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保持膝关节屈曲位对术后失血及早期膝关节活动度影响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文献,就TKA术后保持膝关节屈曲位减少失血及增加膝关节活动度的作用机制,膝关节屈曲及伸直位、不同屈曲角度及维持时间的疗效差异进行总结。结果TKA术后膝关节保持屈曲位可通过血管成角变化等减少术后失血、提高屈肌肌力,进而增加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屈曲角度较大、维持屈曲位时间较长时,可显著改善术后失血和膝关节活动度;但维持时间≥24 h与<24 h相比,不能进一步减少失血并改善膝关节活动度。结论TKA术后保持膝关节屈曲位是减少术后失血,提高早期膝关节活动度的简单、有效方法,但膝关节最佳屈曲角度及维持时间有待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综述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股骨假体旋转评估研究进展,以减少假体旋转不良导致的术后并发症。方法查阅近年TKA术中股骨假体旋转定位参考轴线的基础及临床研究相关文献,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股骨假体旋转不良可造成屈曲间隙不平衡和髌骨轨迹不良,术前应采用不同方法确定股骨假体旋转力线,并通过影像学技术及计算机导航技术进行手术前后评估,保证股骨假体的旋转位置良好,使术后膝关节功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恢复。结论近年发展了多种手术技巧和新技术以确定股骨假体旋转力线,临床应用并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方法本组24例30膝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一期单膝置换18例,双膝同时置换6例,均采用后方稳定性假体。结果本组随访1~4年,平均2年。应用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分析,优24膝,良3膝,可2膝,差1膝,优良率90%。并发症:腓总神经损伤2例,人工膝关节脱位1例,有1膝差25°不能完全伸直。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正确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手术操作是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患者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躯体重心位置(GCP)在水平方向上转移情况,并判断其转移程度与患肢功能恢复情况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用重心测量仪对176例接受单侧TKA的膝关节OA患者进行GCP测定,根据HSS评分标准对患者术前1周、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患肢功能情况进行评估;同时记录患者GCP,量化GCP转移程度,并与术侧膝关节HSS评分变化程度进行Pearson分析。结果 176例患者在TKA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时HSS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且随着术侧关节功能进一步恢复,患者GCP由起初的位置逐渐向术侧方向移动。结论术后GCP转移程度与同一时期患者HSS评分变化程度呈线性相关,患者GCP转移程度与同一时期HSS评分变化相关系数R2分别为0.584和0.498。  相似文献   

5.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Kou B  Lü H  Yuan Y  Yan T  Zhou D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4):253-255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原因、处理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 对 1987年~ 1999年 13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的病因以及清创、一期或二期再置换等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分析。 13例患者术前膝关节平均活动度为 5 5°,HSS评分为 36 5分 ;平均随访 3年 5个月。 结果 13例感染患者经治疗后均未复发 ,80 %的患者对手术满意 ;膝关节活动度恢复至平均 85° ,HSS评分为73 5分。 结论 类风湿关节炎 (RA)、服用激素、合并糖尿病、使用铰链式假体及初次置换术前膝关节曾行其它手术是膝关节术后感染的高危因素 ;感染明确后 ,应积极进行清创合并应用敏感抗生素 ;二期置换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清创及一期置换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ACCK髁限制性假体在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使用ACCK髁限制性假体初次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复杂膝关节畸形患者35例(40膝)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等状况,随访12~24个月,于术前、末次随访测量膝关节活动度,评价膝关节VAS疼痛评分、HSS功能评分及KSS临床与功能评分。[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90.23±6.41) min(75~10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679.47±76.42) ml(435~1 390 ml)。术后胫骨后倾角(6.68±1.53)°,冠状胫骨角(91.02±1.48)°,冠状股骨角(90.05±1.51)°,髋膝踝角度(179.66±1.49)°。随访期内无关节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骨溶解、关节不稳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膝关节屈伸活动度、VAS评分、HSS评分及KSS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P<0.001)。[结论]在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采用ACCK髁限制性假体临床疗效显著,术后膝关节疼痛明显缓解,关节功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按摩疗法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患者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拟行单膝 TKA 患者 142 例,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71 例。对照组患者 TKA 术后行常规术后护理,观察组患者 TKA 术后在常规术后护理基础上行按摩疗法。