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兔膝挛缩髌韧带应力松弛及蠕变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兔挛缩膝关节髌韧带的应力松弛和蠕变特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兔膝关节伸直位制动6周,复制伸直型挛缩膝关节模型,然后分别在37℃、42℃的条件下,对正常组和制动组髌韧带行应力松弛和蠕变试验。结果:正常组和制动组髌韧带均表现出较明显的应力松弛和蠕变现象;无论是正常组还是制动组,37℃和42℃之间髌韧带的最大应力松弛率、最大蠕变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制动组42℃时髌韧带的最大蠕变率较正常组42℃有显著性增加(P<001)。结论:髌韧带的这种应力松弛和蠕变特性可从机理上解释牵引、夹板等疗法在挛缩关节康复治疗中的有效性;37℃和42℃的温差对髌韧带的最大应力松弛率和最大蠕变率均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2.
兔膝挛缩髌韧带应力松驰及蠕变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兔挛缩膝关节髌韧带的应力松驰和蠕变特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免膝关节伸直们制动6周,复制伸直型挛缩膝关节模型,然后分别在37℃、42℃的条件下,对正常组和制动组髌韧带行应力松驰和时而变试验。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制动后兔挛缩跟腱的组织形态和生物力学特性的改变.方法:1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造模组和正常组.造模组大白兔右踝石膏固定6周.观察2组跟腱光镜和电镜下的组织形态学、蠕变率和最大断裂应力.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造模组跟腱胶原纤维排列明显紊乱,细小纤维比例升高,粗大纤维比例下降,蠕变率增高,最大断裂应力显著下降.结论:制动6周后跟腱的组织形态和生物力学特征均发生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4.
挛缩膝关节髌韧带轴向应力-应变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兔正常和挛缩膝关节髌韧带的轴向应力-应变关系。方法将兔膝关节伸直位制动6周,复制伸直型挛缩膝关节动物模型,分别在37℃、42℃的条件下,对正常和挛缩膝关节的髌骨-髌韧带-胫骨组合体行拉伸试验,根据实验数据类型导出髌韧带的本构方程,并作出其应力-应变关系理论曲线。结果正常和挛缩膝关节髌韧带的应力-应变关系可用指数函数来描述,同一温度下,二组之间髌韧带的应力-应变关系理论曲线明显不同,其材料常数(X1、X2)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①膝关节制动6周后,其髌韧带将进行功能重建,导致其轴向应力-应变关系的改变;②37℃和42℃的温差对髌韧带的轴向应力-应变关系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阐明制动对兔膝内侧副韧带生物力学与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选用15只兔,10只行右后肢膝关节全屈曲位内固定4周。取内侧副韧带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和形态学观察。结果:制动侧内侧副韧带横截面积。最大负荷、能量吸收较对侧和对照组减少,只有能量吸收与正常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最大应力、弹性模量比较无显著差异,材料常数X_1、X_2与对侧和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胶原纤维排列类似正常,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断裂方式全为胜骨上点撕脱。结论;制动4周,对膝内侧副韧带生物力学和形态学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制动对关节韧带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长杰 《现代康复》1999,3(9):1076-1077
制动对关节韧带的影响是明显的。制动后关节韧带与周围组织粘连较紧.胶原纤维排列紊乱,韧带骨止点出现骨吸收现象.纤维骨附着处破坏。关节韧带中小直径胶原原纤维的比例减少,大直径原纤维的比例增加。成纤维细胞形状改变,梭形成纤维细胞多见,细胞内肌动蛋白染色加深。  相似文献   

7.
制动对关节韧带的影响是明显的。制动后关节韧带与周围组织粘连较紧,胶原纤维排列紊乱,韧带骨止点出现骨吸收现象,纤维骨附着处破坏。关节韧带中小直径胶原原纤维的比例减少,大直径原纤维的比例增加。成纤维细胞形状改变,梭形成纤维细胞多见,细胞内肌动蛋白染色加深。  相似文献   

