监测信息系统,以及相关的现场调查报告、疫情简报等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广州市2006年报告登革热输入性病例10例,本地感染病例765例,累计发病率为10.19/10万,无死亡病例,疫情涉及9个区82个行政街(镇);全年本地疫情流行期为6月中旬至12月上旬,明显存在8-9月和10-11月两次发病高峰;共发生60起暴发疫情,其中10起暴发疫情对流行曲线的走势有较大影响,累计病例456例,占全年全市总报告病例数的59.61%;实验室监测表明2006年广州市病毒流行株为Ⅰ型登革病毒,各1例输入性病例,毒株分别为Ⅲ、Ⅰ型登革病毒。结论2006年广州市发生登革热流行,其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较广;疫情由输入性病例引起本地暴发流行的可能性较大,尚无明确证据表明登革热在广州市已形成地方性流行的态势。  相似文献   

15.
杨泽锋  黄祖星 《职业与健康》2013,(23):3129-3130,3133
目的分析佛山市近年来登革热疫情特点及流行规律,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05--2012年登革热基本信息,以及登革热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用描述和分析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登革热的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结果2005--2012年佛山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361例,其中该地感染病例356例,输入性病例5例。共报告7起暴发疫情,累计发病314例,暴露总人数54249人。病例主要集中在8—11月,不同年份间病例数波动较大。病例分布于禅城、南海和顺德3个区。男女比例为1.01:1,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主要集中在20~49岁的青壮年,占病例总数的62.88%。结论佛山市登革热疫情为输入性或由输入性病例引起该地传播,禅城、南海、顺德是佛山市登革热防控的重点地区。加强监测,做好环境整治和防蚊灭蚊工作是防治登革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分析广东省首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发病特点,评估防控措施,为预防和控制甲型H1N1流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面对面病例个案调查和现场调查方法.描述病例发病过程,分析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患者,男性,59岁,广州市居民,2009年4月21日至5月12日赴美国、加拿大(均为甲型H1N1流感疫区)旅游,5月13日经韩国抵达香港,5月14日晚患者自觉咽痛、鼻塞、干咳,5月15日乘坐列车从香港抵达广州,在口岸检疫时发现其发热,并送往指定收治医院。患者临床表现较轻,发热持续3d,其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该病例被确诊为广东省首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95名密切接触者中有85名接受医学观察,期间6人曾出现发热或上呼吸道症状,经实验室检测排除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经采取严格防疫措施,该起疫情未出现二代病例。结论该疫情确诊为广东省首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患者可能在美国、加拿大等疫区旅游期间受感染。口岸检疫能在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疫情的早期发现入境者中的可疑病例。及早对可疑持续发热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加强密切接触者的隔离与管理,是早期控制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淄博市博山区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10年淄博市博山区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0年合计报告肾综合征出血热156例,年均发病率为5.62/10万。年均发病率(/10万),2005~2010年分别为13.72、6.46、5.61、3.67、2.38、1.74(P<0.01);男性为8.10,女性为3.15(P<0.01);农村为5.84,城区为4.92(P>0.05)。156例病人中,40~49岁占35.26%;农民占55.77%,工人占17.31%;10~12、5~7月为发病高峰,分别占39.10%、27.56%。[结论]淄博市博山区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掌握大连市猩红热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为制订有效的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大连市2004~2010年猩红热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0年大连市累计报告猩红热4 687例,年均发病率为11.26/10万。猩红热发病率(/10万),2004~2010年分别为6.17、10.97、18.58、17.77、10.53、8.56、6.24(P<0.01)。2004~2010年年均发病率(/10万),城区为21.87,农村为5.22(P<0.01);男性为13.61,女性为8.91;0~1岁为7.25,2~3岁为49.97,4~5岁为172.45,6~7岁为201.96,8~14岁为46.16,≥15岁为0.20。4 687例病人中,2~14岁占97.14%;幼托儿童占47.02%,学生占43.27%,散居儿童占8.83%,其他占0.87%;5~6月发病的占22.87%,11~12月发病的占25.03%。[结论]2004~2010年大连市猩红热发病率较高,托幼儿童、学生是防治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2005-2019年广州市输入性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输入性传染疾病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19年9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中输入性传染病信息,描述广州输入性传染病的三间分布等特征。结果 2005-2019年广州市共报告输入性传染病1613例,以登革热和疟疾为主。登革热占输入病例总数的46.99%(758/1613), 疟疾占输入病例总数的45.13%(728/1613)。输入病例以男性为主,占75.88%(1214/1613);主要为中国籍,占75.57%(1219/1613);年龄集中在20~45岁,占83.01%(1339/1613)。职业排前3位的是工人(12.83%,207/1613), 家务及待业(11.78%,190/1613),干部职员(7.19%,116/1613)。输入病例每年从5月开始上升,在8、9月到达高峰。输入的主要地区为亚洲其它国家、非洲。结论 广州市输入性传染病以登革热和疟疾为主,病例以中国籍、男性、青壮年、工人为主。应根据发病人群特点,加强监测,进一步做好输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