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3.
本文研究人缝匠肌上、下半肌纤维型的分布,目的是比较上、下半肌纤维型分布差异,探讨双关节肌的结构和功能关系。结果表明,缝匠肌上半Ⅰ型纤维占60.7%、下半Ⅰ型纤维占56.9%,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左、右侧别比较也未见差异。认为缝匠肌的上、下半在功能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取 5例 (男 4 ,女 1) ,2 1~ 37岁 ,死亡后 12h内的人体两侧手鱼际肌组织 50块 ,用肌球蛋白ATP酶法 ,系统研究了各肌的肌纤维型分布。结果表明 :人类鱼际肌中I型 (慢缩 )纤维的平均百分率在 59%~ 67%之间 ,平均为 62 %显著高于上肢其它各肌群I型纤维的平均百分率 (P<0 0 5)。鱼际肌的深、浅层间 ,多数肌I型纤维百分率接近。左、右侧别比较 ,除拇收肌横头右侧者显著高于左侧外 ,其余肌均未见显著的I型纤维侧别差异 ,结合肌电图和拇指功能 ,对这些差异的意义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5.
骨骼肌的肌纤维可根据组化和生理特性的不同而分为Ⅰ型(慢缩纤维)和Ⅱ型(快缩纤维),分别适应功能的不同需要。研究表明,一个个体内不同的肌以及同一肌的不同部分的肌纤维型比例可明显不同,提示不仅是不同的肌之间,甚至同一肌的不同部分之间,其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趾长伸肌运动神经元(EDL—Mn)和比目鱼肌运动神经元(SOL-Mn)的形态特点及其在脊髓的分布特征,探讨骨骼肌两型肌纤维的运α动神经元的形态特征及其与两型肌纤维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改良的肌球蛋白ATP酶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5只健康6-8周龄Wistar大鼠的趾长伸肌和比目鱼肌的肌纤维类型的构成特点;应用神经束路逆行示踪法追踪20只健康6~8周龄Wistar大鼠的趾长伸肌和比目鱼肌的运动神经元。结果趾长伸肌Ⅱ型纤维占83%~92%,比目鱼肌Ⅰ型纤维占87%-97%。支配趾长伸肌的神经元较大,以大多角形为主,主要分布在脊髓L4、L5节段的前角前群(核)外侧。支配比目鱼肌的神经元以圆形为主,主要分布在脊髓L4、L5和L6节段的前角前群(核)内侧。结论支配趾长伸肌的运动神经元与支配比目鱼肌的运动神经元在数量和分布定位上存在差异,虽不能充分说明支配Ⅰ型纤维和Ⅱ型纤维的运动神经元一定存在同样差异。但其面积方面的差异说明了支配Ⅱ型(快肌)纤维的神经元大于支配Ⅰ型(慢肌)纤维的神经元。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采用肌球蛋白ATP酶染色法检测了5例青年男性(21—27岁)股四头肌的肌纤维型构成和分布,结果表明,股四头肌各部的Ⅰ型纤维比例分别为:股直肌46.8±6.0%、股外侧肌45.3±9.3%、股内侧肌49.2±9.7%和股中间肌66.3±8.4%,其中股中间肌Ⅰ型纤维比例显著高于其它三块肌( P<0.001)。股外侧肌前上部、前下部和外侧部三者之间Ⅰ型纤维比例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而股内侧肌直部的Ⅰ型纤维比例明显比横部为高(P<0.05)。不同个体之间肌纤维型构成有较大差异,而左、右侧之间比较差异不显著,本文还对肌纤维构成与肌功能适用的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家兔小腿三头肌肌内神经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本文用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进一步研究家兔小腿三头肌亚部的划分。方法 用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对家兔小腿三头肌进行整肌染色。结果 经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后家兔小腿三头肌的肌质呈透明或半透明冻胶状 ,肌外形完整 ,肌内肌束走行方向及腱板肉眼可见 ,神经各级分支被染成蓝紫色 ,清晰可见神经分支在肌内的分布走行 ,腓肠肌外侧头由胫神经本干发出的 3支独立的第一级神经分支支配 ,而腓肠肌内侧头和比目鱼肌亦各由 1支独立的第一级神经分支支配。结论 ①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划分骨骼肌亚部更直观、更可靠。②腓肠肌外侧头可分出内侧、中间和外侧 3个亚部 ,腓肠肌内侧头和比目鱼肌无区分亚部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前臂肌的肌纤维型分布如表1所示,Ⅰ型纤维的比率在前臂各肌波动于45~60%范围内,多数肌在50%以上,即人类前臂肌中慢缩纤维占一半以上。将前臂肌分为屈肌和伸肌两群,屈肌的Ⅰ型纤维比率占49.8%,伸肌占55.3%,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表2)。但屈肌或伸肌在浅深层次之间并无差异。  相似文献   

10.
人类内收肌群和臀大肌肌纤维型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内收肌群和臀大肌的肌纤维型分布。结果表明,Ⅰ型纤维耻骨肌占57.5%、长收肌占47.3%、股薄肌占46.3%、短收肌占57.5%、大收肌占57.9%。内收肌群的各肌Ⅰ型纤维比例无显著性差异。臀大肌上部Ⅰ型纤维占60.1%,下部占52.9%。臀大肌上部与下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根据内收肌群和臀大肌的肌纤维型分布和肌构筑特征,作者推测,内收肌群在髋关节运动中更多服务于速度,是股部屈、伸肌群的协同肌。臀大肌上部肌纤维主要参与维持髂胫束的紧张性,而下部肌纤维更多参与伸髋关节的强力运动。  相似文献   

