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异常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了解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电图复极改变和心律失常情况及其与岛叶病变的关系。方法 检测7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39例对照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分析其心电图复极改变和心律失常。结果 右侧大脑半球岛叶梗死患者急性期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和房颤发生率明显增高;左侧大脑半球岛叶梗死患者急性期心电图ST段降低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 左侧和右侧大脑半球梗死对心脏的影响不同,岛叶病变在其中起着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电图及心肌标志物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356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脑梗死组)及258例非脑梗死患者(正常对照组)的资料,分析两组患者心电图和心肌标志物变化情况,并对脑梗死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组心电图异常的比例明显增大(22.9%比73.3%,χ^2=150.53,P=0.00),肌钙蛋白 I [cT-nI,(0.02±0.003)μg/L比(0.07±0.002)μg/L]、肌酸激酶同工酶[(9.1±5.6)U/L比(24.2±4.1)U/L]和肌酸激酶[(98±9.8)U/L比(202.7±10.2)U/L]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年纪越大心电图异常率越高[60~75岁(37%),>75岁(83.8%),χ^2=80.54,P=0.00];随访6个月后,cTnI异常组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cTnI正常组(86.8%比19.5%,χ^2=95.09,P=0.00)。结论:老年急性脑梗死时心电图、心肌标志物异常发生率较高,对判断病情、评估预后和指导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脑梗死患者心电图与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大脑半球脑梗死患者心电图与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的变化.方法检测156例首发急性大脑半球脑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和血浆CK-MB活性,分析比较不同部位大脑半球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和血浆CK-MB活性变化.结果右侧岛叶脑梗死患者快速心律失常和QTc延长发生率显著增加,左侧岛叶脑梗死患者ST段上升或下降显著增加,其他各种心电图改变各组间无明显区别.血浆CK-MB活性升高亦主要见于岛叶梗死患者,血浆CK-MB活性升高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明显增加,预后更差.结论造成心电图异常和血浆CK-MB活性升高的大脑半球脑梗死部位主要是岛叶,对影响到岛叶的脑硬死患者应加强心肌保护和心脏监护.  相似文献   

4.
体位改变可引起心电图变化,卧位、立位心电图对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的评价具有临床意义。该文介绍了卧位与立位时的心电图P波、QRS波群、QT间期、T波和ST段改变情况和其对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评价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心脏病与无心脏病患者急性脑梗死心电图变化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脑血管病引起的心电活动异常改变 ,日益引起临床重视。但急性脑血管病后发生的心电图变化与患者原有心脏疾病的关系 ,国内尚未见报道。为此我们对我院 2 0 0 0~ 2 0 0 1年间 16 0例发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前后心电图进行了对比分析 ,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对象 收集资料较完整的急性脑梗死病人 16 0例 ,均在我院住院诊治。男性 98例 ,女性 6 2例 ,年龄 4 9~ 89岁 (平均 71± 8.2岁 )。全部病例均有急性脑梗死的相应临床症状 ,并在入院当天进行颅脑CT检查证实。入院 2 4小时内进行 12导联心电图检查 ,与患者发生脑梗死前的…  相似文献   

6.
心脏淀粉样变患者的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心内膜心肌活检(EMB)证实原发型心脏淀粉样变(CA)患者的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特点,为临床医师能够早期识别和诊断CA提供帮助.方法 自2006年9月至2009年10月收治临床怀疑CA患者共20例(其中男性7例),平均年龄(50±12)岁,进行EMB检查.11例(55%)患者诊断为CA,血清和(或)尿检查示游离单克隆轻链(λ)明显升高,确诊为原发型CA.分析该11例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的特点.结果 心电图分析发现,11例患者的6个肢导联电压均较低,均值为0.33~0.51 mV,其中肢导联低电压和假性梗死波形发生率均为45%.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分析发现,11例患者室壁呈向心性增厚和左心室腔容积正常,绝大多数患者可见左心房扩大(10例,91%)、心肌内可见颗粒样强回声(9例,82%)、中至大量心包积液(7例,64%)以及左心室收缩功能受损(8例,73%).结论 对于临床原因不明的心力衰竭,心脏超声示向心性肥厚且左心室腔容积不大,伴心肌内颗粒样强回声或心包积液,而心电图示肢导联低电压或假性梗死波形者,高度疑似原发型CA的可能性,应进一步行EMB和血清(尿)生化检查,以便早期明确诊断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7.
大脑半球梗塞患者的心脏自主神经活性昼夜节律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脑梗塞对心脏自主神经活性昼夜节律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 利用动态心电图技术记录6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和39例对照的连续24h心电信号,分析比较每小时、白天清醒期和夜间睡眠期的心率变异性变化。结果 对照组心率变异性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其TP、HF、PNN50和RMSSD清醒期明显低于睡眠期,LF/HF清醒期高于睡眠期;左侧和右侧大脑半球梗塞患者心率变异性各指标清醒期和睡眠期无明显昼夜节律变化。结论 大脑半球梗塞患者急性期的心脏自主神经活性昼夜节律变化消失。  相似文献   

