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伤寒论》发黄证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毅刚 《国医论坛》1996,11(2):11-12
《伤寒论》在第236条和第260条分别论述发黄证的主证、病机、方药。“阳明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预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场主之。”“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包,小便不利,腹微病者.茵陈蒿汤主之。”由此可见,发黄证的主证是身黄如橘于色.身无汗,小便不利,渴弓陈浆,腹徽满。病机是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尤在经对发黄证病机的诠释是:“邪太阳明,寒已化热……牌以湿应,与热相合,势必蒸郁为黄矣。”(《伤寒贯珠集》)也就是把阳明病热邪郁滞与太阳牌湿相合作为发黄证的必要条件。“阳…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第15篇曰:“脾色必黄,淤热以行”“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指出了黄疸的病机主要责之脾病、血淤、湿、热等。就黄疸的临床表现看,除身黄、目黄、小便黄的特征外,大多数病人以纳差、呕恶、脘腹胀满、便溏或便秘等为主证,苔腻或白或黄,反映了黄疸确与脾胃及湿邪关系密切。曾有前人概曰:黄证皆以中土之湿毒为本(《本草述钩元》)。若机体阳气偏盛,湿邪易化热而成湿热阳黄;若机体阴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证素分布、组合规律及疾病分期的证素演变规律。方法 通过检索公开发表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方案、论文等文献,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次频率、关联规则方法分析证素分布、证素组合规律,通过贝叶斯网络分析不同分期证素分布的条件概率。结果 共纳入相关文献42篇,212条记录。提取证候要素25个,其中病位证素12个,以肺、心神(脑)、脾为主;病性证素13个,以湿、热(火)、毒、气虚为主。证素组合分布以单一病性证素 + 病位证素、两病性证素 + 病位证素的组合形式为主;共得出寒、湿、肺,热(火)、气脱、心神(脑),气虚、肺、脾3组强关联组合。疾病初期病性证素以湿、寒、热(火)为主,病位主要在肺、卫分;进展期(中期)病性证素以毒、热(火)、湿、痰为主,病位主要在肺;危重期病性证素以毒、热(火)、气脱为主,病位主要在肺、心神(脑);恢复期病性证素以气虚、阴虚为主,病位证素主要在肺、脾。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因以湿邪为主;病位在肺,可累及脾,重症可及心神(脑),湿毒壅肺为主要病机,以“湿、毒、热、闭、虚”为主要证素特点。  相似文献   

4.
问题解答     
问:“泻肝”和“清肝”两法,临床运用有何差别? 答:“泻肝”适用于肝经湿火(热),“清肝”适用于肝经郁火(热),前者系实证,后者有虚有实。肝经湿火(热)常与外邪有关,病起较急。如热重于湿,蕴结肝胆,疏泄失常,可见身  相似文献   

5.
“湿温”理论辨治变应性亚败血症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变应性亚败血症归属中医学“湿温”范畴,根据湿热多少分为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和正虚邪留4个证型,初步提出以“湿温”辨证论治变应性亚败血症对此病的研究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6.
湿温病是一种湿热合邪的疾病,可分为湿偏重、热偏重、湿热并重或热燥化火、耗津伤阴等证型。本病一般规律,初起之时常见身热不扬,形寒汗少,脘闷身重,口腻苔白,脉濡数。此  相似文献   