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 6、12、18 和 24 h 疼痛评分和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12 和24 h 焦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12 和24 h 吗啡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按摩疗法可显著降低 TKA 术后患者疼痛和焦虑感,减少患者镇痛药物使用,提高患者术后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如何选择合适的假体及手术中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了26例病人的30膝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平均年龄59.5岁,平均随访时间10个月。结果:术前平均评分39分,随访后平均评分85分,优良率95.0%。术后疼痛减轻,关节活动功能和活动度都有明显的改善。结论:若人工全膝节节置换术中切除后交叉韧带,选用后稳定性假体,术后患者伸屈功能改善程度优于保留后交叉韧带术式,且手术简单,并发症少。术中的软组织力学平衡也是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膝关节周围组织应松解充分,否则将引起关节不稳或活动受限。围手术期采用抗凝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术后鼓励病员进行康复训练也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护理体会。方法随机将60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康复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早期康复护理。结果康复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第3天和1周的VAS评分,以及住院期间DVT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8~12个月。康复组术后1个月及6个月时的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后的患者开展早期康复护理,能有效缓解疼痛程度、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促进膝关节功能及生活能力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止血带对术后疼痛和早期康复、失血量、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月-2015年8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166例因膝关节骨关节炎行单侧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术中是否使用止血带,将患者随机分为止血带组(n=84)及非止血带组(n=82)。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置换侧别、骨关节炎分级、病程以及术前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毕至膝关节主动屈膝90°、完成直腿抬高和下地行走的时间,术中失血量以及术后3 d Hb较术前下降值,术后VAS评分、HSS评分、ROM,并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53,P=0.178)。患者均获随访,止血带组随访时间3~20个月,平均12个月;非止血带组3~22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止血带组及非止血带组分别有9例(10.71%)、2例(2.44%)发生血栓形成,20例(23.81%)、21例(25.61%)输血,两组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2,P=0.032),输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2,P=0.788)。术后3 d,两组Hb下降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55,P=0.066)。止血带组术中失血量显著低于非止血带组(t=—16.066,P=0.000)。术后止血带组患者完成主动屈膝90°、直腿抬高、下地行走的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较非止血带组显著延长(P0.05)。除28 d外,非止血带组3、5、7、14 d 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止血带组(P0.05)。术后28 d,非止血带组HSS评分高于止血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92,P=0.000);两组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6,P=0.500)。结论与不使用止血带相比,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止血带总体失血量及术后输血率无明显降低,但术后膝关节疼痛程度及血栓形成发生风险均明显增加,不利于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2.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未洗涤自体引流血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研究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未洗涤自体引流血红细胞的形态变化,分析未洗涤自体引流血回输后贫血状态改善不佳的原因。方法2000年11月~2001年3月,20例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男6例,女14例;年龄32~79岁,平均66岁;骨关节炎17例,类风湿关节炎2例,强直性脊柱炎1例;行单膝置换者6例,双膝同时置换者14例。术前16例预存了自体血400ml,另4例因术前血红蛋白含量较低(<90g/L),且合并其它疾病而未预存自体血。术后均使用CBCⅡConstaVacTM型回输血器进行未洗涤自体引流血回收,并全部回输。分别于术前、术后第2d和第7d进行血常规检查,对术前、术后1h和6h的静脉血与引流血标本进行血常规、血涂片瑞氏染色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单膝置换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血量和引流血回输量分别平均为208.3ml、910ml和708.3ml,术后1例患者因贫血输入800ml库存异体血。双膝置换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血量和引流血回输量分别平均为296.4ml、1718.2ml和1370ml,术后5例患者因贫血共输入2200ml库存异体血,平均440ml。术后第2d和第7d所有患者的血常规均显示不同程度的贫血,术后引流血中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均较低,并存在较多的变形红细胞。结论未洗涤引流血中大量变形红细胞的存在是造成回输后贫血状态改善不佳的重要原因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对初次单侧人工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引流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4-08进行的88例初次单侧TKA,其中实验组44例采用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止血,未使用氨甲环酸的44例作为对照组。记录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后24、72 h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D-二聚体。