8.
短期制动对兔膝内侧副韧带生物力学与形态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长杰  陈晓文 《现代康复》1999,3(8):936-938
目的:阐明制动对兔膝内侧副韧带生物力学与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选用15只兔.10只行右后肢膝关节全屈曲位内固定4周。取内侧副韧带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和开三态学观察。结果:制动侧内侧副韧带横截面积、最大负荷、能量吸收较对侧和对照组减少.只有能量吸收与正常组存在显差异(P<0.05).最大应力、弹性模量比较无显差异.材料常数χ1、χ2与对侧和正常组有显性差异(P<0.05)。胶原纤维排列类似正常,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断裂方式全为胫骨止点撕脱。结论;制动4周.对膝内侧副韧带生物力学和形态学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背景:异体移植物可作为前交叉韧带重建翻修以及膝关节复合损伤修复的选择。目的:通过建立异体韧带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动物模型,观察早期活动对异体植入物止点腱骨愈合的组织形态以及关节活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兔9只,随机取3只兔双侧跟腱作为供体,取6只兔切断一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动物随机数字表法均分运动组和制动组,6周后观察关节活动功能、腱骨愈合大体观察以及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结论:术侧肢体活动情况基本正常,所有动物前交叉韧带上下止点愈合情况均良好。前交叉韧带周围滑膜均可见明显增生。活动组可见较多Sharpey纤维,腱骨间接连接形成,而制动组未见明显Sharpey纤维。说明术后6周异体重建物止点已有腱骨愈合,早期活动对重建物的腱骨愈合并无明显不良影响,可能还更有利。  相似文献   

10.
背景:异体移植物可作为前交叉韧带重建翻修以及膝关节复合损伤修复的选择。目的:通过建立异体韧带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动物模型,观察早期活动对异体植入物止点腱骨愈合的组织形态以及关节活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兔9只,随机取3只兔双侧跟腱作为供体,取6只兔切断一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动物随机数字表法均分运动组和制动组,6周后观察关节活动功能、腱骨愈合大体观察以及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结论:术侧肢体活动情况基本正常,所有动物前交叉韧带上下止点愈合情况均良好。前交叉韧带周围滑膜均可见明显增生。活动组可见较多Sharpey纤维,腱骨间接连接形成,而制动组未见明裎Sharpey纤维。说明术后6周异体重建物止点已有腱骨愈合,早期活动对重建物的腱骨愈合并无明显不良影响,可能还更有利。  相似文献   