8.
高频心电图(HFECG)和频域心电图(FCG)做为无创性检查,对于心肌缺血等因素引起心肌损害导致的传导障碍有较高的检出率。病毒性心肌炎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方法较复杂。作者使用南京新世纪电子电器设备技术公司生产的NHE-100型心电高频信息...  相似文献   

9.
肺心病患者心电图的变化与肺动脉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肺心病患者心电图表现与肺动脉压力的关系。方法:对肺心病10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30例,进行心电图与血流动力学检查。按心电图表现分为4组,A组19例,B组28例,C组31例,D组25例,COPD为对照组30例。观察各组心电图改变与肺动脉压力的关系。并对各组患者随访5年,对所存活患者,重复首诊的各项检查。结果:①各组患者肺动脉平均压(mPAP),A组22.1土1.6 mmHg,B组23.8土2.7 mmHg,C组31.4土9.1 mmHg,D组45.9土9.2 mmHg,对照组14.5土2.4 mmHg(1 mmHg=0.1333 kPa)。②103例肺心病5年死亡56例(54.4%),其中D组5年死亡25例(100%)。5年存活47例,其中23例mPAP上升≥5 mmHg者,其心电图变化亦较前加重。③P波振幅与右心房平均压(mRAP)、mPAP相关性差(r=0.13、r=0.15)。结论:①胸前导联呈QS波形、右侧胸前导联呈高大R波等,其mPAP多在30 mmHg以上,且预后差。②单独P波振幅≥0.22 mV特异性差。③心电图动态观察时,图形变坏常伴有肺动脉压力的升高。  相似文献   