7.
本文围绕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病六经证候展开研究。研究显示,从证候规律来认识,“正局”和“变局”是分辨湿热病证候的两大纲领。其中“正局”以湿阻太阴、阳明经证候为中心,在证候上体现出《黄帝内经》三焦的分布特征;“变局”指“正局”之外,湿热邪气淫及他经的证候,包括少阳热郁、厥阴风火、太阳及少阴证候,不具有三焦分布特征。从证候特点来认识,“气钝血滞”贯穿湿热病六经证候始终,是湿热病“正局”“变局”产生的内在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8.
身热不扬 ,是温病发展过程的一种热象表现 ,见于湿温病。对于其意义 ,《中医名词术语选释》注为 :“形容受湿邪阻遏的一种热象 ,其特点是体表初扪之不觉很热 ,但扪之稍久则觉灼手。”五版教材《中医诊断学》亦言 :“湿温潮热 :其特点是身热不扬 (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 ,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 ) ,午后热甚 ,兼见头身困重等症 ,属湿温病。因湿邪粘腻 ,湿遏热伏 ,故身热不扬 ,午后机体阳气渐衰 ,抗病能力减弱 ,故午后热甚。”两书均以触诊的感觉、体温之高低来解释“身热不扬”之涵义 ,似未能尽其内涵。笔者通过临证观察 ,湿温病初期之发热固可见…  相似文献   

9.
湿火引动龙雷火治法水湿同气,与火相反,乃龙雷之火,有时每因湿火引合而升腾。试证夏秋暑湿熏蒸,云腾雨施,龙雷交作,电光激射可知。夫人身一小天地也。治龙雷火之常法,每用引火归原,及潜阳育阴,惟因湿火为患之证,非其治也。法当清醒脾阳,为心得之秘。凡暑时芳香鲜药,如鲜霍香、佩兰、荷叶等品参用,均能清暑醒脾,脾阳醒,胸中窒塞之阴气自散,烦躁厥道自除,湿火与龙雷之火亦自清肃。譬天清日朗,云散雨雾,尚何龙雷之有。盖地气必先蒸土为湿,升云致雨,然后龙雷施威;若土不湿,地气于中隔绝,天气不常情乎。[长春按]夏秋疲…  相似文献   

10.
11.为什么说苍术可用治内外表里诸湿证? 答:苍术辛苦性温,气味芳香,辛香发散,苦温燥湿,气香化湿,以治湿为用。善通行而发散,为发散“阳明湿淫”之要药。李杲“苍术别有雄壮上行之气,能除湿……泔浸火炒,能出汗。”刘完素“苍术能除湿发汗”。可见苍术有发散除湿之功,湿邪侵淫者可以用之。如瘴气时疫,霍乱吐泻,可与藿香、厚朴配伍;伤风外感、痹证身痛可与细辛、白芷等同用;湿滞热壅、  相似文献   

11.
略谈火(热)邪证治薛勇江苏省高邮市周山乡卫生院(225612)1火(热)邪的特性火邪按其来源有内火外火之分。外火一是指感受温热邪气而来,二是风、寒、暑、湿、燥等外邪转化而来,亦即所谓“五气化火”。内火多因脏腑功能紊乱,阴阳气血失于调顺而致情志过极,亦...  相似文献   

12.
“厚土敛火”为培补脾胃、敦厚中土,针对脾土卑监,中气亏虚而致虚火上炎,虚阳外越所引起的一种以“火”、“热”为主要症状的治疗法则。此“火热”之证,若投苦寒清  相似文献   

13.
三仁汤是治湿热证的主方。本方俱备辛开、苦降、淡渗三法,有宣开气机,清化湿热的功能。方中杏仁的苦温,以宣开肺气为主药,佐以竹叶清上焦之热;用蔻仁配厚朴、半夏的苦辛温以运化中焦之湿浊;用苡米仁配滑石、通草甘淡渗利下焦,故能主治湿热弥漫之证,是治疗湿温证的代表方。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说:“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三仁汤主之”。湿热病的病因病机,乃是湿遏热  相似文献   

14.
带状疱疹属于中医“蛇串疮”、“火丹”、“火带疮”、“缠腰火丹”等范畴。古籍记载颇多,多认为本病因心肝风火、或肺脾湿热所致。如《医宗金鉴》:“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于者……属肝心二经风火,治宜龙胆泻肝汤;湿者……属脾肺二经湿热,治宜除湿胃苓汤。若腰胁生之,系肝火妄动,宜用柴胡清肝汤治之。”现临床辨证,亦常遵循此观点。笔者在多年临床中,  相似文献   