11.
用肌球蛋白ATP酶染色法检测6例男性1例女性(17—34岁)双侧咬肌深浅层的肌纤维型构成和分布,结果显示咬肌各型肌纤维基本成棋盘格式布局,Ⅱ型纤维明显小于Ⅰ型纤维,IM纤维在咬肌占一定比例。深层Ⅰ型肌纤维比例明显高于浅层,而Ⅱ型肌纤维则低于浅层,IM纤维在两层间无差异,纤维型构成在左右侧也无差别。  相似文献   

12.
人类下肢拇和趾伸肌和屈肌的肌纤维型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研究为查清下肢拇伸肌、趾伸肌和拇屈肌、趾肌肌纤维型的分布。结果表明,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的Ⅰ型纤维分别占65.2%和63.9%,拇长屈肌和趾长屈肌的Ⅰ型纤维分别占55.6%和52.8%。拇和趾伸肌的Ⅰ型纤维比例显然高于屈肌,在统计学上差异显著。鉴于上述各肌的肌构筑特性和肌纤维型分布,作者推测,拇和趾伸肌在下肢运动中主要提供速度;拇和趾屈肌肌力大,有利于保持身体的稳定和维持足弓的形状,并在走和跑时作提跟和足外翻运动。第四趾趾短伸肌有大量同型聚集并伴有肌纤维萎缩。作者推测,趾短伸肌的同型聚集是肌退化,萎缩去神经再支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人类胫骨前,后肌和腓骨长,短肌的肌纤维型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为查清下肢主要足背屈、跖屈和足内翻、外翻肌的肌纤维型分布特征和构成比。结果表明,胫骨前肌浅部和深部Ⅰ型纤维均占70%左右;胫骨后肌Ⅰ型纤维比例占64%左右,与胫骨前肌相比,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腓骨长肌Ⅰ型纤维占60%,腓骨短肌占50%,二肌的Ⅰ型纤维比例在统计学上差异显著。推测,胫骨前、后肌和腓骨长肌拥有较高比例的Ⅰ型纤维,它们主要维持踝关节的稳定、保持足弓的形状、弹性和足背、跖屈运动;腓骨短肌比腓骨长肌更多地参加足外翻和速度运动。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采用肌球蛋白ATP酶染色法检测了5例男性(21—27岁)股后群肌的肌纤维型构成和分布,结果表明,股后部各肌Ⅰ型纤维比例分别为:股二头肌60.4±6.9%,半腱肌51.6±4.9%和半膜肌59.9±8.2%,其中半腱肌的Ⅰ型纤维比例明显比其余二肌低(P<0.02),而各肌内不同部位的Ⅰ型纤维比例均无显著差异。肌纤维型构成比例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但左、右侧肌之间无显著差异。本文还讨论了各肌肌纤维型构成与肌功能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10例小儿及23例成年人的喉内肌进行的myosin-ATPase等染色观察,得到小儿和成人各喉内肌不同的肌纤维构成比。成人PCAⅠ型纤维最多,LCA、INA及CT次之,TA最少。小儿的各喉内肌也有类似比例。表明不论小儿或成人,PCA均具有较强的抗疲劳性,适应呼吸作用的需要;TA具有较快的收缩速度,以适应发声及呼吸道保护作用。从纤维构成上看,小儿与成人相比,各喉内肌Ⅰ型纤维较为匮乏,表明小儿的喉在发声及呼吸道保护等功能方面尚不够完善。  相似文献   

16.
根据家兔胫骨前肌的肌纤维起止、排列和神经支配特征,将该肌分为前、后两个亚体。利用家兔8例16侧胫骨前肌,按上述两个亚体分别取材,作恒冷箱冰冻横切,肌球蛋白ATP酶染色,将肌纤维分为Ⅰ型、ⅡA型、ⅡB型,检测各亚体的肌纤维型构成比例,肌束内肌纤维的分布特征,并用图象分析仪测量各亚体肌纤维横切面积和直径。结果发现,前、后亚体以Ⅱ型纤维居多,前亚体ⅡA型纤维高达35.4%,后亚体Ⅰ型纤维多达24.5%,两者的ⅡB型纤维均达50%左右。而左、右侧之间无差异,肌束周边部内Ⅰ型纤维仅占12.7~13.3%,ⅡB型纤维高达59.9~60.0%,说明受肌束膜压迫影响,ⅡB型肌纤维血供少,以适应无氧酵解的功能。各亚体的Ⅰ型纤维较细,Ⅱ型纤维较Ⅱ粗,A型与ⅡB型二者相似。作者认为,前亚体主要参与快速有力的足背屈运动,后亚体则维持踝关节的稳定,保持足弓的形状和弹性,以便适应该肌的站立、跑动和跳跃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大白鼠脊髓胸段横断后肢肌纤维型改变的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30只大白鼠,于胸髓8~10节段间横断,用琥珀酸脱氢酶的Nitro-BT法染色观察术后3,7,20,40和90d大鼠的比目鱼肌,跖肌和趾长伸肌中各型肌纤维构成比的变化。结果:比目鱼肌的各型肌纤维构成比改变较早,表现为中间型肌纤维减少,红肌纤维增加。跖肌和趾长伸肌各型肌纤维构成比改变较晚,表现为中间型肌纤维减少和红、白肌纤维增加。并且术后时间越长,这些变化越明显。提示:脊髓横断引起受累肌肉的快缩肌纤维构成比增加,慢缩肌纤维构成比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