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戴天木 《中医药学报》2005,33(4):82-82,F0003
<金匮要略>成书年代久远,文字简略扼要,学者对其原文的精神难免有不同的理解.笔者认为,理解原文应本着既符合医理、文理,又不违背作者旨意的原则.<金匮要略>教材中对某些原文的解释尚有欠妥或不够全面之处,值得进一步商榷,今不揣浅陋,根据笔者教学体会,举三则试析如下,请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2.
3.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运用汗法治疗了多种杂病,同时也总结了汗法的禁忌.本文就《金匮要略》中有关汗法禁忌的条文进行了探析,得出阴津亏虚、阳气虚弱、热邪困扰者皆不可汗,病邪在表者不可大汗,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马晓峰 《天津中医药》2005,22(5):412-414
笔者结合<金匮要略·水气病>篇论"气分"的30、31、32条原文,依据历代注家观点,对其疑难点进行了相关分析与评述.提出"气分"为一病证名,并对其形成的病机、证候、治方及相关病证鉴别等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掌握"气分"病证对指导临床辨证论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于通阳法,论述较多较详细的医家首推清代温病大师叶天士,叶氏将通阳法广泛应用于脾胃、肿胀、积聚、痞、噎嗝反胃、便闭、胸痹、湿、痰饮、胃脘痛、腹痛诸门中.可以看出,通阳法主要是针对痰饮、湿邪、阳虚、寒盛、气滞血瘀等原因所致的阳气郁闭、气机不畅诸病证而设.此类病证多偏于阳气不足,而治用通阳,不用温补或不专主温补,以阳气流行,则阴邪自散而阳易恢复.在<金匮要略>中,通阳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体现在湿病、痰饮病、胸痹心痛、腹满寒疝等疾病中.下面就叶氏通阳理论浅析<金匮要略>中通阳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谓其“味苦寒,主下瘀血……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胃肠,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张仲景《伤寒论》中,有15首方用大黄,《金匮要略》中用大黄者有23首方。除重复者外,共计有31首方。二书在论治各种病证方面,用大黄者多达近百处。有关其临床应用研究的论述颇多,此不赘述。本文就《伤寒论》、  相似文献   

7.
一、养阴润燥法本法适用于百合病。“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金匮·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百合病是由心血肺阴两虚,阴虚内热引起。热病之后,阴血未复,余热未尽,消烁津液;或因平素思虑伤心,情志不遂,郁结化火,耗津烁液,而使心血肺阴两伤,阴虚内热,则百脉不和,症状百出,用百合类方治疗。这类方剂的共同特点是滋养阴液。心肺之阴得养,则诸症可愈。二、滋阴安神法本法适用于阴血不足的失眠。“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金匮·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肝主藏血,肝血不足,血燥生热,扰及心神,故心烦  相似文献   

8.
津液和血液皆由水谷精微所化,均为液态的精微物质.津血同源,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生理上互根互化,病理上相互影响.若因外感或跌打损伤,使血不能循经而行,瘀血内停,不仅阻碍新血之化生,亦能影响水津之布散,发为血分病;水津失布内停,又会作为致病因素,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进而加重瘀血,是谓水分病.临床施治过程中必须辨别血分病或水分病的不同.病在血分,治以活血化瘀为主,佐以利水;病在水分,法当通阳利水为主,佐以活血.  相似文献   

9.
徐静  张慧  傅延龄 《中医杂志》2012,53(19):1703-1704
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煎煮法中的“沸”进行了探讨.参考简单的实验结果,结合文献研究,提出张仲景原著中的“沸”是一个计算煮药时间单位,其操作有可能是通过“离火控温“实现的;“1沸”大约为5~10分钟;离火控温在古代作为一种煮药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李梦华  马亮 《光明中医》2016,(16):2435-2436
目的探讨微课在《金匮要略》中的教学效果。方法随机选取二年级两个班级,其中一班采用传统教学授课,另一班采用微课授课,课堂结束后以笔试考核形式比较两班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结果传统授课班学生成绩优良率为52.83%,微课授课班为70%。结论采用微课授课,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金匮要略》教研室青年教师的培养方法的介绍,探索一条符合教研室实际的青年教师培养方法,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为学科建设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杨金萍 《中医教育》2008,27(2):26-28
《金匮方论衍义》对《金匮要略》的注释发微有许多独到之处:“以经释经”,藉《内经》《伤寒论》发阐《金匮要略》;注重对仲景脉象的阐释发挥;注重病证辨证,强调病因与体质因素;方论阐发,精见独到。由于此书为注释《金匮要略》第一家,故对后世《金匮要略》的注释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金匮要略》温经汤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永华 《河南中医》2005,25(11):6-7
《金匮要略》温经汤是仲景根据女性冲任虚寒兼瘀血内停的病理特点创立的暖宫祛瘀、养血温通之方。温经汤条文中,“病下利”之“利”字当为“血”字;“此病属带下”之意应为经脉之病;立方之意在于温养调经;功用在于祛瘀温通。  相似文献   

15.
整理《金匮要略》对体质的认识及体质与疾病的预防、发病、治疗及预后等内容,认为其主要思想为:不同体质,描述各异;疾病预防,首重体质;体质不同,发病各异。  相似文献   

16.
黄仰模  田黎 《中医药学刊》2010,(9):1814-1815
探讨《金匮要略》对痛风病的治疗,主要有饮食因素是痛风病的病因之一;嗜酒是痛风病的病因之一;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是痛风病的重要病因病机;正气不足是痛风病的主要病因病机;祛风寒湿热是痛风病的主要治法;利小便祛湿法是痛风病常用治法;微汗法以治痛风病;补肾以治痛风病;补气养血以治痛风病;外治法以治痛风病。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笔者在《内经》实际教学中的经验,从热病理论与《伤寒论》六经辨证、营卫理论与仲景调和营卫之法、水病论治理论与仲景治水之方、标本治则理论与仲景实践发挥、脾胃理论与仲景临证运用等5个方面探讨了《内经》教学当中联系《伤寒论》、《金匮要略》相关内容的具体做法。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提升学习《内经》的兴趣,加深对《内经》经旨的理解,另外一方面也可以为学生将来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打下基础,使经典课程有所连贯,具有一定的教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仲景发煌古义,推陈出新,不仅确立了“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风水、皮水“当发其汗”的基本原则,还创制了一系列治疗水气病的发汗之剂,构建并完善了水气病辨证论治的体系。大致有解表宣肺,发汗利水;发汗行水,兼清郁热;益气固表,和营发汗;温经助阳,发汗行水;并提出汗法的禁忌症,曰“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蹶”字的字义分析,认为“趺蹶”当作“跌蹶”。结合原文,分析跌蹶的症状,并将其与帕金森病比较,认为张仲景准确地记载了帕金森病的主要症状。他对于此病病机、治疗的初步探讨,合乎《内经》、《难经》有关论述,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与目前所用的“老年颤证”这一中医病名相比,“跌蹶”具有更大的包容性,远较“老年颤证”为优,建议将其作为与帕金森病相对应的中医病名。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金匮要略》中“疼痛”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揭示仲景对疼痛的辨治规律。《金匮》中涉及“痛”或“疼”的条文,总计九九条。所述疼痛涉及的病因有湿阻、寒凝、气滞、血瘀、热灼、失养等,病机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金匮》治疗疼痛,谨守病机,很少见痛止痛;疼痛剧烈时,才适当加入止痛药,以缓病情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