15.
脾火略诘     
脾火者,土中之火也。其为患也,变化多端,必得精察其热之真假,火之虚实,脉之逆从,病之标本,紧紧把握其病机,投方施药,方不致误。若但云脾火“乃灰中无焰之火,得木则烟,见湿则灭”,其不杀人者,鲜矣。此脾火之所以须详研深诘者。兹就其特点病因,证治权要,略论于下。一、脾火为病特点脾火者,絪蕴之热,不论虚火实火,其发  相似文献   

16.
洪子云医案     
急性传染病伤寒,一般认为相当于中医“湿温”病范畴。据《温病条辨》记载:“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本病多发于“长夏初秋”季节,谓“湿中生热”或湿  相似文献   

17.
胆石症是胆道系统中较常见的疾病,是指胆囊或胆道有结石形成。本病属于祖国医学“黄疸 沙”、“砂石症”等疾病范畴。“黄”为身、目、尿具黄;“疸”为热;“沙”为石。结 石 的形成是由于情绪失调、过食肥甘、过度安逸而致阳气内郁、脾乏生发之气,运化无力 ,转 输升降之机呆滞,不能排泄水湿,致使湿贮于中,湿困脾阳,则气不得宣散,郁而化 热,热 蒸于胆,胆汁被煎,凝结为石。临床主要表现:右上腹剧痛或放散至右肩及背部以及右下腹部。如《内经·灵枢》胀论中说 :“胆胀者,胁下胀痛”。《伤寒论》太阳篇中也描写:“腹内疼痛,…  相似文献   

18.
老中医邹必禄先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至今已有五十年。邹老谙熟《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历览各家名著,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在治疗时令病、乙脑、血证、疑难杂证、救误等方面有独到之处。现将邹老的部份经验整理介绍如下: 揭假象抓本质古人曰:“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火极常似水,水极反类火”。病至严重关头,往往真假疑似,感人眼目。临床最应悉心体察,去伪存真。前贤对辨别真假疑似证指出了很多判断方法。如仲景曰:“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者骨髓也。”即是示人从喜恶上着眼断其真伪。邹老根据先哲前贤的教诲,结合自己的经验总结出:辨别真假,首先应察病史,询问治疗经过,若条件许可,应翻阅以前治疗过的处方。若服寒  相似文献   

19.
“湿遏热伏”,是对浊湿壅盛、困遏气机、蕴郁化热、热伏湿中不能外透而解的病理特点的概括。夫人身之中,气机的升降开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重要形式,而中焦乃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章虚谷说:“三焦升降之气,由脾鼓运,中焦和则上下气顺,脾气弱则湿自内生。”湿性粘膩重浊,最易阻滞气机,气机受阻,则外不能畅达腠理玄府,内不能通行脏腑上下,气蕴不透,久郁化热,湿蕴热外,热处湿中。热性炎上欲外泄,湿性阴凝欲闭遏,形成“湿遏热伏”之证,可见身热不扬、头重沉闷、脘痞腹胀、舌红苔白膩诸证。本证呈湿重热轻之势,湿为原发病因为病之本,热为继发病因乃病之标。本证特点在于汗出热解,继而复热。因热伏渐积而盛,至遏湿不敌之时,顿时冲破遏湿而外透,热因而得减;但浊湿在外未解,气分仍受湿阻,伏热继而又生,所以不久又见复热。如此往复,经久不解。根据“湿遏  相似文献   

20.
<正> “身热不扬”,常用来描述湿温病湿中蕴热,郁蒸气分时的热象。对“身热不扬”的理解,目前尚未一致。有的解释为“身热不高”;有的解释为“身虽有热,但扪之不觉热”;有的还解释为“身热,初扪之似不觉热,但过一段时间方感到热”等等。以上各种说法,皆欠明晰,不能阐明“身热不扬”的真正含义。笔者认为“身热不扬”就是“身热,或身热稽留而热象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