10.
魏雪梅  李琳  单衍刚  时莉 《心脏杂志》2000,12(2):145-145
心电向量图 (VCG)和心电图 (ECG)均为记录心脏电激动的方法 ,前者观察立体的变化 ,后者观察平面的变化。作者对 5 5例心肌梗死患者分别行追踪检查以比较其诊断价值。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5 5例均为 1992 - 10~ 1998- 12心血管内科的住院患者。其中男 48例 ,年龄 42~ 75岁 ,女 7例 ,年龄 46~ 73岁。 5 5例患者均经血清酶学 ,VCG,ECG、心脏 B超等检查 ,临床确诊为心肌梗死患者 ,其中有 10例是下壁心肌梗死伴左前分支传导阻滞。1.2 仪器与方法  VCG检查采用河南省新乡产 HX- 6 0 2型心电向量微机系统和美国产 ECG L ABTM…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不同部位脑梗死对心脏自主神经活性和心脏的影响。方法 选择130例不同部位急性大脑半球梗死患者及130例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检测心率变异性(HRV)和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分析其.HRV和CK-MB活性变化的关系。结果 右侧岛叶梗死患者HRV指标高频功率谱(HF)、均方根、相邻RR间期差≥50 ms的心搏数占总窦性心搏数的百分比明显下降和低频功率谱(LF)/HF明显增高;CK-MB活性升高主要见于岛叶梗死患者,双侧无明显差异;CK-MB活性升高者LF和LF/HF高于CK-MB活性正常者,HF明显低于CK-MB活性正常者;CK-MB活性升高者病死率明显升高。结论 大脑半球梗死患者时心脏的影响主要与岛叶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12.
纪蒙  胡文立 《山东医药》2010,50(4):24-2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浓度与脑梗死面积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243例行核磁共振检查,以弥散像所示新发血栓面积将患者分为腔隙性梗死组、脑梗死组、大面积脑梗死组。以同期住院经核磁共振检查证实无新发梗死97例作为对照组。对各组血浆TM浓度进行检测。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组、脑梗死组、大面积脑梗死组TM均高于对照组(P〈0.05),腔隙性脑梗死组、脑梗死组、大面积脑梗死组间T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TM浓度升高,可以反映血管内皮损伤,但对于评估梗死面积无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 检测 35例老年 2型糖尿病无脑梗死患者 ,2 5例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及 2 2例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 (HbA1c)、血浆葡萄糖 (PG)、胰岛素 (INS)、C肽 (CP)水平 ,并计算出胰岛素敏感指数 (ISI)、胰岛素曲线下面积 (AUCins)、C肽曲线下面积 (AUCcp)。结果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后 1、2、3hINS显著高于糖尿病无脑梗死患者 [分别为(5 4 .77± 17.4 7)mU L (6 4 .86± 19.78)mU L、(74 .89± 2 1.94 )mU L (87.4 1± 2 3.15 )mU L、(44 .2 4± 13.94 )mU L (5 3.84± 19.5 7)mU L ,P <0 .0 5 ];而ISI则显著低于糖尿病无脑梗死患者 (0 .72± 0 .36 0 .93± 0 .4 7,P <0 .0 5 )。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 1、2、3hINS均显著低于糖尿病脑梗死患者 [分别为 (41.2 6± 17.6 7)mU L (6 4 .86± 19.78)mU L、(47.0 1± 18.73)mU L (87.4 1± 2 3.15 )mU L、(35 .4 6± 12 .5 3)mU L (5 3.84± 19.5 7)mU L ,P <0 .0 1];而ISI则显著高于糖尿病脑梗死患者 (1.11± 0 .36 0 .72± 0 .36 ,P <0 .0 5 )。结论 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不管是否合并脑梗死 ,均存在胰岛素抵抗 ,合并脑梗死者胰岛素抵抗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及其与患者病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脑梗死急性期(发病≤2周)患者177例,基本资料相匹配的非急性期脑梗死(发病〉2周)患者38例、对照组102例。检测各组入院〈72h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计算间接胆红素值,并检测血脂、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等生化指标。对急性期组于入院当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于发病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进行预后评估。结果①脑梗死急性期组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明显高于非急性期组及对照组(P〈0.05,或P〈0.01);间接胆红素水平仅高于非急性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急性期组的三种血清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随着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的增加,脑梗死急性期组三种胆红素水平均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发病后3个月,脑梗死急性期组中,预后良好(mRS为0~2分)者入院时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均高于预后不良者(mRS为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与预后良好独立相关(OR=0.807,95%CI:0.718~0.907,P〈0.01)。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呈应激性升高,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增高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显著相关,但与预后良好有相关性。急性期胆红素水平的增高可能为机体对卒中事件的一种保护性防御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早期心电图 (ECG)梗死面积大小 ,ΣST↑ ,QTc离散度与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室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关系 ,以探讨心电图对AMI的诊断价值。方法  188例AMI患者发病 4 8h内的心电图与临床心脏事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①QRS积分≥ 7组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均高于QRS积分 <7组 ,P<0 0 5 ;②死亡组 15例平均ΣST↑为 (15 4± 10 9)mm ,存活组 173例为 (10 7± 7 9)mm ,P <0 0 5 ;③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Q -Tcd分别为 (71 37± 9 5 1)ms、(4 9 11± 16 2 4 )ms ,P <0 0 5。结论 早期心电图改变对AMI患者的心功能有密切关系 ,对预后的评估有一定的意义 ,可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5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24h首次心电图QTc测定结果显示:QTc<430ms/s1/2者31例,无1例并发心脏事件(猝死、室颤或停搏、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QTc≥450ms/s1/2者16例,81.25%(13/16)并发心脏事件。AMI心脏事件组与非事件组QTc分别为478.11±25.88ms/s1/2与411.13±33.11ms/s1/2,P<0.01。提示:QTc延长对预测AMI并发心脏事件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象改变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象变化,为预防本病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ACL 200型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及纤溶有关指标.用血浆纤维蛋白原(Fg)功能自动化仪检测Fg浓度及其分子的功能,用发色底物法检测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 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g浓度(3.38±1.3)g*L-1,其分子功能4.33±0.58,与对照组相比,P<0.05;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72.2±13.2)%,t-PA活性(0.89±0.16)IU*ml-1、PAI-1活性(8.27±1.34)IU*ml-1,与正常组相比,P<0.05. 结论血浆Fg浓度升高及其分子功能增强,AT-Ⅲ活性降低、t-PA活性降低及PAI-1活性增强是急性脑梗死的主要凝血象变化.检测凝血及纤溶有利于本病预防及治疗.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脏的应变效应及其机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观察急性脑出血(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ACH)和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以及血浆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含量的变化,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脏的应变机制。方法选择20例ACH患者(ACH组),20例ACI患者(ACI组)作为研究对象,2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NPY水平。结果ACH组ECG异常者为16例(80%),ACI组ECG异常者11例(55%),且主要以ST-T改变为主。ACH组血浆NPY水平高于ACI组(P<0.01);两组血浆NPY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升高(分别为P<0.05,P<0.01),而ECG异常者血浆NPY水平均分别显著高于ECG正常者血浆NPY水平(分别为P<0.05,P<0.01)。结论NPY参与了脑心综合征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动态血压特征。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6月在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高血压患者262例,按照是否合并急性脑梗死或无症状脑梗死,分为急性脑梗死组(n=86),无症状脑梗死组(n=82),非脑梗死组(n=94),比较三组24h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昼舒张压、夜间舒张压、白昼收缩压负荷、夜间收缩压负荷、白昼舒张压负荷、夜间舒张压负荷情况。结果与非脑梗死组比较,急性脑梗死组患者的24h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无症状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及急性脑梗死组患者24h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均0.05)。与非脑梗死组比较,无症状脑梗死组和急性脑梗死组患者的24h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与非脑梗死组患者比较,急性脑梗死组、无症状脑梗死组患者的白昼收缩压负荷、夜间收缩压负荷、白昼舒张压负荷、夜间舒张压负荷均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临床治疗中,对于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降压时以降低血压负荷为主,而出现急性脑梗死并发症时应降低收缩压兼顾降低血压负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