11.
背景:髓内钉内固定后膝关节组织生物学改变也是影响膝关节功能的重要因素.目的:分析比较胫骨骨折经不同入路髓内针固定后膝关节功能,并对入口周围髌韧带和脂肪垫损伤进行组织学比较评价.方法:纳入分析45例闭合性胫骨干骨折经髓内针治疗的患者资料,按照不同的置入途径分为3组:经髌韧带途径组、经髌韧带内侧旁组和髌韧带外侧旁组.结果与结论:置入后膝关节功能评分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髌韧带途径组置入过程中髌韧带和脂肪垫明显挫裂伤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P<0.05);置入后入路切口内瘢痕增生程度、膝关节功能障碍及疼痛程度经髌韧带组较髌韧带内侧旁组和外侧旁组要明显.说明和经髌韧带途径相比,髌韧带内侧旁和髌韧带外侧旁途径有着更好的膝关节功能和更轻的髌韧带和脂肪垫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制动对外侧副韧带生物力学及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选用新西兰兔15只,10只行右后肢膝关节全屈曲位内固定4周.取外侧副韧带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和形态学观察.[结果]实验组外侧副韧带横截面积,最大负荷、能量吸收较对侧对照和正常对照组减少,能量吸收与正常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最大应力、弹性模量比较无显著差异,材料常数X1、X2与对侧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胶原纤维排列类似正常,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断裂方式大部分为腓骨止点撕脱骨折.[结论]制动4周,对膝外侧副韧带生物力学和形态学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髌支持带中各结构在不同方位成像上的MRI表现 ,明确其最佳MRI显示方法。方法 对 2 0例 40侧正常膝关节进行冠状、矢状、横轴及斜位T1WI扫描 ,观察髌支持带在不同方位成像上的MRI表现。结果 髌支持带包括髌内、外侧支持带 ,又可分为浅、深两层。髌内侧支持带深层包括内侧髌股韧带、内侧髌胫韧带和内侧髌半月板韧带 ;髌外侧支持带深层包括横韧带、外侧髌胫韧带和上髁髌韧带。在MRI上 ,内侧髌股韧带和横韧带在横轴像显示最佳 ;内侧髌胫韧带在冠状像或矢状像显示最佳 ;内侧髌半月板韧带和外侧髌胫韧带分别在 70 °内斜和 70 °外斜矢状斜位像显示较好。上髁髌韧带显示不佳。结论 MRI多方位成像可较好地显示髌支持带的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14.
膝关节病变的超声检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4例正常人、18例骨性关节炎(OA)及1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双侧膝关节的超声探查发现:(1)OA及RA组髌上囊积液的比例分别为41.7%及64.3%;(2)RA组髌上囊的平均滑膜厚度明显大于正常组及OA组;(3)两个病变组膝关节股骨内髁处软骨厚度较正常组相比明显变薄,并有不同程度的超声异常表现;(4)OA组膝关节股骨内髁处软骨及软骨下骨质破坏的比例显著高于外髁,而RA组则无此现象。结果提示二维超声检查在膝关节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自体骨-髌韧带、自体双股半腱肌腱半膜肌及同种异体跟腱移植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比较不同移植物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998-06/2003-02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骨科单纯前交叉韧带损伤后行关节镜下重建手术病例96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不同移植物分为3组:①自体骨-髌韧带组38例,应用自体中1/3骨-髌韧带-骨移植物。②自体双股半腱肌腱股薄肌腱组22例,应用自体双股半腱肌腱股薄肌腱。③同种异体跟腱组36例,应用同种异体跟腱。术后定期随访,对膝关节活动度、肌力恢复程度、Werner髌股痛评分(最差为0分,最高为55分)、Lysholm评分(0~100分,分数越高膝关节功能恢复越好)、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按病情严重程度分类分为正常、接近正常、异常、严重异常4个等级)等进行对比观察。结果:①96例患者随访2年,无脱落。②全部患者无感染,未发生髌骨骨折。也未发现关节内粘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③膝关节活动度、肌力恢复情况、髌股痛评分:随访结束时3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Lysholm膝关节评分:随访结束时自体骨-髌韧带组由术前(68.2±6.3)分提高至(88.6±6.8)分,自体双股半腱肌腱股薄肌腱组由术前(66.5±6.5)分提高至(86.4±6.6)分,同种异体跟腱组由术前(68.2±6.3)分提高至(86.3±6.2)分,随访结束时各组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术后活动水平正常或接近正常):随访结束时自体骨-髌韧带组为87%,自体双股半腱肌腱股薄肌腱组为86%,同种异体跟腱组为89%,各组移植术后膝关节功能均有所改善,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采用自体骨-髌韧带、自体双股半腱肌腱股薄肌腱和同种异体跟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均能明显改善膝关节运动功能,3种移植方法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提示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术后疗效与移植物种类的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8周制动对兔膝外侧副韧带的影响。方法 :15只大白兔 ,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10只 ,行右后肢膝关节全屈曲位内固定8周 ;对侧对照组10只 ,不作处理 ,正常对照组5只。取外侧副韧带行生物力学测试和形态学观察。结果 :制动8周后 ,实验组外侧副韧带横截面积缩小 ,最大负荷、能量吸收明显减少 ,与后两组比较P均<0.05以上。最大应力、材料常数等材料特性指标也有显著性差异。应力—应变曲线呈分离状态 ,光镜下胶原纤维排列较紊乱 ,韧带腓骨止点出现溶骨性吸收 ,断裂方式全为腓骨止点处撕脱骨折。结论 :制动不仅改变韧带骨组合体的结构特性 ,也影响韧带物质的材料特性  相似文献   