观察是否存在下肢深静脉形成(DVT)等并发症。结果对照组4例术后予输注异体悬浮红细胞以纠正贫血,试验组与对照组各1例出现局部切口愈合不良,其余切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急性假体周围感染,且未出现下肢DVT或肺栓塞及其他严重内外科并发症发生。2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24 h及总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72 h Hb、Hct较术前变化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前后D-二聚体的变化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次单侧TKA术中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能明显减少术后引流量,从而降低患者围手术期的贫血相关并发症的风险,降低输血率,提早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并不增加下肢DVT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伸直型僵直膝关节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6例(27膝)伸直型僵直膝关节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其中骨性强直4例(6膝),均采用膝前正中切口和髌内侧弧形切开关节囊,其中股中间肌V~Y成形术13例(24膝),胫骨结节截骨再固定3例(3膝).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40(4~60)个月.膝关节HSS评分由术前平均16.3(10~26)分提高到术后81(79~95)分.膝关节活动范围由术前平均14.40(0~30°)提高到术后89.4°(70~110°).结论 对于伸直型僵直膝关节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可以明显增加腺关节活动范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2):1145-1147
[目的]探讨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量的评估与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本院麻醉科2012年1月~2014年3月80例年龄≥60岁的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术后3d内失血量以及术后处理和恢复情况。[结果]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失血总量为1 608 ml,其中隐性失血量为828 ml(占51.49%)。[结论]老年患者对失血耐受性差,隐性失血量所占比例大;护士应正确评估患者失血量,加强围手术期观察,确保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基于X线片准确评估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臼杯假体覆盖率(以下简称“杯覆率”)的方法,并确定可以用于评估杯覆率的有效参数。方法 基于16例健康骨盆CT三维重建数据,3D打印制备骨盆模型;在此基础上,参照常规THA操作植入髋臼假体。采用改良摄片方式通过旋转C臂X线机测量臼杯假体未被宿主骨覆盖区域长度、宽度,计算杯覆率;统计分析其与基于传统正位X线片测量法以及基于骨盆模型实际测量的杯覆率差异。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改良测量法中,假体未被覆盖区域面积与宽度、长度相关性。结果 传统方法、改良方法以及实际测量的杯覆率分别为78.22%±3.36%、86.74%±3.61%、89.62%±2.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宽度、长度均与假体未被覆盖区域面积成正线性关系,回归方程:假体未被覆盖区域面积=-21.192+0.248×宽度+0.140×长度,决定系数R2=0.857,P<0.001。结论 与传统测量方法相比,改良方法能更准确评估THA杯覆率。其中,假体未被覆...  相似文献   

18.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髌股关节并发症主要包括:膝前疼痛、髌骨脱位与半脱位、聚乙烯严重磨损导致的滑膜炎、髌骨假体松动等.这些并发症的形成和髌股关节与胫股关节间复杂的运动学特征、髌股关节间的高接触应力、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张力不平衡及伸膝装置对线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重症膝关节病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目的 探讨人工全膝表面置换术 (TKA)治疗重症膝关节病的疗效。方法 采用TKA共治疗 21例 24膝,其中晚期骨性关节炎 15例 17膝,类风湿关节炎 4例 5膝,全膝关节结核 2例 2膝。按TKA原则施术,重建膝关节负重力线,截骨达到伸屈间隙相等,维护软组织平衡,保持髌骨中置位,获取膝关节充分活动度。结果 平均随访 2 5年,膝关节平均活动度由术前的 58°(30°~100°)改善到 96°(60°~120°),疼痛、跛行明显改善,无感染。结论 对疼痛、畸形、明显影响功能、年龄在 60岁以上的重症膝关节病患者选择TKA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利伐沙班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风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利伐沙班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出血风险的影响。方法 2009年6月-2011年5月将符合选择标准的119例初次行TKA的膝骨关节炎患者根据用药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利伐沙班组59例,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单双侧、病程、骨关节炎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术前准备、手术操作均一致。利伐沙班组从术后第1天开始每天口服利伐沙班10 mg,共14 d;对照组于相同时间点口服安慰剂。于术前及术后第2天行血常规检查,根据公式计算失血总量和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下降量;记录术中失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及拔管后伤口渗液量,计算显性失血量;记录术后35 d内的出血事件。结果利伐沙班组失血总量及HGB下降量分别为(1 198.34±222.06)mL及(33.29±4.99)g/L,均高于对照组的(1 124.43±261.01)mL及(31.57±6.17)g/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术后显性失血量为(456.22±133.12)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54.53±96.71)mL(t=4.773,P=0.000)。术后35 d内利伐沙班组发生出血事件3例(5.1%),对照组仅发生1例(1.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70,P=0.301)。结论利伐沙班对TKA术后出血有一定影响,但与安慰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