17.
制动对兔膝外侧副韧带生物力学与形态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制动对兔膝外侧副韧带生物力学及形态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将 15只大白兔随机分为 3组 :实验组 10只 ,行右后肢膝关节全屈曲位内固定 12周 ;对侧对照组 10只 ,不作处理 ;正常对照组 5只。取外侧副韧带行生物力学测试和形态学观察。结果 制动 12周后 ,实验组外侧副韧带横截面积缩小 ,最大负荷、能量吸收明显减少 ,与对侧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或P <0 .0 5 )。最大应力、弹性模量、材料常数等材料特性指标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应力一应变曲线与对侧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呈分离状态。光镜下胶原纤维排列紊乱 ,韧带腓骨止点出现不规则溶骨性吸收 ,断裂方式全为腓骨止点处撕脱骨折。结论 制动不仅改变韧带骨组合体的结构特性 ,也影响韧带物质的材料特性。  相似文献   

18.
运动对制动后兔膝内侧副韧带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18 只大白兔,6 只膝关节内固定8 周后主动活动8 周,另6 只内固定8 周后被动+ 主动活动8周。取内侧副韧带进行生物力学试验和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活动8 周,内侧副韧带的结构特性指标较对侧和正常组小,与对侧无显著性差异,与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而内侧副韧带的材料特性指标与对侧和正常组相似。活动后,胶原纤维的排列近似正常,韧带骨止点的溶骨性吸收无显著变化。在断裂方式上,已出现其他部位的断裂。这些结果提示韧带物质的材料特性比结构特性恢复更快,活动对改善韧带的结构和功能有帮助。  相似文献   

19.
制动对韧带的结构特性和材料特性产生明显影响,制动后韧带横截面积变小,刚度降低,强度下降,能量吸收减小,应变加大,弹性模量减少,止点变脆弱,出现骨吸收现象,不同直径原纤维的比例发生改变,大直径原纤维的比例增高。成纤维细胞的形状改变,梭形细胞多见,细胞内肌动蛋白染色加深。制动后,氨基己糖多糖和水分减少,DNA浓度降低,胶原的交联和转化都有改变,表现为胶原的交联增加,而胶原的转化却表现出时间依赖性,较短时间(<9周)制动,胶原的合成和降解都增加,胶原含量基本保持不变,较长时间制动,胶原的降解大于合成,韧带的总胶原含量减少,出现萎缩。制动对韧带的影响是明显的,合理使用制动,制动后正确制订康复计划,对提高康复疗效,尽早恢复病人肢体功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组织块培养法和酶消化法分离髌韧带细胞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调动和激活韧带与肌腱细胞群是有效修复损伤韧带与肌腱的关键,通过对韧带与肌腱细胞可能存在的不同群进行分离,对韧带与肌腱组织正常结构的维护及损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比较经组织块培养法和酶消化法分离出来的髌韧带细胞的形态、增殖,细胞复制性衰老与表面标记物表达.方法:分别用组织块培养法和酶消化法对成年SD大鼠的髌韧带细胞进行分离培养,比较该两种方法得到的髌韧带细胞的形态,生长曲线,表面标记物的表达,细胞复制性衰老等情况.结果与结论:经两种分离方法分离所得的髌韧带细胞的形态、增殖能力、表面标记物及复制性衰老均存在差异.提示髌韧带细胞可能存在不同群,且不同群的髌韧带细胞可能在髌韧带正常功能与修复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